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小儿推拿广意】中医系列书

合集下载

略说小儿推拿专著

略说小儿推拿专著
——据 康乐时代网
/book/Print.asp?ArticleID=37338
《针灸大成》卷一转引《难经本义》第六十 一难和第四十难,原文后有“四明陈氏” 的注文,而《难经本义》一书“引用诸家 姓名”有“陈氏瑞孙,字廷芝,元朝庆元 人,温州路医学正,与其子宅之同著《难 经辨疑》”语。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也持此观点。
——据 赵毅《〈小儿按摩经〉考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年8月
曹炳章(1877-1956年) 近代医家。字赤电。浙江鄞县人。世经商。幼承庭 训,理业务之暇,诵医经,从师方晓安,习《内 经》、《金匮》及历代医书,历七载深悟其理,声 誉鹊起,应聘任药栈经理,兼行医。广搜医籍,精 研之,术益精。曾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创办 《药学卫生报》,开设和剂药局。主张博览群书, 反对保守偏执,墨守一家之法,以应付临证多变之 病症。于中医古籍之保存,作出贡献,精选古医籍 365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分医经、药物、诊 断、方剂等十三类。著述甚多,除《霍乱寒热辨 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外,尚有遗稿 22种。
明 ·龚廷贤
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为“推拿最善之 本”。
《小儿推拿秘诀》
明 ·周于藩
周于蕃,字岳甫,蒲圻(今属湖北)人。 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所推崇
《小儿推拿秘诀》
明 ·周于藩
《小儿推拿秘诀》除了叙 述手法、穴位和治疗外, 还有较好的分析和归纳总 结
介绍归纳小儿推拿8法, 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小儿推拿广意》
清 ·熊应雄
熊应雄,字运英。东川(今 属四川)人,生平欠详。
《小儿推拿广意》又名《幼 科推拿广意》、《推拿广 意》,是一部介绍推拿(按 摩)治疗儿科疾病的著作。

小儿推拿广意

小儿推拿广意

书书小儿推拿广意田思胜王道全校注胡志洁清·熊应雄著导读一、作者及成书年代熊应雄字运英清代医家。

东川今属四川人生平欠详。

尝辑《推拿广意》又作《小儿推拿广意》三卷行于世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五年年。

二、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影响《小儿推拿广意》吸取了明代小儿推拿疗法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书中强调推拿与方药并用自始至终结合临床进行阐述是清代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推动了小儿推拿的发展并指导着当今小儿推拿的临床实践影响颇大。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首列总论阐述推拿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次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色、审候、闻声、辨音等特别强调观察囟门、面部、虎口、指纹及神情、声息的变化然后结合主治病证分别介绍推拿部位和各种推拿的操作方法并绘图余幅。

重视推与拿两法提出了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规程绘有推坎宫、推攒竹、运太阳等手法操作图最后列脏腑歌、手法歌及五脏主病歌以介绍脏腑病证的小儿推拿疗法。

中卷分述胎毒、惊风、诸热等种儿科常见疾病的推拿疗法并介绍了小儿坏症候、诊面色恶证死候等。

下卷载列治疗儿科常见病证的内服、外治方剂首。

一极力推崇小儿推拿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医家所推崇。

该书在“总论”中强调推拿对小儿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认为“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工矣”批评了“为人父母者不思所以得病之由却病之理乃反疑鬼疑神师巫祈祷”的错误做法。

二重视辨证论治该书在中卷将儿科常见疾病分为个门类论述了疾病的分类、成因及治疗手法。

如腹痛门将腹痛分为热腹痛、冷腹痛、气滞食积而痛、冷气心痛类。

书中说“热腹痛者乃时痛时止是也暑月最多。

治法推三关、推六腑、推脾土、分阴重阳轻、黄蜂入洞、推四横纹寒腹痛者常痛而无增减也。

治法推三关、运五经、掐揉二扇门、揉一窝风、按弦搓摩、运八卦、揉脐及龟尾气滞食积而痛者卒痛便秘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是也。

治法推三关、分阴阳、推脾土、揉脐及龟尾、掐威灵若腹内膨胀推大肠冷气心痛者手足厥逆偏身冷汗甚则手足甲青黑脉沉细微是也。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小儿推拿》ppt课件共67页文档

《小儿推拿》ppt课件共67页文档
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舌苔 薄白,脉浮。
治则:疏散风寒,辛温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 高骨,黄蜂入洞,揉风池,揉一窝风,揉外劳 宫,推三关,清天河水。
64
我之心 送的是医道之关怀 我之手 去的是病魔之执拗
--与君共勉
65
谢谢大家
66
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12
五脏六腑气血闭,运动五经开其塞
五经穴 肝经 心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位置】
食指掌面末节
中指掌面末节
拇指桡侧缘偏掌面
无名指掌面末节
小指掌面,稍偏尺侧, 至腕横纹尺侧端
13
小儿脾肾常 不足
一般不用泻 法
若要泻肾 以后溪代之
脾心 肾肝 不有 足余
肺经可补可清
拿肚角
39
口出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沏 上入洪池下入掌,一切热病都去得 若是遍身热不退,外劳宫掐揉多些 不问大热或小热,可向水底捞明月
40
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正面,总筋至肘窝 一道直线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手,使掌心 向上,托患儿手臂,以右手食、中 指正面自总筋向上推至肘窝。 【次数】100-200次
41
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以左手拇、食指捏患儿中 指,轻轻屈之,以右手食、中二指 固定患儿腕部,以拇指甲掐之,继 而揉
【次数】掐5次,揉100-300次
42
水底捞明月
【位置】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以左手持患儿四指,食、 中二指固定患儿拇指,以右手拇指 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 内劳宫,为一遍
新津县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王美玉
医生简介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 具有国家三级推拿师证 2019年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进 修小儿推拿 长期从事小儿推拿工作,对小儿推 拿常见病症有独特见解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能够帮助儿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在学习小儿推拿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古书籍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介绍12本小儿推拿必读的古书籍,为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小儿推拿理论和实践经验。

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医学著作,其中涉及了小儿推拿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学习者可以了解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了小儿推拿的相关内容。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小儿推拿与针灸的联系和应用。

