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的肉味很是鲜美,而营养丰富,还有刺少肉多,这是深受很多妈妈们的喜爱,所以很多养鱼的人也会选择这种不错的鱼种来饲养,虹鳟鱼的人工繁殖简便,而且被誉为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这种高档鱼需要怎么养呢?虹鳟鱼养殖技术1、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

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2、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3、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养殖条件1、温度。

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溶氧。

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mg/L。

水流流量。

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

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2、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鱼池形状。

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

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

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3、鱼池建设。

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

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

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虹鳟鱼养殖的前景1、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胆固醇极低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脏血管等疾病,并能有效抵抗糖尿病等慢性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等。

虹鳟鱼的品种繁多,而以日本虹鳟为最为常见。

虹鳟鱼因其优良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良好的适应性和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以下我们将带您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1、闭养模式虹鳟鱼的养殖模式有开放式和闭养式两种。

闭养模式指在水体完全封闭的场所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人工饵料等方式进行养殖。

虹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闭养模式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养殖模式。

在闭养式养殖场内,需要定期测量水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等。

2、水体虹鳟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20℃之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氧浓度高,水深底部大于2米。

为保持水体的清洁度,可在水中加入酒石酸等物质来控制水硬度和pH值。

同时,在水体中加入无细胞氧化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菌和病毒。

3、饵料虹鳟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适宜食用鱼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活饵。

而在养殖中,采用干饵料为虹鳟鱼投喂较为合适。

虹鳟鱼的投喂量与饵料的种类、种类、水温、生长阶段等有关。

4、疾病预防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虫害等疾病。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维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要规范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防止饵料遗留在水体中产生有机质、毒素等物质,影响虹鳟鱼的健康。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1、细菌性病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如暴发性肠炎、细菌性鳃病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添加预防细菌感染的物质,如增加氧气、投喂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饵料等。

2、虫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虫害,如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预防虫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改进饵料,防止虫卵等有害物质进入虹鳟鱼体内。

综上所述,虹鳟鱼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虹鳟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因此,虹鳟鱼的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其需要的条件。

一、虹鳟鱼的基本情况虹鳟鱼又称为虹鳟、彩虹鳟、虹鳟鱼。

它们是一种冷水鱼类,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和湖泊中。

虹鳟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它们的体色非常鲜艳,通常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非常美丽。

二、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虹鳟鱼的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地方。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选择的场地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以免对虹鳟鱼造成危害。

2.建池建池是虹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虹鳟鱼适宜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池中生长。

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水流、换水、排污等因素。

池塘的底部应该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洁。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通风和光照,以提高水质的质量。

3.水质管理虹鳟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其次,要控制水温,虹鳟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

同时,要控制水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

此外,还要注意水中氧气的含量,以保证虹鳟鱼的呼吸正常。

4.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是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量,避免过量喂食。

同时,要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变质。

5.疾病防治虹鳟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要定期对虹鳟鱼进行检疫,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

三、虹鳟鱼的养殖条件1.水质条件虹鳟鱼需要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环境。

水的PH值应该保持在7.0-8.5之间,水温应该控制在10℃-20℃之间。

2.气候条件虹鳟鱼的养殖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养殖技术池塘虹鳟是珍贵的冷水性鱼类,具有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人工繁殖简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被列为高档鱼。

而且虹鳟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虹鳟鱼养殖技术第一章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目前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养殖。

第一节形态特征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

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虹鳟鱼卵球形,直径4~7毫米。

卵黄淡黄色、橙黄色、桔红色或红色。

卵黄囊长径5~9毫米,宽径3~6毫米。

受精后26日(水温在12℃时)孵出,仔鱼全长随卵的大小而异,一般15~18毫米。

口开启,鳃耙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开始出现。

孵出后23日(水温在12℃时),卵黄囊吸收2/3,仔鱼开始上浮。

上浮仔鱼18~28毫米,鳍褶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已消失。

鳍条数基本达到定数。

随后,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

体长15厘米时黑斑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所代替。

第二节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水流的刺激不仅可加速体内物质代谢,而且能把排泄物带走,应不断供给清新而富含氧的水流,以满足其对氧的需求。

