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易解
孝经易解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说明君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吗?孔子因曾子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易解】先王领悟了天地运行等大自然的真理,具有可以教化人民的功能,因此率先以身作则,平等汎爱所有人民,以教化百姓仁民爱物,使人民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没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人民,人民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人民的表率,人民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人民以礼乐教化,人民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人民,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人民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易解】卿大夫是辅佐国家行政的官吏,承上接下,所以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法。不合乎先王依礼制所订的服饰,绝对不敢穿戴;不合乎先王依礼制所订的言论,绝对不敢妄言;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行为,绝对不敢任意妄为。所以,不合礼法的言论不敢妄言,不合礼法的行为不敢妄为。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第九到十八章及译文
《孝经》第九到十八章及译文圣治章第九【原文】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
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
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
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
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
三字经全文(附注解)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蜀魏吴,分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眨,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弟子规·孝经易解
弟子规·孝经易解
弟子规·孝经易解是2010年10月出版的一部书籍,作者是一心不二堂。
【内容介绍】《弟子规·孝经易解(注音版)》将《弟子规》和《孝经》合而为一。
为便初学,为原文配上了注音,并集众家之长,为原文增加了深入浅出的白话译文。
《弟子规》从“入则孝”入手,培养人的孝心,就是爱心,一步一步提升,由“出则悌”把爱心提升到极致,达到“泛爱众”,真正做到纯净纯善。
这里的原点是孝,关键也是孝。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
中华文化实质上就是孝文化。
《弟子规》说明了“要孝”以及“如何孝”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孝”以及孝的魅力为什么这样大的问题。
《孝经》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以至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把有关孝的问题讲到了极致。
三字经解释: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导语】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处世的基础,再进⼀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下⾯是分享的三字经解释: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欢迎阅读参考!
zhōngshūshú
中书熟
xiàojīngtōng
孝经通
rúliùjīng
如六经
shǐkědú
始可读
【注释】
孝经:儒家⼗三经之⼀,为孔门后学的著作,是孔⼦给*讲孝道的⾔论。
六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六部经书的总称。
【解释】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启⽰】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处世的基础,再进⼀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和*曾参的论孝情形。
⾃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样孝顺。
这种孝顺是发⾃内⼼的真孝。
孝顺的境界,不仅是要孝顺⽗母,扶持⽗母⽽已,还要做到显耀⽗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下,百姓⽣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中⽴下了⼀个拯救国家并且让⽗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亲见到他,⽴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还封⽗亲为太上皇。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导语:《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1文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第2文天子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孝经孝行篇原文与解析
孝经孝行篇原文与解析孝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探讨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的孝行篇,阐述了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践行孝道。
以下是孝经孝行篇的原文和对其内容的解析。
原文:「某人言,孝为天下始,为天下经,终为天下大义。
国家一用此则辅公正以治事,宗庙一用此则琏不祀神,位齐战用以助士民。
