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一册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备课资料)

【精品】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一册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备课资料)
【精品】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一册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1.黑色食品“俏”于硒

20世纪末,受国际食品消费潮流的影响,在我们国家也刮起了一股“黑色食品热”,一时间,黑米、黑豆、黑芝麻和黑木耳等具有黑颜色的食品走俏市场。

黑色食品“得宠”,是因其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来自它所含有的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癌症发病率与该地区的硒水平(土壤中的硒含量、食物中的硒含量和人血中的硒含量)之间呈反比关系。据调查,在我们肺癌发病区,健康人的血硒水平为0.088 ppm,癌症患者为0.070 ppm,而低病区健康人则高达0.123 ppm。科学研究还发现,血清硒的下降会导致心肌损伤,同时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0%缺硒,因此,在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中,硒被誉为“生命火种”。

硒的生理作用是:(1)刺激机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生成,这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积极作用;(2)作为一种较好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消除体内生成的各种自由基,而自由基可以造成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的发生;(3)有助于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以阻止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抑制致癌物活力并加速解毒,甚至使恶性细胞发生逆转;(4)能抗汞、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5)保护染色体,使之少受损伤;(6)营养和修补心肌,调节人体微循环代谢系统,从根本上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黑色食品中,硒含量较其他食品多,经常食用对抗癌具有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肉、海产品、芦笋、蘑菇、大蒜也是硒的良好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影响硒的功效。常常吃一些高蛋白食物,或食物中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那就需要补充较多的硒,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2.臭氧的应用

自发现臭氧以来,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臭氧具有以下奇特作用:强氧化、高效消毒、催化等。

(1)自来水、饮用水消毒、净化

人们对臭氧消毒、饮水灭菌极感兴趣,这是由于用臭氧消毒不存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如用氯消毒,有致癌的卤化有机物产生),解决了饮用水的消毒质量问题。

(2)臭氧消毒灭菌

臭氧是一种高效、快速消毒灭菌剂,它的氧化能力高于氯一倍,灭菌比氯快600~3000倍,甚至几秒钟内可以杀死细菌,使用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

(3)高效快速臭氧水消毒灭菌

臭氧水对各种致癌微生物均有极强的灭菌作用。臭氧在水中不稳定,时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十分活泼、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单原子氧、臭氧化物离子团、过氧化离子团、过氧化氢、羟基等。羟基氧还原电位相当于氟的氧化能力,当水中臭氧浓度达到0.3~4 ppm 时,臭氧水几乎成为万能消毒灭菌水剂,更可取的是这种消毒灭菌剂对细菌、病毒、芽胞等灭菌率均为100%。

(4)污水处理

臭氧可以用于水中污染物的氧化分解:脱色、脱臭、杀菌、灭藻与病毒灭污;清除酚、氰、农药、铁、锰及硫化物;清除石油制品及合成洗涤剂,清除水中致癌物质,降低水中BOD、COD等。臭氧在污水中有特殊处理效果,是一种“万能”水处理剂。

(5)食品保存、防腐

高温、高湿季节各种食品受丝状菌、酵母菌等繁殖,使食品腐败。应用臭氧对肉食、糕点、乳酪、鱼虾、水果及蔬菜防腐保存、保鲜;也可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消毒、灭菌,长期保存。

(6)脱色除臭

臭氧是理想的强氧化剂、催化剂,在食品油脂化工、化妆品生产过程中除臭、脱色作用十分显著,亟待人们去开拓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3.臭氧与光化学烟雾

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空气污染的侵害,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 x)和一些碳氢化合物,它们在空气中形成所谓的“光化学烟雾”,让人类饱受痛苦。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汽车废气中的NO2受阳光紫外线照射后,放出氧原子,

紫外光NO+O,而生成的游离的氧原子非常活泼,又和空气中的氧分变成NO,即NO2?

?

?

?→

子结合,变成臭氧分子,即O+O2?→

?O3,结果导致地面臭氧浓度的超标。地面不同高处的O3对环境的作用不同:高空O3层可以吸收太阳射向地球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但地面O3浓度的超标,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的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臭氧分子及氧原子,都能使汽车废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氧化,变成乙醛,乙醛本是一种无色液体,但很易挥发,沸点只有20.8℃,它的蒸气具有刺鼻的气味,能强烈地刺激人眼,造成流泪、红肿。另外,NO、NO2、碳氢化合物经过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氧化剂,也对人体造成伤害。像这种大气中的烃类及氮氧化物(NO x)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其他氧化物,结果造成烟雾污染大气的现象,被称为“光化学烟雾”。世界上第一例光化学烟雾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曾使400多人死亡,许多人得了红眼病。日本、英国等国家也曾发生过危害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此,人们采取了若干措施,如改燃天然气;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严加监控等。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呐喊;还我蓝天,还我白云,是全世界的呼唤,世人需要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

