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课程指引解读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现代汉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现代汉语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学生汉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贯切祖国语言文字的政策、推进汉民族共同语向更加纯洁健康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定位现代汉语课程是语言类以及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底座,其前导课程为古代汉语、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为后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作用现代汉语课程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其他相关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为依据,帮助学生对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日后从事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工作或者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诚实肯干的劳动精神。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语音理论知识和汉语拼音方案,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音现象;(2)掌握汉字的产生、特点、形体、构造、规范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3)了解现代汉语词汇单位的涵义、语素、词的构成方法和类型、词义的分析和运用、词汇的构成、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内容;(4)建立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了解词类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特点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和用词造句的规律;(5)明确修辞和语境,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掌握词语锤炼、句式调整的方法,熟悉常用修辞方式。

2.能力目标(1)具有准确发音和熟练分析语音的能力,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2)具有正确分析和规范使用常用汉字的能力;(3)具有正确辨析和解释词义,提高用词的能力;(4)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类型,析句、造句以及辨析句子正误的能力;(5)具有选词炼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断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精练、连贯、得体的要求。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 - 重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 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生活化和多元化 • - 提倡跨学科学习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 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 提出了语文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 - 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香单击此港处添《加副中标题国语文课程指引》 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 教研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内地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与两地语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比较《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意 义和价值
推动两地语文教学的交流与 合作
提升两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 养
促进两地语文教学改革与发 展
增强两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 能力
分析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应对 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 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将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将更加注重个 性化、多元化和交互性。
课程实施:香港注重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内地注重课堂教学和 教师讲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内容:香港注重文学、文化、 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内地注重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 容。
课程评价:香港注重多元评价和 过程评价,内地注重考试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
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 注重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版语文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了。

作为国家纲领性教育文件,未来将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学科课程标准,到底“新”在哪里?其与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语文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又意味着什么?一系列问题成为理论界亟需厘清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成为语文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新课标的几点变化2022版语文课标以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指导,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地位与价值,在肯定2011版语文课标的历史贡献的同时,认识到“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和“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等国家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与时俱进的2022版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应运而生。

2022版语文课标的“主要变化”部分指出,2022版新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增强了指导性(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安排小学到初中不同学段内容;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等。

其中,特别是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调整,尤为突出,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得以优化。

2022版语文课标强调了“主题与体裁形式”,这是2011版语文课标不曾体现的。

情理相生,意趣相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理相生,意趣相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理相生,意趣相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将创新性的思维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去,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引言随着新课程革新的深入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之下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标准。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强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品质。

一、高中语文教学新要求教师若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先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课堂学习应掌握哪些重难点知识,需要提升哪些学科技能。

另外,为了设置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先细致研究教学材料,将其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从整体视角出发,制订单元化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多样化自主探知活动中。

同时,教师能够把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知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课堂认知的效率,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新教材对教学思路进行合理优化,对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高效的认知活动中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改善语文学习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缺少学习乐趣高中语文的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多样,浓厚的语文学习乐趣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并且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位置,也不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乐趣,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不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展,同时也不能保证语文课程的有效性教学[1]。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提出了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科实践、语文学业质量为体系的课程规划。

一线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课程理念成为当务之急,课程理念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方面来理解,结合已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现场进行实践创新,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规划和设计;对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提升个人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一线教师作为课标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往往表现得极度冷静,有时就像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课标的精神需要理解,更需要运用,把课标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

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面前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挑战,一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为了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职业幸福。

面对新的课标,教师不应随波逐流地“慌不择路”,也不应本领恐慌地“默默抵抗”,而应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尝试。

教师在教学上的细微改变,学生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1.新版与旧版对比运用的前提是研究,系统看待2001年版、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课标,把三个版本的课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共同的部分,这一共同部分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所在。

这个工作需要一线教师自己来完成。

进行比对的过程就是在探究本质,等比对结束了,对课标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2.理论与实践对比一线教师缺少理论积淀,缺乏研究思维,这是事实;一线教师具备实践经验,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事实。

但是,二者的多与寡不能互相冲抵。

理论是灯塔,能够知道前进的方向;实践是双脚,能够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二者缺一不可。

一线教师不能轻视理论,也不能过于重视实践经验。

理论不切实际,有时候是理论本身的问题,有时候是理论没有被实践者恰当运用。

实践经验是很宝贵的,但是,也要看它是否经过提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流河小学赵洪岩教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流河小学赵洪岩教案

上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第一章他山之石——国际视野下的母语课程标准发展变革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国英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第二节:我国香港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节: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二、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的内容2、了解香港课程标准与内容、建议。

3、了解台湾地区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过程:1、总体介绍:这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由我为各位老师来讲解,自从接到进校的通知只有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来备课,厚厚的200多页,没有参考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完全凭着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对于这本书我也不比各位老师多懂些什么。

