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1)
苏教版五下语文1-4单元课内阅读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1-4单元课内阅读分析含答案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春风拂面,一路欢笑。
句中“踏”和“撒”两个动词,精妙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喜悦的心情。
3、这句话中“染”字写活了满山的翠色。
4、当读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话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安石那反复推敲得来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zhuó zhú)咆哮,荡漾的碧波轻抚(fǔwǔ)着河畔(bàn pàn)的小草。
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1、用“/”画去加点字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不再”一词让我们看到河水从浑浊咆哮到碧波荡漾的变化。
3、你觉得文中的“轻抚”一词用得好不好?写出你的想法。
我觉得觉得文中的“轻抚”一词用得好。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碧波拍打岸边的动作写得轻柔、形象。
4、细读片段,你能从中看出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庄稼丰收。
(三)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清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
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千年裸露的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
(1)“进军”一词的本义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在文中的意思是少先队员走向荒山野岭去植树,这样写体现出了少先队员决心要把山岭改造好的决心。
(2)下面对“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B)A.春风吹绿了大地,使万物复苏,呈现一片生机,我们的双脚也不例外,染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色。
B.我们走到哪里,就把绿色带到哪里,大地一片生机,将我们的双脚染绿。
C.我们踏在绿草上,鞋子被草汁染绿。
(3)用一两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我们愉快地劳动着,用双手给荒山野岭带来了生机。
(4)诗歌的第一小节与最后一小节形式相似,并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还使诗歌在结构上更加紧密。
5 古诗两首-要点梳理 (1)
5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词语理解横看(héng kàn):从横里看,即从山的正面看。
岭(lǐng):山脉。
侧(cè):从侧面看。
峰(fēng):高而尖的山头。
识(shí):认识,了解。
缘(yuán):因为;由于。
莫笑(mò xiào):不要笑话。
用在诗中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腊酒(là jiǔ):腊月(农历十二月)自酿的酒。
浑(hún):浑浊不清。
酒以清为美。
足(zú):足够。
用在诗中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重(chóng):重叠。
复(fù):往复。
【重点梳理】1.《题西林壁》中,诗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进行了仔细观察、欣赏,得到的结果、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诗人不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2.赏析《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难点再现】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意思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见到局部。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课 古诗两首练习
5古诗两首1.让生字走进语境。
(1)农家喜欢在là yuè( )酿酒。
(2)你不应该huái yí( )你的好朋友。
(3)下雨了,雨水带着泥土流进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变hún zhuó( )了。
2.选字填空。
莫模漠寞暮幕慕墓冷( )无情朝三( )四 ( )名其妙夜( )降临( )范人物羡( )不已寂( )无聊自掘坟( )3.字词理解。
(1)“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不要;②没有谁;③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莫”应取解释( )。
(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
题目告诉我们,诗是写在_______上面的。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填序号)A.深沟幽壑B.奇峰陡峭 C.危崖险岩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_______ 远看:隐天蔽日近看:_______ 高处俯瞰:_______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②读了这两句诗,我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识”的意思是___________,“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_.我能写出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俗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5.古诗中的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会使文章增色,请把恰当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四年级小学语文背诵篇目参考
四年级下册建议背诵篇目
第一组:
1、第1课《古诗词三首》,背诵三首古诗词;
2、第2课《桂林山水》背诵全文;
3、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背诵第三、五、六自然段;
4、《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
第二组:
5、《语文园地二》中的“日积月累”。
第三组:
6、《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
第四组:
7、《语文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要求读读记记。
第五组:
8、第17课《触摸春天》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9、第19课《生命生命》背诵全文;
10、《语文园地五》中的“日积月累”。
第六组:
11、第21课《乡下人家》第一、二、五自然段;
12、第23课《古诗词三首》,背诵三首古诗词;
13、《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
第七组:
14、《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要求读读记记。
第八组:
15、《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
小学语文一年级 5《古诗两首》人教版
5《古诗两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
(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5 古诗两首
5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两首菊花 1课件
大家陷入了沉思。
太阳渐渐地偏西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个“绕”
字有什么不 同?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再
你能用现代汉语 中的“不是…… 而是……”的句 式说出这两句诗 的意思吗?