故治民者先齐其家,治家者先齐其身,齐身者先诚意,诚意发者先成事。
故知诚意者人之宝,成事者天之道。
何谓诚意?身正不令而行,菜色不废虽亡,人与之仇不迁乎其亲,兄弟有事不替之谋其家。
终身不为姦利。
何谓成事?事事有诚意,不顺责,不喜易,不怒难,其过不悔,其得不泽。
其失因其过。
何谓立身?相其亲不枉,忠其君不贰,事其美不妄,白行其道。
爱人爱亲,使下亲上,使亲得志,亲使立。
何谓齐家?兄弟不畔,如有赍御,其辟之以礼。
乞人不告,送人不迁,有求必应,困救于义,争贫财耶?何谓治民?吏总其事,取尽其功,以知民不胜,取辖不明,道不贰。
宽则任憝,严则忌始。
」解析:这段原文首先指出了孝作为天下大义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孝道对于维护国家秩序、祭祀神灵、士民齐心协力方面的作用。
作者认为,治理民众首先要从齐治家庭开始,而治理家庭则需要先从修身齐家开始。
修身齐家的前提是诚意,即做事要真实可信、言行合一。
作者认为,诚意是人之宝,也是实现成功的途径之一。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诚意"和"成事"的含义。
诚意是在行事中秉持真实、坦诚的态度,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受外界责难、喜好和愤怒的影响。
成事则是指办事时要始终保持诚意,不辜责难、不过分追求利益,对得失有淡然的态度。
作者认为,成功或者失败都源于我们在行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态度。
进一步地,作者阐述了立身、齐家和治民的含义。
立身指的是对待亲人要忠诚正直,对待君主要忠诚不二,对待美德要真实不虚。
齐家意味着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不因虚荣和争执而破坏亲情。
治民则需要官员明智而周全地管理国事,不滥用权力,以示公正和明智。
《孝经》的解与悟第09章圣治
《孝经》的解与悟孙琦徕第dì九jiǔ章zhāng 圣shèng 治zhì曾céng 子zǐ曰yuē:“敢gǎn 问wèn 圣shèng 人rén 之zhī德dé无wú以yǐ加jiā于yú孝xiào 乎hū?”子zǐ曰yuē:“天tiān 地dì之zhī性xìng ,人rén 为wéi 贵guì。
人rén 之zhī行háng ,莫mò大dà于yú孝xiào 。
孝xiào 莫mò大dà于yú严yán 父fù。
严yán 父fù莫mò大dà于yú配pèi 天tiān ,则zé周zhōu 公gōng 其qí人rén 也yě。
昔xī者zhě周zhōu 公gōng 郊jiāo 祀sì后hòu 稷jì以yǐ配pèi 天tiān ,宗zōng 祀sì文wén 王wáng 于yú明míng 堂táng ,以yǐ配pèi 上shàng 帝dì。
是shì以yǐ四sì海hǎi 之zhī内nèi ,各gè以yǐ其qí职zhí来lái 祭jì。
夫fū圣shèng 人rén 之zhī德dé,又yòu 何hé以yǐ加jiā于yú孝xiào 乎hū?故gù亲qīn 生shēng 之zhī膝xī下xià,以yǐ养yǎng 父fù母mǔ日rì严yán 。
孝经李隆基注解
孝经李隆基注解1.【问题】孝经李隆基注解【答案】孝经李隆基注解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隆基《孝经·序》原文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
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
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
虞翻、刘邵,抑又次焉。
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
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李隆基《孝经·序》译文我知道在其上古的民俗风气淳朴而行事简略,虽因心之不言而行已经萌发,然而天生尊重之道德规范犹其简要,涉及到仁义也就有了,亲近父母之名声更加显著。
故之圣人知道不言而行之身教可以教育其人,因此由于严格用以教育尊重之道德规范,因此事亲以教育仁爱。
于是以先后之序改变诚心尽力之道而显著,立身扬名之道义明显。
孔子曾说:“我的志向在《春秋》,我的行为在《孝经》。
”是因为知其不言而行者,这不是道德之根本吗?《孝经》中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不言而行之神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不这样做行吗?”我曾经再三反复思考这句名言,佩服从前圣明的君王而践行先前哲人之道,我虽然没有用道德引导百姓,或许将近,差一点广泛喜欢用刑于国内。
《孝经》解读
孝治天下的具体举措是:三不敢、三得、
三事 其一,天子以孝治天下 A不敢: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 、子、男乎? B“得”:万国之欢心 C先王: 对得起祖宗
其二,诸侯以孝治其国
A不敢: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B得:百姓之欢心, C所事:先君 其三,卿大夫以孝治其家 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得:人之欢心,
不辱其身,不羞其宗,可谓孝矣。
→生殖崇拜的孑遗,减少父母忧虑 一戒纵欲戒轻生 二戒好勇斗狠 三戒作奸犯科,致遭刑戮,使父母受辱。
四爱人爱物,好生恶杀。
自爱自重,修身向善,始足以称孝。 ←郭巨埋儿
上海市教委《2009 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 情况通报》: 2009 年上海有20 名大学生因 自杀或突发疾病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占上海 高校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自杀在 校园意外死亡中居首位。 雅虎公益网统计,2010 年全国各地高校 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近40 起。 南京:燕子矶: 自杀圣地 舍身岩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想一想,死不得” 。 梁思成
一、 历代王朝重视《孝经》
1、立于学官,童蒙识字后的必读经典。
隋文帝杨坚:
苏威进言:“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 治国”。 立于国学 2.皇帝学习《孝经》和亲自宣讲《孝经》 唐太宗于国子学听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宋仁宗赵祯于崇政殿听讲《孝经》。 皇帝宣讲→晋穆帝、晋武帝; 宋武帝、宋文帝; 梁武帝;北魏宣武帝、孝明帝
“法服”:礼法规定的服饰
公服、私服、燕服、吉服、丧服 “法言”:符合礼法之言 卿大夫之孝: 三不敢: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卿大夫之孝的目标:守宗庙