4.臭氧(O3)

臭氧是由氧分子离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而成的一种无色剧臭的气体。自然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很少,而且随高度分布不均匀,近地面较少,从10千米开始逐渐增加,在20~25千米高度处达最大值,形成明显的臭氧层,再向上又逐渐减少,到55~60千米高度上就很少了,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5.氟利昂

氟利昂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氟原子的卤代烃的商标名称Freon的译音,最早产品是氟氯烷,英文缩写为CFC。它是由美国人托马斯·米德奇雷于1925年发明的,1930年美国杜邦公司设厂生产,1960年后大量使用。由于CFC化学性质稳定,沸点低,在适当压力下易液化,对人毒性不大,所以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在杀虫剂喷雾罐中加入少量液体氟利昂,就能为罐内提供均匀压力,所以又广泛用作喷雾罐中的发射剂;它也是泡沫塑料生产中的发泡剂(冰箱中保温层用的就是这种塑料)以及电子工业中的溶剂。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每年生产氟利昂200万吨,其中大部分最终被释放到大气中。

6.臭氧层的破坏与“补天计划”

(1)臭氧层——地球的保护伞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这除了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外,还因为它的周围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其中臭氧大量存在于距地表12~35千米的高空(包含在平流层内),形成臭氧层。这层臭氧能阻挡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是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科学证明,当紫外线透入人体或其他生物组织时,它首先被蛋白质或核酸(如DNA)吸收,它所

含有的高能量能破坏这些分子的化学键。所以紫外线对生物组织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诱发突变,并且可以引起癌变。当紫外线通过正常情况下的大气层(当然含臭氧层)时,对生物体杀伤力最强的那部分紫外线被臭氧层吸收了。

(2)“破天”的主要元凶——氟利昂

据研究,一个氯原子可与10万个O3分子发生连锁反应,从而破坏臭氧层。氯原子最后可与氢结合成氯化氢(HCl)脱离平流层,最终可随降水(酸性降水)返回地面。然而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平流层中的氯能在较长时期内不断破坏臭氧层,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穿透大气层,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除氟利昂外,造成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因素有很多,如氮氧化物、四氯化碳、甲烷等。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在研究后认为,自然原因也会引起臭氧层的破坏,他们分别提出了“电子雨轰击说”“低温说”“火山喷发说”等观点。

(3)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量减少1%,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约增加2%

有害紫外线大量辐射地面,主要危害是:皮肤癌增加。UV—B紫外线损害人类皮肤细胞中的DNA,是皮肤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数据表明,纬度越低皮肤癌的发病率越高,白内障病增加。臭氧层每减少1%,白内障患者增加0.6%~0.8%,而且,患白内障的年龄也将提前。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紫外线还会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对病菌、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在海面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容易受到多量紫外线的危害,从而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植物的影响:紫外线增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高度、叶的面积、干燥重量)、开花等,还会使农作物品质下降(比如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等),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平流层大气循环的动力。对流层的各种气象现象与平流层的变化密切相关。臭氧层的耗竭将导致平流层温度下降,会对全世界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产生恶性循环。

(4)“补天”计划

保护臭氧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氟利昂和哈龙类人工物质。自从人类第一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后,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现代“补天计划”:1985年第42届联大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各国采取措施保护臭氧层;1985年,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国际公约;1987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了有46个国家参加的保护臭氧层国际大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氯氟烃使用量以保护臭氧层的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11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四次缔约国会议上规定,工业化国家到1995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氯氟烃,已签字的发展中国家则有10年的宽限期,到2005年停止生产,至1994年底,全球共有14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上述条约的签字国,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决定于2005年停止使用氟利昂。目前,全球氯氟烃产量连年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这些计划的执行仍将面临以下挑战:①发展中国家氟氯烃产量虽比工业化国家低得多,但对这些化学品的需求量却明显增加。②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氟氯烃,工业化国家建立了帮助他们开发替代氟氯烃产品技术的基金。但是,基金捐助国家并没有兑现它们的承诺。缺少资金和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减少氟氯烃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困难。③日益猖獗的“氟氯烃黑市”也是一个阻碍因素。

