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口语文化现象揣微
新媒介时代中口头禅文化之媒介分析
我们说话 时 ,口头禅 的存在并不会妨碍客观事实 的表达 ,
在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脱 口而 出,总觉得要加上它们 才能 表达 完整舒 畅。口头禅 的存在是普遍 的, 鲁迅先生早在 《 论“ 他 妈 的” 》一 文中就已经引经据典 ,考究详 实 ,将 “ 他妈 的”之类
的东西定义 为 “ 国骂” 。 譬如李逵爱说 “ 鸟人 ” , 山东人爱说 “ 土 鳖” ,北京人爱说 “ 你知道吧 ”……当然 ,口头禅也未 必都 是些 骂人的话 ,“ 谢 谢… ‘ 抱歉 ”等文 明讲礼貌 的词汇 ,“ 郁 闷… ‘ 纠 结” 等表达心情 的词汇 , 用得 多了 自 然也都渗透在 日 常生活 中,
口头禅最初是佛教 禅宗用语 ,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 就把 一 些现成 的经言 和公案挂在嘴边 , 装作很得道的样子 。 演变 至今 , 口头禅成 了个 人习惯用语 的代名词 ,仿佛未经 大脑 就已经脱 口 而 出。不 过正因为是脱 口而 出,那么它往往是人们 潜意识的表 露 。 口头禅 的形成 ,大致跟使用者 的性格 、生活环境所 知 ,或是 将要 做的事情需要反复进行而且可能 收效甚微但 又不能不做的纠结 心态等 。随着 网友 的传播扩散 , 直 至今 天 , 这些 口 头禅 已遍布身边人群 。
2 新媒 介对 口头禅 文化 的影 响
2 . 1 口头禅 文 化
惯用词 ;另一类则完全属 于社会 流行用语 。本篇论文将主要讨 论社 会流行用语这类型的 I S l 头禅在新媒介时代的表现。 1 . 2 新媒介环境下的 口头禅 我们生活在传播 系统迅 速更 新的时代 ,互联 网的发展 日新 月异 ,并 已经在经济发展 中起 到很重要的作用 。数字 电视等通 信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互联 网之外的其他领域正在酝酿 巨大 的变 革 。现在 ,人们通常用 “ 媒介融合”一词 ( me d i a c o n v e r g e n c e ) 来描述互联 网、电视 、有线和 电话等服务 的合并 ,在 以前 ,这 些服务是界限分 明的。 越来越多 的现代人 的生活受 到了新媒介 的影 响, 确切地说 , 接触新媒介成 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部分 ,大 到社会 的政治 、经 济和文化 ,小 到个 人的衣食住行 、工作 、学 习和娱乐 ,新媒介 像空气一 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 中,所 以不难想象 ,从 前更多来 自于人 际传播 的 口头禅 ,如今 已然 和新媒介传播息息相关 了。 例 l ,一 些知名人士 ( 大部分甚至都是媒介 打造 出来 的名 人 、明星 )通过一些 网站 ,可 以直接讲 述 自己的故事和生活 。 而他们 不经 意 间的一句 话很 有可 能就会 成为 当下 流行 的 口头 禅 。比如 , 影视 明星王珞丹在 2 0 1 2 年年末发表的一条配图个人 微博 :“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 的爱过 ” ,因为和配图搭在一起 ,所 以被众 网友调侃而火速成 为全 民 口头禅 ,无论是表达无奈 、惊 讶或是其他心情 , 都乐于 附上一句 “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 的爱过 。 ” 似乎这样才觉得算是表达完整 。 例 2 , 影视 节 目、广告中 的台词也有可能成为大 家的 口头 禅 。比如 ,某英 语学习机 的广告词 中有一句 “ 妈妈再 也不 用担 心 我的学习啦” , 可 能是 因为过分夸 大其词 的缘故 ( 不可能因为 有 了学习机 ,父母 就 由 担 心变成不 担心 ) ,而被受众心领神会 ,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一)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国: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您好”、“请问”等礼貌用语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西方国家: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问候语,如“Hi”、“Hello”,而较少使用形式化的礼貌用语。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中对尊重和隐私的态度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礼貌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简洁的交流。
2. 谈论个人隐私的差异•日本: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往往避免过多地涉及他人的个人隐私,谈论自己的私事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西方国家: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文化更开放,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和隐私,这在社交和商业场合中很常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态度。
日本文化中的保守和尊重他人隐私的观念,与西方文化中更公开和自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 谈话中的沉默与间隔•中东:在中东地区,人们往往更喜欢在交谈中保持一定的沉默和间隔,这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思考的表现。
•南欧:与之相反,南欧国家的人们倾向于更多地使用手势和身体语言,并保持连续不断的对话。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交流的态度。
中东文化中的沉默和间隔体现了对话中的尊重和思考的重要性,而南欧文化中的连续对话和身体语言则更注重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4. 言辞的直接与委婉•东亚:在东亚文化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间接和委婉的措辞,以避免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
•美国:与之相反,美国文化中的言辞更加直接和直率,人们更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待冲突和直接表达的态度。
东亚文化中的委婉和避免冲突的倾向反映了重视和谐和关系的重要性,而美国文化中的直接表达则更注重言辞的明确和效率。
以上是一些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例子。
这些差异体现了各个文化对待交流和语言使用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文化刻板印象、语言障碍、市场逐利等等。
同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族群或国家文化的简化、固化和偏见的认知和想象。
当外国人接触到中国文化时,他们可能会夸大其缺陷,而忽略其优点。
这往往会导致一些误解和不正确的认知。
例如,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自私、冷漠的,这种想法既不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交流。
而对于中国文化中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他们的认知极有可能是基于刻板印象的,从而影响到互动和交流。
解决方案:文化自信是解决刻板印象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并且努力管理和传播中国文化。
同时,在中国面向世界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上,应该进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同时努力修复并改善文化交流中的缺陷。
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当中国人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时,他们必须用一门国际通行的语言作为媒介。
否则,语言障碍将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对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学习新语言也是一种成本,这限制了许多人参与文化交流的机会。
