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模议论文阅读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共10分)朝阳二模议论文
①在与幸福有关的各种因素中,爱无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②说到爱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被爱。
这并不奇怪。
从小到大,我们渴望得到许多的爱。
遇到困难时,我们希望有人一伸援助之手。
经受痛苦时,我们希望有人与我们分担。
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幸福系于被他人所爱的程度:如果我们得到的爱太少,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冷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孤单。
的确,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被爱是重要的。
③然而,与是否被爱相比,有无爱心却是更重要的。
一个缺少被爱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样的人只要具有爱心,他仍会有孤独中的幸福,如雪莱所说,当他的爱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时,便会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而感到心灵的愉悦。
而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的生活多么热闹,幸福的源泉已经枯竭,他那颗冷漠的心是决不可能真正快乐的。
④一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
爱是与占有欲相反的东西,它本质是一种给予,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亲子之爱,有爱心的父母在照料和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便感受到了极大的满足。
相反,丧失爱心,也便失去了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在被爱方面受挫,而是爱心的丧失。
⑤当然,爱的给予既不是谦卑的奉献,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应该是出于内在的丰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
爱心如同光源,爱者的幸福就在于光照万物。
爱心又如同甘泉,爱者的幸福就在于泽被大地。
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爱心的普遍丧失会使世界变得冷如冰窟,荒如沙漠。
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们不免寒心,但也不要因此趋于冷漠,而是要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仍葆有一颗爱心,用爱心唤起爱心。
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只要爱心犹存,就有希望!
(选自周国平《精神的故乡》,有删改)18. 针对“爱无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作者提出了哪两种看法?(2分)
答:
19.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4分)
答:
20.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下面连环画的主要内容,并判断这个故事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4分)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0题。
(共8分)东城二模
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养成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
时下一些人
没有敬畏,不知珍惜,究其原因,是不懂孝与俭。
在家教中应该力倡孝与俭,它们是敬惜之心的发端。
②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古人精心制定了一些家规家训,其中,孝与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情况,在家训中,特别强调了“尽孝悌”、“倡勤俭”,教育子女要敬老爱幼,衣勿华美。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导子孙要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崇尚“俭而不吝”。
这些家教,在约束子弟、和睦家族家庭、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今天,我们所说的孝是指善事父母。
首先是物质上赡养父母,其次是顺从,言语和气、态度谦恭、及时回应父母的要求。
孝的最高层次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对父母的敬爱。
④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正确的孝顺观,可以使子女懂得奉养父母,侍候长辈,是分本。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美德,也是一个人爱家爱国的出发点。
⑤俭朴是人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足白字,思想深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然被奉为圭臬①。
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训俭示康》,指出崇俭戒奢、劳谦终吉。
《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诉我们
⑥因此,在家教中倡导俭朴,能够培养人们从小自我克制欲望的能力和精神,使人不滋生贪婪物语,不贪图享受,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⑦在家庭教育中从小培养敬老尊长,参加劳动等意识和习惯,从而体会劳动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才能使人具备孝和俭的美德。
【注】①圭臬:借指准则和法度。
1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 请在第⑤段横线处填上一句话,阐明《朱子家训》中的话与本段论点之间的联系。
(3分)
20.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分)
(三)阅读《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完成第20-22题。
(共11分)房山二模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
观者无不惊叹。
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
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
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甲】鲁迅先是选
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
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
物各有主,人各其用,有舍弃才有个人的成长、发展。
④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到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
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根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
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
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 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
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
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轻轻抹去。
【乙】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建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
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⑤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
欲让孩子成才,就拼命地给他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
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选文有删改)
20.分别说出题目中“石头”和“会飞的鹰”的含义。
(4分)
答:
2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2. 根据文意,将下面两个事例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并说明理由。
(4分)
①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
②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
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甲】处应填:理由:
【乙】处应填: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1题。
(共8分)丰台二模
①平静是平和安静的心态,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心态,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
这就如建筑学家林徽因所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
②平静的心态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外界。
一杯干净的水,如果不停地摇晃,也不会清澈;一杯浑浊的水,如果静静地沉淀,也会变得清澈。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的心总是不能安静,就会处在一种浑浊的状态,很难有自知之明,就看不清真实的世界了。
③平静的心态有利于成功。
心态越平静,做事越沉稳,成功的几率越大。
很多成名的影视大腕起先都是静下心来跑龙套,学会了、学精了跑龙套,才慢慢有了演主角的机会。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沉静应对,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
只有在挫折与厄运面前保持心态平和的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④怎样才能做一个心态平静的人呢?