虹鳟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3厘米/秒。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俗称瀑布鱼、七色鱼、虹鲑鱼等,因成鱼沿侧线有一条彩虹状棕红色纵纹而得名,原产于北美洲和太平洋西岸,现已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下面来看一看虹鳟鱼养殖技术吧!一、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0°C,最适生存水温16~18°C,摄食临界水温7~24°C,水温低于7°C或高于24°C时逐渐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0°C时逐渐衰弱直至死亡,肉食性,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亦吞食少量嫩叶、种子等。

二、鱼塘建设虹鳟鱼养殖鱼塘周围必须要有充足且干净的水源,鱼塘形状可因地制宜,内壁要用水泥抹光滑,从进水口到出水口要哟一定的坡降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四季水温要能确保在12~18°C,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C,水中溶氧在7毫克/升以上,最低时不能低于5毫克/升,进、出水口要设栅栏以防虹鳟鱼逃逸。

三、种苗放养阶段规格场所密度仔鱼期-稚鱼池5000~10000尾/平方米稚鱼期体长4~5厘米、体重1克稚鱼池3000~5000尾/平方米鱼苗期体长5~6厘米、体重2克幼鱼池1200~1500尾/平方米幼鱼期体长10~15厘米、体重20~30克成鱼池50~100尾/平方米注:虹鳟鱼苗放养密度因规格、养殖方式等不同而不同,以上虹鳟鱼苗放养密度仅供参考,请务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放养密度。

四、投喂管理虹鳟鱼是肉食性鱼类,仔鱼开口料有鸡蛋黄、牲畜的肝脏、鲜杂鱼肉、水蚤干、啤酒酵母等,稚鱼期以后主要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前期日投喂6~8次,后期日投喂2~4次,体长13厘米以下时干饲料按鱼体重2~7%投喂、鲜饲料按2.5~13%投喂,体长14厘米以上时干饲料按鱼体重0.5~2.4%投喂、鲜饲料按1.0~4.9%投喂。

五、水质调控虹鳟鱼快速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其一是定时给鱼塘增氧,例如每天下午两点要打开增氧机增氧,闷热天气晚上也要增氧,其二是定期换水以保证水质,换水时要先排掉约1/3,然后注入干净水,换水频率因季节、天气等不同而不同,其三是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Ω-3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虹鳟鱼养殖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常见病的防治对于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水质管理虹鳟鱼喜欢生活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中,因此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管理。

首先要确保养殖水体的流动和通风情况,保持水质清澈,并且保持一定的水温。

其次要注意定期清理养殖水体中的污物和底泥,防止水体污染。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的PH值和氨氮含量,保持水质的平衡。

2.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包括人工饲料和自然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根据虹鳟鱼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配置饲料,以保证虹鳟鱼的营养需求。

还要注意饲料的投喂方式和时间,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饲料。

3.养殖环境在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水域进行养殖,保证水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其次要注意水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外界污染和捕食者的侵扰。

4.疾病防控在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的虹鳟鱼疾病包括藻类中毒、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因此要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1.藻类中毒藻类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虹鳟鱼疾病,会导致虹鳟鱼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引发大面积的死亡。

为了防止藻类中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注意养殖水域的水质,及时清理水域中的藻类;其次可以适当增加水质的流通和通风,降低藻类的生长条件;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水域中的水草和浮萍,降低藻类的密度。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掌握和常见病的防治对于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病害防治,才能更好地保障虹鳟鱼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

