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果报信仰中反映的三教关系_以志怪小说_子不语_为例

合集下载

清朝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并存

清朝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并存

清朝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并存在中国历史上,清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清朝面临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并存现象。

尽管清朝官方志向于保持统一和控制,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活力。

本文将探讨清朝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并存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并存1. 孔子思想与儒教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教成为了清朝的国教。

国家通过巩固、发展和推广儒教来巩固统治。

儒教在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秩序起到了核心作用。

2. 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之一。

清朝时期,佛教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

尽管儒教是国家官方认可的宗教,但佛教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在清朝得到了保留和重建,并吸引大量信徒和朝圣者。

佛教的信仰体系与儒教有所不同,因此有些人同时信仰这两种宗教。

3. 道教信仰的传承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清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道教着重于追求永生和内心的平静。

它与儒教和佛教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宗教三教并存。

尽管道教没有像佛教一样在清朝建立起统一的组织和体系,但它依然对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二、民间信仰的并存1. 祖先崇拜与家庭宗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在清朝时期,家庭宗教成为人们民间信仰的核心。

家庭宗教活动包括祭祀祖先、供奉神灵和保护神等。

这些宗教仪式和信仰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地传承和实践。

2. 传统民间信仰除了祖先崇拜外,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民间信仰形式。

例如,一些地区有民间信仰的“土地神”和“山神”,人们相信这些神会保护农业并保持社区的和谐。

此外,民间信仰还涉及到灵魂信仰、婚姻仪式和疾病治疗等各个方面。

三、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影响1. 社会和政治影响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通过提供伦理准则和道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人们的道德约束。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多样性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多样性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多样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宗教与信仰多样性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的宗教信仰情况,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道教在清朝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道教在清朝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认可。

清朝统治者视道教为国教,并积极推崇其教义。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都对道教予以重视,修建了许多道观和庙宇。

一些著名的道教活动,如庙会和道教仪式,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开展,深受民众的喜爱。

佛教是清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宗教。

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绵延悠久的历史,清朝时期也不例外。

在清朝,佛教获得了皇帝和王侯贵族的支持,成为统治阶级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佛教寺庙在清朝得到修复和重建,成为了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同时,佛教在民间信仰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平民百姓尊奉佛教,并常常到寺庙中烧香礼佛,祈求平安和福寿。

伊斯兰教是中国少数民族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清朝得到了发展。

清朝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口增长迅速,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信仰。

清朝政府在地方上特别重视回族的宗教需求,设立了回民衙门,管理伊斯兰教事务。

同时,清朝政府也尊重回族的宗教习俗,保障他们的宗教自由,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罕见的。

基督教在清朝时期也开始传入中国社会。

西方传教士逐渐进入中国,将基督教信仰传播给了中国人。

清朝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有开明的态度,允许传教和教会活动,并派遣官员与传教士进行交流。

许多中国人被基督教的教义所吸引,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

基督教在清朝时期的传教活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以上官方认可的宗教外,民间信仰在清朝时期也是非常流行的。

民间信仰包括祭祀、巫术、拜神等一系列习俗和信仰活动。

尽管清朝统治者试图加以限制和打压,但民间信仰依然广泛存在。

民众信仰各种神灵和祖先,通过祭祀和祈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这些民间信仰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纷争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纷争

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纷争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纷争更是此时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明清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异端宗教,这为政治带来了很多挑战和困扰。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政府对宗教的控制等角度来探讨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纷争。

首先,明清时期的中国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三教并立的代表。

儒教是统治者重视的信仰,尤其是在明代,皇帝将自己视为“天子”,认为自己是天地之间的连接者,儒教的思想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

而佛教和道教则扮演着人们日常生活中追求灵性和超越的角色。

在当时社会,人们对宗教的需求和依赖是很大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异端宗教,比如白莲教和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的红巾军,这些宗教激起了一些人的信仰热情,也给政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宗教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纷争和矛盾。

在明清时期,宗教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政府希望通过控制宗教,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所以宗教机构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和限制。

一些政府还试图通过任命、选拔宗教界人士来控制宗教,使其成为政府的工具。

然而,有时政府的干预会引发宗教信徒的不满和反抗,因为他们认为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不应该受到政府的干预。

这就导致了政府与宗教信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政府对宗教的控制也引发了维护宗教权益的运动。

在明清时期,民众对宗教的信仰是真诚而深厚的,他们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为宗教事业作出贡献。

一些宗教界人士也利用民众的信仰,发起了一些与政府相对立的运动,以维护宗教权益。

比如,明朝末年,白莲教在农村广泛传播,领导了一些农民起义,他们以反抗压迫和剥削为目标,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另外,明末清初的张献忠起义和李自成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也都有宗教的色彩,他们试图通过打倒明朝政府来实现宗教和社会的变革。

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府对宗教的控制引发的社会不公与不满。

从志怪小说子不语看清代雷神信仰过关论文

从志怪小说子不语看清代雷神信仰过关论文

从志怪小说《子不语》看清代“雷神”信仰【摘要】本文是借助对《子不语》中雷神故事相关内容的分析,探寸,雷神”崇拜这一古老的信仰模式在清代民间信仰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基本表现形式又是什么,试图探明其原因。