4.《小儿腧穴按摩疗法》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小儿推拿专家杨继洲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小儿推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小儿推拿经络穴位图解》这本书是一本图解类的小儿推拿参考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经络穴位和按摩手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技术要点。

6.《小儿推拿经络学》这本书是小儿推拿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经络理论和应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小儿推拿与经络学的关系。

7.《小儿推拿按摩学》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按摩技法的实用指南,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和按摩技巧。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到实用的小儿推拿技术。

8.《小儿推拿经络穴位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经络穴位手册,包含了小儿推拿常用的经络穴位和按摩手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查找和学习小儿推拿的关键技术。

9.《小儿推拿诊疗学》这本书是小儿推拿领域的诊疗学著作,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小儿推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0.《小儿推拿按摩配穴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按摩配穴手册,包含了小儿推拿常用的按摩手法和配穴方法。

2小儿推拿简史

2小儿推拿简史
扶阳派,黄氏。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扶阳派,黄氏。
总结

中医推拿相关书籍

中医推拿相关书籍

中医推拿相关书籍
1. 《中医推拿与按摩》 - 作者: 齐海琳
2. 《中医按摩学》 - 作者: 彭秀华
3. 《中医推拿学》 - 作者: 张红亚
4. 《中医按摩理论与技术》 - 作者: 张俊峰、张梅蔚、闫志礼
5. 《中国传统按摩》 - 作者: 杨刚、杨朝阳
6. 《中医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 作者: 吴丽蓉
7. 《中医按摩学入门与常见疾病按摩治疗》 - 作者: 郭玉福、
陈志强
8. 《中医治疗按摩学》 - 作者: 纪海杨
9. 《中医推拿治疗实用手册》 - 作者: 吕建红
10. 《推拿学教程》 - 作者: 邓镇杰、洪宇航、李欣宇、孙庆山、陈凯、钟燕华、李光伟、
陈瑞琦、李明华、王学斌、熊韶箭、杨显仔、肖波、熊越红、孙泽明、刘越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推拿的理论与实操内容,可以供您学习参考。

中医小儿科书籍

中医小儿科书籍

与中医小儿科有关的书籍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几本与中医小儿科相关的经典著作,它们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养护等方面有深入的论述,是中医儿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1.《颅囟经》- 宋代的儿科著作《颅囟经》是宋代一本儿科著作,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论述。

该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中医儿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幼幼集成》- 清代儿科巨著《幼幼集成》是清代一部儿科巨著,对小儿养护、调理和疾病治疗有详细阐述。

该书注重实用,汇集了众多前人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钱乙所著,专论小儿杂病证治,为中医儿科经典之作。

该书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总结,是中医儿科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4.《幼科铁镜》- 明代万全所著《幼科铁镜》是明代万全所著,重点论述小儿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该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根据小儿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为中医儿科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思路。

5.《小儿按摩经》- 宋代夏元鼎所著《小儿按摩经》是宋代夏元鼎所著,专注于小儿推拿按摩的技巧和方法。

该书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手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婴童百问》- 明代鲁伯嗣所著《婴童百问》是明代鲁伯嗣所著,全面解答婴童常见疾病的防治问题。

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家长和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南。

7.《幼科全书》- 明代周文采所著《幼科全书》是明代周文采所著,综合论述小儿生理病理、养护和疾病治疗。

该书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为中医儿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小儿推拿概论及基础知识 PPT 课件

小儿推拿概论及基础知识  PPT  课件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虚实夹杂。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
三不足,两有余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 一、肝常有余:常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 二、心常有余: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等 三、脾常不足:常见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等 四、肺常不足:常见肺气上逆,感冒咳嗽等 五、肾常虚:小儿常见五迟五软、佝偻病等
小儿推拿概论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应用特定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以平衡机体阴阳、调理 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形成于宋朝,按摩学和儿 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其标志为 《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 《小儿推拿秘诀》3部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小儿按摩 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粉末类:滑石粉、爽身粉、痱子粉。 疗效型:姜汁、葱汁、蒜汁、蛋清(去黄疸)。
水剂:凉水。
小儿推拿中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 2、在施行小儿推拿手法时,医生、小儿推拿师或家长要注意小儿 的体位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 还要便于操作(先安抚,再操作)。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 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 进行。 3、每次给孩子做小儿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问题,如果保健和治疗 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婴儿抚触与小儿推拿的区別

共同点: 都是利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体 表进行操作,都可以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 提高免疫力。

中医婴儿 方面的书

中医婴儿 方面的书

中医婴儿方面的书
中医婴儿方面的书籍有:《颅囟经》、《保婴撮要》、《儿科杂钞》、《图本小儿科金鉴》、《幼科推拿秘书》和《推拿广意》等。

•《颅囟经》:宋代儿科著作,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中医儿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婴撮要》:宋代医家钱乙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儿科疾病的专著,收录了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儿科杂钞》:明代医家王肯堂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儿科理论和临床经验的专著,包括儿科基础理论、诊法、方剂、针灸、推拿等内容。

•《图本小儿科金鉴》: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以图解形式介绍儿科疾病的专著,收录了儿科疾病的症状、辨证、治法、方剂等内容,并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

•《幼科推拿秘书》: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儿科推拿的专著,介绍了儿科推拿的原理、方法、手法、穴位等内容,并附有详细的推拿图解。

•《推拿广意》:清代医家王祯祥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推拿理论和实践的专著,涵盖了推拿的历史、原理、技术、穴位、方剂等内容,并举例说明了推拿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效果。

这些书籍都是中医儿科方面的重要著作,对婴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养护等方面有深入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儿科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理解和应用。