各国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也是现代“补天计划”的一项有效行动。例如目前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无氟冰箱”就是指不用氟氯烷(CFC)作致冷剂的冰箱,而代之以HFC(含氢氟烃),用的发泡剂是HCFC(含氢含氯氟烃),是第二代氟利昂。但HCFC对地球的温室效应却是二氧化碳的1000~12000倍,所以它也不是理想的东西。HCFC因含有氯,对臭氧层仍有破坏作用,但程度低于CFC,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原则上禁止使用HCFC。总之,许多国家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已在行动,对臭氧层的自动“愈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作出了努力,但目前大气中氯的浓度降低到臭氧洞出现前的水平,大约需要半个世纪的时间,臭氧层保护任重而道远。

7.双氧水可用作伤口消毒

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H2O 2),其水溶液叫双氧水。双氧水是无色有刺鼻臭味的液体。医用双氧水浓度为3%,主要用作伤口消毒。

双氧水为何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活泼的氧化剂,当它与组织和脓液相遇时,便会立即分解,产生水和新生态氧:H2O 2?→?H2O +[O ]

,这种新生态氧是尚未结合成分子的原子氧,它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当它与细菌相遇时,便能破坏细菌体组织,致死细菌,所以具有极强的灭菌力。医学上用它来作为伤口消毒剂,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综合能力训练题

1.0.05 mol 某单质与0.8 g 硫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该单质可能是

A.H 2

B.O 2

C.K

D.Zn 解析:0.8 g 硫即为2mol g 32g

8.0-?=0.025 mol ,与0.05 mol 某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说明

该单质与硫反应按计量数2∶1进行,对照选项,C 项符合。

答案:C

2.把单质硫和强碱(如NaOH)溶液加热至沸腾,反应后,硫转化为S2-和SO -23,则反应

的S 和生成的S2-和SO -2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1

B.3∶2∶1

C.3∶1∶2

D.4∶1∶3

解析:据题可知硫和强碱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利用题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S+6N aO H===2N a2S+N a2SO 3+3H2O ,由方

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S 和生成的S2-

、SO -2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 答案:B

3.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着少量的臭氧和氧原子,该臭氧层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有害的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然而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会破坏臭氧层,如超音速飞机排放物中氮的氧化物(NO 和NO 2),它们和O 3和O 发生如下反应:O 3+NO===NO 2+O 2,O +NO 2===NO +O 2,这两个反应反复循环,总反应式为 。由此可见氮的氧化物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

答案:O 3+O===2O 2 催化

4.据下列四个反应:(1)H2S+I2===2H++2I-+S↓;(2)H2SO 3+2H2S===

3S↓+3H2O ;(3)2I-+B r2===I2+2B r-;(4)H2SO 3+I2+H2O===4H+

+2I-+SO 2-4;确定B r-、I-、H2S、H2SO 3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H2S>H2SO 3>I->B r-

B.B r->I->H2SO 3>H2S

C.H2S>I->B r->H2SO 3

D.I->B r->H2S>H2SO 3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由强到弱的规律,强化学生对于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的认识。因此,找出反应前后氧化剂和氧化产物,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即可解决问题。

答案:A

5.在标准状况下,750 mL含O3的O2,其中的O3若完全分解,其体积变为780 mL(标准状况),若将该含有O3的O2 1 L,通入适量的KI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2KI+O3+HO===2KOH+I2+O2↑,则析出I2的质量为

2

A.0.68 g

B.0.81 g

C.0.91 g

D.0.21 g

解析:此题在巩固和认识O3性质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能力。首先根据反应2O3===3O2,采用差量法(ΔV)求得气体中O3的体积分数,然后据2KI+O3+H2O===2KOH+I2+O2↑反应,采用关系式法(这里为O3~I2)求得m(I2)。

答案:C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讲解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 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 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5.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提问:为什么液体、固体没有摩尔体积) n=V/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 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④物质的量中所指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

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Na2SO4等)。 (2)摩尔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不能说1 mol氢,应该说1 mol氢原子(或分子或离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 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 O2中约含有个6.02×1023氧分子 2mol C中约含有1.204×1024个碳原子 1mol H2SO4中约含有6.02×1023硫酸分子 1.5mol NaOH中约含有9.03×1023个Na+和9.03×1023个OH-; n 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23。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 = n·N A,由此可以推知n = N/N A N A = N/n 3.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一定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这句话对否?为什么? 不对。因为摩尔质量的单位有g·mol-1或kg·mol-1等,只有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才与微观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③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有何关系?为什么? 相等。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任何原子的质量之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物质的量n、质量m、粒子数目N之间的关系

