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淮安大运河文化作文
淮安大运河文化作文一、淮安大运河的历史渊源淮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而淮安的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干线,连接了长江和黄河,全长约1,794公里。
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中华民族文明与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淮安大运河文化的特色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辉煌。
在淮安境内的大运河沿线,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体现了淮安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淮安的大运河文化体现在建筑上。
顺着大运河沿线来到淮安,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群落。
例如,淮安市区内的盐城大街和运河街,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这些建筑以其特有的气韵和精美的雕刻赢得了众多游客的赞美。
其次,淮安的大运河文化体现在传统艺术上。
在大运河沿线的村落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传统的工艺品和艺术表演。
例如,淮安的扇子、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大运河沿线的村庄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戏曲表演,如秧歌、粤剧等,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再次,淮安的大运河文化体现在民俗风情上。
在淮安沿线的村庄,许多古老的民俗还在延续着。
百姓们举行的传统节日、民间婚嫁礼仪等,都是淮安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淮安的大运河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其中的灯船表演更是独树一帜。
三、淮安大运河文化的意义淮安大运河文化不仅仅是地方文化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淮安大运河文化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勇气。
建设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水运交通的重要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淮安大运河文化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兴盛。
淮安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摘要:大运河淮安段历史悠久,水文化遗产众多。当地政府部门重视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承,大力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针对不同的运河文化遗产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
保护措施:有效管护“文化运河”的水利功能,精心留住“运河之都”的历史记忆,全面展现“运河
风光”的文脉之美,着力擦亮“河清湖晏”的精神符号。
(1)古遗址:盱眙泗州城遗址、淮安古城墙遗 址、甘罗城遗址、韩信城遗址等;
(2)古建筑:清江浦五教汇聚处、文通塔、淮安 府衙、镇淮楼、裴荫森故居、王显发故居、杨殿邦故 居等;
收稿日期:2019—04一01 作者简介:潘光杰(1972一),男,硕士,主要从事工程建设与管理、防汛防旱、河(湖)长制、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
82
江苏水利
2019年6月
1 淮安段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现状
“运河之都”——淮安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隋唐成为运河漕运 枢纽、盐运要冲,明清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 根据《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淮安 段遗存有各类遗产共93项。 1.1和水利工程有关的文化遗产
2019年6月
Jun.2019
江苏水利
JIANGSU WATER RESOURCES
水文化
8l
淮安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潘光杰1,刘连建1,卫爱玲2,胡修林1,仇振峰3
淮安明珠:里运河文化长廊
淮安明珠:里运河文化长廊走进淮安这座城市,“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涛声仿佛从深处阵阵涌来。
文|范 娟文的雄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江浦历史文化。
为展示明清以来600年清江浦历史发展脉络,在明代修建清江闸和越闸时冲刷形成的河心半岛—中洲岛上建成清江浦记忆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以复现城市记忆为主线,通过情景再现及影视语言的表现手法,探寻淮安城市发展的根源,通过“城—街—宅”三个板块,再现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清江浦的繁华盛景。
巧夺天工的国师塔慈云寺国师塔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地标性建筑。
体验了小桥流水的江南之美,看惯了九省通衢的车水马龙,怎能错过这座清凉世界里巍峨耸立的国师塔。
据历史记载,为纪念顺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名僧玉琳国师,清朝康熙年间曾建有国师塔,后因多种原因被损毁。
如今借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契机,在原址上重建国师塔。
该塔由建筑大师、高级园林顾问吴肇钊教授领衔团队精心设计,为九层八面楼阁式佛塔,总高度为62米,分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大部分,古塔沿用历史古刹建筑风格,琉璃瓦屋面,庙黄色外墙,朱红色斗拱、挑檐,汉白玉栏杆,丰富的色彩层次使佛塔的绚丽与威严气势得以完美结合,仿佛是历史的瞭望台。
以清凉世界为名的慈云寺,每年天南地北的诸多居士慕名来此修学,这里香客不断,僧人、居士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闻名遐迩。
河北岸的青龙寺以其淡泊、宁静、朴素、超脱的风格,不必详问,便已闻意境。
据说青龙寺原名“青龙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尼僧通福募资扩建。
寺内早年所植二株银杏至今尚存有一株,是淮安城区存有25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之一,另有一古井尚存。
如今淮安市在保留原厢房、古树和古井的基础上,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观音殿、僧僚房、青龙寺牌楼等建筑,使这里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处著名景观。
清江大闸清江大闸建于1415年,是目前京杭大运河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遗产。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