在对雷神信仰的分析中,主要关注的是雷击的对象,避雷击的方法以及雷击后死而复活的现象。

【关键词】雷神信仰雷击避雷击《子不语》又名《新奇谐》,为清代袁枚所作,与同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

《子不语》一书所记载的多为清康雍乾时期的怪事,其名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书中记述的,正是不为道学家所认同的狐、道、鬼、怪之流和奇谈怪论。

虽然作者称其为“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思”,但实际上却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借鬼怪之口言说现实,而从诸多故事中,也能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并找寻民间信仰的真实情况。

本文即是要从这些鬼怪故事入手,探诗“雷神”崇拜这一古老信仰模式,在清代民间信仰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基本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并试图说明其原因。

—雷神故事的基本形式书中对雷神的描写,涉及最多的就是“雷击”这一基本模型,在《子不语》20卷、《续子不语》10卷中,涉及到雷击人、狐、鬼、棺等共有28则之多,在这些结构类似、内容各异的雷击故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1. “雷击”的对象不孝之人是会遭雷击的,最典型的像《雷诛不孝》里的张二。

张二平时对待自己七十多岁母亲,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稍有不如意的,就任意呵斥,在张二生日那天,他因一些小事殴打其母,终于犯了天怒,其时“天光昼晦,云气如墨,雷声隐隐而起”,张二连忙跪地谢罪,但悔过已晚,当母亲起身为其焚香祷告时,“忽火光如流星飞入中堂,将某摄去,击死于街”。

其次就是犯奸淫的人。

在《雷诛营卒》一则中讲到,乾隆三年二月间,杭州军营一土兵被雷击死,此人平时与人为善,大家都对他遭雷击感到奇怪,原来他在20年前,曾经因奸污女尼不邃,间接害死一家3条人命,虽然以后改过自新,但终究难逃天谴。

从袁枚《子不语》看明清小说中的“佛道合一”现象

从袁枚《子不语》看明清小说中的“佛道合一”现象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32卷第16期总第254期从袁枚《子不语》看明清小说中的“佛道合一"现象李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袁枚的《子不语》收集了各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其中多有涉及僧道之作。

这些故事中出现了僧道混居、僧道身份轻松互换、僧道教义趋同等特征,从中折射出从汉代以来已见端倪的佛道合一现象,在佛道自身世俗化、统治者提倡和老百姓诉求等原因之下,佛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这一现象在明清其他小说中也多有反映。

[关键词]《子不语》;佛道合一;世俗化;界限;模糊[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19)16-0190-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19.16.085[本刊网址]清代袁枚花费数十年心血编成小说《子不语》,收集众多游心骇耳之事,皆属怪力乱神的题材,书中所记纷繁芜杂,既体现了袁枚个人的兴趣点,也反映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比如《子不语》中故事多有涉及和尚和道士,而在居所、教义、仪式上都岀现了相当明显的佛道合一趋势,这趋势也是明清小说中共同的现象。

一、《子不语》中佛道合一的表现(一)《子不语》中僧道同处《子不语》卷六《沈姓妻》中,沈旭初的妻子在前世曾经害死邻家的四岁小孩,鬼童找上今世的沈妻报仇,导致沈妻堕胎,沈家延请道士捉鬼。

道士嫌产房不洁拒绝入内,但经不住沈家阖家哭泣哀求,于是进屋。

半年之后有人前往理安寺,遇见一群僧人扛着这位道士行走在空室中,七天七夜不落地,道士吐岀数升黑汁,对人说:“我以童真之身污产妇秽气,幸众长老超度,不然,几堕落矣。

”佛家僧人所处为庙或庵,道家则是道观,寺庙一般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建筑组成,供奉释迦牟尼、燃灯佛、弥勒佛以及四大天王、韦陀、护法伽蓝等等;道观在山门之后往往是灵宫殿和玉皇殿、文昌殿等建筑,供奉的是玉清、上清、太清的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从“阴司断狱”看明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信仰

从“阴司断狱”看明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信仰

从“阴司断狱”看明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信仰【摘要】传统法律文化普遍存在着因果报应信仰,到了明清时期,各种公案和志怪小说把这一信仰更加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果报应机制为阴阳间的审判互通架构起一座桥梁,让现实中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冤案在阴间司法中得到了公正的裁决。

这种信仰实际表现为人们对正义秩序的追寻,鬼神世界所展现的作恶者必得惩罚的秩序观,在国家法缺位时,对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小说;阴司断狱;因果报应观;法律文化一、司法现实与“阴司断狱”现实世界的黑白颠倒,现实社会的严重不公,现实司法的腐败不堪造就了明清时代众多小说剧本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那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而这些批判又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一种方式被付诸笔墨——司法故事,尤其是阴间司法的故事。

明清小说的作者在书中都极力表现出:现实世界中的冤假错案要通过阴司的审判来平反这样一种倾向。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黑暗腐败的现实司法世界不可能给底层大众带来太多公平与正义机会,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以“善恶有报”的报应观构筑起来的阴间司法世界,期待能够藉此达成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第一,官吏贪赃枉法风气盛行。