小儿推拿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小儿推拿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二膻中 三乳根 四乳旁 五胁肋 六中脘 七腹 八脐 九天枢
第四节背腰骶部穴位
一肩井(膊井) 二大椎(百劳) 三风门(热府) 四肺俞 五脾俞 六肾俞 七腰俞(腰眼) 八七节骨 九龟尾(长强)
第五节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足膀胱) 二百虫(血海) 三膝眼(鬼眼) 四足三里(三里) 五前承山(条口) 六三阴交 七丰隆 八太冲 九委中
第二节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一小儿推拿特点 二小儿推拿操作顺序 三小儿推拿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五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第一节单式手法 第二节复式手法
小结 思考题
第一节单式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八捣法 九拿法
第二节复式手法
一黄蜂入洞 二揉耳摇头 三开璇玑 四按弦搓摩 五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 六二龙戏珠 七苍龙摆尾 八凤凰展翅 九赤凤摇头
笫十节厌食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一节积滞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二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三节遗尿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十八节近视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十九节鼻炎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第二十节小儿肌性斜颈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防与护理 按语 小结 思考题
附录一小儿推 拿流派介绍

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

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

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学习小儿推拿要哪些经典古医籍?我们已经把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整理好,免费提分享大家。

也欢迎大家多多分享这篇文章,好书让越多人得到越好。

以下为学习小儿推拿必读的12本经典古医籍书单:1.《动功按摩秘诀》[清] 汪启贤、汪启圣——清代仅存孤本,集按摩导引、调摄诸法为一体,内容精湛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功法简便可行,实可谓祖国医学中自我按摩导引学之专著。

2.《厘正按摩要术》[清] 张振鉴——内容宏富,持论简要,是一部较有价值的小儿按摩专书。

卷一辨证:主要阐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卷二立法:包括按法、摩法、掐法、揉法、汗法、吐法、浴法、熨法等各种治疗手法及外治法共28种;卷三取穴:以图注形式介绍十四经脉穴位分布及24种按摩推拿手法;卷四列证:列述惊风、疳疾、呕吐等24种病证和证候的推拿疗法,兼及内治法和其他外治法。

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收录多家名医精论。

3.《小儿按摩经》 [明] 四明陈氏——于公元1601年问世,对后世小儿按摩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小儿推拿广意》 [清]熊应雄——全书将推拿按摩之理论与小儿生理特点相结合、图文并茂,论述较详。

按摩手法轻灵而具体,十分切于实用,流传颇广。

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方,选录小儿病的内服、外治药方180余首。

5.《小儿推拿秘旨》[清] 龚云林撰——又名《小儿推拿活婴全书》。

在广泛搜集并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按摩疗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家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卷上首先详细论述小儿变蒸、惊风、诸疳、吐泻四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其次叙述儿科的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并其他外治方法。

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各种疾病的方药治法。

此书为现存推拿专著中年代较早而又较为完善之作。

对后世影响颇大。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特色与临床应用完整版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特色与临床应用完整版
张素芳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济南市承康小儿推拿门诊部
目录
孙重三先生简介及流派发展概况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诊疗特色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十三大手法
孙重三先生简介与流派发展概况
原原原
推 拿 教 研 室 主
山 东 中 医 学 院
附 院 推 拿 科 主
山 东 中 医 学 院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大事记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大事记
1982年拍摄《齐鲁推拿》科技片由我科孙承南主任牵头,山东中 医学院推拿教研室与青岛医学院附院小儿推拿科合作,邀请北京科 技电影制片厂,以推拿治病常用手法、穴位及机理探讨为基本内容, 拍摄了《齐鲁推拿》为名的科技片一部,其内容收录了孙重三老师 的常用手法、穴位操作等,同时还有张汉臣老先生的手法、操作技 术,更重要的是收录了张老的“推拿脾经穴对胃运动的影响”等三 大实验的推拿治病原理探讨等,两强合璧,该片在山东及全国中医 院校多次放映,深受好评。 1986年拍摄教学录像片《山东推拿集锦》在以上科技片基础上, 添加山东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及临床医疗教学等内容,教学录像片 取名为《山东推拿集锦》,于1986年7月在山东电视台多次播出, 为山东的推拿特别是小儿推拿的宣传推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自2012年8月至今,姚笑 和李静二人以照片方式记录张 素芳教授原始病案共1800多份,书写跟师笔记400多页,书写 经典学习笔记300多页。整理医 案480多件,每月心得体会共70余篇,读书心得60余篇。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大事记
2014年成立工作室总结、研究、推广孙重三及张素芳小儿 推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014年9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成 立《张素芳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山东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以张素芳为首的12人组 成的传承工作组,并为工作室配备了先进的仪器 和设备。 2014年12月整理出版了《孙重三小儿推拿》 2011、2016年“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编入 《小儿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 “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 2016年孙重三“十三大手法”申请“山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启动。

小儿推拿广意全文注释

小儿推拿广意全文注释

小儿推拿广意全文注释一、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1.中医基本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小儿疾病和成人疾病在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中医认为小儿的气血运行较为活泼,因此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病变,此外小儿的脏腑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对化学药物的耐受性也低,因此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对孩子服药的次数。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穴位、拍打和捏拿等手法来促进小儿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其抵抗力,从而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的中医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中医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经络学说小儿推拿疗法通过按摩穴位和拍打等手法来刺激小儿体内的经脉,调节气血循环,从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对小儿推拿疗法来说,掌握好经络学说对于正确施术非常重要。

3.脏腑学说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脏器的总称,每个脏腑在人体内都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因此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可以有效地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相关脏腑的穴位,来调整其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了解脏腑学说对于正确进行小儿推拿非常重要。

二、小儿推拿广意的施术方法1.按摩手法小儿推拿广意主要是通过按摩手法和拍打手法来进行的。

按摩手法包括沿穴位做揉、搓、拨、抚、部分或整体推拿按摩等。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小儿的健康状况。

2.拍打手法小儿推拿中的拍打手法主要是通过用手掌或指尖轻轻拍打小儿身体各个部位,从而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3.辅助疗法小儿推拿疗法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等,来增强疗效。

小儿推拿广意的施术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手法和拍打手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广意》

《小儿推拿广意》

<篇名>小儿推拿广意书名: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目录><篇名>序属性:盖古人往往以医道喻用兵。