淮安:天下之中,运河之都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6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位于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地处我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素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盛赞淮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在历史上,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既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淮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淮安运河文化之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此后邗沟经不断开凿整修,至公元1293年形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淮安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淮安运河博物馆就是一座具有厚重运河文化特征、鲜明地方文化气息和独特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类博物馆群,总占地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博物馆主体坐落在清江浦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运河中洲岛上,下辖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博物馆群运用图板、书画、人物蜡像、幻影成像、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多维全息数码互动游戏、声光电技术等复合方式布展,呈现了运河历史、地方戏曲、当地名人、河道治理、漕粮仓储运输对“运河之都”淮安的影响。
其中,淮安戏曲博物馆是展示和宣传淮安戏曲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
淮剧由苏北民歌、号子、民间说唱及香火戏发展而来,产生于两淮(淮阴、淮安),流行于盐阜(盐城、阜宁)、扬泰(扬州、泰州)以及沪宁沿线和皖东地区。
穿行于博物馆内,随处可以感受到王瑶卿、周信芳等戏曲大师和傩戏、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从千古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河以甘甜丰润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淮安人,也哺育了一位又一位历史丰碑式的将相之才和文学巨匠。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大运河(淮安段)作为我国大运河的一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保护不到位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历史悠久,很多文物建筑年代久远,存在损毁、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文物建筑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导致文物的受损和丢失。
2.传承困难由于地域特殊性和传承人才不足等原因,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困难。
传统技艺和工艺的接班人逐渐减少,导致传统技艺和工艺的流失,造成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3.利用不足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利用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文化遗产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导致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建议1.加强保护工作针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的问题,应加强对文物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文物建筑档案和数据库,建立文物建筑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保障文物建筑的完好保存。
2.加强传承培训针对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的问题,应加强对传统技艺和工艺的传承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传承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和工艺,保障传统技艺和工艺的传承。
3.加强利用开发针对文化遗产利用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工作。
充分发挥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和游览,提高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率。
4.加强宣传推广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还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其淮安段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就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受到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目前的保护措施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监测和保护手段,导致文化遗产的状况不容乐观。
2. 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文化习俗等已经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于这些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不足,导致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3. 利用方式单一且低效对于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利用,目前主要局限于旅游观光,利用方式单一且效益有限。
这导致了文化遗产的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无法真正发挥其潜力。
二、对策提出1. 建立健全保护体系针对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应当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包括对文化遗产的监测、修复和保护。
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和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 引导社会参与保护除了政府的保护措施外,还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或基金,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提高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3. 加强文化遗产教育针对年轻一代,应当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可以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4. 拓展文化遗产利用方式除了旅游观光外,还可以拓展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例如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加以利用。
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提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地位解读
李 倩
( 淮安市文化广 电新 闻出版 局 , 江苏 淮安 2 3 0 ) 20 1 摘要 : 淮安拥有大运河 的最早航段 , 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 , 市曾因运 河和漕运 而兴 , 城 在漫长 的历史年代进程 中, 一直是重 要的漕运 枢纽 。尤其是 到了明清时期 , 淮安 因其独特 的地 理位 置不仅是 全 国漕运 指挥 中心 , 同时也是 黄 、 运 河道治理 淮、 中心 、 漕粮转输 中心 、 漕船制造中心 、 淮北盐集散 中心 , 在大运河沿线城市 中地位显 赫 、 价值 突出 。将淮安运 河遗产放在世 界运河发展史的角度 、 放在大运河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的角度来 审视 , 其独一无二 的价值显得更加清晰和突 出。 关键词 : 淮安 ; 运河 ; 文化遗产 ; 口枢纽 ; 清 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 : 8 K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9— 9 1 2 1 )2— 0 1 6 10 7 6 (0 2 0 0 0 —0