行贿和受贿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司法的一大弊端。

明清时期,各省州县必须向六部“孝敬”,像是奏销地丁,需交“奏销部费”;报销钱粮,有“报销部费”,否则事情很难办成。

官员的委派调任以及办理刑名案件,都必须拿出“打点护”、“照应”、“招呼”、“斡旋”等手续费。

官员出差、离任、就职等,都有各种名目为其提供开支,像是“公帮银”、“盘费”、“程仪”、“支应”、“规礼”等等①不仅是明清时期,纵观中国古代各朝各代,这种贪赃枉法的现象都很普遍。

第二,官吏残暴不仁,“滥刑”严重。

“严刑”似乎是封建社会司法审判程序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许多司法官员通过这种手段来使犯罪嫌疑人开口招供,更多的时候,甚至是用这样的严刑拷打,使得无辜的百姓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名。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极为多元化。

本文从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信仰,以及神仙、鬼神、龙虎神等民间信仰入手,深入探讨清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道教信仰清代早期,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嘉庆年间,道士曲觉世在河南开封创立黄叶教,号“大河教”,成为道教的一股新兴派别。

同时,龙门派的创立者张三丰也创办了武当山道教,与黄叶教一起成为清代的两大主要道教流派之一。

在清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不仅有许多的道观和山门,而且道教信徒遍及全国各地,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有道教信仰。

同时,道教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医学、武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信仰佛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清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其中,禅宗佛教是清代最为繁荣的宗派之一,禅宗禅林寺成为清代佛学的瑰宝。

同时,在清代社会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佛教教派——淨土宗。

此教派起源于浙江,以念佛为主要信仰,强调“南无阿弥陀佛”,认为信仰阿弥陀佛可以超度一切罪孽,获得西方极乐世界的永生和安乐。

淨土宗在清代成为了官方支持的宗教之一。

儒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儒教被官方奉为国教,考试制度的完善以及充分的教育支持使得儒教在社会中更加流行。

正统门槛之说,即科举制度成为了儒教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为儒家思想的弘扬提供了平台。

民间信仰除了官方的宗教信仰外,清朝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信仰。

其中,神仙信仰和鬼神信仰是最为常见的。

神仙信仰强调神仙的超脱,认为神仙拥有超常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和疾病等问题。

而鬼神信仰则强调人和鬼魂的交流,认为鬼神可以为人们解决各种难题。

此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龙和虎的特殊纳祀习俗,龙虎神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

在中国古代,龙被认为是神的形象,代表着尊贵的地位和权力;虎则被视为勇敢和威猛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导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小说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并且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

其中,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成为了清代小说中的重要描写对象。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于神灵存在和神圣事物的信仰,而民间风俗则是社会各阶层通过世俗方式表达和传承的文化习俗。

本文将探讨清代小说中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的相关内容,并解析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宗教信仰在清代小说中的描写宗教信仰在清代小说中经常被描写为人们与神灵沟通和寻求庇佑的重要方式。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宗教信仰的描写可见一斑。

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将一些主要人物塑造成虔诚的信仰者,如贾府中的贾母和贾宝玉。

贾母经常举行佛事,她每日念经,还设有佛堂,供奉着佛像,表达了她对佛教的信仰和敬重之情。

贾母的信仰不仅能够安抚内心,还意味着她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同样,贾宝玉也被描绘成一个有着独特宗教感悟的人物。

他常常在贾府的花园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大自然和神灵沟通。

在小说中,他也常常去寺庙中祈福,向佛祖祈求庇佑。

这种宗教信仰的描写不仅呈现了贾宝玉内心的纯真和无私,还通过宗教信仰探讨了个人的修行和人性的奥秘。

除了《红楼梦》,另一部清代小说《水浒传》中也有明显的宗教信仰描写。

在小说中,忠义堂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地方,能够授予众多英雄赤胆忠心。

这种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团结,促使众多英雄拥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通过宗教的力量,他们能够超越个体的力量,坚定信念,追求公义。

宗教信仰的描写在清代小说中不仅仅是个别案例,它们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状况和人们内心的信仰需求。

宗教信仰的存在,不仅是对上天存在和神圣事物的尊崇,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和信心,从而在繁忙和忧愁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民间风俗在清代小说中的反映民间风俗是社会各个层面所共有的文化习俗,它们通过民间传说、节日庆典等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清朝时期,民间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民间信仰神仙鬼神的流行。

在清朝时期,民间信仰体系非常丰富,包括了拜神、祭祀和祈福等仪式。

人们相信神仙鬼神是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可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这种信仰在清朝社会中广泛传播,并且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道教传统也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传统,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仙的境界。

在清朝时期,道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不仅皇室家族信奉道教,也有大量的百姓群众加入了道教组织。

道教的教义和仪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信仰神仙、修行养性的社会风气。

清朝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治理和文化传统方面。

首先,清朝政府在治理中充分利用了民间信仰。

政府官员普遍相信神仙鬼神的存在,并通过祭祀和祷告来获取神灵的庇佑,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政府还依据宗教信仰进行行政管理,例如设立道观和寺庙等,以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

同时,清朝的文化传统也受到了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神仙传说和道家哲学思想等元素,都是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清朝文学艺术的内容,还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清朝的民间信仰神仙鬼神与道教传统在中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信仰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不仅是清朝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宗教传统和文化发展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交相辉映,在清朝社会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探讨其特点、影响以及互动关系。

