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解析(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语文解析(2)(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
合全诗简析。

(5分)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

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

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二可看抒情字眼。

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
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

(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

(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

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

曾任太常少卿等职。

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

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亦能词。

有《张右史文集》。

张耒,因受苏辙的激赏而为苏轼所知。

苏门四学士之一,幼有奇才,是结束北宋文坛、影响南宋文坛的重要作家,深受苏轼的喜爱,诗中可略见东坡磊落豪迈的气象。

又因仕途坎坷,屡遭党籍贬谪之苦,晚年“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宋史》)。

诗风日益冲淡浅切,于晓畅朴直的文字间展现诗人刚毅超脱的品行。

这是一首写嵩山的诗,写法很别致。

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的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多年来展转流落于风尘之中,流逝了时间,消瘦了形体.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青山如故友,多年来与我不离不弃,迷茫时给我醒豁,抑郁时给我快慰,它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给我无穷的启示。

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幕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诗人看山观水,往往带有一定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张耒晚年罢官后,日子非常清贫困顿,
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正是从层层乌云的遮掩中隐现出一位志趣高洁、傲骨铮铮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在这里,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做了渲染准备,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点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随句尽,见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

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苏轼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白居易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炉,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白居易《琵琶行》)
【考点】考查识记名篇名句
【解析】第一句中注意“藻荇”的字形,第二句中注意“晦朔”“蟪蛄”的字形,第三句中注意“幽”的字形。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方法点拨】名篇名句的背诵,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识记准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

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

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权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不等式的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高地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睥渴望和对财务室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厚寓意。

【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

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

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

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考点】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

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方法点拨】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

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

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