氧族元素测试题

第六章硫和国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测试题 一:氧族元素 1:元素周期表中的第族称为。它包括 等几种元素。 2:原子结构相同点是最外层都有个电子(原因同),不同点是核数,电子数,原子半径从上至下依次。分析氧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得出最高正价价,最低负价价,特殊性的氧元素无+ 价及中间价+ 价。3:自上而下,原子半径越,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得出自上而下得电子能力依次(即氧化性和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即还原性和金属性增强)。 4:由上而下氧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5: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氧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均为个,在反应中易电子,表现出性。 (1)化合价:氧族元素在反应中易得个电子,通常表现为价,但最外层的6个电子或4个电子一般也可发生偏移,生成+ 价或+ 价的化合物。 (2)气态氢化物:Se、Te和S一样,也可与H2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均显性,在氢化物中,它们都显价。 (3)最高价氧化物:S、Se、Te均有氧化物和氧化物,在三氧化物中均显+ 价,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酸性强弱:H2SO4H2SeO4H2TeO4 6:氧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熔点:氧硫硒碲(用大于或小于) (2)沸点:氧硫硒碲 (3)密度:氧硫硒碲 (4)导电性:氧硫硒碲 (5)氢化物稳定性:氧硫硒碲 (6)高价含氧酸酸性:硫硒碲 7:氧族元素性质递变的原因: 8:练习 1.钋是原子序数最大的氧族元素,推测钋及钋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钋是能导电的固体 B.钋的氧化物、水化物至少有两种 C.钋与氢气不能直接化合 D.钋的氢化物很稳定 答案:D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1)粒子半径:S2->Cl>S>F (2)稳定性:HF>HCl>H2S>H2Te (3)还原性:S2->Cl ->Br->I- (4)氧化性:Cl 2>S>Se>Te (5)酸性:H2SO4>HClO4>H2SO3 (6)非金属性:F>Cl>S>Se A.(2)(4)(6) B.(1)(2)(3) C.(1) D.(6) 答案:A 3.下列物质能由单质直接化合而制得的是( ) A.Fe2S3 B.FeCl2 C.CuS D.AlCl3 答案:D

【精品】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一册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1.黑色食品“俏”于硒 20世纪末,受国际食品消费潮流的影响,在我们国家也刮起了一股“黑色食品热”,一时间,黑米、黑豆、黑芝麻和黑木耳等具有黑颜色的食品走俏市场。 黑色食品“得宠”,是因其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来自它所含有的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癌症发病率与该地区的硒水平(土壤中的硒含量、食物中的硒含量和人血中的硒含量)之间呈反比关系。据调查,在我们肺癌发病区,健康人的血硒水平为0.088 ppm,癌症患者为0.070 ppm,而低病区健康人则高达0.123 ppm。科学研究还发现,血清硒的下降会导致心肌损伤,同时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0%缺硒,因此,在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中,硒被誉为“生命火种”。 硒的生理作用是:(1)刺激机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的生成,这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积极作用;(2)作为一种较好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消除体内生成的各种自由基,而自由基可以造成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的发生;(3)有助于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以阻止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抑制致癌物活力并加速解毒,甚至使恶性细胞发生逆转;(4)能抗汞、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5)保护染色体,使之少受损伤;(6)营养和修补心肌,调节人体微循环代谢系统,从根本上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黑色食品中,硒含量较其他食品多,经常食用对抗癌具有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肉、海产品、芦笋、蘑菇、大蒜也是硒的良好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影响硒的功效。常常吃一些高蛋白食物,或食物中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那就需要补充较多的硒,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2.臭氧的应用 自发现臭氧以来,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臭氧具有以下奇特作用:强氧化、高效消毒、催化等。 (1)自来水、饮用水消毒、净化 人们对臭氧消毒、饮水灭菌极感兴趣,这是由于用臭氧消毒不存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如用氯消毒,有致癌的卤化有机物产生),解决了饮用水的消毒质量问题。 (2)臭氧消毒灭菌 臭氧是一种高效、快速消毒灭菌剂,它的氧化能力高于氯一倍,灭菌比氯快600~3000倍,甚至几秒钟内可以杀死细菌,使用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 (3)高效快速臭氧水消毒灭菌 臭氧水对各种致癌微生物均有极强的灭菌作用。臭氧在水中不稳定,时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十分活泼、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单原子氧、臭氧化物离子团、过氧化离子团、过氧化氢、羟基等。羟基氧还原电位相当于氟的氧化能力,当水中臭氧浓度达到0.3~4 ppm 时,臭氧水几乎成为万能消毒灭菌水剂,更可取的是这种消毒灭菌剂对细菌、病毒、芽胞等灭菌率均为100%。 (4)污水处理 臭氧可以用于水中污染物的氧化分解:脱色、脱臭、杀菌、灭藻与病毒灭污;清除酚、氰、农药、铁、锰及硫化物;清除石油制品及合成洗涤剂,清除水中致癌物质,降低水中BOD、COD等。臭氧在污水中有特殊处理效果,是一种“万能”水处理剂。 (5)食品保存、防腐 高温、高湿季节各种食品受丝状菌、酵母菌等繁殖,使食品腐败。应用臭氧对肉食、糕点、乳酪、鱼虾、水果及蔬菜防腐保存、保鲜;也可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消毒、灭菌,长期保存。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高中化学高频考点精讲