一、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在清朝达到了巅峰。

清朝统治者发扬佛教,并将其视为国教之一。

皇宫内供奉佛像,许多大臣、文人学士皈依佛门。

寺庙建设蓬勃发展,著名的如四川乐山大佛、浙江普陀山等。

同时,佛教也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信仰中保留了许多佛教元素,如拜佛、寺庙会等。

2. 道教道教在清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清朝的官方宗教之一。

皇帝尊奉道教神仙,并定期举行祭拜仪式。

道教教派扩散到政府、军队等各个层面,影响深远。

民间信仰中,道教也占据一定份额,许多民众参与道教仪式,祈求神灵保佑。

3. 伊斯兰教清朝时期,中国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清朝政府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并设立回民总局,负责管理宗教事务。

同时,许多清朝皇帝也经常赐名、亲政、册封回民。

伊斯兰教对回民群体的生活、婚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4. 基督教清朝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17世纪末,传教士进入中国,积极传播基督教。

清朝政府对基督教抱有警惕态度,但在一些领域内保持开放。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与基督教密不可分。

二、民间信仰1. 祖先崇拜清朝时期,祖先崇拜仍然在民间广泛存在。

祖先堂是许多家庭中的重要设施,每逢祭祀节日,人们会前去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同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祖庙等大型的祭祀场所。

2. 神仙崇拜民间对神仙的崇拜也非常普遍。

人们信奉神仙的神通广大,能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幸福。

许多神仙故事流传至今,如女儿村的“五夫人”等,为当地居民供奉祭祀。

3. 自然崇拜清朝时期,农耕社会的农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亦十分重要。

清朝的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

清朝的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

清朝的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的现象也颇具特色。

在这个时期,信仰与迷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清朝民众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民间信仰清朝时期,民间信仰意味着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尊崇和崇拜。

其中最重要的信仰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

清朝经历了多位伟大的皇帝,因此尊崇祖先成为了社会的一种共识。

庙宇、祭坛等场所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人们都会献上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此外,人们还对各种神灵和守护神有着深深的信仰。

例如,女性会信奉妈祖,男性则崇拜关帝,每到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人们都会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神灵信仰,镇守着当地人们的安全和幸福。

二、迷信巫术在清朝社会中,迷信巫术也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相信巫术有着神秘的力量,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巫师和占卜师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符咒、法术、卜卦等方法,向人们提供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帮助。

在农村地区,巫术还有着更加深入人心的表现。

为了祈求好的收成和防止灾害的发生,农民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包括驱邪、驱病的仪式。

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和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整个村庄陷入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

三、信仰与迷信的原因清朝的民间信仰与迷信巫术与神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首先,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社会注重以自然为中心的观念,人们更倾向于用迷信巫术的方式去解读和影响自然环境。

这种信仰习惯在社会中久经风雨,清朝时期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

其次,清朝社会封建等级森严,大多数农民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底层,生活极为艰辛。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寻求希望和安慰,信仰和迷信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

最后,清朝的政权变迁、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更加倾向于寻求超自然力量的保佑和庇佑。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灵与巫术的世界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灵与巫术的世界

清朝的民间信仰神灵与巫术的世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显著的统治者。

在清朝时期,民间信仰的世界依然广泛存在,并与官方儒教信仰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体系。

同时,巫术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也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民间信仰神灵与巫术的世界,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宗教景观和信仰体系。

一、清朝时期的民间信仰神灵在清朝时期,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尽管清朝是一个由满洲族领导的王朝,但在政策上却保持着相对宽容的态度,容许并接纳了汉族的儒教、佛教、道教以及一些其他宗教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宽松态度促使了各种民间信仰的繁荣。

首先,儒教在清朝仍然是主流信仰。

儒教中最重要的神灵是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人间存在。

民间崇拜的焦点集中在皇帝神位上,人们通过祭拜神位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其次,佛教在清朝也有广泛影响。

民间对佛教的信仰多从事于求得平安与健康、祈福、超度亡魂等方面。

清代的佛教寺庙普遍普及,信众络绎不绝。

清朝建筑在宏伟的寺庙里供奉着各种菩萨与佛祖,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前来参拜。

另外,道教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清朝也有极高的影响力。

民间普遍信奉道教的神灵,尤其是观音、三清、太上老君等诸神。

清代庙宇中供奉着这些神灵和道教教义的表象,吸引了许多虔诚的信徒前去膜拜。

此外,还有像土地神、水神、山神等自然神灵广泛存在于民间信仰中。

这些神灵被人们视为守护自然的神明,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讴歌。

二、清朝时期的巫术世界巫术在清朝时期的民间信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巫术师,又称巫师、巫婆,是专门从事巫术活动的人。

他们相信可以通过巫术与神灵进行沟通,并为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在清朝时期,巫术被视为一种非正统的信仰表达方式,但仍然受到大众的信任与依赖。