希望养殖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和养殖规模,合理制定养殖计划,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确保虹鳟鱼养殖的高质量和高产量。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是一种属于马克泰类的鱼,流行于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关键包括:
一、选择合适的用水水质:
1.水温:18-22℃;
2.溶氧:3~6mg/L;
3.PH:6.5~8.0;
4.水质总碱度:200~400mg/L;
5.水质钙离子:100~200mg/L。

二、适当营养:
1.添加多种营养食品,如虾、小鱼、虱目鱼等;
2.每天合理喂养,适量不宜过多;
3.循环水塘投喂,降低营养浓度;
4.喂养时采用分次或分区块喂养。

三、科学疫病防治:
1.引进健康的鱼类仔鱼,降低疾病的潜在防线;
2.定期水质检测,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3.常备应急药品,及时打抗病药;
4.避免批量入池,密集养殖应采取疏密期的方式。

四、促使繁殖:
1.建立采取适合虹鳟鱼繁殖的温室环境;
2.增加饲料,满足虹鳟鱼生殖所需营养;
3.及时定期垂牵,及时筛选活力较强的雌雄鱼,给予更多的营养;
4.采取封闭系统增加繁殖效率;
5.及时剔除鱼类寄生虫,以防虱子的损伤。

五、持续观察:
1.定期观察鱼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
2.注意水质变化,及时纠正;
3.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4.观察繁殖进程,及时作出调整。

通过正确的技术,可以保证虹鳟鱼的良好质量和健康成长,获得最佳养殖效果。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雅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自然增长缓慢。

为了满足人们对其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养殖,而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成为了保证其高产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目前在虹鳟鱼养殖方面的实践,就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进行简述。

一、虹鳟鱼的养殖(一)水质管理水质是养殖虹鳟鱼的关键条件,其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都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虹鳟鱼一般适应于水温13~20℃,PH值在6.5~8.5范围内,溶氧量应在5mg/L以上,硬度应维持在100~200mg/L之间。

虹鳟鱼是肉食性鱼类,其饲料的营养成分应当充足。

饲料的选择包括鲜鱼肉、虾仁、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以及各种粉料。

在饲喂中,不能长期连续饲喂同一种饲料,应根据虹鳟鱼的身体状况和季节特点进行合理的饲喂。

(三)疾病防治1.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其特点是虹鳟鱼的皮肤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的斑点,同时眼睛周围出现白色细菌病斑,严重时会导致虹鳟鱼死亡。

预防白化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合理的饲喂,添加饲料中的抗生素以及消毒等。

2.鳔肠炎鳔肠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常在养殖过度密集的条件下发生,并引起虹鳟鱼的急性死亡。

预防鳔肠炎的方法包括控制养殖密度和减少饲喂量,保持水质干净和卫生,及时将死亡的虹鳟鱼进行清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

3.伤口感染伤口感染是虹鳟鱼养殖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虹鳟鱼的皮肤表面出现破损和红肿,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会明显增高。

预防伤口感染可以通过进行定期巡视,加强鱼群的健康管理,及时采取保证水质卫生措施等。

二、结语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病的防治是保证虹鳟鱼高产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要保证虹鳟鱼的健康养殖,需要注意水质管理、饲料管理以及卫生管理等方面。

同时,在疾病防治方面,需要加强对虹鳟鱼的定期巡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信通过认真的管理和防治,能够保证虹鳟鱼的高产和健康成长。

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摘要从水源与水环境选择、鱼池建造与布局、饲养及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虹鳟鱼养殖技术,以期指导养殖户生产。

关键词虹鳟鱼;养殖技术;青海互助;天然林区中图分类号 s9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9-0311-01虹鳟鱼因其体侧沿测线有一棕红色如同彩虹的纵纹而得名。

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生长迅速、人工繁殖及驯养简便易行等优点。

其生活水温2~24℃,最适水温为12~20℃,且适应性很广,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

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人工饲养虹鳟鱼,是依托林区丰富的水资源,既增加了林场收入,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水源与水环境选择流水养殖虹鳟鱼,要求水量大、温度较低、溶氧要求高。