高中化学高频考点精讲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考点1常用化学计量 (1) 考点2化学计量在计算中的应用 (4) 考点3物质的分类胶体 (7) 考点4离子反应 (9) 考点5氧化还原反应 (13)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 考点1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16) 考点2物质结构 (18) 考点3化学反应与能量 (20) 考点4 电化学基础 (23) 考点5化学反应速率 (27) 考点6化学平衡 (29) 考点7弱电解质的电离 (33) 考点8溶液的酸碱性及pH (36) 考点9盐类的水解 (38) 考点10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42) 第三部分元素化合物 考点1 钠及其化合物 (44) 考点2镁、铝及其化合物 (47) 考点3铁及其化合物 (50) 考点4铜及其化合物 (53) 考点5金属元素小结 (55) 考点6碳、硅及其化合物 (57) 考点7 氯及其化合物 (59) 考点8硫及其化合物 (61)

考点9氮及其化合物 (64) 考点10非金属元素小结 (67) 考点11无机物的推断 (70) 考点12无机化学工艺流程 (74) 考点13无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77) 第四部分有机化合物 考点1烃 (79) 考点2同分异构体 (82) 考点3卤代烃 (84) 考点4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 (86) 考点5烃的含氧衍生物—醛 (89) 考点6烃的含氧衍生物—羧酸酯 (91) 考点7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94) 考点8有机反应类型 (97) 考点9有机合成与推断 (100) 考点10 有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105) 第五部分化学实验 考点1无机化学实验综合 (107) 考点2有机化学实验综合 (114)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考点1 常用化学计量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襄樊五中】第六章第1节《氧族元素》第1课时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课要点 1.氧族元素符号、名称、核电荷数和结构特点 2.氧族元素性质比较及递变规律 二、课前思考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2.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同步训练 1.下列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 A.O2B.S C.Se D.Te 2.氧族元素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A.电子层数相同B.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相同 C.原子半径接近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下列有关氧族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似 B.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C.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D.在周期表中位于“卤素”右边,比同周期卤素的非金属性弱 4.下列单质中,属于半导体的是()。 A.O2B.S C.Se D.Te 5.关于氧族元素(除Po外)的化合价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可形成+4价B.都可形成-2价 C.都可形成+6价D.都可形成-2、+4、+6价 6.微量硒元素(Se)对人体有保健作用,我国鄂西地区含有丰富的硒矿资源。下列对硒元素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单质硒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烧碱溶液 B.硒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SeO3 C.硒的非金属性比硫弱,比碲强 D.硒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 7.下列酸中酸性最弱的是()。 A.H2SO4 B.HClO4 C.H2SeO4 D.H2TeO4 8.含氧酸可用通式XO m(OH)n来表示,例X是S,m=2,n=2,则这个式子表示H2SO4,一般而言,该式中n小的是强酸,m小的是弱酸,下列各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氧族元素习题参考

第十六章氧族元素习题参考 7.少量Mn+可以催化分解HbQ,其反应机理解释如下:HO能氧化MrT 为 MnO,后者又能使H2Q氧化。试从电极电势说明上述解释是否合理,并写 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解:H2O2+2H++2e-=2H2O p01 = MnO 2+4H++2e-= Mn2++2H2O p0 2= O 2+2H++2e-= H2O2 p0 3= ①-②H 2O2+Mn2+ =MnO2+2H+ 0 0 0 E =? 1 —? 2= >0 ②-③MnO2+H2O2+2H+=Mn2++O2+2H2O 0 0 0 E =9 2一(p 3= 一= >0 8. 写出H2O2 与下列化合物的反应方程式:KMnO(在HSO介质 中), Cr(OH)3 (在NaOH介质中)。 解: 3H2Q + 2Cr(OH) 3 + 4NaOH H2NaCrO + 8H 2O 5H 2Q + 2KMnO + 3H 2SS2MnSO+ K 2SQ +8H2O + 5。2 14.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在反应(1)过程中为什么出现由 白到黑的颜色变化。 第一个反应首先形成白色硫代硫酸银沉淀,随后经历黄色、棕色至黑色的硫化银。 Ag + + 2S2Q2-(足量)—[Ag(S2O) 2]3 16. 写出下列各题的生成物并配平反应方程式: (1)Na2C2与过量冷水反应。Na 2O +