清朝的巫术世界主要包括神像崇拜、符咒法术和占卜预测。

神像崇拜是一种常见的巫术形式,人们在家中或庙宇里供奉各种神像,通过祭拜和虔诚的祷告与神灵沟通,寻求庇佑。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对于宗教信仰的纠缠与研究,是我们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并对其研究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宗教信仰在清朝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清朝统治者主张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容忍了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的存在。

这为多种宗教的兴起提供了空间,也使得宗教信仰在清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例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皇室和士人常常崇尚孔子的思想,并且对于孔庙、孔子祭祀等风俗非常重视。

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也在清朝社会中得到了忠实的信众和支持。

民间信仰方面,神像的供奉、庙会的举办等活动,更是成为清朝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体现了宗教信仰对于清朝社会的广泛渗透。

其次,宗教信仰在民俗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宗教信仰的影响与痕迹。

例如,在农村地区,人们在种植与收获的过程中常常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

这其中融入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元素,体现了宗教信仰对农耕社会的重要性。

此外,清朝民间的传统节日中,也有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习俗。

例如,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天常常走街串巷,燃放烟火,共庆佳节。

这种传统的节日习俗中,佛教的影响不可忽视。

然而,尽管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在清朝社会中具有显著的地位,但是批判的声音也不容忽视。

在清朝的后期,一些思想家开始对宗教进行质疑,并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

例如,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对于佛教进行了批判,认为佛教的教义与道家、儒家的思想相违背。

他主张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梁启超也在《约麻杂诗》中对宗教信仰进行了讽刺,并呼吁人们要摒弃盲从,推崇科学和理性。

这些批判声音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存在的一些质疑和思考。

综上所述,清朝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民间信仰的变化与延续

清朝民间信仰的变化与延续

清朝民间信仰的变化与延续清朝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深入人心、影响至深的信仰,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清朝期间,民间信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延续,这些变化和延续主要是由清朝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产生的。

一、清朝民间信仰的变化1.宗教信仰的兴起在清朝初年,由于清朝政权掌握了大量的权力和资源,所以宗教信仰逐渐兴起。

清朝政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和体制,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多种教派纳入官方宗教的统一管理下,这些宗教信仰也同时得到了推广。

2.道教的衰落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官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因此道教信仰开始衰落。

此外,清朝时期的思想倾向是儒家学派,因此道教经典和学说被认为是“迷信”,对于一些带有道教意味的神话传说也被政府打压。

3.神话传说的改变清朝时期,一些传统的神话传说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在北方,人们讲述的是一些英勇善战的神话故事,而在南方则讲述的是一些情感故事。

在这些传说中,人们的信仰主要是集中在神话中的主角身上,而不是像宗教信仰那样集中在神庙、圣殿等宗教场所上。

二、清朝民间信仰的延续1.节日文化的延续清朝时期,节日文化仍然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们在每个传统节日都会祭祀神灵,为自己求得平安祥和。

节日文化在清朝时期虽然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大体上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形式和内容。

2.宗族信仰的传承宗族信仰也是清朝民间信仰的传承之一。

在清朝时期,不仅是皇室家族,一些富有的商人、地主家族也有自己的宗族信仰。

这些信仰通常包括祭祀先祖和家族神灵等内容,可以有效地维系族群内部的凝聚力。

3.神像制造行业的发展在清朝时期,神像制造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延续。

民间神像通常是以木头、泥土、青石或者白金等材料制成,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需要和预算来选择。

综上所述,清朝民间信仰的变化和延续离不开清朝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虽然某些信仰在时间上有了改变,但清朝民间信仰仍然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生活。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儒学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儒学

清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儒学清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儒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之久。

在清朝的宗教与信仰方面,佛教、道教与儒学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清朝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宗教状况。

一、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由东汉时期开始逐渐扩大,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虽然佛教在明朝时期曾遭到一些打压与限制,但在清朝时期,佛教重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清朝统治者对于佛教持宽容的态度,使得佛教在各地得到了更多的传播与发展的机会。

许多皇帝也对佛教十分崇尚,纷纷赐建佛塔和寺庙,以示对佛教的支持。

同时,一些佛教高僧也在清朝时期崭露头角。

例如著名的悟禅师兼诗人僧一行,其代表作《遗山集》在清朝时期广为流传,对佛教信仰的宣扬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的崛起与发展与佛教类似,道教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传播。

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与自然之道,与传统的封建观念相契合,因此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青睐。

在清朝的早期,许多皇帝都崇尚道教,并在故居中修建道观,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道教在清朝时期也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道士与学者,他们致力于道教经典的翻译与研究,并对后来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的传统与变革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儒学在清朝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对于清朝的社会政治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尽管在清朝初期,清朝统治者对于儒学持谨慎的态度,但后来在康熙、乾隆时期,儒学逐渐得到了重视与推崇。

清朝统治者积极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官员,同时也为儒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四、宗教与信仰的融合在清朝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学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尽管它们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差异,但相互影响与借鉴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佛教寺庙内也同时供奉有道教的神明,这表明了宗教与信仰之间的相互渗透。

与此同时,儒学的思想也在佛教与道教中得到了体现与发展。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清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对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也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社会内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如儒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在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清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统治者的力量和影响。

本文将对清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展开探讨。

一、清朝的宗教信仰多元清朝统治时期,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信仰多元化。

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儒教在中国拥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基础。