I e p e i g t t t fH ua ci n o r n nt r r tn he S a uso i hn Se to fG a d
Ca a s Cu t r lH e ia e n la lu a r t g
L in I a Q ( u inM nc a B r uo utr , racs n n e s uinJ ns 2 0 1 C ia H ah u i pl ue fu2 3 0 , hn ) i a C u i a
淮安文化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运河(淮安段)作为中国十大历史名河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发展的加快,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相对薄弱,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力,监管不严格,导致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不够规范,许多遗产受到破坏和侵蚀。
2. 文化遗产传承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淮安段)的具体历史文化信息渐渐失传,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承难度增大,年轻一代对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足。
3. 文化遗产利用不合理由于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深刻,相关利用方式相对单一,既未能有效挖掘文化遗产的潜力,也未能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融合。
二、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应加大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3. 开展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工作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深入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如举办文化遗产讲座、展览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并推动相关文化传统的传承。
4. 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推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扩大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促进文化遗产的更新和发展。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多方面的合作,加大投入,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任务。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文化特色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一、运河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
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1、水利文化淮安段大运河的开凿、治理和相关治河保运衙署的兴废过程,以及相关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兴废过程是淮安历史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淮安一直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也是水利设施工程最多的一段。
清康熙时,河道总督行馆设于淮安清江浦。
清代雍正后,江南河道总督署设在淮安。
2、漕运文化隋代开南北大运河,唐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漕粮和漕盐运输,北宋时漕运量大幅增加,南宋时南北漕运受阻。
明、清时漕运为最盛。
一千多年的漕运文化反映了漕运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漕运有关的漕船制造文化以及与漕粮运输装卸地点相关的漕运码头文化和与漕粮储存、转搬相关的漕仓文化等。
3、淮安城市商业文化由于淮安一直是运河线上的一座枢纽城市,因此淮安商业文化很丰厚,并且打上大运河的烙印。
唐、宋时淮安商业就很繁荣。
明、清时漕运总督署、清代河道总督署,明、清淮北盐运分司、税关的设立和造船厂、漕粮转搬仓建成后,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
4、榷关文化明清时淮安的商品贸易非常发达,朝廷为了保证商品税的征收,在淮安设立税关。
淮安关是运河沿线的重要税关之一。
淮安税关折射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其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5、运河宗教文化淮安历史上的水神崇拜很兴盛,建有很多庙宇祠堂,如淮渎庙、陈潘二公祠、惠济祠、栗大王庙、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等,除史书有相关记载外,今还有若干遗存。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年31期(11月)摘要: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
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
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
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
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
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关键词:地方文化;淮安;文化遗产;探析问题;思考对策大运河(淮安段)北起淮安市淮阴区与宿迁泗阳交界处,南至淮安市淮安区与扬州宝应交界的黄浦,全长63公里。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金字招牌里,名城、名镇、名人、名著、名山、名河、名湖、名堤、以及名居、名园大放异彩。
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文化遗迹如漕运衙门会馆、船闸、桥梁码头、河埠、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
有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单位,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舞蹈、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九个大类34项,其中国家级两类(传统戏剧、传统舞蹈)3项,其余全为江苏省级。
它们彰显出独特的地方色彩,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一、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大运河(淮安段)文化资源特别丰富,这都得益于运河水的滋润。