谓兵以审虚实。

而脉以察阴阳。

其间因时制用。

凭乎一心。

武穆云。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洵不诬也。

至于小儿。

则又微乎其术者。

既无声色货利之郁于中。

又无劳苦饥渴之积于外。

而且口不能言。

脉无从测。

使非有独得之秘。

审色观形。

以流通其血气。

调和其动静。

则虽爱同珍宝。

未有克自遂其长成者。

则调治小儿一道。

岂不最微且难哉。

且天之生物。

栽者培之。

则在小儿。

正萌芽生发之时也。

培之又安可不亟亟欤。

康诰曰。

如保赤子。

是婴儿之抚育。

古人亦兢兢乎其慎之矣。

余留心于此。

偶得一编。

乃推拿之法。

诚治小儿金丹。

苦无高明讨论。

藏之有年。

丙辰岁余仗策军前。

亲民青邑。

去浙东开府陈公之辕仅里许。

陈公神于用兵。

已声播寰区。

而又善于此术。

余得旦夕请正。

以窃庆焉。

然医以喻兵。

此其征也。

陈公素性泛爱。

每以保赤为怀。

不为自私。

付之剞劂。

而名曰推拿广意。

是欲公之天下后世也。

然圣人大道为心。

必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则此举非即少怀之良法也欤。

诚可为拔婴保赤之筮鉴云尔。

\x西蜀后学熊应雄运英谨识\x<目录>卷上<篇名>总论属性:夫人之所借以为生者。

阴阳二气也。

阴阳顺行。

则消长自然。

神清气爽。

阴阳逆行。

则往来失序。

百病生焉。

而襁褓童稚。

尤难调摄。

盖其饥饱寒热。

不能自知。

全恃慈母为之鞠育。

苟或乳食不节。

调理失常。

致成寒热。

颠倒昏沉。

既已受病。

而为父母者。

不思所以得病之由。

却病之理。

乃反疑鬼疑神。

师巫祈祷。

此义理之甚谬者矣。

幸仙师深悯赤子之夭折。

多缘调御之未良。

医治之无术。

秘授是书。

神功莫测。

沉离浮坎。

而使水火既济。

泻实补虚。

而使五行无克。

诚育婴之秘旨。

保赤之弘功也。

乃有迂视斯术。

以为鲜当。

譬如急慢惊风。

牙关紧闭。

虽有丹药。

无可如何。

先视其病之所在。

徐徐推醒。

然后进药。

小儿推拿的操作要点

小儿推拿的操作要点

小儿推拿的操作要点学习小儿推拿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首先呀,我觉得手法是重中之重。

比如说推拿的力度,不能太轻,太轻就像隔靴搔痒,没效果,可也不能太重,小孩的身体娇嫩着呢,太重容易伤到他们。

我理解这力度就像炒菜放盐,得刚刚好。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来判断,一般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力度就更要轻柔些。

像我给邻居家两三岁的小娃推拿的时候,就不敢使太大的劲,都是轻轻的推,刚开始掌握不好,还得一边推一边问小娃疼不疼呢。

然后是穴位的准确性。

这可太重要了,穴位找不对,那推拿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我之前就老是记混几个穴位。

比如说补脾经和清脾经,这俩穴位,一开始我就模模糊糊的。

后来我就自己在手上画着记,也上网找了很多穴位图对比着看。

再加上我搞清楚了这两个穴位不同的作用机理。

补脾经是往大拇指指尖的方向推,是用来补脾胃的,像有些孩子食欲不好,就经常用这个手法。

清脾经是从指尖往指根推,是用来清热呢。

我总结穴位这块就是得多看多练,还得从原理上去搞清楚。

对了还有个要点,推拿的顺序也有讲究。

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这个顺序我一开始怎么都记不住。

我就想啊,这就跟我们日常洗漱一样,先洗脸,再洗手,然后洗身体,最后洗脚。

这样一联想,就好记多了。

操作的时间也得注意。

每一个穴位呢,不能推太长时间,太长孩子会不耐烦。

我一般每个穴位推拿100 - 300次左右,而且是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

比如孩子感冒初期,症状不是很严重,那我在推拿的时候可以每个穴位适量减少次数,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如高烧不退之类的,在掌握好力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推拿的次数。

在学习小儿推拿的路上,我还在不断探索呢。

我经常会有些疑惑,比如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配伍,有时候感觉推拿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后来发现可能是没有做好整体的辩证论治。

小儿推拿不是单一针对某个症状的,而是要把孩子的整体情况考虑进去,是风寒还是风热,是脾胃虚寒还是湿热等等。

参考资料的话,我觉得一些中医推拿的经典书籍像《小儿推拿广意》就很不错,还有就是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小儿推拿的教学视频,可以反复的观看学习,这些都很有助于我提高小儿推拿的操作水平。