只不过我比你们早学习了半个月的时间。

很多老师也比我有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今天在这里就班门弄斧了,今天的机会非常难得,我们就相互学习,也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下面我来说一说对于这本书我们的学习目标。

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有三章,下篇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也有三章。

其中下篇是这本书的重点。

我们分两个半天来完成。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上篇中的三章和下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也就是说,今天上午我们要学完五章的内容。

留下下篇的第三章《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第二次学习也就是(8月25日)再学。

首先我们学习上篇的第一章:他山之石——国际视野下的母语课程标准发展变革2、完成目标一——学习第一节美国英语语言课程标准改革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类别纵向:全国性课程标准,州级课程标准和学区课程标准横向: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2)称谓不同:标准、学术标注、教育标准、内容标注等;使用最多的是学术标准。

(3)美国课程标准发展历程:①1983年4月在《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提出了“国家危机”引发社会反思,这是制定标准的先声;②1991年美国发表了《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的联邦政府文件,提出了实现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的四大战略,其中一项为制定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测定标准③1994年正式生效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法案,正式提出应咋中小学教育领域面向全体学生,编订各州各地区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④2002年以法律形式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基础法案,各州也都制定了自己的母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流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 按照“课标到教材、教材到课堂、课堂到学生”的思路,注重教材的体系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经验。

2. 坚持学段目标整体规划,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原则,设置学习任务群,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

3. 注重语文学习的情境化设计,强调实践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具备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段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按照不同学段分别设置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

五、课程内容根据学段目标和内容整合的需要,设置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贯穿始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践行新课标理念,让语文课堂更高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其指引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灵动起来。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关注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没有将其与文化融合起来,让语文成了一个孤立的学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思辨性、整体性和文化性等多种属性,落实这些要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落实文化自信,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语文不再孤立,让教育融为一体。

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坚定文化自信,渗透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文本内容紧密融合起来,使其在更全面的领域发挥出教育的实效。

平常教学中更要如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中根植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中,都能够以此为指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纪昌学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纪昌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射箭,非常谦虚。

这正是现代小学生欠缺的,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文化自信带给学生。

“同学们,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坚持,那么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样,学生能够从这篇文章当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也能够以古人为鉴,指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博古通今,将古今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改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逐字稿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逐字稿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逐字稿语文新课程标准逐字稿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语文素养,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应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同时也要注意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1. 整体规划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九年一贯制的设计思路统整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内容,使语文课程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适应,使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4. 完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现行小学统编教材中,一到六年级古诗词共112首,占所有选篇比例的30%左右,古诗的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

反观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教学方法单一、强调机械识记、重积累轻兴趣等。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教学中让高阶思维发生、联结,实现古诗的深度教与学。

一、以问促学,激发思维基于问题的学习,能有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令思维更加严谨、专注。

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

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专门的“提问”策略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体现了“提问”能力训练的进阶性。

在古诗教学中,提问策略突出古诗本质理解、具体知识的价值问题和方法论,扶助学生把古诗读进去、想开来。

例1:巧用“问题清单”,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1.问在读诗始学习之初的问题是思维的导航仪,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入真实的任务情境,驱动深度学习。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三首诗立意角度不同,但都表现了厚重的家国情思,体现了统编教材选文的深度。

课后练习题2是“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借助这一支架,教师启发学生从诗题入手,抓住其关键信息提问:(1)陆游在什么情况下给儿子写诗?(2)临安是什么地方?林升为什么在这里题诗?(3)诗题中的“己亥”年是哪一年,为什么龚自珍会在这一年写下组诗?从诗题中催生出的问题驱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但是此时的理解是浅表的,有认知漏洞的,因此一些学生在交流古诗大意时前后不连贯,或者词不达意。

2.问在愤悱处学生需要支撑探究兴趣的支架,尤其是突破迷思概念和思维节点,才能深入思考,接近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

(4)强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与 以往的教学“大纲”(如2000年修订版大纲)有所不同,它 特别强调了识字基础要扎实。同时,还明确提出了“质”和“量” 的要求。在量的方面,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个量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 所不多见的。在“质”的方面,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 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音序 和部首查字典”。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能读出生字的字音, 掌握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在写字中了解笔顺和间架结构,就 能识记生字的字形,学会两种查字典的方法,对不认识的字渐渐 就能自己解决,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这就为一二年级的学 生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识字教学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加强识字和生活的联 系,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教程才 能变得比较轻松。”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正是要 使儿童进入为这样一种识字境界。 3、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首先要凭借教材完成规定的识字任务,逐步达到《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 识字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 立识字,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识字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在转变 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有的方式去 探索新知。再如《识字(一)口耳目》一课,教师指导学习“口、 耳、目、羊、鸟、兔”时,运用的过程和方法是这样的:
利用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1、利用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是遵循已知到未 知的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他们通过口头 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 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 的知识经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人 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识字(一)口耳目》一课,共有12个生字。 上些字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在生活用字中经常见得到,有位教 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打破了以往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而是 利用课件把12个字全部展示出来。然后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 想一想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朋友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很快 就说出自己认识的一些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 一张白纸,而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 积极性。 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整本书阅读,从绘本开始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整本书阅读,从绘本开始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整本书阅读,从绘本开始“整本书阅读”是当今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特别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绘本(图画书)纳入了第一学段课程内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使得绘本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课程价值。