具体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如洪泽湖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大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河道、水源、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等水利工程遗产(如古清口、古末口等);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运河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如河下古镇、码头古镇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大运河而产生的文学创作的繁荣(如《西游记》等明清小说、弹词、运河诗词等);因淮扬菜而形成的饮食文化风情;传统戏曲如淮剧、淮海戏、洪泽湖渔鼓、十番锣鼓、丁丁腔等;与沿海敬妈祖、龙王等民俗相比,与长江流域敬鼋神、江神相比,运河沿线多设禹王庙、关帝庙、大王庙等;清江闸划龙舟等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刺绣、竹雕、木刻、泥塑、陶器等特种手工技艺等;大量的与治河治水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传说等,如渔民的“满载会”“汛前宴”“交船头”等习俗。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运河是中国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淮安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由于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够到位。
2. 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单一。
目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上,而其他方面的利用还比较单一。
3. 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出,面临着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
第二,对于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对策。
1. 强化政府的保护责任。
政府应当加大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管理。
2. 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
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到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利用中,开发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提升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水平。
3. 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加大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在采取对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古运河遗址:淮安的历史遗迹
古运河遗址:淮安的历史遗迹淮安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作为一个古代水运枢纽,淮安曾经有许多运河交汇于此,成为商贸繁荣的地方。
在淮安的境内,保存有众多的古运河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淮安的繁荣历史,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游客们寻找古代水运文明的宝贵资源。
淮安的运河系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淮安成为了古代运河的枢纽城市之一。
淮安境内的运河遗址主要包括京杭大运河、徐淮运河、凤凰河等。
这些运河遗址记录了淮安在古代水运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淮安的重要运河之一。
这条运河的正式名称为京杭大运河,贯穿了中国的东西部,全长超过1,400公里。
在淮安境内,京杭大运河的遗址仍然可见。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曾经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提供了畅通的水路交通,方便了商品的运输和贸易往来。
如今,这些运河遗址成为了淮安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们感受古代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次,徐淮运河是淮安的另一个重要运河遗址。
徐淮运河是连接徐州和淮安的重要水运通道,全长约220公里。
在古代,徐淮运河为淮安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淮安与周边地区进行物资贸易的桥梁。
如今,徐淮运河的遗址受到保护,并成为了文化旅游的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船运的繁华景象,感受水路交通的便利。
凤凰河是淮安最著名的一条运河,也是淮安的古代水运重要通道之一。
凤凰河是连接淮安和扬州的水道,全长约80公里。
在古代,凤凰河被视为淮安的经济命脉,也是重要的商贸运输通道。
凤凰河畔的古运河遗址仍然保存完好,游客们可以通过游船等形式,领略到凤凰河的风采。
如今,凤凰河的河道两岸还建有许多古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与运河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淮安的古运河遗址无疑是一部古代水运文明的活化石。
通过对这些古运河遗址的探寻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水运在淮安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而且,这些古运河遗址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使得淮安的历史更加丰富多样。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一直是运河沿线地区的重要任务。
淮安市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打造传世经典之作,接续运河千年风骨。
文|范 娟 沈 忱分为“起、承、转、合”四大篇章序列,分别重点打造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
清江浦景区是具有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群。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御码头、国师塔等运河文化遗存给运河之都平添了庄重和传奇色彩,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漕运城景区突出传承漕运文化,以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为构建原则,规划以明清建筑风格,打造“漕船盛景、漕御盛世、漕粮盛宴”三大文化主题板块。
山阳湖景区重点打造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规划建设板闸遗址公园、榷关遗址公园、淮关文创园、水文化主题科技馆等。
河下古镇景区主要结合河下古镇、萧湖、吴承恩故居等遗存,通过对城河街、文博城、萧湖、盐文化养生主题园的打造,凸显运河古镇的浓郁风情。
经过4年来的规划建设,目前,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已基本建成开放,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跻身2016江苏省十大新景区、2017最美中国景区之一。
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国漕运城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旅游项目、江苏省PPP示范项目。
河下古镇景区已初见成效,成为5A级景区的核心板块。
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使得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演绎,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淮安,随着一批运河文旅项目的建成开放,淮安旅游业更加兴旺。
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PPP项目建成后,更将成为淮安文化展示、综合开发的示范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利用生态优势,彰显城市魅力文化是运河的灵魂,生态则延续着运河的生命。
姚晓东书记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过程和建设实施中,曾提出“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建设意见。
淮安大运河的历史作文
淮安大运河的历史作文
淮安大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境内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水道。
