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
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
《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
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
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
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
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
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
2018-2019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详细答案
2018-2019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详细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
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
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
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
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
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
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201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
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
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B.作者以胡同为线索对自己四十年生命历程做回顾,其中用“小男孩”这样的称谓来指称自己,叙述中有 一种间离感和审视意味。
C.小男孩不停地看太阳,等候着母亲回家,是因为他知道太阳落山后妈妈才能回家,小小年纪却颇为懂事, 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
D.作者回忆往事时保持着情感的克制,不做过多渲染,多选择有代表性的细节作描写,表现出超越生活悲 喜、坦然面对命运的达观。
(摘编自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高二(上)期末测试卷(语文) 第 1页 共 8 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气力不济时的停顿也叫“句”,习惯上叫“上句”,要接配“下句”语意才完整。 B.音乐中的一板可切成几眼,一板二眼即二拍,一板三眼即三拍,最多不超过五拍。 C.语言的停顿也可称为“语板”,即使争吵,仔细听,总是一板一眼的,颇有节奏。 D.古诗文中一句话无论多少个字,由于气力的原因,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 顿。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 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习惯 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虽 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 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 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湜。“其首篇《说乐》,韩始见 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 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 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 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 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 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 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其次是四 字句,不但“关关雎鸠”“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字 的为多。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六言是两个三言或三个两言。八言常是两个四言。拍着板来念,快慢随人, 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至于九言诗句,有二七字的,或四字五字的,都是复合句,并非真九字句,而且读来麻 烦,作者也少。不难理解,费气力的,行之必然不广。骈文以四言六言递相交替,又重叠又变化,念起顿挫流畅, 所以曾流行千年。至于没有固定字数的散语句子,在说话和诵念中,也有轻重疾徐。常见初识字的小孩或识字不 多的成年人,拿着报纸,每字平均力量去念,听者常会发笑。因为他们失却了句中的板眼,更不论句间的抑扬了。 所以散语的句子,包括文言的或口语的,无论多么长,都必有中间的顿挫。
2018-2019(上)高二语文期末答案
•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15.(3分)C(C项错在“它的题材和类型也限制了一些有素养、有追求的 作家的写作”。) • 16.(3分)A(A项,参考第四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 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 无辜”。BCD项参考第四节关于金庸小说现代精神的分析。) • 17.(6分)思想饱满,通俗而不媚俗;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 9.(5分)①比喻: 破鉴喻未满之月,浮蚁喻酒面浮糟。
• ②视觉嗅觉结合:“将满”视觉,“已香”嗅觉。
• ③俯仰结合:“楼头破鉴”仰视,“瓮面浮蛆”俯视。
• ④动静结合:“楼头破鉴”静景,拨动“瓮面浮蚁”动景。
• 评分建议: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5分。
• (8)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别、漏、多字则该空不得分。
• 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2.(3分)B(错在“体现了作者对于酒的厌恶与反感”) 13.(6分)①将“酒” 与 “茶” 并提,引出“茶”亦能醉人,解释照应题目。 ②以“酒”衬托“茶”,突出“茶”更为高洁,不会使人糊涂误事,甚至还可以化 仙成圣,为人崇拜。 ③将“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发展进行比较,表达了对“茶文化”进一步倡导和 研究的期盼。 评分建议:每点2分;第①点,写出“酒与茶并提”,1分,写出“解释照应题目”, 1分;第②点,写出“以酒衬托茶”,1分,写出“突出茶更为高洁”或“不会使人 糊涂误事,甚至还可以化仙成圣,为人崇拜”,1分;第③点,写出“将酒文化与茶 文化的发展进行比较”,1分,写出“表达了对茶文化进一步倡导和研究的期盼”, 1分。 14.①茶味醇厚,让人沉醉;②故乡的茶园让作者在梦中沉醉;③茶生得自由洒脱, 坦荡蓬勃,令人神往;④茶的牺牲奉献精神,是有文人墨客的精神滋养与象征;⑤ 品性高洁的茶如同清奇不俗的散文,耐人品味。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重庆市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诗句。
(6分)(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叠词来感叹人个体生命短暂,但是人类生命和江月一样延绵不绝的句子是:“,。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诗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秤竿以一当十槟榔(bīng)改弦更张(xián)B. 倾轧疾恶如仇纠葛(gé)车载(zài)斗量C. 龟裂非分之想糊弄(hú)人影幢幢(chuáng)D. 揣摩暗度陈仓粮囤(dùn)一声不吭(kēn)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但此举被论者称为“火中取栗”之举,因为一旦此举不能阻止股票下跌,则其必将陷于更大的困境。
B. 鄙人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建筑学专业,但是刚出道不久,要完成这样大型艰巨的设计任务,还是觉得绠短汲深,特别需要业界高手的指点。
C. 耸人听闻的上海踩踏事件说明我们的民众缺少了基本的防范意识,我们的群聚活动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指导和规范。
D. 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恒河沙数,要将这些档案管理好,必须注重培养管档人员的责任心。
警惕性,认真落实档案管理人员的年度培训制度,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
4.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荀子阐发的“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
试举一例以明之。
如,荀子对于人问“雩而雨何也?”回答说:“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
“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7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乐性的美李泽厚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
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重庆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重庆市七校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测评考试·语文(人教版)·试题(二)及答案
秘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高二语文(人教版)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的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
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
《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
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
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
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重庆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锦瑟》中“______ ,______ ”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但仍有所待。
只有“______ ,______ ”,能做到“无待”。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 ,______ ”。
二、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2.《红楼梦》第一〇三回《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士隐,说了一段话。
下面是某髙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
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
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怕辱没您老法眼。
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肯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
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希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
3.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40字以内)。
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标题:______。
感想: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重庆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七校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