2H2d2NaOH + O (2)在N Q Q固体上滴加几滴热水。2Na 2C2 + 2HO —4NaOH + O2 ( 3 ) 在Na2CO3 溶液中通入SO2 至溶液的PH=5 左右。 Na2CO3+2SO2+H2O—2NaHS3O+CO2 ( 4) H2S 通入FeCl3 溶液中。H 2S+2FeCl3—S+2FeCl2+2HCl (5) 62S加水。Cr 2S+HSCr(OH)3+HS ( 6)用盐酸酸化多硫化铵溶液。2HCl + (NH 4)2S x—H2S + (x-1)S + 2NH 4Cl (7) Se禾口HNC反应。3Se+4HNO 3+H?3HSeO+4NO 18. 将SC(g)通入纯碱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A逸出,所得溶液经烧碱中和,再加入硫化钠溶液除去杂质,过滤后得溶液B。将某非金 属单质C加入溶液(B)中加热,反应后再经过过滤、除杂等过程后,得溶 液D。取3mL溶液D加入HCI溶液,其反应产物之一为沉淀C。另取 3mL溶液D,加入少量AgBr(s),则其溶解,生成配离子E。再取第3份 3mL溶液D,在其中加入几滴溴水,溴水颜色消失,再加入BaCl2溶液,得 到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F。试确定A~F的化学式,

{高中试卷}慈溪中学高一《氧族元素环境保护》单元检测[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慈溪中学高一《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各3分,共24分) i.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定期公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A SO2 B NO2 C CO2 D 可吸入颗粒物 ii.下列物质均具有漂白作用,其中一种与另外三种的漂白原理不同的是() A SO2 B Na2O2 C O3 D 新制氯水 iii.能在空气中稳定保存的物质是() A 亚硫酸 B 亚硫酸钠 C 硒化氢水溶液 D 硫黄 iv.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气体,不可选用的试剂是() A 饱和碳酸钠溶液 B 高锰酸钾溶液 C 溴水 D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v.下列对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不可用它来干燥氢气 B 浓硫酸不活泼,可用铁铝容器存放 C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 D 浓硫酸难挥发,可用来制HF、HCl等挥发性酸 vi.下列反应中亚硫酸表现的性质,其中一种与另外三种不同的是() A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 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质 C 能使溴水褪色 D 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vii.下列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MnO2固体少量,能产生气体的是() A 3%H2O2溶液 B 1mol/L NaOH溶液 C 1mol/L盐酸 D 1mol/L KClO3溶液 viii.下列情况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烧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①②④ D 只有①②③④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2个正确答案,各4分,共20分。) ix.喷气式飞机在对流层中飞行时排放的尾气NO,能进行下列反应:O3→O2+O;NO +O3→NO2+O2,NO2+O→NO+O2,则NO在这些反应中的作用是() A 催化剂 B 还原剂 C 氧化剂 D 中间产物 x.下列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的气体是() A HCl B HI C SO2 D NH3 xi.钋是原子序数最大的氧族元素,下列有关钋及钋的化合物的推测错误的是 A 钋是第116号元素 B 钋是能导电的固体() C 钋的氢化物很稳定 D 钋可能有两种不同价态的氧化物 xii.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微粒半径:S2->Cl>S>F ②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H2Se ③离子还原性:S2->Cl->Br->I-④氧化性:Cl2>S>Se>Te ⑤酸性:H2SO4>HClO4>H2SeO4⑥非金属性:F>Cl>S>Se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 俗名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学考知识点资料讲解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1 1.托盘天平精确到0.1g,量筒精确到0.1mL。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3.点燃可燃气体(氢气等)前要验纯。 4.酒精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钾着火用细沙盖灭。 5.分离提纯的装置: 依次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 6.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 7.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主要仪器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冷凝水“下进上出”。 8.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如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 9.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下层放、上层倒”。 10.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不可加热至蒸干。 11.精盐含(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的提纯的方法: 加氯化钡目的: 除去Na2SO4,加入氢氧化钠目的是除去MgCl2, 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是除去CaCl2和BaCl2, 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NaOH和Na2CO3。 12.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3.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 l-1数值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量相同(如氯化氢相对分子量为:36.5,摩尔质量为:36.5g/mol) 14.22.4L/ mol的使用条件: 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5.物质的量的计算的四个公式:n= 16.溶液稀释的公式:c(浓)·V(浓) = c(稀)·V(稀) 17.两个浓度的转化公式:c=1000ρω/M 1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 ..的仪器:××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19.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做题步骤: (1),将已经m,V气,c、V液计算成n, (2)列化学方程式将已知与待求的物质建立联系,求出待出物质的n (3)将求出的n转化为最终要求的m,V气,c、V液