淮安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淮安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淮安是吴国的一部分,随后历经战争和政权更迭,大运河也在不断建设和修整之中。
大运河贯穿淮安市区,河水幽深静谧,沿岸遍布古老的石桥和历史悠久的建筑。
在古代,大运河是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水道,是商贾往来的要道之一。
淮安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港口城市,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许多商贾云集于此,使得城市兴盛一时。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淮安大运河见证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印记。
沿河修建的古城墙、古桥、古街以及古建筑等,都是淮安大运河历史的重要见证。
这些古老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人们可以窥见过去的辉煌和荣耀。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功能逐渐式微,曾经繁华的淮安也经历了起起落落。
但是,在当代,淮安大运河却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段古老的历史之美。
总的来说,淮安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古代商贸的繁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也昭示着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活力。
淮安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段承载着文明与传承的历史长河。
让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化,共同守护这段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
1。
传承大运河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传承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这条蜿蜒千年、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大运河的历史,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传承大运河精神。
一、大运河的历史与辉煌大运河,古称“运河”、“漕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开凿和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
大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市,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内河航运工程。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为了争霸中原,开凿了邗沟,这是大运河的雏形。
隋唐时期,大运河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到了元代,大运河的航线进一步延长,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航运和商贸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大运河的辉煌不仅体现在其规模和长度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上。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了城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同时,大运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1. 历史内涵:大运河的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大运河见证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承载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丽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更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2. 地域特色:大运河贯穿了南北,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涵盖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各地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建筑风格等都在大运河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运河源头遗址 九龙泉介绍 800字以上
大运河源头遗址九龙泉介绍 800字以上大运河源头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东岸,是大运河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发源地之一。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横跨中国北方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通道。
大运河源头遗址的发现和保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运河源头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当时吴国国君夫差命令其臣子伍子胥挖掘了一条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这就是后来的大运河。
大运河源头遗址是指从洪泽湖出发,沿着河道一直延伸到淮安市区的一段运河遗址,总长约有36公里。
这段运河遗址经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运河遗迹,如运河堤坝、堰闸等。
九龙泉是大运河源头遗址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位于淮安市区的九龙湖畔,得名于湖中有九条大小不等的河流汇聚而成。
九龙泉是大运河的发源地,也是淮安市区的重要水源之一。
九龙泉的水质清澈,常年不涸,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九龙泉的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和绿化带,是淮安市区的一处独特的生态景观。
九龙泉附近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如九龙湖、九龙山等。
九龙湖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湖畔树木葱茏,景色宜人。
九龙山是九龙泉的背景山,山上有一座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九龙庙。
九龙庙始建于明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供奉着九条神龙。
九龙庙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大运河源头遗址和九龙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游玩。
当地政府也积极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修建了一些配套设施,如游船码头、观光步道等,方便游客的游览。
此外,九龙泉附近还建有一些酒店、餐饮店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
大运河源头遗址和九龙泉是淮安市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它们的发现和保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河之都——淮安(讲稿)
运河之都——淮安从高空中俯瞰中国大地,惟见两条“巨龙”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飞舞灵动,若隐若现。