解决方案:多语言交流是解决语言障碍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强国际语言的教育,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等。
同时,中国应该向世界更开放,向世界更多的展示自己的语言,以便能够减少语言障碍和误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三、市场逐利当代文化传播所处的市场逐利状况也是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之一。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文化的内涵和传递却不必然是他们关注的重心。
这可能会导致一种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从而导致文化过于表层化,失去深层次的思考和表现方式。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对于文化的投入和支持。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口语和文字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两种媒介,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那么,口语和文字媒介化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作用又是如何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微。
口语和文字媒介化的本质是信息的变换和传递。
口语和文字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和功能,成为我们人类最主要的信息媒介之一。
口语以声音为载体,具有实时性和即时性,强调语音、语调、语气等听觉特征,表达语言的感情、思想和态度。
文字以书写为形式,具有永久性和稳定性,具有丰富、精准、系统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记录并永久保存人类思想、文化和知识。
口语和文字的联系口语和文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口语和文字往往会互相转换、互相转化和互相影响。
比如在学习和教育上,教师可以利用口语和文字相结合,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在工作和沟通中,口语和文字可以相互转换,快速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时代,人们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也会在语音沟通时使用网络电话等工具进行通讯。
口语和文字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沟通表达方式。
比如,在语音聊天时,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聊天框进行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语音直接交流。
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发送语音消息和文字消息,实现多种媒介的交互和组合。
这种交互作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增加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的多样性。
总之,口语和文字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两种媒介,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在现代社会,口语和文字媒介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和不可或缺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便利和提高效率,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表达空间。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地运用口语和文字媒介化,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创造更加开放、多元、平等的社会环境。
媒体文化现象分析
反映现实能力下降 文艺是现实的反映,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实际上,一个时代的文艺是否健康,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否密切就可见端倪
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是文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薄弱之处,不仅仅是现实题材数量不够多,更重要的是现实题材作品缺乏与现实对话的勇气与真诚,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现实的表层编织一些柳暗花明、发财致富的喜剧故事,不愿深入生活沃土开掘社会本质
当代媒体文化现象
大众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也已经不再是昔日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指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而言,更主要的它经过简约、剔除个性、具有某种标准化面孔而言的。
01
人们从大众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总量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
02
媒体文化在总体上包围了我们,主宰我们的视听,左右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人们的“世界感”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02
*
先,经过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概念的分析和梳理,笔者认为其概念可以概括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属性各不相同的传媒产品在市场的影响下,同时体现出与产品性质不相符合的、盲目的娱乐化。对于本身用于娱乐的传媒产品,其体现出的过分的低俗化和庸俗化也属于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的范畴。”
过分析而得到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根本原因,即“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运作”。西方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研究,主要分为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这两个学派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对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媒体文化现象隐忧
问题一:原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匮乏
力作,遑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原创之作了。大量的作品似曾相识,题材、故事、人物大同小异 。
仅就受众最广的影视作品而言,产量之高,数量之多,支撑着繁荣局面。但年终盘点一年来的优秀作品,总是乏善可陈,挑不出多少与繁荣局面相称的精品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摘要】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指口语和文字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交互和融合。
本文将对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进行探微。
在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中,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口语信息,并通过口语传达文字信息。
这种互为媒介的方式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加深了人际交流的互动。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具有实时性强、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等特点,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