第十六章 氧族元素习题参考

第十六章氧族元素习题参考 7. 少量Mn2+可以催化分解H2O2,其反应机理解释如下:H2O2能氧化Mn2+为MnO2,后者又能使H2O2氧化。试从电极电势说明上述解释是否合理,并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解:H2O2+2H++2e-=2H2O φ01=1.77V MnO2+4H++2e-=Mn2++2H2O φ02=1.23V O2+2H++2e-=H2O2φ03=0.692V ①-②H2O2+Mn2+ =MnO2+2H+ E0=φ01-φ02=0.54V>0 ②-③MnO2+H2O2+2H+=Mn2++O2+2H2O E0=φ02-φ03=1.23-0.68=0.55V>0 8. 写出H2O2与下列化合物的反应方程式:KMnO4(在H2SO4介质中),Cr(OH)3(在NaOH介质中)。 解:3H2O2 + 2Cr(OH)3 + 4NaOH→2Na2CrO4 + 8H2O 5H2O2 + 2KMnO4 + 3H2SO4→2MnSO4 + K2SO4 +8H2O + 5O2 14.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在反应(1)过程中为什么出现由白到黑的颜色变化。 (1)Ag++S2O32-(少量)→ (2)Ag++S2O32-(过量)→ 解:2Ag+ + S2O32- (少量)→Ag2S2O3 (白色) Ag2S2O3 + H2O→Ag2S↓(黑色) + 2H+ + SO42-

第一个反应首先形成白色硫代硫酸银沉淀,随后经历黄色、棕色至黑色的硫化银。 Ag+ + 2S2O32- (足量)→[Ag(S2O3)2]3- 16. 写出下列各题的生成物并配平反应方程式: (1)Na2O2与过量冷水反应。Na2O2 + 2H2O→2NaOH + O2(2)在Na2O2固体上滴加几滴热水。2Na2O2+ 2H2O →4NaOH + O2 (3)在Na2CO3溶液中通入SO2至溶液的PH=5左右。Na2CO3+2SO2+H2O→2NaHSO3+CO2 (4)H2S通入FeCl3溶液中。H2S+2FeCl3→S+2FeCl2+2HCl (5)Cr2S3加水。Cr2S3+H2O→Cr(OH)3+H2S (6)用盐酸酸化多硫化铵溶液。2HCl + (NH4)2S x→H2S + (x-1)S + 2NH4Cl (7)Se和HNO3反应。3Se+4HNO3+H2O→3H2SeO3+4NO 18. 将SO2(g)通入纯碱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A逸出,所得溶液经烧碱中和,再加入硫化钠溶液除去杂质,过滤后得溶液B。将某非金属单质C加入溶液(B)中加热,反应后再经过过滤、除杂等过程后,得溶液D。取3mL溶液D加入HCl溶液,其反应产物之一为沉淀C。另取3mL溶液D,加入少量AgBr(s),则其溶解,生成配离子E。再取第3份3mL溶液D,在其中加入几滴溴水,溴水颜色消失,再加入BaCl2溶液,得到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F。试确定A~F的化学

高考化学 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课时提升作业

【全程复习方略】(广东专用)2014年高考化学第六章第一节氧族元素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课时提升作业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2·海南高考)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 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工业上以硫铁矿为原料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中含有SO2,为便于监控,实施环境保护,下列适合测定硫酸尾气SO2含量的试剂是( ) A.品红溶液 B.浓硝酸 C.碘水、淀粉溶液 D.以上都能 3.为了除去CO2气体中的SO2气体,下列仪器和药品组合中合理的是( ) 仪器:①洗气瓶②干燥管 药品:③固态生石灰④苏打溶液⑤小苏打溶液 A.①⑤ B.②⑤ C.①③ D.①④ 4.(2013·揭阳模拟)常温下单质硫主要以S8形式存在。加热时,S8会转化为S6、S4、S2等。当温度达到750℃时,硫蒸气主要以S2形式存在(占9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8转化为S6、S4、S2属于物理变化 B.不论哪种硫分子,完全燃烧时都生成SO2 C.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D.把硫单质在空气中加热到750℃即得S2 5.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2排放量的是( )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作民用燃料 ②使用水煤气或干馏煤气作燃料 ③硫酸厂使用V2O5作催化剂,加快SO2的转化速率 ④将块状煤粉碎,提高其燃烧效率 ⑤在煤中加入生石灰后燃烧