小儿推拿教材

小儿推拿教材

张济岗张继刚小儿推拿教材--儿科按摩1 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17-- 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着问世,但是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着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1 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2 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3 辅料的应用4 推拿用手5. 时间的长短2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1 小儿的生理特点1.脏腑娇2.嫩、形气未充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合、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 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1小儿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2小儿肺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肺主皮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行疾病,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来赖肺气散步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小儿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3小儿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不够成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肾气未盛,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4小儿肝常有余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5小儿心常有余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的,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这好比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二、小儿的病理特点1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病证最多;易于传变,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传变迅速;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侯;寒热主要是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特别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细,也易康复;第三节儿科四诊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一、望诊一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1.精神状态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2.面部气色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1五色主病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于暑夏,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2五部配五脏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二望形态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1.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1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6望指趾: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肺气不足,心气失养;7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态;三审苗窍是指观察目、鼻、耳、口、舌、前后二阴的变化;苗窍是脏腑的窗口,审苗窍可知脏腑的变化;1察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审查眼目对于推测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很有价值,首先要望眼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健康的小儿黑眼圈大,反应灵敏,神采奕奕,是脏腑气血充盈,精神充沛的表现;若两目无神,神色呆滞,或闭目不视,或欲闭不闭,欲开不开,反应迟钝,是脏腑气血受损的病态表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两目的白睛,瞳子,眼睑等的变化白睛红赤为热,或因风热外感,或因肝火上冲;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白睛黄染均为黄疸;白睛有蓝斑为虫证所致;瞳子散大或缩小多为肝肾衰败,正气欲脱;两侧瞳子大小不等或不圆为内闭外脱之侯,黑珠下落,白睛显露多为肾衰水阻常兼解颅;黑睛白翳为肝肾不足,目睛上窜斜视为惊风之证;2察眼睑: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睛,眼睑半开半合亦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风水;目眶凹陷为阴液耗伤;眼结膜苍白为气血不足;眼结膜红肿赤烂为风湿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畏光泪水汪汪常为麻疹先兆;3察鼻:鼻为肺之窍,鼻窍的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郁表,肺卫失宣;鼻流浊涕为风热犯表,肺失清肃;鼻窍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肺失清润,亦为肺热伤津之证;鼻孔出血为鼻衄,多属于肺热伤络;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翼煽动为肺闭之证;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三五疹点为麻疹出齐之象;4察耳: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疾病关系密切;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的耳窍即较薄而紧贴两颞、耳周轮廓不清;耳内流脓疼痛为肝胆风火上扰;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若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红热,常为痄腮;5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口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又手足阳明经脉环绕口唇,故口唇的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病变;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唇色深红为热盛伤阴;唇色青紫为气滞血淤,亦主寒证;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火热上炎;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上炎或兼心火;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齿龈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多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有白色的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齿龈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齿龈干燥为津液受伤,见于热病后期;牙关紧闭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咽喉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多;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6察舌: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察舌包括观察舌体、舌苔、舌质等;舌体舌体胖大,板硬麻木为木舌,皆多属心脾积热,;舌下肿起形如二舌为重舌;舌体伸出于外,收回缓慢为吐舌,舌体伸出于外,来回拌动不灵为弄舌,为心经有热或心气不足,或先天不足;舌体胖嫩而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阻;舌体肿大青紫可见于中毒;舌体强硬转动不灵多为肝热动风;舌体短缩干绛多为热伤阴液;舌质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舌质红绛紫舌上红刺为热入营血,阴血受损;舌质紫暗或有淤斑为气血淤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者,常为猩红热舌苔舌苔色白为寒;舌苔色黄为热;舌苔色黑而燥为热盛;舌苔色黑而滑为寒盛;舌苔薄少为邪少;舌苔厚腻为邪盛;舌苔厚薄的变化,常反映疾病病邪进退的变化;7 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男孩肾囊不松不紧,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阴囊紧缩为寒,阴囊时膨时收,因啼哭膨甚者为疝气;阴囊肿大,明亮为水肿所致;尿道口红肿属湿热;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前阴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肛门灼热为下焦湿热;肛门脱出为脱肛,多因中气下陷;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红臀,因为湿热所致;8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大便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为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一次;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大便稀薄泄泻为腹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夹有泡沫为风寒,大便泄泻黄浊臭秽为湿热;若暴注下迫则热盛;大便泄泻夹有白色凝块或食物残渣为食滞;大便泄泻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两虚;大便下利赤白粘冻,腹痛,里急解之不爽为痢疾,以湿热多见;婴儿大便下血或果酱样,哭闹不安,要注意肠套叠;小便一岁以内小儿小便较多;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湿热下注,膀胱不利;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浑浊如米泔之水为脾胃虚弱,乳食积滞;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黄疸之证;小便深红而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小便频数属尿频,睡中遗尿为遗尿;四看指纹看指纹是儿科特有的一种诊断方法,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指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诊察时,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用另一手拇指轻轻眼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推向风关,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正常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显露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沉、色泽、部位几个方面;1.