未来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趋势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拥有更强的互动性和跨文化传播性。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对于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人类的文化发展和交流。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当下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和未来展望不容忽视。
【关键词】口语、文字、媒介化、探微、定义、特点、影响、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介绍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口语和文字在媒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口语和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通过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本文将从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的定义、特点、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口语与文字在媒介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进行探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社会中的交流方式和传播规律,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让读者对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 正文2.1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的定义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指口语和文字互相融合、相互影响的现象。
在信息时代,口语和文字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逐渐融为一体。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通信的必然结果,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网络聊天中常用的表情符号、网络用语的创造和传播、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等。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口语与文字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两者在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口语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人类早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文字则是口语的延伸和媒介化。
本文将探讨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即口语如何通过文字进行媒介化,并且如何影响人类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
口语具有即时性、直接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口语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口语交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表达受限于语言能力和口才,同时也不能长久保存和传承。
文字是口语的延伸和媒介化,是人类用来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文字记录了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文字可以长期保存,可以经过编辑和组织,因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与口语相比,文字有着更加明确、精准和严密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传达信息,避免歧义和误解。
文字成为了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即指口语如何通过文字进行传播和记录。
媒介化使得口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书籍、报纸和网络等载体是口语媒介化最常见的形式,通过文字记录了口语中的信息、思想和知识,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阅读途径。
口语的媒介化也使得口语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跨越地域和年代的限制,为人们的交流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对人类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口语的媒介化使得人类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页等方式获取到丰富的口语信息,进行更多样化的交流和思考。
口语的媒介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机会,使得交流更加平等和开放。
口语的媒介化也促进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精确表达和知识获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引言:文化传播是构建国家形象、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主要问题:1. 媒体形象单一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媒体形象存在单一化的问题。
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集中在传统的功夫、京剧等狭隘的范畴,对中国现代文化的了解较少。
这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传播形象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与包容性。
2. 语言障碍:中国文化传播在语言交流上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汉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但在国际舞台上,英语却是主流语言。
中国艺术家、学者等在进行交流时往往依赖翻译,导致信息的传递不够准确和精确。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中国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远。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缺乏年轻人的参与与传承,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 传播渠道不畅通: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不够畅通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中国在娱乐、电视剧、电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果,但在其他领域,如文学、音乐等文化形式的传播上,尚未有较大突破。
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输出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二、解决方案:1. 多元化文化形象:要解决中国媒体形象单一化的问题,需要推广和展示中国丰富多元的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艺术家、学者等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优秀的传统与现代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 加强语言能力培养: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中国应该在教育系统中加强英语教育,培养更多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人才。