绘本作为儿童的“人生第一书”,是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图书。

培养孩子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可以从绘本开始。

为了进一步理解绘本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关系,需要具体阐述三个问题:第一,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和价值;第二,绘本阅读就是一种整本书阅读;第三,如何从整本书的角度阅读绘本。

一、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和价值(一)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整本书阅读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与我国相关的教育政策背景有关。

整本书阅读在中小学语文课程和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的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也有非常大的调整,整本书阅读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并且具有基础性的定位。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规定:“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规定:“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等。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详细解析(2022版)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详细解析(2022版)

• 相较于较2011版课标的【综合性学习】在序列上有调整,且内容上有新增。
新改变,新挑战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学培训”
坚持终身学习, 提升专业素养。
适应时代要求, 提升信息素养。
加强区域教研, 推广典型经验。
1
2
3
4
5
立足教学实践, 提高教研水平。
新改变,新挑战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课程性质”方面:
• 2022版课标“课程性质”部分的表述,是综 合了2011版课标的“前言”与“课程性质” 部分的大部分内容,并注入新鲜血液。
• 尤其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国家通用”四字为新增)。同时强调要 “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理解和认识。”
•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 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 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新理念,新起点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学科融合是大趋势
• 学科融合的大趋势是基于核心素养时代而提出的又一命题。在当今时代的教育要求下,我们不应过 于追求学科体系自身的纯粹和完备,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
新理念,新起点
YU WEN XIN KE BIAO XIANG XI JIE XI
突出德育实效 • 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
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 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 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文化知识编撰的特点及启示

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文化知识编撰的特点及启示

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文化知识编撰的特点及启示徐德湖(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35)摘要: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的文化知识形式多样,包括中华文化知识短文、文化主题单元、“中华文化周”活动、“知古通今”卡片、微信公众号、网上漫游等,其彰显性、语境性、反思性、拓展性等特点对内地语文教材的编撰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材编撰;文化知识;启思版《中国语文》编者按: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刘恩樵、徐德湖两位特级教师领衔,成员均为昆山及苏州市级骨干教师。

工作室以“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为行动指向,致力于优化语文教学结构良策的探索。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工作室悉心搜阅并梳理了香港语文教学的大量资料,且与香港的语文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了不少关于香港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

以下刊登三篇有关香港启思版和培生版《中国语文》初中教材研究的论文。

香港《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以下简称《课程指引》,本文主要指初中部分),将“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作为课程宗旨之一,设计了“中华文化”学习范畴,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层面”“学习内容”“学习原则”四部分内容。

香港启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初中教材(以下简称启思版教材),努力贯彻课程宗旨,积极体现课程目标,与内地相比,同样都注重选择文化内涵丰富的课文,组织人文主题单元,着意渗透文化教育,但在文化知识的编撰方面,差异明显,特点鲜明,对内地教材编撰很有启发。

一、香港启思版教材文化知识编撰概况启思版教材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知识多姿多彩,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中华文化知识短文应《课程指引》的中华文化范畴课程要求,教材明确相关单元文化学习内容,并随文编撰了“文化知识”和“文化浅谈”短文33则。

这些短文的篇幅如下:短则二三百字,如中二上(相当于初二上册,以下类推)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介绍中国“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传统文化;长则一千二三百字,如中一下的“北京今夕”,介绍了北京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今为世界注目的地位;大多是六百字左右,如中三上的“中国传统中月亮的形象”,介绍了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及文人笔下的月亮。

义务教育 语文 课程 标准

义务教育 语文 课程 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这本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其目的是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的语文学科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同时还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划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义务教育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的特点与启示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的特点与启示

布了 《 “ 中国语 文 ”课 程 指 引 ( 初 中及 高 中 ) 》 ( 以
下简称 “ 课程指引” ) ,并 于 2 0 0 2年 9月 开 始 实 施 至 今 。香 港 材料。