⑥循环处理吸收塔放出的尾气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6.(2013·防城港模拟)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B.碲的氧化物有TeO2和TeO3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H2Te比H2Se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是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Na2SO3与BaCl2溶液作用,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硝酸后沉淀不消失 B.将SO2气体通入Ba(OH)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C.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D.将SO2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8.下列有关Cl2和S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体积的Cl2和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的紫色均立即褪去 B.等体积的Cl2和SO2同时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的紫色保持不变 C.加热可判断品红褪色是通入SO2还是通入Cl2引起的 D.品红溶液中同时通入等体积的Cl2、SO2,漂白效果会更好 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室采用图①所示装置收集SO2 B.可用图②所示装置比较KMnO4、Cl2、S的氧化性强弱 C.除去NaHCO3溶液中的Na2CO3可加入Ca(OH)2溶液后过滤 D.称取0.40 g NaOH,放入100 mL容量瓶中,配制0.10 mol·L-1的NaOH溶液 10.(2013·贵港模拟)为研究CO2和SO2的有关性质,某学生做如下实验:如图,烧瓶中分别收

高中化学选修选修五知识点整理(详细讲解)

.. 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 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 成氢键 )。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 常用乙 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 乙醇既 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 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 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 于闻 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 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C..l,.沸.点.为.-.2.4...2.℃.).氟.里.昂.(.C..C.l.F..,.沸.点.为.-.2.9...8.℃.). 322 氯.乙.烯.(..C.H 2 氯.乙.烷.(..C.H 3 2 3Br,沸点为 3.6℃)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沸点为13.5℃)(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 CH3(CH2) 4CH 3环己烷 甲醇CH3OH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硝基苯C6H5NO 2 ★特殊: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 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 石蜡C12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2020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氧族元素环境保护专题训练 人教版

2020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第Ⅰ卷各小题的答案选出后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各题答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满分11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Ca-40Zn -65Ba-137Pb-207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任意排放都会导致酸雨 B.生活污水、农药和难分解有机物等会造成水体污染 C.装饰材料中的甲醛、芳香烃及氡等会造成居室污染 D.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解析】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任意排放,与二氧化碳无关,A项错误;其他选项正确。 【答案】 A 2.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含有硫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是含碳化合物 B.煤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C.在水吸收S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SO2是酸性氧化物,被雨雾吸收后转化成酸雨 【解析】A.煤属于混合物;B.煤是不可再生资源;C.水吸收SO2并与其反应:SO2+H2O H2SO3,主要是化学变化;D.SO2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被雨雾吸收后转化为亚硫酸成为酸雨。 【答案】 D 3.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意大利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它存在的证据。若该氧分子具有空间对称结构,你认为该氧分子是() A.氧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B.臭氧的同素异形体 C.一种新的氧化物 D.可能是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解析】O4是氧元素的一种新的单质分子,故A、C错;与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B正确;单质分子不可能存在极性键,D错。 【答案】 B 4.下列关于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OH2S>H2Se>H2Te C.酸性:H2SO4SO2>H2Se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氧、硫、硒、碲依次顺序减弱,A错;同主族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随着原子序数递增,酸性减弱,C错;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H2Se>H2S>SO2,由2H2S+SO2===3S↓+2H2O知,硫化氢还原性比二氧化硫的强,D错。 【答案】 B 5.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下列工业生产中,没有采用循环操作的是() A.硫酸工业B.合成氨工业 C.硝酸工业D.氯碱工业 【解析】硫酸工业,循环操作提高二氧化硫利用率;合成氨工业,循环操作提高氮气和氢气利用率;

2014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与推断题解析精讲篇

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与推断专题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 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 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 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补充性质【高中化学中各种颜色所包含的物质】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浓度,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 (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磷酸银(Ag3PO4)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碱式碳酸铜、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气或氯水(黄绿色)、氟气(淡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淡蓝)、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