同时,也要鼓励外国人学习汉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口语和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而媒介化则将这两种交流方式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转化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使交流更加便捷和迅速。
传统的交流方式需要面对面的会谈或书面的沟通方式,而现在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无论是语音通话还是文字聊天,都可以在瞬间传递信息,使得交流更加快捷和高效。
媒介化也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上传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多彩,也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和创造力。
媒介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受众,可以更广泛地传达信息和观点。
然而媒介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媒介化的便利性,人们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简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短信、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喜欢使用缩略词和俚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可能导致交流信息的表达不准确,甚至产生误解。
媒介化也使得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随意和随意。
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正式的词语和语法错误。
在文字交流中,人们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简单和没营养的语言,仅仅为了传达信息而不注重表达的质量和深度。
这可能导致交流内容的质量下降,影响交流的效果。
媒介化还带来了虚假信息和信息泛滥的问题。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传播信息和观点。
不准确和虚假的信息也很容易在这个媒介化的环境中传播出去。
这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
媒介化也对口语和文字的使用习惯和规范产生了影响。
在媒介化的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简短的句子和简单的语言,同时也忽视了语法和拼写错误。
这可能导致语言规范的下降,影响人们对口语和文字的正确使用。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给交流带来了便利和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口语传播学滞后发展的看法
中国口语传播学滞后发展的看法
中国口语传播学在发展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教育体系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并且将口语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上的口语训练很少,而更多的时间被用于诵读古代文学作品。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口语交流中缺乏自信和能力,对于运用合适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
其次,媒体对于口语传播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在中国的媒体中,书面语、正式语言被普遍使用,而口语表达往往被忽略。
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和广告等多数场景中都存在着官方化和标准化的语言规范,忽视了生活化、实用性强的口语表达方式。
这使得口语在公共场合中的表达能力不够发达,造成了口语传播学习的滞后。
另外,与国际交流相比,中国口语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也存在差距。
由于缺乏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很多口语学习者只能通过模仿电视剧或外国影片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种方法虽然能增加对语音和语调的了解,但很难做到科学和系统地学习口语传播学。
总的来说,中国口语传播学的滞后发展主要源于教育、媒体和培训等方面的原因。
为了弥补这一滞后,我们应该重视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加强口语训练的机会和质量,提供更多的口语教
学资源,并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多样化的交流环境。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媒介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媒介形式和技术。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离不开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文字,它们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最基本的工具。
在信息传播的媒介化过程中,口语和文字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口语和文字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书面文字来传达知识和教育理念,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口语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对于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它可以记录下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通过文字的媒介化,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积累。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通常以书籍、论文的形式进行出版和交流,科学家们通过文字的媒介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全世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而口语的媒介化则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来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对于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媒介化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和阅读能力都在不断下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无数的信息选择,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
这使得人们对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更加依赖,但同时也对媒介化的内容和可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技术的发展,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也面临着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挑战。