指纹的浮沉:浮指浮露易见;沉指沉隐难见;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邪;指纹沉隐主里,为病在里,或里实或里结;2.指纹的色泽:鲜红而嫩者主外感风寒;红艳而深者主外感风热;红而紫者主邪热炽盛;红紫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或痛证;色淡为虚;3.指纹的部位: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现于命关病情更为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多危重;二、闻诊闻诊是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一听声音是根据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及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的不同来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1.啼哭声:正常健康小儿啼哭之声洪亮而长,有泪;腹痛引起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若啼哭声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或血样大便,须考虑肠套叠;哭叫拒食,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吸气不利,多为咽喉肿痛;每每夜间啼哭为夜啼;2.咳嗽声:咳声重浊,痰液稀白,鼻塞流涕,为外感风寒;咳声轻扬,痰液黄稠,鼻流黄涕,为外感风热;干咳或咳嗽少痰,咳声高亢,声音嘶哑,痰稠而粘,为外感风燥;咳嗽气粗,痰黄伴喘,为痰热壅肺;咳嗽而喉间痰鸣,为痰湿阻肺;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咳声低而微,面白痰稀,为肺气不足;实证咳声高亢,虚证咳声低微;另外,百日咳为连声咳嗽,咳嗽末有鸡鸣样回声;白喉或喉炎咳声多嘶哑或如犬吠样,多伴有吸气困难;3.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新生儿时期呼吸可偶见不均,若无病状,亦属正常;呼吸异常多反映肺肾的病变;呼吸气粗,甚则喘促气急、痰鸣,是肺气闭塞,多主邪实;呼吸气弱,喘促气短,为肺肾衰竭;哮喘无力,动则甚为肾虚不纳;二嗅气味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1.口中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可见于积滞、口疮、牙疳等证;口气酸腐,多因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口气腥臭兼吐脓痰带血,多属肺痈;2.大小便气味:大便臭秽异常,多因湿热积滞;大便酸腐,多因伤食;大便臭味不显,兼下利清谷,为脾胃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味,多属脾肾阳虚;3.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多因肠道气机阻滞,粪气上逆;4.痰涎气味:痰涎腥臭多属肺痈;5.汗液气味:汗液热臭,多因积热熏蒸;汗液无气味,多因阴阳失调;三、问诊问诊是通过病儿或其家长、亲属、保育员等知情人员,询问患儿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问年龄应详细询问患儿实足年龄,二岁以下应问明实足年月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在临床上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以下特点:脐风、胎黄、脐湿、脐疮、脐血等见于出生一周内;鹅口疮、脐突、夜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和乳婴儿;腹泻多发与婴幼儿;肾炎多见于幼童或儿童;某些传染病也与年龄有关,如:麻疹多发于出生六个月以后;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在学龄前期多见;十二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附:年龄分期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幼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二问病情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病程中的病情变化,可以引发的因素等;1.问寒热: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计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测知;小儿恶寒可以从患儿姿态的改变来测知;年龄教大的儿童可直接问出寒热的问诊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的甚微、进退、发作的时辰、季节、持续的时间以及汗出的有无;发热有汗为外感风热;寒热往来为邪郁少阳;但热不寒为里热、为阳盛;但寒不热为里寒、为阳虚;大热大汗兼见烦渴为阳明热盛;发热持续,热势高,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发热而汗出即解,舌苔薄者为时邪外感;发热而汗出不解,或降而复升,苔厚腻者为食滞内伤;发热不扬,早暮热势高张,或有汗或无汗,多为邪实;午后或夜间发热,低热如潮,伴有盗汗,多为阴虚;若见于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兼见无汗多尿口渴,须考虑夏季热;2.问汗: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多少、部位、自汗、盗汗、热汗、冷汗等;而上述汗出的情况是通过望诊观察和切诊触摸来完成的;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外感暑湿,发热而汗出不透;外感秋燥,发热而无汗,皮肤干燥;内伤饮食,食滞发热,则发热有汗,或手足汗出;自汗指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表卫不固;盗汗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止,自己全然不觉,多为阴血亏损;热汗指汗出而热气蒸腾,多为里热熏蒸;冷汗指汗出湿冷,多为阳气虚衰;3.问头身: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4.问胸腹: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5.问睡眠: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6.问二便: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时的感觉;7.问饮食;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8.问其他:指除上述之外,与疾病有关的诸方面: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三问个人史指询问患儿个人的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四、切诊切诊是指通过医生用手对患儿身体某些部位进行触摸的感觉以及患儿的反映,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方面;一脉诊小儿寸脉部位较小,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小儿病脉,主要有浮、沉、迟、数和有力、无力六种;轻按即得为浮脉,主表证;重按才得为沉脉,主里证;脉来一息,五次以下为迟脉,主寒证;脉来一息,六七次以上,多为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无力主虚;二按诊按诊就是医者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皮肤、头、胸、腹、背、胁、四肢等部位,以诊察病症的一种方法;1、按头面:包括检查小儿头面的大小凸凹紧张程度以及头囟和囟缝的闭开情况,头露骨的坚硬程度等;囟陷者:按之软弱,气虚较甚;按之干瘪,阴虚较甚囟填者:按之紧张为风火痰热上冲,肝火上亢;热盛生风之侯,因此可根据囟门的凸隆的程度和按触紧张的强弱来测知疾病的急缓,如:高隆而按之如弓者,病情凶险2、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3、按胸腹:检查胸部有无鸡胸,龟背等情况4、按腹部:主要检查有无包块,是否胀满,有无疼痛5、按四肢:主要检查四肢温凉,肌肉结实与软弱,关节活动,下肢皮肤凹陷等情况;四肢厥冷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手足心发热而兼全身发热多为外感发热或阳热之证;四肢肌肉软弱松弛为脾气虚弱气血失养;肌肉萎缩也为脾虚,或属疳证,或热病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或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松弛或关节僵硬,肌肉紧张均为热证伤津,耗气,气阴亏损以致筋脉失养产生后遗症;6、按皮肤:主要检查皮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肤热汗出为热熏于外;皮肤干燥干瘪不起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三辨斑疹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一般来说,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分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营血所致;班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小儿推拿广意书名: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目录><篇名>序属性:盖古人往往以医道喻用兵。