孝经译文和读解
《孝经译文和读解》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孝经》是一本讲孝顺的书。
它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要好好爱护,不能随便伤害,这是孝顺的开始。
就像有个小朋友,冬天特别冷,他也记得多穿衣服,不让自己生病,因为他不想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一种孝顺。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做好人,做出成绩,让父母感到骄傲,这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咱们要多理解这些话哟。
《孝经译文和读解》同学们,咱们接着说《孝经》。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说,孝顺一开始是对父母好,然后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自己能有好的品德和成就。
比如,有个大哥哥,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警察,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真正的孝顺。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不礼貌。
同学们,咱们要从这些话里学会怎么孝顺哟。
《孝经译文和读解》同学们,再来看看《孝经》。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这是说,孝顺的孩子对待父母,在家要尊敬,供养要让他们快乐,父母生病要担心,父母去世要悲哀,祭祀要严肃。
就像有个小姐姐,父母生病时,她一直陪在身边照顾,一点也不抱怨,这就是真正的孝顺。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就是说,要让人们相亲相爱,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他们孝顺;要让人们懂礼貌、守规矩,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他们尊敬兄长。
同学们,《孝经》里有好多道理等着咱们去明白呢!。
《孝经》赏析(4)诸侯章第三
《孝经》赏析(4)诸侯章第三各位网友,《孝经》第3章,讲诸侯的孝道。
诸侯地位仅次于天子,因此,孔子在讲述了天子如何行孝之后,紧接着讲述诸侯行孝的要点,指明不骄横,不奢侈,保住社稷,和睦百姓,是诸侯尽孝之道。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在上不骄”的“上”字,突出了诸侯在一国臣人之上,尊贵而高高在上的地位。
高者易倾危,贵者易自骄。
诸侯若能做到“在上不骄”,则虽处高位,终不至于身陷倾危的境地。
“制节”的“节”字,指费用的节约和生活的俭朴。
“制节”,就是订立节俭的规制。
“谨度”的“度”字,指礼法。
“谨度”,就是谨慎地实行礼法。
“满而不溢”的“满”字,是说诸侯积一国之赋税,其府库充盈而丰满。
“溢”字,指奢侈、损溢。
诸侯若能订立节俭的规制,谨慎地遵守法度,则虽然府库充满也不至于滋长奢侈的恶习。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诸侯行孝的要点有三:第一,要“在上不骄”,保持荣耀。
诸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如果不能修身立德,以谦恭的态度处理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而是放纵骄横,就会有倾覆之危,就会受刑戮毁伤,不仅会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还会对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因此,诸侯行孝,首先要过好修身立德,谦恭处事这一关,否则,就是不孝。
只有“在上不骄”,才能“高而不危”;只有“高而不危”,才能“长守贵也”。
这是保持自己荣耀,守住自己尊贵地位的唯一正确途径。
第二,要“制节谨度”,守好祖业。
《孝经》的解与悟第12章广要道
《孝经》的解与悟孙琦徕第dì十shí二èr 章zhāng广guǎng 要yào 道dào子zǐ曰yuē:“教jiào 民mín 亲qīn 爱ài ,莫mò善shàn 于yú孝xiào 。
教jiào 民mín 礼lǐ顺shùn ,莫mò善shàn 于yú悌tì。
移风易俗yífēngyìsú,莫mò善于shànyú乐lè。
安上ānshàng 治zhì民mín ,莫mò善于shànyú礼lǐ。
礼lǐ者zhě,敬jìng 而ér 已yǐ矣yǐ。
故gù敬jìng 其qí父fù,则zé子zǐ悦yuè;敬jìng 其qí兄xiōng ,则zé弟dì悦yuè;敬jìng 其qí君jūn ,则zé臣chén 悦yuè;敬jìng 一yī人rén ,而ér 千qiān 万wàn 人rén 悦yuè。
所suǒ敬jìng 者zhě寡guǎ,而ér 悦yuè者zhě众zhòng ,此cǐ之zhī谓wèi 要yào 道dào 也yě。
”【导语】本章回应了孔子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并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君父等长者们,真正懂得“要道”法则的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孝经》的解与悟第08章孝治
《孝经》的解与悟孙琦徕第dì八bā章zhāng 孝xiào 治zhì子zǐ曰yuē:“昔xī者zhě明míng 王wáng 之zhī以yǐ孝xiào 治zhì天tiān 下xià也yě,不bù敢gǎn 遗yí小xiǎo 国guó之zhī臣chén ,而ér 况kuàng 于yú公gōng 、侯hóu 、伯bó、子zǐ、男nán 乎hū?故gù得dé万wàn 国guó之zhī欢huān 心xīn ,以yǐ事shì其qí先xiān 王wáng 。
治zhì国guó者zhě,不bù敢gǎn 侮wǔ于yú鳏guān 寡guǎ,而ér 况kuàng 于yú士shì民mín 乎hū?故gù得dé百bǎi 姓xìng 之zhī欢huān 心xīn ,以yǐ事shì其qí先xiān 君jūn 。
治zhì家jiā者zhě,不敢bùgǎn 失shī于yú臣chén 妾qiè,而ér 况kuàng 于yú妻qī子zi 乎hū?故gù得dé人rén 之zhī欢huān 心xīn ,以yǐ事shì其qí亲qīn 。
夫fū然rán ,故gù生shēng 则zé亲qīn 安ān 之zhī,祭jì则zé鬼guǐ享xiǎng 之zhī。
是shì以yǐ天tiān 下xià和hé平píng ,灾zāi 害hài 不bù生shēng ,祸huò乱luàn 不bù作zuò。
《孝经》的解与悟第01章开宗明义
《孝经》的解与悟孙琦徕第dì一yī章zhāng 开kāi 宗zōng 明míng 义yì仲zhòng 尼ní居jū,曾céng 子zǐ 侍。