这,可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贡献给地球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阳刚、雄健、高矗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妩媚、深沉的一“捺”,就是大运河。
而淮安境内运河,曾是全长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最辉煌、地位最重要的一段精华——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无论在国家统治者还是寻常百姓眼里:她,都是大运河的中枢和灵魂。
故2008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高端论坛上,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市“运河之都”称号。
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运河——徐国运河淮安盱眙境内下草湾,考古发现约四万多年前晚更新世新人类的遗存,这是江苏大地上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青莲冈、钵池山等近水台地上,长期定居着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母系氏族公社。
这就是由郭沫若亲自命名的青莲冈文化(略晚于河姆渡,早于大汶口、龙山文化)。
发达的徐文化:勤劳智慧的徐人,以善织帛与制作青铜器饮誉中原华胄,以歌舞器乐遥启吴韵楚风。
伯益的后代徐国人开凿了最早的陈蔡运河(早于吴国的泰伯河、秦国的郑国渠),向国都大徐城源源不断运输粮草。
可惜,其遗迹现已淹没于洪泽湖底。
(图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
见《淮安》影集37页。
)二、至今仍在通航的古运河——邗沟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看琼花的艳史,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其实最早开凿邗沟的,是野心勃勃北上中原争霸的吴王夫差。
春秋末,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吴国灭徐。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由长江北岸邗城起,经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接射阳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
全长200多公里。
孕育了两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与淮安。
(图二:文通塔苑。
15页)三、隋唐南北大运河之山阳渎隋文帝杨坚为统一中国攻打南陈,开皇七年(587)大体循邗沟故道疏浚重修了山阳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b.2018
江 苏 水 利
JIANGSU W ATER RESOURCES
水 论 坛 33
淮 安 市 大 运 河 文 化 的历 史 与传 承
沈晓娟 ,陈 梅
(江 苏 省 水文 水 资源 勘 测 局 淮安 分 局 ,江 苏 淮安 223005)
摘要:大运 河文化是 淮安 最具 代 表性 的文化 。从 漕运 、治河等方面,概 述了淮安 的大运 河文
中图分 类号 :K87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839(2018)02—0033—04
The histor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in Huaian
SHEN Xiaojuan,CHEN Mei (Huaian Hydrology and WaterResources Investigation Bureau ofJiangsu Province,Huaian 223005,Jiangsu)
南 来漕 船 经 里 运 河航 行 ,在 淮安 清 口穿过 黄 河 继续 北 行 ,黄 河 、淮 河 、运 河一起 组 成 了庞 大 的水 运 体系,将南方 的漕粮和物资运往北方,维持 封建政 权 的稳 定 。漕 运 的兴 盛 ,带来 交 通 、移 民、商 贸、税 收 的发 展与经 济 的富庶 ,滋养 了淮安 这 座运 河城市 。淮 安榷关 明清时期的常关税居全国首位 ,被称为 “天下 第 一 关”。据淮 安师 院副 院长张 强研 究 ,清政 府 一年 财政 收 入 7000万 两 白银 ,其 中通 过 漕 运 实 现 5000 万两 。在 后来 的漫长岁月中,淮安 _直成 为整 个大 运 河中最为成 熟 和活跃 的繁华 地段 。 1.2 治 河文化
的运河文化特质 。 1.1 漕运 文化
漕 运 是 我 国历史 上一 项重 要 的经 济制 度 ,漕运 就 是 利用 水 路调 运 粮食 的一种 专业 运输 ,运送 粮食 的 目的是 供 宫廷 消费、百官俸 禄 、军饷支付 和民食 调 剂 ,这 种粮食 称 漕 粮 ,广义 的漕运 方式 有河运 、水 陆 递 运 和 海运 3种 ,狭 义 的漕运 仅 指通 过 运河并 沟通 天 然 河 道 转 运漕 粮 。隋炀 帝 开凿 大 运 河 ,漕运 开始 进 人大 运河 时代 ,漕 运制度 逐步成 熟 。
江 苏 水 利的 漕运 总 兵官署 设 在淮 安城 ,又在 清江 浦设 立漕 运行府 、常盈仓 ,常盈仓是 特 大 型漕粮 中转仓,可容纳 150万 石漕粮,被称为 “天下粮仓 ”,奠 定了此后 数百年 至今 的淮 安城市 格局 。
明景 泰 2年 (1451年 )漕 运 总督 设 于 淮 安 城 , 漕运 总督 是 明清 两代 主管 漕运 的官员 ,掌 管着 长 达 1790 km 的漕 粮 运 输 ,江 浙鄂 赣 湘 豫 鲁 七省 归其 节 制,运河沿线 1.2万只漕船 、12万漕军听其调遣。由 此 ,淮安 成为全 国漕运 的 中心 。
Abstract: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e in Huaian.From the river water transport, etc.,outlined the Huaian culture and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1.W hen the Huaian Grand Canal water transport was term inated,cuhure declined accordingly.Som e historic sites were dam aged and destroyed,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many problems.Huaian has high standard planning and high starting point construction,creating the cultural corridor of Li Canal,displaying the char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n Ml-round way,making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Grand Canal’S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 ey words: Huaian;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history ; inheritance
明清 运河漕 运 制度 对 淮安 的影 响很 大 。明永 乐 l3年 (1415年 ),陈碹修疏了沙河故道清江浦,将当
收 稿 日期 :2017—12-27 作 者 简 介 :沈 晓 娟 (1975一),女 ,硕 士 ,高级 工程 师 ,主 要 从事 水文 水资 源 监 测 、规 划与 分 析工 作 。
1 淮安的大运河文化历史
京杭 运河 (大 运河 )总长 1794 km,南起 杭州 ,北 至北 京 ,其 中淮安 市 杨庄 至 扬 州市长 江 六 圩 口河 段 被称 为 里运 河 。大运河 始建 于春秋 时期 ,公元 前 486 年 ,吴 王夫 差 为了北 上 争 霸 中原 ,沟 通 江淮 ,开凿 了 自扬 州邗 城 至 淮安 末 口的 邗沟 ,成 为 中国大 运 河 的 起 始 ,至今 已有 2500年 的历史 。大 运河隋代 建成 ,明 清 达 到 繁 荣 鼎盛 ,对 历代 军 事运 输 和 持 续 2000多 年的漕运、盐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 到了重要 作用 。淮安 这座 城市与大 运河 同生 共长 ,形成 了独有
化 历史。漕运 终止 ,淮安 大运河文化 随之 没落 ,部分历史古迹 遭到损毁、破 坏,文化保 护与传
承 面临诸 多问题 。淮安市高标准规 划、高起 点 建设 ,打造 里运 河文化长廊 ,全方位展示历史文
化 的魅 力 ,作 出了大 运 河文 化保 护与传 承 的成 功 实践 。
关 键 词 :淮 安 ;大 运 河;文化 ;历史 ;传 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