谓兵以审虚实。

而脉以察阴阳。

其间因时制用。

凭乎一心。

武穆云。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洵不诬也。

至于小儿。

则又微乎其术者。

既无声色货利之郁于中。

又无劳苦饥渴之积于外。

而且口不能言。

脉无从测。

使非有独得之秘。

审色观形。

以流通其血气。

调和其动静。

则虽爱同珍宝。

未有克自遂其长成者。

则调治小儿一道。

岂不最微且难哉。

且天之生物。

栽者培之。

则在小儿。

正萌芽生发之时也。

培之又安可不亟亟欤。

康诰曰。

如保赤子。

是婴儿之抚育。

古人亦兢兢乎其慎之矣。

余留心于此。

偶得一编。

乃推拿之法。

诚治小儿金丹。

苦无高明讨论。

藏之有年。

丙辰岁余仗策军前。

亲民青邑。

去浙东开府陈公之辕仅里许。

陈公神于用兵。

已声播寰区。

而又善于此术。

余得旦夕请正。

以窃庆焉。

然医以喻兵。

此其征也。

陈公素性泛爱。

每以保赤为怀。

不为自私。

付之剞劂。

而名曰推拿广意。

是欲公之天下后世也。

然圣人大道为心。

必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则此举非即少怀之良法也欤。

诚可为拔婴保赤之筮鉴云尔。

\x西蜀后学熊应雄运英谨识\x<目录>卷上<篇名>总论属性:夫人之所借以为生者。

阴阳贰气也。

阴阳顺行。

则消长自然。

神清气爽。

阴阳逆行。

则往来失序。

百病生焉。

而襁褓童稚。

尤难调摄。

盖其饥饱寒热。

不能自知。

全恃慈母为之鞠育。

苟或乳食不节。

调理失常。

致成寒热。

颠倒昏沉。

既已受病。

而为父母者。

不思所以得病之由。

却病之理。

乃反疑鬼疑神。

师巫祈祷。

此义理之甚谬者矣。

幸仙师深悯赤子之夭折。

多缘调御之未良。

医治之无术。

秘授是书。

神功莫测。

沉离浮坎。

而使水火既济。

泻实补虚。

而使五行无克。

诚育婴之秘旨。

保赤之弘功也。

乃有迂视斯术。

以为鲜当。

譬如急慢惊风。

牙关紧闭。

虽有丹药。

无可如何。

先视其病之所在。

徐徐推醒。

然后进药。

不致小儿受苦。

则推拿一道。

真能操造化夺天功矣。

岂不神欤。

然治当分六阴六阳。

男左女右。

外呼内应。

三关取热。

六腑取凉。

男子推上三关为热为补。

退下六腑为凉为泻。

女子推下三关为凉。

推上六腑为热。

男顺女逆。

进退之方。

须要熟审。

凡沉迷霍乱。

口眼歪斜。

手足掣跳。

惊风呕吐。

种种杂症。

要而言之。

止有四症。

四症分为八候。

八候变为贰十四惊。

阳掌十八穴。

阴掌九穴。

筋看三关。

功效十贰。

惊有缓急生死之症。

法有捏推拿做之功。

先须寻筋推察。

次用灯火按穴而行。

审病针灸。

对症投汤。

无不随手而应。

毋偏己见。

毋作聪明。

因症次第。

分别而施。

此为不传之秘诀也。

留心救世者。

曷慎勉旃。

<目录>卷上<篇名>指南赋属性:保婴一术。

号曰哑科。

口不能言。

脉无可视。

惟形色以为凭。

竭心思而施治。

故业擅于专门。

以补化工不及。

欲知其病。

必观乎色。

左颊青龙属肝。

右颊白虎属肺。

天庭高而离阳心火。

地阁低而坎阴肾水。

鼻在面中。

脾应唇际。

观乎色之所见。

知其病之所起。

舌乃心之苗。

目为肝之液。

胃流注于两颐。

肾通窍于两耳。

爪则筋余。

而脾为之运。

发乃血余。

而肾为之主。

脾司手足。

肾运牙齿。

苟本脏之或衰。

即所属之失惫。

能观乎外。

可知其内。

红光见而热痰壅盛。

青色露而惊痫怔悸。

如煤之黑兮。

中恶传逆。

似橘之黄兮。

脾伤吐痢。

白乃疳劳。

紫为热炽。

青遮口角难医。

黑掩太阳莫治。

年寿赤光。

多生脓血。

山根青黑。

频见灾危。

朱雀贯于双瞳。

火入水乡。

青龙绕于四白。

肝乘脾部。

泻痢而面赤者须防。

咳嗽而色青者可畏。

面青而唇口撮。

疼痛方殷。

面赤而目窜视。

惊搐将至。

火光焰焰外感风寒。

金气浮上。

中藏积滞。

乍白乍黄。

疳热连绵。

又赤又青。

风邪紧急。

气乏兮囟陷成坑。

血衰兮头毛作穗。

脾冷则口角流涎。

肝热则目生眵泪。

面目虚浮。

定腹胀而气喘。

眉毛频蹙。

必腹痛而多啼。

风气贰池如黄土。

则为不宜。

左右两颊似青黛。

即成客忤。

风门黑主疝而青主惊。

方广昏暗凶而光滑吉。

手如数物兮肝风将发。

面若涂朱兮心火实炎。

伸缩就冷。

阳热无疑。

坐卧爱暖。

阴寒可必。

肚大脚细。

脾欲困而成疳。

目瞪口张。

势已危而必毙。

察之若精。

治必得理。

鸦声鱼口。

枉费神思。

肉脱皮干。

神劳气乏。

蛔出兮脾胃将败。

唇冷兮脏肺先亏。

然五体以头为尊。

一面惟神可恃。

况乎声有轻重之不同。

啼有干湿之顿异。

病之初作。

必先呵欠。

火之将发。

忽作惊啼。

重舌木舌。

热积心脾。

哽气喘气。

火伤肝肺。

齿龈宣露牙疳。

丁奚哺露食积。

心热欲睡而不能。

脾热好睡而不歇。

咳嗽失音者肺痿。

病后失音者肾怯。

腹痛而口流清水者虫多。

泻痢而大便酸臭者食积。

口频撮而脾虚。

舌长伸而心热。

烦热在心。

恶见灯光。

疳热在脾。

爱吃泥土。

鸡胸兮肺火胀于胸膈。

龟背兮肾风入于骨髓。

鼻干黑燥。

金受水刑。

肚大青筋。

土遭木克。

丹瘤疮疥。

皆胎毒之留连。

五疳泻痢。

总食积之停滞。

腹痛寒侵。

口疮热炽。

脐风忌于一腊。

变蒸防于周年。

惊自热来。

痫由痰至。

惊本心生。

风从肝使。

急惊属热。

宜乎清凉。

慢惊属虚。

宜于补治。

痘曰天疮。

疹曰麻子。

痘属五脏。

疹属六腑。

疹宜清凉。

痘宜温补。

先明阴阳。

次识脏腑。

补泻得宜。

治有何误。

贵临机之通变。

毋执一之成模。

<目录>卷上<篇名>入门察色属性:五行多在面。

吉凶要观形。

赤红多积热。

风生肝胆惊。

面黄多食积。

唇白是寒侵。

青黑眉间出。

黄粱梦里人。

五声由肺出。

肺绝哭无声。

气短咽喉塞。

喘多医者惊。

哑声热不退。