故建场基地选择在南门峡林场峡口营林区,南门峡水库下游,其水源条件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

2鱼池建造与布局完善的养殖场应根据虹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设有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池等,其面积可分别占总面积的0.5%、1.0%、12.5%、80.0%、3.0%、3.0%,另外应设立沉淀池和备用检疫池。

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结构为好,成鱼池和亲鱼池既可以是土质,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各鱼池形状的确定都必须考虑到流水畅通、易于排污和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

从排污的角度讲,圆形池优于长方形池,长方形池优于不规则形池。

各类鱼池的布局为: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放在前面,成鱼和亲鱼池在后面。

检疫池要单独使用水,排出的水不能再用。

根据地形,每排鱼池要有一定的落差,以利于自然流水。

每个鱼池都要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

进水、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鱼池大小以及鱼池的形状,进水方法,要求换水次数等来确定。

如果直流式进水、排水,水口宽一点为好,以利于增氧。

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虹鳟鱼又称瀑布鱼、七色鱼。

原产美国,1959年从朝鲜移植我国安家落户。

虹鳟是世界性重要养殖鱼类之一,也是珍贵冷水性鱼类,无疑也是我国名特优新鱼类品种之一。

其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生长快,易捕捞,饲料利用率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被列为高档商品鱼。

更具特色的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其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日本最高1年666平方米可达10•万公斤左右,•以色列亩单产高达12.5万公斤之多。

可见虹鳟鱼是发展前景广阔的高产高效优质养殖品种。

应大力提倡开发推广养殖。

1.鱼塘条件成鱼养殖池,可选用各种形状、底质和结构的,只要水流畅通,保证水体交换更新。

水泥池以50平方米,水深1米为宜;土池则大些深些。

•备有排污和增氧设施,放苗前应用生石灰严格消毒,药效消失后放鱼。

2.鱼种放养鱼种大小规格要整齐,尾重50克左右为宜。

放养密度为:在水温15℃时,每分钟每公升水可养1-1.5•公斤鱼或按虹鳟鱼代谢需氧量为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00毫克计算。

3.饲养管理成鱼饲养主要人工合成全价颗粒料。

•其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为宜,植物性饲料占70%-60%。

蛋白质含量应在40%-2%为宜,•脂肪含量应占7%-9%,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占9%-12%,•此外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颗粒料直径以4-8毫米为宜。

投喂每日3-4次,坚持少投勤投饲养方法。

投饵量当水温8℃时按体重0.7%-1%,当水温在12℃时可按体重1%-1.4%;•当水温16℃时可按体重的1.3%-1.8%投喂饲料,总的原则按需投饵,不多不少,吃饱为好,视鱼情、水情灵活掌握。

当鱼体重达到100克以上时即可食用。

•此外虹鳟鱼2龄时体重可达400-1000克,3龄可达1000-2000克。

其寿命一般为10年,最大个体重可达10公斤,3龄性成熟。

摄食水温2.3℃-25.6℃,低于2.3℃则停食。

•鱼种至成鱼阶段适温为7-20℃,幼鱼最适水温12-13℃。

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虹鳟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多刺少,营养丰富,在国际上一直被列为名贵鱼类。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到你。

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一、对水质的要求1、温度。

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2、溶氧。

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 mg/L。

3、水流流量。

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

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二、对饵料的要求1、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在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2、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

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3、饵料一定要新鲜。

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虹鳟鱼的养殖注意事项1、投喂。

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

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

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食用鱼类,具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的特点,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得虹鳟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虹鳟鱼的常见病也成为了养殖户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浅析,希望能对养殖户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养殖环境虹鳟鱼适宜生长的水质条件包括水温在10-18摄氏度,PH值在6.5-8.5之间,水质清澈,水体富含氧气。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选择水质优良的水域或者人工养殖池塘,保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