佛教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和信仰群体,尤其是在汉族地区。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身心的方法。

伊斯兰教则主要集中在清朝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

四大宗教信仰的并存,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宗教信仰的包容和尊重。

二、宗教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国家,清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

首先,清朝强调尊崇儒学,将其确立为国家的官方信仰,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儒学学者担任官职。

这种做法旨在确保国家掌握对官员的人选权,以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

其次,清朝鼓励佛教和道教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通过这种方式使佛教和道教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以消除社会矛盾和防范宗教冲突。

再者,清朝在边疆地区实施了宗教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信仰权益。

此外,清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约束宗教势力。

宗教机构需要许可证才能合法运作,并受到监督和管理。

这种管控措施旨在防止宗教活动对社会和朝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协调宗教活动,以确保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相适应。

这些政策使得清朝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民众信仰,并保证自己的统治。

三、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清朝的宗教信仰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崇拜,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中。

儒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描写研究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描写研究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描写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清代小说中的宗教信仰描写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小说中宗教信仰描写的研究,探讨清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清代社会与宗教信仰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层级分明。

宗教信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代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儒家以及民间信仰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清代社会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1.佛教佛教是在中国古代逐渐传入,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信仰。

清代的佛教经历了盛行和萧条的过程。

在清代小说中,佛教的描写是很常见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大观园的佛堂和僧尼的活动,展现了佛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在《西游记》中,佛教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师徒四人不断与各种妖魔鬼怪斗争,彰显了佛教的教义和佛陀的智慧。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佛教对于清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的信仰心态。

2.道教道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道教的信仰体系丰富复杂,强调个体修炼和心灵修养。

在清代小说中,道教的描写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在《封神演义》中,道教的神仙们被描绘成超凡脱俗、具有神奇力量的存在,他们通过修炼以及施法术等手段,对人间事物施加影响。

这些描写反映了人们对于道教信仰的向往和赞美。

3.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学派,儒家在清代中国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对于治国安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清代小说中,儒家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描写贾府的家规家训以及家庭关系,展示了儒家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性。

而在《儒林外史》中,作者讽刺了当时士人层次的腐败现象,从而反思了儒家道德观念的虚伪和矛盾。

4.民间信仰清代的民间信仰是中国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信仰包括神灵信仰、巫术习俗等各种形式。

清朝时期的宗教传统与信仰规范

清朝时期的宗教传统与信仰规范

清朝时期的宗教传统与信仰规范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对于宗教传统与信仰规范的影响也是深远而独特的。

历史上的清朝虽然宣称自己是“中华正统”,但却并不是一个完全汉化的王朝。

在清朝时期,汉族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与满族“八旗”文化的互动、融合和分化,就形成了与其它中国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格局。

下面我们就从清朝时期各主要宗教的发展以及宗教信仰体系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更好地理解清朝时期的宗教传统与信仰规范。

一、各主要宗教的发展清朝时期,宗教信仰的最主要形式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其中,佛教是清朝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清朝时期,佛教处于一个全面复兴的时期。

清朝时期,佛教有了更为完整的教规,它的宗教分支也相对完善。

佛教在人们的信仰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佛教教义的研究更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道教也是清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古老的宗教形式。

道教的发展始于汉代,但在清朝时期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此时,道教有了较为完整的教义体系。

道教中的道家学说,深受清朝时期士人喜欢,为士人所公认,其教义启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

基督教是清朝时期新兴的一个宗教,它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中国。

然而,基督教在清朝时期并未造成社会大规模的冲击,它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一些外国教士的传播对象。

伊斯兰教则是清朝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随着中亚地区的开发而迅速传播到中国东部。

其信徒群体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二、宗教信仰体系的继承与创新清朝时期,各主要宗教的发展体现出了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它们的理论体系都在清朝时期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它们吸取了不同来源的教义和观念,体现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信仰体系。

在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体系中,它们都吸收了一些满族、蒙古族等族裔的思想。

例如,在满洲族地区,满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结合体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信仰体系。