子zǐ曰yuē:“先xiān 王wáng 有yǒu 至zhì德dé要yào 道dào ,以yǐ顺shùn 天tiān 下xià,民mín 用yòng和hé睦mù,上shàng 下xià无wú怨yuàn。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g 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 不bù敏mǐn ,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 ,德dé之zhī本běn 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 生shēng 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 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 毁huǐ伤shāng ,孝xiào 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 行háng 道dào ,扬yáng 名míng 于yú后hòu 世shì,以yǐ显xiǎn 父fù母mǔ,孝xiào 之zhī终zhōng 也yě。
夫fū孝xiào ,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 ,中于yú事shì君jūn ,终zhōng 于yú立lì身shē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經易解孝經易解《孝經》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
《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更推而廣之,闡述上位者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萬民心悅誠服。
可見,「孝」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
欲齊家、治國、平天下,須賴《孝經》明教化。
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章旨】這一章是《孝經》的綱領,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故列為一經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易解】有一天,孔子閒居在家,弟子曾參在孔子座席旁陪侍著,孔子對曾參說:「從前聖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君、臣、民上下一心,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
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子聽到孔子的問話,恭敬的離開座位站起來,謙卑的回答說:「弟子愚昧魯鈍,豈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易解】孔子說:「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
你坐下來,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與的,應該好好愛惜,不可以有任何損傷,這是盡孝的開始。
進而要修身養性、實踐正道,自然能名揚於後世,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這樣才算是孝道的完成。
所謂盡孝,是從事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
《詩經?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記載著:『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天子章第二【章旨】這一章是說明一國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
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能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易解】孔子說:「懂得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懂得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怠慢輕忽別人的父母。
天子能夠以親愛恭敬的態度全心事奉雙親,再將這種德行去教化他的百姓,自然成為全國人民效法的典範,這就是天子應盡的孝道。
《尚書?甫刑篇》記載著:『天子能修德行孝,則天下萬民都會仰賴效法。
』」諸侯章第三【章旨】這一章是說明諸侯應當盡的孝道。
諸侯是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相當於一個地方的首長,地位次於天子,貴在人上,列為第三章。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易解】上位者如果能謙恭下士,無驕傲自大的習氣,其尊貴的地位,自然能長久保持,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
財政支出如果都能謹守法度,有所節制,即使國庫十分充裕,也不會導致奢侈浪費。
身居高位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因此可以常保尊貴的地位;國庫充實而不過度浪費,因此能常保財源富足。
身為諸侯,如果能長保富貴,才能確保他的社稷;保全社稷,才能使人民過安和樂利、和睦相處的生活,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
《詩經?小旻篇》記載著:「上位者治國必須戒慎恐懼,好像是走在深水潭邊,也像是踏在隨時會破裂的薄冰上,稍有疏忽就會跌落,景況十分危險,怎能不小心謹慎呢!」卿大夫章第四【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卿大夫應盡的孝道,就是在言語、行動、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
卿大夫為天子或諸侯的輔佐官員,也是政策決定的成員,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是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列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易解】卿大夫是輔佐國家行政的官吏,承上接下,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
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服飾,絕對不敢穿戴;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言論,絕對不敢妄言;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行為,絕對不敢任意妄為。