随着语音助手和机器翻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语音输入和语音识别技术来替代手写和键盘输入,这会影响到人们的书写实践和文化习惯。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口语与文字是人类交流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的媒介化关系是人类语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化是指一种媒介介入和转换原有的语言形式和功能。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娱乐、新闻传播等。
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形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探微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现象,以期揭示其在人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口语与文字是人类最早的交流媒介,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口语是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大飞跃,使得语言可以被记录和传递,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范围。
口语与文字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关系是指口语经过书面化的过程,文字通过口语表达的转换过程。
在这一关系中,口语和文字相互转化,产生了新的语言形式和功能。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形式主要体现在书面语言和口语的相互转换上。
书面语言是一种相对固定和低度规范化的语言形式,它通常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口语则是一种更加流畅和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它通常是通过口头交流来表达的。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之间的媒介化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正式的场合,书面语言往往更加严谨和规范,而口语则更加随意和灵活。
在日常交流中,口语则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转化,更是一种语言功能上的互补和补充。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教育领域,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形式体现在教学语言的传达和表达上。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通过口语和书面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口语的讲解和书面语言的说明,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领会教学内容。
在娱乐领域,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形式体现在娱乐节目和文学作品中。
一些文学作品常常会以口语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情节,从而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媒介化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手段,包括文字、口语、视觉形象、音频和视频等。
在现代社会,媒介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口语与文字作为重要的媒介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口语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媒介方式之一,具有直接、即时和面对面的特点。
通过口语,人们可以传递情感、表达意见、分享经验以及建立人际关系。
口语的媒介化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电话、语音留言、实时通信工具等方式进行言语交流。
这种形式的媒介化使得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而文字作为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媒介方式,通过书写记录了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
文字的媒介化体现在书籍、报刊、互联网等载体上。
文字的媒介化使得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跨越界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与口语相比,文字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持久性,更容易被保存和传承。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口语和文字作为媒介方式,促进了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效率。
通过口语和文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分享和获取信息,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口语和文字为社会的组织和规范提供了重要支持。
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和传递的,口语则成为组织内部协作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为社会的秩序和规范提供了重要保障。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对个体的认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口语和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个体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思维工具,促进了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人成长。
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媒介化的口语和文字可能产生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口语交流受到情感和语境的影响,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文字传递容易受到信息的编辑和选择的影响,可能引发信息的偏差和误导。
媒介化的口语和文字可能带来信息过载的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往往难以筛选和处理。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媒介化对信息传递的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口语由于其及时、直接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
口语通常用于日常交流和紧急情况下的沟通。
而文字则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的持久性。
文字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信、报纸、杂志等形式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递,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人类知识的积累。
媒介化对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口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依赖于声音、语调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元素。
口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意图,增强交流效果。
由于口语在时间上的短暂性,其表达方式中一些非语言元素有时难以准确被接收和理解。