2. 饲料管理虹鳟鱼是杂食性鱼类,适宜以鱼粉、鱼油、豆饼、玉米、麦麸等为主要原料的混合饲料,同时可以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保证虹鳟鱼的健康生长。

3. 疾病防治在养殖虹鳟鱼的过程中,要加强预防疾病的工作。

首先是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保证水质清澈,避免病原菌的滋生。

其次是加强饲料管理,避免过度喂食或者饲料变质,导致鱼类消化不良,从而引发疾病。

定期对养殖鱼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

二、虹鳟鱼常见病及防治1. 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由白点虫引起的寄生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瘙痒、颤动,食欲减退等症状。

防治该病可采用药物浴浴法,选用优质药剂,如多菌清、氯化钠等,用于灭杀寄生虫。

2. 鱼霉病鱼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的霉菌,严重时会导致鱼类死亡。

防治该病可采用药物浴浴法,选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浴浴治疗,同时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真菌滋生。

3. 细菌性病害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虹鳟鱼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饲料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疾病预防和及时治疗,才能保证虹鳟鱼的健康生长和良好产出。

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加强技术学习和实践,提高虹鳟鱼养殖水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自然条件下野生的虹鳟鱼一般生活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砂砾底质河流或溪流中。

野生虹鳟鱼根据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划分为湖沼型虹鳟鱼和降海型虹鳟鱼。

生活在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水域的被称为湖沼型虹鳟鱼,而夏季和冬季入海的群体则被称为降海型虹鳟鱼。

虹鳟鱼对于生活环境的水温、含氧量、水流速度、酸碱值、盐度等都有一定要求。

1、适宜的水温人工养殖虹鳟鱼,生长水温尽量控制在7-22℃之间,合适的水温会促进虹鳟鱼生长繁育,若是水温过低或过高,会造成虹鳟鱼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一般适宜虹鳟鱼孵化的水温为8-11℃,培育鱼苗的适宜水温为9-15℃,饲养成鱼的适宜水温为14-18℃。

一般水温在12-14℃时,饲养正确的当年鱼体重可达到100-250g,饲养两年体重可达到1斤-2斤,饲养三年体重可达2斤-4斤,若水温控制在8-10℃时,当年鱼体重约为30-50g,饲养两年体重约在300-600g,饲养三年体重约800-1000g,当水温控制在14-18℃时,放养时50-100g的鱼种经过180天的饲养体重即可达到600-900g,以此看出,水温对虹鳟鱼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充足的氧气养殖池中含氧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虹鳟鱼的生死,还会影响它们的繁殖发育,若是含氧量过低,虹鳟鱼的胚胎发育和卵黄吸收速度都会延缓,甚至有可能孵化出畸形仔鱼,适宜虹鳟鱼的溶氧量为6毫克/升以上,它们在溶氧量达到9毫克/升是生长繁育最快,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它们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当溶氧量为3毫克/升时,鱼群会大量死亡,所以养殖虹鳟鱼,为使它们更好的生长繁殖,池中的溶氧量至少要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3、水流速度速度合适的水流可以为池中的水带来更多清新的含氧充足的水,水的流动,会加速虹鳟鱼体内的新陈代谢,还能将饵料更长时间的留在水中,利于虹鳟鱼摄食,同时水流还能将水中的污物冲走,为虹鳟鱼营造更加优良的水质,一般水流速度控制在12-18m/分钟即可,具体流速根据鱼的大小而调节。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养殖虹鳟鱼的方法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养殖虹鳟鱼的方法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养殖虹鳟鱼的⽅法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养殖虹鳟鱼的⽅法 虹鳟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种冷⽔性塘养鱼类。

虹鳟是世界上⼴泛养殖的重要冷⽔性鱼。

因成熟个体沿侧线有⼀棕红⾊纵纹,似彩虹,故名。

下⾯,⼩编为⼤家分享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希望能帮助到⼤家! 养殖场的选择 养殖池溏的⽔温要求冬季在4℃以上,夏季不超过20℃,虹鳟周年可摄⾷⽣长。