拓展学习
菊
菊 花 盛 开,清Βιβλιοθήκη 香 四 溢 。其 瓣 如 丝 、如
旺盛地 清新的
爪。其 色 或 黄 、或 白 、或 赭 、或 红 ,种 类
鸟兽的脚爪
有的
品种 类别
繁多。严 霜 既降 ,百 花 零 落 ,唯 菊 独 盛 。
纷繁多样 厉害 已经
凋零掉落
独自盛开
古时候,有三个书生相约去花圃赏菊。
走进花圃,只见 菊花盛开 ,群花 清香四溢 , 沁人心脾。生甲情不自禁地赞叹到:“菊花真美! 其瓣如丝、如爪 ,形状各异。”生乙不甘落后,欣然 道:“请看,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
人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单元
菊花
菊花
读一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认识下列生字
cóng shè lí
秋丛 舍 篱
shè shě 宿舍 舍不得
围绕
秋丛绕舍似陶家,
房屋
❖ 一丛一丛的秋菊
像陶渊明的家一样。
晋朝大诗人, 他喜爱菊花。
遍绕篱边日渐斜
第五课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
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教案西师大版(最新整理)
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认读本课生字,做到是写规范、端正、整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欲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语文S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备课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一年级下册文:25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1.本课教学利用CAI 资源,引导学生的直观想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作了铺垫。
2.充分诵读,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山河的热爱。
帮助学生感悟《登鹳雀楼》一诗所揭示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12 个生字:“登、楼、依、尽、入、穷、千、层、朗、识、玉、盘”;会写7 个字:“入、千、玉、识、行、河、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2.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
(2)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重点、难点分析:1. 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 2.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此课件有素材,素材中无录音)3. 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登鹳雀楼》)(一) 知诗人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王之涣.jpg )与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
”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 真观看课件。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 诗。
(展示课件第六屏)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 ,因 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
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织 的旅游胜地。
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二) 解诗意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1)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鹳雀楼 0.jpg ),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
5.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这两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
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
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2、出示课件,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4、生评价老师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5、检查认字情况。
5古诗两首 课堂重点笔记
5、古诗两首
一、四会生字
莫莫哭变幻莫测莫不欢喜易混字:冷漠寂寞
腊腊月腊梅腊肉易混字:猎人爱惜
浑浑然天成浑厚浑浊易混字:挥汗如雨光辉
疑疑问怀疑半信半疑易混字:凝视新颖
二、会认生字
豚河豚豚鼠
三、多音字
重要不堪重负
重
重逢山重水复
四、主旨理解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之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里,农村喜悦欢腾的景象和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则由“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出了“绝处逢生”的感叹。
六、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书名文学家、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风格雄浑浩方,激情洋溢。
七、课外扩展
哲理诗欣赏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源头活水出处,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第5课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5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得熏陶。
学习目标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游园不值》。
二、初读指导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
2.重点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
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答案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答案,欢迎阅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答案: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四、1、轻抚柔和的春风轻抚着迎春花儿,让她绽开了微笑的脸庞。
西湖抱着阮公敦,哼着摇篮曲,哄他入睡。
2、踏、洒。
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此题建议不做,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
1、第三小节、第一小节2、看到。
听到。
感觉到。
2.暖流三、情不自禁、抑扬顿挫、悲欢离合。
3.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欢畅旺盛舒展四肢解数二、魔鬼摩托车倚靠椅子栏杆阻拦三、上声上声阴平 jie xie xie四、对错错五、1成千盈百、挤、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2很多孩子从颐和园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木匣子里,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六、不甘示弱愈飞愈高2、高空中……老鹰。
4.早二、标点练习。
1、“” 、、,。
2、、、,《》。
3、、:“!”三、1、深深、牢牢,从此这个字就刻在了他的心里,并践行了一生。
2、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3、联想到这些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四、1、四声。
阴平。
像预示。
2、二十四番花信风,一侯是梅花,开得最早。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韵致。
梅飘香而送暖。
(后两题建议不做。
)因为,梅花开的时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习得那么美,是为了以花喻人,鲁迅先生一生的品德正像梅花一样高洁。
5.古诗两首一、2、树头花落未成阴菜花急走和追田园风光二、√××√三、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桃红柳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四、1、绿2、红3、红绿蓝4、黄白青5、碧白青五处处闻啼鸟润物细无声万紫千红总是春二月春风似剪刀六、1、梅子流酸芭蕉分绿柳花2、捉柳花《池上》、《小儿垂钓》等等6.梦圆飞天一、乳白执行指挥地动山摇腾空而起二、寒冷白天长时间站立天空分别、分析傍晚三、欢呼雀跃幻天西天、手舞足蹈、喜气洋洋、喜笑颜开、欣喜若狂、扬眉吐气四、1、划去括号里的1、1、 2 、12、用寒冷的环境来衬托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热情万分高涨,表达效果更好3、无比激动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乐曲声响起来了4、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州”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五、1、有朝一日一定要为中华民族争回这口气2、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7 翟志刚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协助,裹挟、熔岩、容易、证明、政策二、1、连续2、陆续3、持续1、虽然……但是……2、不但……还……三、1、同样有南极、北极……时间都差不多。
4 古诗两首(1)-要点梳理
4 古诗两首(1)【基础须知】我会解词语山郭(shān guō):山城。
郭,外城。
酒旗(jiǔ qì):悬挂在酒店门前用布制成的标志,或称酒帘。
南朝(nán cháo):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楼台(lóu tái):亭台楼阁。
四百八十寺(sì bǎi bā shí sì):南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烟雨(yān yǔ):蒙蒙的细雨。
云淡(yún dàn):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wǔtiān):中午的时候。
傍花随柳(bàng huā suí liǔ):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依傍,靠近。
随,沿着。
川(chuān):河流。
时人(shí rén):当时的人。
余心(yú xīn):我的心。
余,我。
将谓(jiāng wèi):就要说。
偷闲(tōu xián):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重点梳理】主题解说《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向往,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春日偶成》通过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及对春天的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难点再现】“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人程颢对“时人”的“将谓偷闲”难道真的就不在乎吗?作为理学家的程颢其实还是十分在乎他人的闲话的,只不过面对一派大好春光,觉得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诗人是著名理学家,平日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传经布道上,哪有空闲时间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心,适逢风和日朗,竟然留恋难舍,早就忘乎所以了,怎会在乎时人的闲言碎语呢?。
5 古诗两首-要点梳理 (1)
5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我会解词语不值(bù zhí):这里指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应(yīng):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lián):爱惜。
屐齿(jīchǐ):木屐底下两头的凸出部分。
小扣(xiǎo kòu):轻轻地敲。
柴扉(chái fēi):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久(jiǔ):很长时间。
径(jìng):小路。
未成阴(wèi chéng yīn):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急走(jí zǒu):快跑。
无处寻(wú chù xún):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重点梳理】1.多音字组词2.作者介绍叶绍翁,生卒年不详。
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龙泉(今属浙江)人。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捉蟋蟀,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耐人寻味。
杨万里(1127—1206)字延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朋友。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难点再现】《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描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色?《游园不值》描写了诗人游园未遂,看到红杏出墙的情景,表现了春天有着压抑不了的蓬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赏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检查预习. 缘庐峰.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
不同。
游山西村
一、导入。
1.作者及背景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
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是记游的,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
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
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