相比之下,文字表达则更注重于语义,通过文字的组织和选择来传达思想。
文字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观点、思考和推理,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和具体。
媒介化对沟通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媒介化的语境下,口语和文字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人们常常会通过口语进行即时交流,但同时也会借助文字进行补充或者复述。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即时文字交流,这就更加凸显了口语和文字之间的互补关系。
媒介化的发展使得口语和文字在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下具备了更多的选择和使用方式。
口语和文字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媒介化的影响下互相促进和补充。
媒介化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改变了表达方式,以及丰富了沟通方式。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口语和文字这两种媒介,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进行灵活运用,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中国媒介口语文化现象揣微
中国媒介口语文化现象揣微
黄舒蔚;禹雄华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4)004
【摘要】当代话语秩序的"大众化"、"商品化"和"技术化"三个变化倾向,都与媒介口语文化的繁荣和变迁有关.将其部分纳入媒介话语分析的范畴,考证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关系;同时也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把媒介语言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可持续变化发展的技术力量,强调媒介语言的口语文化的大量存在性和重要性,证明出该文化现象已经充斥在我们的媒介环境之中,并大力作用和反作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黄舒蔚;禹雄华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微变化视角下汉语二语口语发展的个案研究
2.微共同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有效性实证研究
3.披情入境,见微知著——浅谈人际交往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4.在线外教双师口语平台微语言获5000万元Pre-B轮融资新东方领投5.即时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微移动口语学习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看口语传播的形成与演变
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看口语传播的形成与演变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传播学习惯于按照某一时期的主导传播形态将传播活动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等几个阶段,但各传播形态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叠加,共同存在。
口语传播自产生以来,便作为一种基本的传播形态发挥着作用,至今仍是人类最基本、最经常、最灵活的信息传播方式。
一、媒介产生于人类需求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口语是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人类产制与交换符号的过程统称为口语传播,也称人类传播,以互动性作为与大众传播最大的区别。
[1] 对于这套音声符号的起源,学者们进行了各种推测。
“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界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来的。
[2] 恩格斯认为,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劳动。
卢梭则认为,人类衣食住行等第一需要不是语言产生的原因。
语言起源于人类的精神需要,起源于人类的激情。
[3] 虽然观点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语言产生于人类的需求。
不管是劳动协同,还是表达情感,人类为了更好地表达与交流创造了语二、技术推动媒介变革关键性技术的变革,是推动传播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口语传播也因为对技术不同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文字出现前,人类主要靠口语进行信息传播;印刷术发明后,阅读与写作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广播出现后,声音的美妙又重新被发现;电视出现后,声画结合成为最受欢迎的形式;而移动多媒体时代,声音因移动性、伴随性的特征重要性凸显。
(一)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推崇口头传播,认为口头传播的灵活性使其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能够灵活地使用语言的形态、词汇和常用表达。
但早期的口语传播存在诸多局限性。
第一,语音的发送要靠人体的发音器官,除非借助工具,否则无法实现远距离传播。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口语与文字作为人们日常交流和沟通的媒介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现象,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口语或文字的媒介化。
简单来说,媒介化就是一种将信息或者语言转化为特定媒介进行传播和表达的过程。
比如说,现代人们用智能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来进行文字交流,用微信语音来进行远程语音沟通,这些都是口语和文字以一种新的形式媒介化的过程。
其次,我们需要探究口语和文字媒介化的原因。
这其中,技术的进步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技术,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交流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另外,人们对于沟通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也推动了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过程。
在这样的需求下,语音通话和语音消息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远程工作、学习等。
而这种媒介化对于人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它带来了快速、便捷的交流方式,方便我们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同事等实时沟通。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也为人们的社交圈和交际方式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
此外,它还带来了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传递方式,避免了一些口语交流中容易出现的误解和歧义。
不过,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最明显的便是沟通的表达不够准确、清晰,尤其是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会因为网络口误等原因造成沟通不畅。
除此之外,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还会加剧社交媒体的虚荣心和不真实感,一些社交软件的推广营销活动也容易使人心生不信任感。
此外,借助技术实现的快捷交流方式也会让人们变得过于依赖,并忽视与现实生活的交流。