香港
“ 课 程 指 引 ”公 布 于 2 0 01年 , 与
《 全 日
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基 本 是 同 期 发 布 。所 以 ,从 香 港 “ 课 程指 引 ” 中 ,我们 同样可 明晰 地看
2 . 九 个 理 念 :体 现 , 以 广 东 话 、 普 通 话 和 英 语 为 口 语 。 我 们 常 说 的 语 文 学 科 ,在 香 港 也 不 叫 “ 语 文” ,
而称 “ 中国 语 文 ” 。2 0 0 1年 , 香 港 课 程 发 展 议 会 颁
三 视野 s h i y e 霾 霾 慝 一
香港 “ 中国语 文" 课 程指9 1 ( 初 中及 高 中) 特点与启 示
江 苏省 昆 山 国际 学校 刘 恩樵

香港实行
“ 两 文 三语 ”语 言 政 策 ,即 以 中文 、
够 很 好 地 结 合 自身 教 学 的 实 际 , 有 更 大 的 创 新 空 间 与 发 挥 余 地 i弊 处 则 在 于 让 一 线 教 学 不 便 操 作 , 或 者无 所适 从 。
统 一 的思 想 ; ( 5 ) 不 只注 重 认 知 层 面 ,尤 其 重 视 能 力培 养 ; ( 6 )注重校 本 精 神 ; ( 7 ) 课 程 组 织 单
料 、 学 习 评 估 六 大 部 分 。 细 细 研 究 这 些 内 容 ,我 们
可 发 现 ,香 港 “ 课 程 指 引 ”具 有 如 下 特 点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我反复认真地观看吴老师的视频,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其中我重点关注了学习单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在教学建议上吴教授强调1、目标确定: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2、内容选择: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3、活动设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4、时代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

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2新课标发布之后,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及时进行了研读。

经过研读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化素养导向。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4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4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4篇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篇1《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讨论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讨论变革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根底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进展性学力和制造性学力,从而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力量,让学生享受“欢乐教学”。

21世纪是个学问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需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呼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气与活力。

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展教学,鼓舞学生从现实中发觉图形、发觉规律。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加,让他们在观看、操作、想象、沟通等大量的活动中,积存阅历,进展空间观念,建立科学学习新模式。

到达让学生先想象后动手.现在也不限制每节课必需讲完某节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操作到达理解学问和应用学问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连续.在教学上敏捷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忱,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良教学的有力手段.我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问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进展;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共性差异,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念.我们要擅长利用评价所供应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中消失的独特的相法或结论赐予鼓励性的评价。

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提高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力量等方面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淺入深、從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
順序性:從初小到高小──縱向銜接 統整性:同級各單元之間──橫向連繫 延續性:在不同學習階段重複並提高
小六
單元一
小五
小四 小三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小二
學習次序
小一
以學校成功實踐為基礎
與學校協作共同發展學習材料
協助學校規畫校本課程
提供學習單元框架、學習活動
依據:
• 《中國語文課程指引 (小一至小六)》(2004)
• 《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 (2004)
能 力
聽 讀
說 寫
單元
思 想 感 情
教材
文學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思維
語文自學
學 會 學 習
目標更明確 學習更完整 學習更連貫
學習單元組織的原則
配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 符合兒童語言認知發展規律
7. 應用與創新
8. 自學與探究 9. 文學欣賞
創意無窮
審題立意
超然物外
設計示例
架構說明
校本精神
組織重心 學習材料選取 學習評估活動建議
學習內容:
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文學作品,加強品德情意培育
加強思維及自學能力的培養
重視中華文化的認知及反思 組織重心:
能力(聽說讀寫、思維進展性評估(觀察)
單元評估
順敘倒敘 首尾呼應 意在言外 質疑和判斷 寓言
小四至小六級單元組織示例
小 1. 認識與理解 2. 分析與綜合 3. 品味與評價 4. 欣賞與領會 5. 抒發與表達 6. 構思與組織 邊學邊想 多角度分析 細意品味 形象生動 說得明白 審題和立意 學以致用 想方設法 童話 四 小 體悟文思 理清要點 情理兼備 意境優美 描寫細緻 抓住重點 掌握策略 唐詩 五 小 認識經典 闡析推敲 傳統節日 語感流暢 議論縱橫 剪栽得當 活用方法 蒙書 六
3. 品味與評價 4. 欣賞與領會 5. 抒發與表達 6. 構思與織織 7. 應用與創新 8. 自學與探究 9. 文學欣賞
讀讀寫寫
明辨是非 觀察有序 意思完整 清楚扼要 寫意空間 圖文並茂 圖畫書
點出主題
性格特寫 聯想變化 記敘四素 段落分明 天馬行空 分析和綜合 詩歌
總結全文
辨別美惡 學趣無窮
學趣無窮
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估 評估準則清晰明確
使用方式:
靈活運用、重新整合,設計校本課程
謝謝!
•推廣單元及校本課程規畫的實踐知識 •製作印刷版及網上版,網上資源庫
•預期 2006 年 12 月完成
小一至小三級單元組織示例
小 一 1. 認識與理解 聽聽說說 小 二 積累詞匯 小 三 掌握要點
2. 分析與綜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