同时,这种信仰体系还吸收了一些蒙古族、藏族和汉族的文化和信仰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2012-01-08 作 者 简 介 :包 蕾 (1986- ),女 ,辽 宁 朝 阳 市 人 ,南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中 国 哲 学 专 业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佛 学 。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第 2 期 (第 14 卷 总 第 62 期 )
“孝”的观念对佛教因果报应观的影响,很早就有所表现,唐代 道世在其《法苑珠林》中,专设《忠孝篇》、《报恩篇》宣扬为人忠孝,将 得善报。佛教与孝道 的 融 合,既 是 佛 法 向 儒 家 伦 理 靠 拢 揉 合 的 产 物 ,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 内 在 需 要 ,总 体 说 来 就 是 一 个 不 断中土化和世俗化 的 过 程。 孝 道 对 佛 教 伦 理 的 影 响,大 致 经 历 了 三个阶段 ,[2]魏晋南北朝佛教初传 ,面 对 在 孝 亲 问 题 上 儒 家 指 责 佛 教“不孝”的挑战与责难,佛家多 以 “方 内 方 外”、“在 家 出 家”、“大 孝 小孝”之分别予以强辩和回应 ;隋 唐 时 期 ,在 护 法 的 同 时 ,逐 渐 吸 纳 儒家孝亲伦常,继而站在佛教立场上加以宣传,形成护法与布道并 举之势;宋代以后,随 着 佛 教 中 国 化 的 完 成,佛 教 的 孝 亲 观 与 儒 家 纲常更加接近 ,形成以佛言孝 、劝 佛 行 孝 、助 世 行 孝 的 统 一 ,佛 教 孝 亲观走向中土化 、世俗化 ,达成了佛 法 与 纲 常 名 教 在 孝 亲 观 上 的 契 合 。契嵩在《孝论》的开篇处就 说 :“夫 孝 ,诸 教 皆 尊 之 ,而 佛 教 殊 尊 也。”此时的佛教理 论 家 已 经 完 全 失 去 声 辩 的 锋 芒 和 护 法 的 风 采 , 而是以一个受熏于儒学的禅僧的 眼 光 去 助 佛 言 孝 ,劝 世 行 孝 ,助 世 行孝。这种孝亲观的形成,既 增 加 了 中 土 佛 教 “弘 道 济 世 ”的 大 乘 理想的可行性 ,又赋予中国传统伦 理 以 信 仰 力 量 ,强 化 了 儒 家 道 德
一、孝道
儒家伦理对佛教 因 果 报 应 理 论 影 响 最 明 显 的 ,当 属 “孝 ”的 介 入 。在《子不语》的很多篇章中 ,都 涉 及 到 孝 道 的 问 题 ,其 中 最 典 型 的就是因尽孝可以免死的情况。《牟尼泥》一则就讲述了这样一个 故事:进士汤聘还是童生时,家中十分贫困,独自一人奉养母亲,突 然患病而亡,死后 魂 游 地 府,被 鬼 差 押 解 到 东 岳 大 帝 面 前,他 苦 苦 哀求“老母在堂 ,无人侍养 ,聘 死则 母 不 得 独 生 ,且 读 书 未 获 显 亲 扬 名,乌可即死?望帝 怜 而 假 之 年。”东 岳 大 帝 认 为 功 名 寿 数 都 由 命 定,冥法森严,不能 随 意 篡 改,但 因 汤 聘 哀 号 不 止,就 说 “既 是 儒 家 弟子 ,送孔圣人裁夺 。”到孔圣 人处 ,夫 子 说 “生 死 隶 东 岳 ,功 名 隶 文 昌 ,我不与焉 。”也驳回了他 的请 求 。 后 来 在 归 途 中 遇 到 普 门 大 士 , 大士怜其孝心,并 认 为 “孝 思 也,盍 允 之 以 劝 世。”准 其 还 阳 侍 奉 母 亲 ,并用牟尼泥修补好了他 的尸 体 ,还 许 给 他 进 士 功 名 。 这 就 是 典
可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然最终完成善恶果报的,是雷神,也 即上天,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雷神”一直被认为是惩恶扬善的代天刑 罚者。自从周代“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观念的出现,天等一系列自然 事物带上了伦理色彩,产生了善恶的观念,相应的,打雷是天怒、是天 惩罚的说法也 逐 渐 形 成 并 一 直 流 传。《论 语 · 乡 党》中 说,“迅 雷 风 烈,必变”,《四书集注》对其做出的解释是“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 也就是说遇到疾雷大风,君子就应当反省是否做了什么错事惹天发 怒。可见在春秋时期,雷是天怒、是上天示警的观念就已经存在了。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的“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也可看作是对 暴秦统治的儆 戒。汉 代 王 充 的 《论 衡 · 雷 虚》对 雷 神 的 职 能 有 所 解 释:“世俗以为 击 折 树 木、败 坏 室 屋 者,天 取 龙;其 犯 杀 人 也,谓 之 阴 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吁 吁矣。”对“犯杀人者”的击杀可看作是执行天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子不语》中所记述的依靠雷神完成因果报应的结构,并非单纯佛 教的六道轮回思想,更像是传统春秋善恶报应观的延伸。参看前人 有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报应主宰力量的不同是印 度果报理论与中国传统报 应 观 的 区 别 之 一。 印 度 佛 教 果 报 观 链 条 的完成靠的是“业力”,一种内在因素;而清代民间流传的“天打雷劈” 模式,则是借助上天的正义,是外力作用。这种区别,可以让人清楚 地看到,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受到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逐渐中国化的 过程。随着“雷击”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再加上笔记小说的描述,打雷 是天怒、代天惩罚的原始观念,逐渐完整且人格化,并与儒家伦理观 念相融合,起到了劝导、告诫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从小说 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在 清 代 民 众 眼 里,雷 神 的 出 现 不 仅 是 能 辨 别 善 恶,主持正义,专门惩治那些与儒家伦理和社会秩序相违背的不孝、 淫邪、图财害命等罪人的天刑执行者,同时也是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在 现世完成的最好方法。又因道教很早便将“雷神”信仰纳入其神仙谱 系,并不断扩充,所以佛教果报观也免不了受到道教影响,例如书中
