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 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它包括五个环节: 其一,教育规律理论化。 其二,教育理论目的化。 其三,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
其四,教育理论技术化。
其五,教育观念行动化。
(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 发展的内在动因
五、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 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 教育主体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 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 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
几天之后,我发现孟存伟已经能够自己按时 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表扬。 没过几天王贺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 我虽然很高兴,但是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 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现在,他俩不但 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 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 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 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现 在。看着他俩的进步,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 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 教育艺术
材料 分析思考有关材料包含着哪些教育规律 、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的因素?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遵循教育规律、教 育原则和提高教育艺术的认识。
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杨士中心小学 徐黎明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 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 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 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 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 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 疏忽大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 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 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 采。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现代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
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4、学校教育的出现(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
(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7、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章 现代教学观
二、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一)教学本质观 (1)认识说 (2)特殊认识说 (3)发展说 (4)双边活动说 (5)多重本质说
本书观点(交往说):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这间以对话、交流、 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的特殊交往活动。 理由:1、起源:教学起源于人类活动。 2、存在形态:交往是一种特殊的 交往形式。 3、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 “我——你”交往关系。
三、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目标、遵循 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个方面的涵义: 1、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 服务的; 2、教学原则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3、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 设计与运用起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现代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 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知 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过程。
(一)中国古代教育学论教学过程
儒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在教师循序渐进 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 一过程。 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 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欧美教育学论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学习就是概念的 掌握。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明了 ②联合③系统④方法。 杜威: 教学过程必须心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 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即“从做中学”。 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第三章)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自由主义的 约翰密尔、伯特兰罗素、哈耶克、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西能、爱伦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 育是其集中体现。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 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 有用的国家公民。”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 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 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从实际方面看,主要体 现在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中。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目 的思想。
191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 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教育宗旨,倡导“五育”, 教育目的应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五育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我国把教育学的学科类型归属为社会科学。
1、宏观(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2、中观(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教育学: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3、微观(教师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学: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2、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3、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式(必要的条件)4、学校教育的出现(1)社会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专门的人。
(2)文化原因—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产生。
(3)最早的学校教育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是在殷朝,奴隶社会普遍建立了学校,周朝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5、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6教育的发展按社会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7、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以传授简单的生产生活技能,面向全体成员,由社会公众实施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形态。
现代教育学-完整版
二、“什么是教育” ?
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过于宽泛,一 种过于偏狭。 对教育作宽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 卢梭 、美国的杜威; 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国的斯 宾塞 、法国的涂尔干、前苏联的加里宁。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教育”一词的原始涵
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
3、教育应独立于政党之外。
“政教互助说”
1、政治影响教育。
2、教育也影响政治。
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辞典》中的“教育”条目释文 。
: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什么 是“教育”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
的标准,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
斯对“教育”概念的分析。
: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 按照这种认识去设计、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
只有典型的、专门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
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
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
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
论证教育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
第二节 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二、教育的起源 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 种基本方式 四、教育的定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现代教育学(1-3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猿相揖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
1977年-2008年高考录取 数
•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 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 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 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 持大学扩招: •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 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 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月18日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 、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
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 主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绪论1、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性交往,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
2、首先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英国学者培根。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它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作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从类型上划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人的各种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件下的协调发展。
个性发展: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文化和素质特性。
个性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终身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2、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指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发展: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实践活动、教育、主观能动性环境: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两类,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和系统,并能自觉利用环境的影响,使教育工作向既定的方向展开;再次,学校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
【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其主要论点为:个体的发展以遗传、环境和教育三因素为基础。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1、教育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不是由外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内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既受制于人的发展,又要引导人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现代教育学
练习题
1、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
B学校
• C理论知识D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 根本原因是()
• A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 B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文化传承的需要
• D维持国家稳定
练习题
3、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是()
• A社会需要 B人类劳动的进行
二、教育改革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哲学--心理学阶段(20C初--40年代末 杜威) 经济学--社会学阶段(1950--1970 人力资本
理论) 学科独立阶段(1970-- )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 三、教育理论的范型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P156 含义: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的观定义 • 培养人才规格的价值取向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 的观比较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必然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历史回顾 原始人--古希腊--文艺复兴--近代资本社会--空
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基本内涵 • 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
发展,具有以下素质要素:体能、智能; 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含义 :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 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相结合,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 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的 教育领域
与社会各方面和
人的各种问题联系
价值取向规范教育活动目
的,引导教育活动目的选
择方向
基本价值 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
特 点:
主要
观点: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 ,把人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如: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与片面升学的价值取
向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如: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 可判断出教育活动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与形成
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区别 No 2
教育目的
(突出内容)
教育方针 (突出内容)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的培养质量规格
要求较为明确
区别
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 发展的基本原则;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
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
价值性
教育目的
依据和设定原则 表现形式
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对象的特
点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其特点。
课程
目标
教学
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 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返回
(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 的进化
2.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 的健康发展
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 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 能的力度和维度
(二)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 要素这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分在教育系统结 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另外,它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 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4.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 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 (一)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 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 教育主体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 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 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
(二)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 1.认识教育规律 (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要向实践学习
(3)要向同行学习 (4)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2.利用教育规律 (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2)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 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 育目的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 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 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它包括五个环节: 其一,教育规律理论化。 其二,教育理论目的化。 其三,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
其四,教育理论技术化。
其五,教育观念行动化。
首先,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都 存在着普遍联系。 其次,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
我们认为,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是否承认教育规律的 存在,教育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 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 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子系统。 (一)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 教 育 规 律 一、教育规律概述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 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 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其 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而客观的教育 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 动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教育活动只能在各种关系中 才能存在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