腹痛冷相侵。

听罢知虚实。

存知在耳鸣。

小儿无脉诊。

吉凶虎口凭。

面部气色。

为十贰经总现之处。

而五位色青者。

惊积不散。

欲发风候。

五位色红者。

伤寒痰积壅盛。

惊悸不宁。

五位色黄者。

食积瘕。

疳候痞癖。

五位色白者。

脉气不实。

滑泄吐痢。

五位色黑者。

脏腑欲绝。

为疾危恶候。

面青眼青。

肝之病也。

面赤唇红。

心之病也。

面黄鼻黄。

脾之病也。

面颊白色。

肺之病也。

五脏各有所生。

细探其色。

即知表里虚实。

禀赋盈亏。

其补泻寒热之法。

诚大彰明较着也。

<目录>卷上<篇名>五视法属性:凡视小儿神气脉色有五。

一视两目。

贰听声者。

三视囟门。

四视形貌。

五视毛发。

但此五者。

虽不能全。

若得两目精神。

声音响亮。

十可保其六七耳。

一视两目。

夫两目乃五脏精华所聚。

一身精气所萃。

若睛珠黑光满轮。

精神明快。

儿必长寿。

虽然加病。

亦易痊愈。

若白珠多。

黑珠昏朦。

睛珠或黄或小。

精神昏懒。

此父母先天之气薄弱。

禀受既亏。

儿多灾患也。

贰听声音。

凡小儿声音大而响亮。

乃五脏六腑气血充盈。

儿必易长成人。

如生来不曾大声啼哭。

此必有一脏阴窍之未通。

神气之未足。

或声如啾唧咿唔之状。

此儿不寿必矣。

三视囟门。

盖儿前囟门乃禀母血而充。

后囟门乃受父精而实。

若前后囟门充实。

其儿必寿。

如父之精气不足。

耽嗜酒色。

令儿后囟空虚不实。

如母之原禀不足。

血弱病多。

令儿前囟虚软不坚。

多生疾病。

如父母气血俱不足。

其儿必夭。

若此。

则其父母亦不能保其天年耳。

前囟即道家所谓泥丸宫。

后囟即脑后顶门中。

名曰百会。

前后囟门俱不合。

名曰解颅。

四视形貌。

凡儿口大鼻端。

眉清目秀。

五岳相朝。

部位相等。

此乃福寿之基。

一生无疾。

如口小鼻。

眉心促皱。

皮肤涩滞。

虽无病而终夭。

设或不夭。

而终贫贱也。

五视毛发。

夫毛发受母血而成。

故名血余也。

母血充实。

儿发则色黑而光润。

母血虚弱。

或胎漏败堕。

或纵酒多淫。

儿发必黄稿焦枯。

或生疳痍之患。

寿亦不长之兆也。

<目录>卷上<篇名>面上诸穴歌属性:心属火兮居额上。

肝主左颊肺右向。

肾水在下颏所司。

脾唇上下准头相。

肝青心赤肺病白。

肾黑脾黄不须惑。

参之元气实与虚。

补泻分明称神术。

额上青纹因受惊。

忽然灰白命逡巡。

何如早早求灵药。

莫使根源渐渐深。

印堂青色受人惊。

红白皆缘水火侵。

若要安然无疾病。

镇惊清热即安宁。

年寿微黄为正色。

若平更陷夭难禁。

忽然痢疾黑危候。

霍乱吐泻黄色深。

\r正面诸穴图\p03-b26a1.bmp\r\r背面穴图\p03-b26a2.bmp\r鼻头无病要微黄。

黄甚长忧入死乡。

黑色必当烦躁死。

灵丹何必救其殃。

两眉青者斯为吉。

霍乱才生黄有余。

烦躁夜啼红色见。

紫由风热赤还殂。

两眼根源本属肝。

黑瞳黄色是伤寒。

珠黄痰积红为热。

黑白分明仔细看。

太阳青色始方惊。

赤主伤寒红主淋。

要识小儿疾病笃。

青筋直向耳中生。

风气贰池黄吐逆。

若黄青色定为风。

惊啼烦躁红为验。

两手如莲客热攻。

两颊赤色心肝热。

多哭多啼无休歇。

明医见此不须忧。

一服清凉便怡悦。

两颧微红虚热生。

红赤热甚痰积停。

色青脾受风邪症。

青黑脾风药不灵。

两腮青色作虫医。

黄色须知是滞颐。

金匮之纹青若见。

遭惊多次不须疑。

承浆黄色食时惊。

赤主惊风所感形。

吐逆色黄红则痢。

要须仔细与推寻。

<目录>卷上<篇名>小儿无患歌属性:孩儿常体貌。

情态喜安然。

鼻内无清涕。

喉中绝没涎。

头如青黛染。

唇似点朱鲜。

脸芳花映竹。

颊绽水浮莲。

喜引方才笑。

非时口不宣。

纵哭无多哭。

虽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静。

情若镜中天。

此上多安吉。

何愁疾病缠。

<目录>卷上<篇名>调护歌属性:养子须调护。

看承莫纵驰。

乳多终损胃。

食壅即伤脾。

衾浓非为益。

衣单正所宜。

无风频见日。

寒暑顺天时。

<目录>卷上<篇名>入门候歌属性:五指梢头冷。

惊来不可当。

若逢中指热。

必定是伤寒。

中指独是冷。

麻痘症相传。

男左女右手。

分明仔细详。

初起寅关浅。

纹侵过卯深。

生枝终不治。

辰泣命难存。

<目录>卷上<篇名>入门试法属性:男左女右。

看关文时。

即掏中指节。

舌出者死。

吸而痛者生。

如久不醒。

掏中指。

咬昆仑穴。

\r虎口三关图\p03-b26a3.bmp\r\x虎口叉手处是也\x\x三关第贰指仄是也\x\x风关第一节寅位\x\x气关第贰节卯位\x\x命关第三节辰位\x<目录>卷上<篇名>四十九脉图解属性:\r图\p03-b26a4.bmp\r\x流珠形。

主夹食膈热。

三焦不和。

气不顺。

饮食欲吐或泻。

肠鸣自利。

烦躁啼哭。

\x \r图\p03-b26a5.bmp\r\x环珠形。

主气不和。

脾胃虚弱。

饮食伤滞。

心腹膨胀。

烦闷作热。

\x\r图\p03-b26a6.bmp\r\x长珠形。

主夹积食。

肚腹疼痛。

或发寒热。

胁肋膨胀。

饮食不化。

虫动不安。

\x\r图\p03-b26a7.bmp\r\x来蛇形。

主中脘不和。

积气攻敕。

饮食不下。

疳气欲传。

脏腑不宁。

膨满干呕。

\x\r图\p03-b26a8.bmp\r\x去蛇形。

主脾胃虚弱。

食积吐泻。

烦躁气粗。

渴烦喘息。

饮食不化。

神困多睡。

\x\r图\p03-b26a9.bmp\r\x弓反外形。

主痰热心神不宁。

睡卧不稳。

身体作热。

夹惊夹食。

风痫等症。

\x\r图\p03-b26a10.bmp\r\x弓反里形。

主感受寒邪。

头目昏重。

心神惊悸。

沉默倦怠。

四指梢冷。

咳嗽多痰。

小便赤色。

\x\r图\p03-b26a11.bmp\r\x枪形。

主邪热痰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