池溏应为流⽔池溏,⽔质清新,透明度⼤,含氧量充⾜,⽔中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建设 ⼭涧溪流、泉⽔、地下⽔、深⽔⽔库的`底排⽔或⽔温偏低、透明度⼤的河⽔等,均可作为虹鳟养殖场的供⽔⽔源。

在上⽅⽔源修建拦坝,提⾼⽔位,形成⽔流的落差,保持池塘供⽔有⾜够的流速。

池塘的注⽔,尤其在集约化养殖场应该是独⽴的。

池塘圆形、椭圆形、长⽅形、⽔沟形均可,但以延长的长⽅形为好,宽长⽐例1∶4~1∶5,防⽌池中有⽔流停滞的死⾓。

池⼦宽度不宜过⼤,稚鱼池宽多为1.5~2⽶,成鱼池宽多为4~5⽶。

池底要求有⼀定的坡度、坡降,稚鱼池以0.2%为宜,成鱼池以0.8%为宜,便于排⽔、排污和捕鱼。

池塘可为⼟池或⽔泥池,池岸边要⾼出⽔⾯20~30厘⽶。

稚鱼池⼀般为30~90平⽅⽶,成鱼池在100~200平⽅⽶。

三倍体 三倍体虹鳟鱼是四倍体虹鳟鱼和普通⼆倍体虹鳟鱼杂交产⽣的全雌性虹鳟鱼。

具有⽣长周期短,成本低,⾁质好的特点。

虹鳟鱼养殖采⽤的是⼀种⾼密度流⽔养鱼⽅式,科技含量⾼,从⽬前虹鳟鱼养殖技术⽔平上看,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个商品鱼⽣产周期,⽣产周期较长,投⼊较⾼,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良品种,提⾼虹鳟鱼⽣长速度,缩短⽣产周期,尽⽽降低成本。

根据国内外养殖虹鳟鱼最新动态,如果采⽤全雌三倍体技术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采⽤该项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其⼀,采⽤全雌三倍体虹鳟鱼进⾏养殖,可提⾼虹鳟鱼成活率10%,可提⾼⽣长速度10~20%。

其⼆,采⽤该技术可避开因性腺发育⽽对饲料的过多消耗,降低养殖成本5%以上,可提⾼经济效益15%~20%。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摘要从水源与水环境选择、鱼池建造与布局、饲养及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虹鳟鱼养殖技术,以期指导养殖户生产。

关键词虹鳟鱼;养殖技术;青海互助;天然林区
虹鳟鱼因其体侧沿测线有一棕红色如同彩虹的纵纹而得名。

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生长迅速、人工繁殖及驯养简便易行等优点。

其生活水温2~24℃,最适水温为12~20℃,且适应性很广,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

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人工饲养虹鳟鱼,是依托林区丰富的水资源,既增加了林场收入,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水源与水环境选择
流水养殖虹鳟鱼,要求水量大、温度较低、溶氧要求高。

故建场基地选择在南门峡林场峡口营林区,南门峡水库下游,其水源条件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

2鱼池建造与布局
完善的养殖场应根据虹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设有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池等,其面积可分别占总面积的0.5%、1.0%、12.5%、80.0%、3.0%、3.0%,另外应设立沉淀池和备用检疫池。

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结构为好,成鱼池和亲鱼池既可以是土质,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各鱼池形状的确定都必须考虑到流水畅通、易于排污和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

从排污的角度讲,圆形池优于长方形池,长方形池优于不规则形池。

各类鱼池的布局为: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放在前面,成鱼和亲鱼池在后面。

检疫池要单独使用水,排出的水不能再用。

根据地形,每排鱼池要有一定的落差,以利于自然流水。

每个鱼池都要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

进水、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鱼池大小以及鱼池的形状,进水方法,要求换水次数等来确定。

