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思考
王雪梅
【摘 要】本文就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拔尖人才的选拔、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拔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使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政策及措施更加明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培养普遍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注重让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并给予个性化培养,使这些拔尖人才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在专业领域更有所成就。
【关键词】拔尖人才 选拔 培养
一、加强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意义
2010年7月,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在提出的十大改革项目和改革试点中,其中有一个高等教育提升工程,提出“要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还将下一阶段高等教育的任务确定为从规模发展转入质量提升,明确提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加大教学改革,加强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一所高校走向“名校”的重要途径。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由其最终的产品即培养出的人才来衡量的,同时也是通过其所培养的人才来彰显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二、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成才、成名、成器,并最终取得一定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为达成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需分为几个阶段目标完成:第一个阶段目标是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纳入到培养计划。
第二个阶段目标是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搭建拔尖人才成长平台,使拔尖人才能够得到个性化培养。
第三个阶段目标是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包括制度建设、条件支持、经费保障、激励政策等等。
只有这些阶段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拔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
三、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
高校要培养拔尖人才,首先应具备发现人才的能力。
拔尖人才选拔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建立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另一方面是注重选拔的方式、选拔程序和选拔的重点。
注重考察拔尖人才的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的潜质等方面,设定科学合理的选拔程序和选拔方法,实行动态统筹机制,既要及时发现拔尖人才,又要做到跟踪管理,实现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在进行拔尖人才选拔工作中至少要坚持三方面原则:一方面要程序严格,坚持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拔尖人才要经过所在单位考评推荐、学校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每一步都做到严格把关、坚持标准、优中选优,确保了所选拔尖人才的质量。
第二方面要坚持高标准选拔人才的原则。
在拔尖人才选拔上坚持高校和各教学单位二级管理的办法,拔尖人才所在单位严格按照高校规定的基本标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完善细化,在选拔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高标准选拔人才。
第三方面是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在拔尖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创新评选办法,实行按专业特点动态选拔和跟踪选拔原则,目的是让拔尖人才“冒出来”,将最优秀的学生纳入到培养计划。
所谓动态选拔和跟踪选拔是根据专业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选拔方案,即使相同专业不同阶段的选拔标准也需要相应调整。
总之,拔尖人才不同于普通的人才,正所谓“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拔尖人才一般情况下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死板地按照一个标准去选拔拔尖人才。
四、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拔尖人才选拔出来之后,如何培养?则是更重要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但教材、教师、课程等培养方式大同小异,且考分、考察等评判标准也完全相同,这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是一种藩篱。
拔尖人才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培养拔尖人才必须根据人才发展需要探索并完善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教学改革,要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根据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按专业特点制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要体现两个特点:一个是自主性;另一个是个性化。
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拔尖人才可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可由专业导师协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
(二)要搭建拔尖人才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一方面探索并实行拔尖人才导师负责制。
主要是结合以工作室建设为平台培养拔尖人才。
借助于校内工作室的发展和建设,实行拔尖人才导师负责制,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拔尖人才的实践能力,导师还可以直接负责拔尖人才的全面成长。
如何教育指导这些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德才兼备的导师队伍。
建立一支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师资队伍,制定相关政策,让参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当中,不断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培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人才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
另一方面搭建拔尖人才的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
(下转第191页)
(1)变革实践教学类型,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建立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综合设计,进行实践体验、研究创新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
依托重大项目,让学生直接进入项目运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合作开发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2)鼓励拔尖人才参加各类比赛、展览、培训等活动,使拔尖人才能够在比赛等活动脱颖而出,展示自我。
五、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
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不仅要进行选拔,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更重要配套实施一系列保障制度,使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具体落实并得到保障。
(1)制度保障。
“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涉及到系列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等各方面,例如,针对拔尖人才的发展需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在考核目标上,突出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适当改变应试教育,制定适合拔尖人才发展的考核制度,并创新考核方式。
在政策导向方面,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教师融入拔尖人才的培养当中;另一方面成立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加强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只有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2)条件支持。
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中全力配合,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各教学单位乃至后勤部门都应全力参与制定配套方案,并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经费支持。
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配套经费,做到专管专用,尤其对于创业型拔尖人才,学校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还应给予经费支持,这部分经费应由教学单位做出经费的预算及分配方法,由学校财务处审核并划拨相应经费。
参考文献:
[1]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
[2]教育部网站,清华大学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http:// /jyzx/201001[Z].
[3]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育教师在初始分层随时或定期的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和学习情况老调整学生的所处层次。
这样层次的区分就是动态的,努力的学生就能取代学习态度差的学生进入高一层次,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而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水平的相当,互相之间的共同点较多,沟通起来更容易;不同层次之间也可以对水平的差异有更直观的了解,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向高一层次请教,这样学生的合作性更强。
三、应用“分层升降”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分层升降”教学法因为要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所以对教师的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教学方法、纠错能力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的宽度和深度,合理将教材分层;在课上要有针对性的方法,使学生的水平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在课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合理的评价。
(二)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分层升降”教学法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初始分层、教学指导、分层调整都是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所以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及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指导一定要因材施教,兼顾全局,不能只专注于某一层次而忽略另外层次的指导,特别是对低层次的教学一定要有耐心。
(三)需进行科学的引导
“分层升降”教学法应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因其较强的竞争性所以教师在课上更要注意科学的引导。
如不要过分关注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引起其它层次学生的反感,带来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加强对各层次的认识;引导不同层次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尽量避免因分层而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体育课上应用“分层升降”教学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可能通过一两次体育课就得到实现,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的准备,中途改换其它教学法的话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带来负面效果。
因此体育教师在应用“分层升降”教学法时要注意教学的延续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海滨.对分层升降法在体育院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山东:山东体育学院,2009.
[3]邱龙潜.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中运用“分层升降教学”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万正平.“分层升降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4.
[5]谭军辉,黄正喜,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升降”教学模式的实施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上接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