所以,不合禮法的言論不敢妄言,不合禮法的行為不敢妄為。
假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合乎禮法的正直言論,那麼就不需要選擇該說哪些話;假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合乎道德準則的正義行為,那麼就不需要選擇可以做哪些事。
如此一來,即使他說的話遍布天下,也不會發生說話有過失的狀況;即使他所做的事情遍及天下,也不會遭人怨恨厭惡。
以上所說的三項,假如卿大夫都能做到,才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長守宗廟之祀,這就是卿大夫應盡的孝道。
《詩經?大雅?烝民篇》記載著:「從早到晚不敢怠惰,竭誠盡忠,勤奮的事奉天子。
」士章第五【章旨】這一章是說明初級公務員應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
士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次於大夫,列為第五章。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易解】對於士人而言,能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母親,那麼他們對母親與對父親的愛是相同的;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國君,那麼他們對國君和對父親的恭敬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事奉母親要用「愛」,事奉國君要用「敬」,而事奉父親則必須「愛」和「敬」都兼備才可以。
因此,以事奉父親的孝心來事奉國君才能至誠效忠,以恭敬的心事奉尊長才能順從不違。
士人能以忠誠、順從的態度事奉國君和尊長,才能永保俸祿和官位,並得以守住宗廟、祭祀祖先、維持香火、綿延家族,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
《詩經?小宛篇》記載著:「你要早起晚睡,勤勉工作,不要因怠於職務而讓父母蒙羞。
」庶人章第六【章旨】這一章是孔子專對一般人民而說的。
人民是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易解】一般平民百姓,除了要懂得利用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的變化,勤勞生產,並從大地中獲取維生的資源,也要謹慎修身、行善去惡,以免辱及父母。
更要節約家用,杜絕浪費,盡心竭力奉養父母,這就是平民百姓應盡的孝道。
所以,從一國之君到平民百姓,身分地位雖然不同,但是該盡的孝道是沒有差別的,都是從奉事父母到成就本身的德業。
如果有人因身分地位的差異而憂慮無法盡孝,那是不可能的。
三才章第七【章旨】這一章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為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易解】曾子聽了恩師孔子闡述孝道之後,不禁讚歎道:「孝道的內容真是廣大無邊啊!」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易解】孔子說:「孝道就像日、月、星辰運行於天體之中,光耀宇宙,這是永遠不變的常道;也像春、夏、秋、冬四時交替循環於天地之間,養育萬物,這是恆久不易的常規;孝道則是百行之首,人們行事應遵循的常理。
孝道既然是天經地義、恆久不變的常道,所以人們凡事應以孝道為準則。
如此,既能效法天道的正大光明、運行不止,又能善用大地的物產資源利用厚生,更可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
所以,聖王的教化不必嚴峻就能獲得良好的成效,施政不必嚴厲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績。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易解】先王領悟了天地運行等大自然的真理,具有可以教化人民的功能,因此率先以身作則,平等汎愛所有人民,以教化百姓仁民愛物,使人民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所以沒有遺棄其親的人。
宣揚道德和仁義,以感化人民,人民自然會興起力行。
對人對事,先實行敬謹和謙讓,以為天下人民的表率,人民自會效法他的敬讓,不會發生爭端。
誘導人民以禮樂教化,人民自然就相親相敬,和平相處。
再曉示人民,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人民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
《詩經?節南山篇》中記載著:「周朝有一位聲譽顯赫的尹太師,深受人民的崇敬瞻仰。
」孝治章第八【章旨】這一章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
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易解】孔子說:「古代聖賢的君王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人,即使對於遠方附庸小國派來的使臣,都能以禮相待,不會加以輕視忽略,何況對於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貴族,更不會怠慢失禮。
所以,聖明的君王能獲得眾多侯國的歡心和擁戴,他們各依職責前來協助天子祭祀歷代先王,追思先王的德政。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易解】諸侯以孝道治理國家,對於孤苦無依的鰥夫寡婦都不敢欺侮,何況是對士人與平民呢?所以,能得百姓的歡心和景仰,人民必定也恭敬的協助諸侯祭祀先祖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易解】卿大夫以孝道治家,即使對於家中的男僕婢女也不敢失禮,何況是對和自己身分平等的妻子,一定也是非常敬重。
所以,能深得家人的歡心和敬愛,妻子與家人也一定誠心恭敬的事奉卿大夫的父母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易解】若是治天下的天子、治國的諸侯,以及負責政事的卿大夫都能行孝、愛親、敬親,如此當他們的父母在世時,可以受到奉養而安樂過日子,死後也能安享他們的祭祀,所以天下得以太平,災害禍患不會發生。
這都是因為英明聖王能以孝道治理天下,而收到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成果。
《詩經?抑篇》記載著:「君王如果能具備仁、孝、禮、義等崇高的德行,將可使四方各國的臣民都順從於他的教化,共同對孝道奉行不悖。
」聖治章第九【章旨】這一章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說明君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嗎?孔子因曾子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