综上所述,口语和文字的媒介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这样的趋势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媒介化交流方式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忽略口语交流和真实的社交活动的重要性。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
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探微当代社会,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这主要是因为媒介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沟通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探微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媒介化关系,以更好地理解这个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媒介的概念。
简单来说,媒介是将信息从一个人或群体传输到另一个人或群体的工具或机制。
在古代,人们使用书信、信鸽等方式进行沟通,而如今,我们有更多的媒介选择:短信、微信、视频聊天等等。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口语与文字的本质区别。
口语和文字都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传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口语是通过说话传达信息,文字则是通过写作来传输信息。
口语和文字的特点不同,口语通常更加地直接、即时,而文字更加理性,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整理。
那么,口语和文字如何进行媒介化呢?当我们使用媒介来传递口头或书面语言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区别。
例如,在书面表达中,我们可以使用排版、标点符号等工具来更好地传达信息。
在口头表达中,我们可以使用语气、表情等手段来更好地传达意图。
此外,媒介化还会影响我们的语言思维方式。
当我们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沟通时,我们会感受到不同的交流方式、文化、语言风格等。
例如,微信中的表情符号和其他符号可以强化语言的表达意义,这一点是在书面语言中不可实现的。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交行为。
随着人们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沟通,我们的社交方式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时,我们更容易获得更广泛的社交圈,但同时也容易出现虚假信息或炫耀行为。
综上所述,口语与文字的媒介化是当代社会中的一种趋势。
我们需要认识到媒介化对我们的语言思维方式和社交行为的影响,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媒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将 其 部 分 纳入 媒 介 话 语 分 析 的 范 畴 , 考证 其 与 人们 的生 活 方 式和 文 化 习惯 的 关 系 ; 同时 也 通过 结 构 主 义语 言 学 、 用 语 言 学 和媒 介 环 境 学 的视 角 , 应 把媒 介语 言视 为一 种 文 化 符号 和 可持 续 变化 发 展 的技 术 力量 . 调媒 强
外. 媒介 口语文化 的盛行是 否 意味着要 颠覆传 统 的
书 面文 化 .在心态 上完 全 回归原 先 口语 文化 时代 . 本文也会提 出看法 和建议 。 文关注媒介语 言的技 本 术性和人文 性 , 通过 对媒介 口语文 化现 象 的后 视和
前瞻 。 深层地 、 动态 地剖析该 现象 的源 流和趋 向。
和发 展 的 .不 同 的存 在状 况 下 的社会 心理 是 怎样 的? 于这些 问题 , 文将 作 出分 析并尝试解答 。 对 本 另
在 中国古代 , 为 主要 媒介 语 言 的汉语 书面语 。 作 分
为 文 言和 白话 两个 系统 , 以认 为 , 可 汉语 白话 的发 展 .与媒介 口语 文 化 的发 展是 同步甚 至是基本 一 致的。
在 中国 , 五 四” 自“ 以降 , 面语 系 统 已经逐 步 书
实现 了 “ 言文一致 ” ,而 目前我们 生活 着 的信息 时
代 . 播媒 介之 多 , 传 手段 之 丰 富却 是几 十 年前所 未
我 国 的信息 传播 或 新 闻传播 主要先 后基 于动物 的
甲骨 、 简 、 帛和 纸 张等 物 质 实 体 , 期依 赖 印 竹 锦 长 刷 术 的作为 唯 一的 技术 支 持 ,因此 ,观察 当时的 “ 介语 言 ” 必 须借 助 于 “ 媒 , 书面 语 言” 尽 管有理 论 ,
・
8 ・ 8
黄舒 蔚 。禹 雄 华 :中 国媒 介 口语 文 化现 象 揣 微
第 4期
一
步归类 , 分为 宗教 典籍 、 可 文史 作 品 、 人物 言事 、
不 了被 淘汰 。
民问播传 等 。宗 教典 籍方 面 , 以佛典 、 宗语 录为 禅 代 表。 吕叔湘说 , 白话 的兴 起 跟佛 教 有 很大 关系 。 佛教 在 中国传播 的二 千年 时 间 中 .虽然 也 曾得 到 帝王将 相 的青 睐和 信仰 ,但其 教 义 和宣 传方 式 却 是根 植 于 民间 的 , 因此 , 在借 助 经 文 弘扬 佛 法 时 , 必 须采 用平 实并 且尽 可 能贴 近 生 活用 语 的 白话 来
料及 , 因此 。 以表达方 式而论 , 媒介 话语 的类型如 果
仅仅 以“ I ” “ 面 ” 进 行笼 统 划分 , 格上 来 S I头 、 书 来 严
认 为 , 介语 言是 随 着科 技 的发 展 。 “ 媒 继 口头语 言” 和“ 书面语 言 ” 之后 , 信息 时代 才 出现 的第 三语 在 言 , 这一 观 点强 调 了媒 介语 言 的顺 承性 , 但 却把纸 媒 和古 代 基 于物 质 载 体 的 书 面语 言 排 斥在 外 . 未
一
用 共 时 的分 析 方 法 把 汉语 白话 置 于 平 面 上
看 .白话 似 乎 大量存 在 于 我们 所知 的 由文言 占据
统 治地 位 的书 面语 系统 中。徐 时仪 归纳 了十类包 含 有古 白话 的 文献 : 汉译 佛 典 、 敦煌 吐鲁 番 文献 、
禅儒 语 录 、 诗词 歌 曲 、 曲 、 文 、 戏 散 笔记 、 小说 、 方言
介语 言 的 口语 文化 的 大量 存 在 性 和重 要 性 , 明 出该文 化 现 象 已 经充 斥在 我 们 的媒 介 环 境 之 中 , 大力 作 用和 证 并
反 作 用 于人 们 的 意 识 形 态 。
( 关键 词 ] 口语 文化 ; 面语 系统 ; 书 结构 主 义 ; 介 ; 境 ; 具 媒 环 工 中图 分 类号 : 0 G2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4 8 2 1 ) 4 8 — 5 1 0 — 6 X( 0 0 0 — 8 0
、
“ 本位 ”与 在 被抑 制 中发 展 的媒 介 口语 字
Hale Waihona Puke 和其 它。这 十类 文献 , 基本 上见诸 于各类 作为新 闻 媒介 或信 息媒 介 的书籍 中 , 中 , 其 以记 载和传播 宗 教和 民俗 文化 者为 最尤 , 据 这一 特色 , 根 如再 作进
文 化
无线 电新 闻广播产 生 (0世纪 2 2 O年代 ) 以前 ,
漳 州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哲
21 0 0年 第 4期
( 第 7 ) 总 8期
J OURNAI OFZHANGZ HOU NORMAL UNI VERSTY I
No 4 2 0 01
( is h P l o y&Sc l c ne1 hop oi i c s aS e
[ 稿 E期 】叭 O l— O 收 l 2 — O 8
c 作者简介). 1 黄舒蔚 (9 7 )男 , 1 8 . 福建 省平和县人 , 湖南 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0 级硕士研究生; 09 2禹雄华(9 2 )男 , . 1 5 . 湖南 省邵 阳市人 ,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Ge ea o7 n rlN .8
中国媒介 1语文化现象揣微 3
黄舒 蔚 禹雄 华 ,
( 湖南 师 范大学 新 闻与传 播 学院 ,湖南 长 沙 4 0 8 ) 1 0 1
( 摘
要 ] 当代 话 语 秩 序 的 “ 众 化 ” “ 大 、 商品 化 ” “ 术化 ” 个 变化 倾 向 , 与媒 介 口语 文 化 的 繁 荣 和 变 迁有 和 技 三 都
免过 于武 断 , 码 是有 悖 于语 言 发展 的历 时性 的。 起
讲 已经 不够精 确 , 因为 。 介 语 言 的表述 方 式 已 日 媒
趋 多元化并且交融互 摄 。 不过 , 以语 言— —文字 ( 语 言记 录者 ) —— 电子 语 言这 一技 术 史 的视 角看 , 口 语 文化是贯穿 始终 的。 口语 为何如此 具有 生命力 , 它在 不同时代 的地 位如 何 , 在媒 介 中又是如何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