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戴尔•卡耐基曾深有感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活了50多岁,如果问我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给你带来平静。
”不错,要做一个心态平静的人,关键是自己能克服内心的私欲杂念。
⑥有些人之所以一遇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事情的能力和本领。
其实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
所以,越是博学
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还要善养正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静的心态要靠正气来支撑。
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⑦我们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问题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平静的心态,做到举重若轻。
这样才能临事不乱,把握好局面,处理好问题。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0.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影视大腕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观点。
(3分)
答:
21.简要分析怎样才能做一个心态平静的人。
(3分)
答:
(三)阅读《谣言止于智者》,完成第20-22题。
(共8分)海淀二模
谣言止于智者
①近来,社会上“妖言惑众”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危害。
虽然人们知道,谣言是个别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捏造的谎言,但仍有不少善良的人在无意之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
许多人被谣言迷惑,而智者却往往能化谣言于无形,也就是说,谣言止于智者。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到哲人那儿,说想要告诉他一个消息。
哲人平静地打断他的话说:“等一等,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哲人所说的“筛”,就是看消息是否真实,是否经过审查,是否具有善意。
来人表示只是听来的。
最后哲人说:“那就别说了吧,免得人们被这虚假的谣传所困扰。
”哲人面对看似令人激动的消息,淡定从容,以自己的标准过滤虚假信息,让谣言停止了传播。
【甲】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智者能以淡定的心态,理智应对,不为谣言所惑。
③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智者能以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不为谣言所困。
谣言像四处游走的无根之风,而知识却正如遮挡、消解它的高山茂林。
当智者遇到谣言的无根之风时,能运用知识的高山茂林,使谣言得以消解。
【乙】自2007年至今,对于拟建PX(对二甲苯、低毒化合物)项目,多地民众均选择坚决抵制,被谣言所惑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间,某搜索网站上的“PX”词条多次被人篡改,将PX解释为“剧毒”。
为了阻止妖言惑众,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大量的科学依据进行论证说明,还原了科学的真相,从而攻破谣言。
这次破谣的成功,表明了知识对于明辨是非的必要性。
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让谣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因此,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所能组织谣言的传播,在谣言面前我们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智者”。
20. 为什么说“谣言止于智者”?(4分)
21.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2分)
22. 如果在文章【甲】或【乙】处补写一个论据,下面材料放在处使用最恰当。
(只填序号)(2分)
【材料】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去攻打中山国。
三年未下。
在此期间,各种谣言纷起,说乐羊围而
不攻是想拥兵自立。
然而,魏文侯却相信乐羊这样做自有其道理。
他一面派使臣慰问前线的部队,一面又加派作战的兵力。
最终乐羊成功打下中山国,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三)阅读《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完成第18—20题。
(共10分)门头沟二模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杨绛
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
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
神明的大自然,看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
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吧!
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
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
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
“一将成名万骨枯”。
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欧洲许多国家,总把纪念“无名英雄”的永不熄灭的圣火,设在大教堂的大门正中,瞻仰者都深怀感念,驻足致敬。
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
聪明的年轻朋友们,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至多只能留下些名气。
那么,死后没有留下名气的人,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呢?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
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
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得”就是得到的功德。
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
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能留下些名声,或留下一生的贡献,那就太不公平了。
没有名气的人呢?欺世盗名的大师,声名倒大得很呢!假如是残疾人,或疾病缠身的人,能有什么贡献?他们都没价值了?
英国大诗人弥尔顿44岁双目失明,他为自己的失明写了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适用于疾病缠身的人。
如果他们顺从天意,承受病痛,同样是功德,因为同样是锻炼灵魂,在苦痛中完善自己。
基督教颂扬信、望、爱三德。
有了信仰,相信灵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
有了信仰,上帝在他心里,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爱众庶。
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
他证实了人是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虽然是血肉之躯,能为了信仰而承受这么大的痛苦。
他证实了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
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
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有删改)
18.阅读选文后回答:人生一世,到底为的是什么?(2分)
答:
19.修德的普通人和有名气的人,他们在价值观的体现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答:
20.选文中所举的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和苏格拉底的事例,分别是为了证明什么?(4分)
答:
(三)阅读《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完成第18——20题(共11分)平谷二模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提倡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也许很有意义。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最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
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
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
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
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
其三,就是功利化。
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
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
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
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20.简要分析第②——⑥段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6分)
(三)阅读《让“国际不打小孩日”遏制棍棒教育》,完成第19-21题。
(共8分)西城二模
让“国际不打小孩日”遏制棍棒教育
雷泓霈
①在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发展等理念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由于认知有限,曾将棍棒当做“教育神器”。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我们是否早该对棍棒教育进行全面警醒了呢?【甲】1998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国际不打小孩日”,其目的就是要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可以说,让家长和教育者从棍棒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实在太有必要了。
②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违法的。
我国的《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一再强调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家长和教育者所谓的“爱心幌子”再动人,也不能将教育法则建立在违法乱纪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为合法、合情,才是好的教育。
③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小孩子打几下没事,“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
这种一味
强调打的认识,忽视了对孩子身体的伤害,而且没有意识到,打骂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仅如此,体罚和暴力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危害要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后才会显现出来的。
【乙】棍棒教育有时确有“管理速效”之功,但对孩子身心、智力的长远发展害处多多,实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教育。
④西方国家的教育界很早就开始大力反对棍棒教育,而将尊重儿童落实到了细枝末节以至“严禁任何体罚”的高度。
比如美国等国家,对于“暴力教子”实施了强制报告和救护制度,美国还开设了接听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诉的热线电话,由儿童保护部门的专门接线人员负责接听投诉热线。
这些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形成了浓郁的保护和爱护孩子的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才能培养出自尊自强的公民,而棍棒教育恰恰是做不到这一点。
【丙】因此,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还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遏制棍棒教育,将尊重和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⑤期望各位家长和教育者真正记住“国际不打小孩日”,坚决遏制棍棒教育,多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让孩子得到更为自由、快乐、健康的发展。
(有删改)
19.下面这句话应该放入文中【甲】【乙】【丙】中的哪一处?为什么?(3分)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多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能发育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
答:
20.从全文看,我们为什么要遏制“棍棒教育”?(3分)
答:
21.下列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只填序号)(2分)
A.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将尊重和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B.让家长和教育者从棍棒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十分必要。
C.期望各位家长和教育者要真正记住“国际不打小孩日”。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9-21题。
(共8分)石景山二模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
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