清代民间果报信仰中反映的 包 蕾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子不语》是与《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的奇书,在内容庞杂的狐、道、鬼、怪 之 流 和 奇 谈 怪论的故事中,不难发现作者对因果报应思想的理解,并可从 中 窥 见 当 时 民 间 对 果 报 信 仰 的 真 实 情 况 ,其 有 别 于 正 统 佛 教信仰,兼容儒道两家思想的庞杂体系。因《子不语》内容繁 多,特 选 取 孝 道、雷 神 信 仰 以 及 鬼 索 命 三 个 方 面 来 分 析 民 间 信仰对佛教思想的选择性吸收与摒弃。 关 键 词 :子 不 语 ;孝 道 ;鬼 索 命 ;雷 神 ;果 报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2.098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2-0251-03
252
在阴间负责判定善恶的,就是城隍爷,因文章所限,不再专门论述。
三、鬼索命
与前文讲到的“雷击”模式相似的,小说中很多按照佛教因果报 应结构叙述的故事中,其根本蕴含的却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有冤 报冤、有仇报仇”的朴素的快意恩仇理念。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鬼 索命”、“鬼申冤”故事模式的反复出现。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 年 第 2 期 (第 14 卷 总 第 62 期 ) No.2 2012(Vol.14 Sum No.62)
如《雷诛营卒》一 则 中 讲 到,乾 隆 三 年 二 月 间,杭 州 军 营 一 士 兵 被雷击死,此人平时与人为善,大家都对他遭雷击感到奇怪。原来他 在二十年前,曾经因奸污女尼不邃,进而牵连害死一家三条人命,虽 然之后改过自新,但终究难逃天谴。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雷击扒手》 一文中,两个扒手偷窃卖丝者彭某的一捆蚕丝,间接造成彭某一家三 口死亡的悲剧,因此 二 扒 手 遭 雷 击 而 死,销 赃 的 谢 某 也 被 雷 击 伤 一 腿;《雷诛王三》中提到的王三,不止是积恶诉棍,还奸淫弟妇,天理难 容,终遭雷击;《雷击两妇活一儿》中稳婆母女,因做出谋人钱财、害人 性命种种不义行为,最后被击死郊外;还有《雷诛不孝》中因事母不孝 被击死于街的张二;《青龙党》中作恶多端,后虽入佛门,终难逃震霆 一声的董二等等。
“扶世助化”的功能。佛教因 果 报 应 观 发 展 到 清 代,这 种 融 合 倾 向 已经到达很高高度,正如同一时期纪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 的那样,“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镬也”(《无赖吕四》);“冥司 责汝不孝,转男为女。”(《女巫郝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悌通 神》);“忠孝节义,上帝所重”(《巴拉》),可见时人对孝道的重视。
据《影光书楼事》一 则 所 述,苏 州 蒋 申 吉 的 妻 子 徐 氏,某 一 天 忽 然请丈夫过来喝 酒,并 说 “此 别 酒 也,予 与 君 缘 满 将 去,昨 日 宿 冤 已 到,势难挽回。”说 完 把 杯 子 一 扔,容 貌 神 情 俱 变,横 眉 怒 目 的 喊 道, “汝记万历十二年影光书楼上事乎!两人设计害我,我死何惨!”随即 拿剪刀捅向自己的要害,想要自杀。蒋家人知道这是鬼上身来索命, 就请和尚为其化解,无奈积怨太深,和尚也没有办法,① 只能任其死 去。又如《沈姓妻》一则中讲到,沈家的大儿媳有一天忽然腹痛,不停 在床上翻滚,却面作笑容说着“今日乃泻我恨”,公婆知道这是鬼上身 的征兆,便急忙上前拍打,意图趋鬼,媳妇却愤恨地说“我自报冤,不 干汝事。”最终请来道士作法才将鬼趋走。原来大儿媳前生曾经因为 一句恶话牵连害死邻家一个四岁的孩子,此子自恃死得冤枉,便寻其 报仇。《李倬》中讲到的鬼秀才,生前本是河南洛阳的一个读书人,因 督学大人收受贿赂,用别的学子挤掉了他的名额,使其未能选拔进京 参加会考,最终激愤抑郁而死。死后便附身在督学儿子身上,一见督 学的面就要打要杀,经李倬劝解后,鬼秀毁掉督学当初收受贿赂的三 千两银子才最终罢手。《负妻之报》中的徐松年,按命数本该死于壮 年,他的妻子因为担心丈夫死后自己不能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于是情愿向神祷告,将自己的寿数转给丈夫,代徐松年死,她唯一的 心愿就是丈夫不再续弦。然而妻子死后,丈夫很快背信弃义,又娶了 曹氏做老婆,前妻的鬼魂就附在奴婢身上,在新婚当夜阻止二人同房 以示报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血见愁》中化身蓝衣人的鬼,借奴仆 之手杀死范某,自称“报冤”。《宋生》中被夫抛弃含冤而死的郑氏,变 鬼后寻其夫报仇。《徐氏女报奶娘仇》中因奶娘照看不利出生四十天 就死掉的小女孩,附魂在女仆身上,信誓旦旦的跟父母说“勿劳爷娘, 我自会往报”。《鬼入人腹》中的张氏小妾,被正妻虐待而死,成鬼后 寄身在算命瞎子身边做“樟柳神”,最终钻入金氏腹中报仇,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