如果直流式进水、排水,水口宽一点为好,以利于增氧。

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

拦鱼栅要严密,间距大小要根据鱼体来确定,同时又易于排水。

3饲养及管理
虹鳟鱼的饲养全过程,由卵破膜孵化算起,可以分为仔鱼期(由孵出至上浮)、上浮稚鱼期(上浮至开食)、稚鱼期(开食至5个月龄)、当年鱼期(5个月龄至当年年底)和成鱼期(从翌年1月开始到出售)等几个阶段。

孵化后的20d内,仔鱼依靠其卵黄囊中的营养来维持生长发育,可放1~5万尾/m2。

孵化20d,开始投喂饲料,最初可以将煮熟的蛋黄调成浆水,滴到鱼池中。

此时注意水流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影响稚鱼摄食,过小则降低溶氧,一般控制水流量40~90L/min。

开食后1个月,可放500~1 000尾/m2,可以用纱布挤出煮熟的蛋黄,使蛋黄呈细颗粒状滴于水中,或用手轻弹在水面上,以后蛋清也可以一起用。

还可以用动物肝脏、新鲜小杂鱼磨成糊状,滴入水面投喂。

每天投喂6~8次。

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12%。

开食2个月后,仔鱼体重已达1g左右,可放养200~500尾/m2,这时可全部投喂颗粒饲料。

但饲料中的动物性成分需维持在80%以上。

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9%左右,日投饵4次。

开食后半年,可放养50~200尾/m2。

可投喂成鱼用饲料,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5%左右,日投饵次数3~4次。

成鱼期可放养15~50尾/m2,水深在1~2m。

饲料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植物性饲料占60%~70%。

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一般直径在4~8mm,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总重的2%~3%。

在管理上,要保持足够的水量和设置增氧设备,一旦缺氧,立即予以补充;经常把已经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及时捕捞出售,将出现明显差异的个体选出分池饲养。

4病害防治
鱼病的防治在虹鳟养殖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高密度饲养时,更容易发生鱼病。

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养殖者应加强日常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阻断引起虹鳟鱼发病的诱因(包括从正规厂家购买饲料、减少机械损伤、及时清除池底污物等)。

虹鳟鱼常见病为小瓜虫病和肤霉病。

小瓜虫病(白点病)易发生在仔鱼期,病鱼体表明显出现许多小白点,鳃上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呈现不安状态,常侧身在池壁摩擦身体,食欲减退。

治疗时用1∶4 000的甲醛溶液浸洗1h,或在5%~10%的盐水中浸洗1h。

预防方法:注意调控好水质,购买优质鱼种,投喂优质饲料。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发生在孵化期死卵或损伤的卵上,并能侵害临近的好卵,在受伤的鱼体处也易着生。

发病初期出现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绒毛状,使患处肌肉溃烂坏死。

水霉繁殖适温在4~14℃。

预防方法:孵化期注意拣除死卵,养
殖阶段拉网时注意不要擦伤鱼体。

5参考文献
[1] 潘立辉,孟广章.虹鳟鱼养殖技术[J].安徽农业,1998(10):32.
[2] 袁建新,张雪亮.兰州地区虹鳟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淡水渔业,2002(4):63.
[3] 马尚助,刘孟琮,杨立群,等.虹鳟鱼活鱼运输[J].水产科学,2002(3):24-25.
[4] 常建国,娄忠玉,朱秉仁,等.刘家峡水库不同时期投放鱼种网箱养殖虹鳟鱼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1999(10):45-47.
[5] 徐如意.虹鳟鱼养殖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0(4):27-28.
[6] 田臣荣.虹鳟鱼养殖高产试验报告[J].齐鲁渔业,1987(3):34-35.
[7] 李宝海,李顺凯,谢明文,等.西藏山南虹鳟鱼养殖结果初报[J].西藏科技,2005(5):16-17,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