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
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
道家的自然自由艺术观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随性。
以下是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的一些要点:
1. 随性而动: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法则,摆脱过多的规则和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表达和自由的创作。
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尽量不受拘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趋近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共鸣。
艺术家应该借鉴自然界的美,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将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3. 弃欲守静:道家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艺术创作也应该反映这种状态。
艺术家要放下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静谧,从宁静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4. 空灵无为: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即做到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
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尽量避免人为的矫揉造作,而是通过放松和自然流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5. 意境超越:道家认为艺术创作要追求超越世俗、超越形式的境界,即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意义。
艺术家要通过意境的创造,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注重艺术与自然的融合、顺应自然的法则以及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艺术观念既强调了个体创造的自由,又追求超越个体和现实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关于自然、宇宙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
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
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道家哲学中,强调个体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提升。
道家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应当修炼内功,通过悟道领悟自然规律,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在道家哲学中,自我觉悟的观点体现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心灵境界的探索。
道家强调内在修炼和悟道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功利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超脱。
道家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和提升,倡导个体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超脱,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此外,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还体现在对于自然规律和道的追求上。
道家认为,个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悟道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觉醒。
道家强调个体应当超越尘世的浮躁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超脱,通过悟道实现自我觉悟和心灵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提升上,强调个体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
醒。
道家哲学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和提升,倡导个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以达到心灵的平和和境界的提升。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在道教的发展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
一、道家哲学的特点和内涵1. 道的理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真理和原则。
道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在,能贯穿一切事物,并使其运行。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2.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相反,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和个人修行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3.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通过远离浮躁的世俗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清静无为使人们能够与内心的道相连接,寻找真理和智慧。
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1. 天人合一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的行为应该与自然法则相符,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2. 尊重自然自然观念中,道教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人不能逆天而行,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道教自然观念的具体表现。
3. 弃欲返朴自然观念中强调弃欲返朴,追求简约和自然。
人们应该舍弃对物质欲望的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我。
这样才能与自然相和谐,并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影响1. 个人修行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个人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信徒通过修炼和悟道,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超脱尘世和内心平静的境界。
2. 社会风气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简约,对现代社会中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3. 环境保护自然观念中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价值观体
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以下是道家观念的几个基本
价值观点:
1. 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
平衡,并追求自然的道德原则。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人
应该学会从自然中获得智慧和指导,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和谐。
2. 简朴自然
道家主张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物质
的欲望,追求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道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通过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
欲望,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面对问题和挑战。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心灵宁静
道家注重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
道家通过冥想、修炼等方法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5. 无欲无求
道家主张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
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自由。
道家认为,只有放下
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塑造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点在
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1. 道的观念
道家学派的核心观念是“道”。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绝对存在。
道家强调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
合一,通过顺应自然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2. 自然与自由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自由流
动的,而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不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秩序,以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
往往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而应当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务。
道家主
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无为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4. 温和与谦逊
道家学派强调温和、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它认为过度的争斗和欲望会带来痛苦和不幸,而温和谦逊的态度则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宁和和谐。
5. 简朴与自省
道家学派倡导简朴和自省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虚无和焦虑,而通过反思和修身养性可以达到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满足。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并通过温和、谦逊的品德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
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
1. 道的观念
道教的核心概念是“道”,它代表着宇宙的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无形无相,超越人类的理解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自然与和谐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平衡,而不是互相争斗。
道教鼓励人们尊重大自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3. 非争与无为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争斗、不抵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认为过度的竞争和争斗只会破坏和平与和谐。
道教鼓励人们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4. 简朴与谦逊
道教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它提倡谦逊、谦和的品质,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虚荣只会导致不满和痛苦。
5. 内观与修身养性
道教注重内观和修身养性,通过冥想和静心等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道教倡导心灵的宁静与自我觉醒。
总之,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在于追求自然、平衡与和谐。
它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简朴与谦逊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修身养性,实现个人的内在升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道教思想
总结道教思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体系,其思想强调与人类一体化和自然界的和谐。
道教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道家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虽然道教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是其核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最大的特点是以“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本性。
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教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最理想的存在形式。
人们应该追求自然的道德,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道教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的追求,主张通过个人修行和道德行为来与自然融合。
2. 返璞归真:道教提倡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静。
它认为人类最初的状态是纯净和平静的,但由于外界的社会压力和欲望的影响,人们渐渐远离了内在的本质。
因此,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即通过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醒,寻找和恢复最初的纯净状态。
3. 道德指南:道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规范性的制度和教义,而是以“道”的概念为指导,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情感来判断和行动。
道教提倡的道德原则包括自然的真、善、美和谦逊、无私、忍耐。
道德行为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积极的行动,为社会带来秩序和和谐。
4. 阴阳学说:道教引入了“阴阳”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认为宇宙是由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力量构成的。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道德和个人发展。
它强调平衡和调和的原则,认为只有在阴阳的平衡状态下,才能达到真理和完美的境界。
5. 不可知论:道教强调人类对于真理和宇宙的了解是有限的,宇宙的本质是无法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它主张放下对知识的执着和追求,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觉醒,寻求与宇宙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教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外在的规则和知识。
道教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
它对中国思想、文学、艺术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创立,经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发扬光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道家”的名称是后起的,当时并没有。
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名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汉书艺文志·諸子略序》:中沿用了这一用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并在其文中总结了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特征。
要建立道家文化体系,首先要明确道家的逻辑起点——“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万事万物生于道归于道,因此人对万物的认识得知于道对素朴的理解,比如“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故恒互欲以观其妙。
”道的中心是自然,黄老之学被用在政治上讲求“休养生息”就与“顺其自然”的观点有很密切的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含蓄、冲淡、素朴,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庄子说“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这一点成为道家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上受到这种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数不胜数。
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物我交融。
在“物”(自然客体)和“我”(主体个体)之间寻求一种统一,取消二者的区别和界线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原始社会的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是自然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个时候的人类没有驾驭自然物为己所用的想法。
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似,讲求“自然”,顺化自然,物我融合。
第二、以经验为中介的并接互应,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因经验获得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八卦图给原本简单的卦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联系这些事物于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阐发关于自然的、人生的哲学观点。
第三、双向的互逆推演,“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互相对立的两个面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总结道家文化思想的特点
总结道家文化思想的特点道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人性观念、治理观念和生活哲学等方面对道家文化思想的特点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教。
道家强调“道”作为宇宙最高原理和道德准则,它是宇宙万物的创造根源,也是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的目标。
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道”,它是一种超越有形有限的存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至高真理。
道家认为人类的本性与道相通,只有通过追求道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其次,道家文化思想的人性观念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然本性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纯洁的,并且具备自由和智慧,只有回归自然本性,摒弃功利和欲望,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命的和谐。
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安宁,提倡自我超越和追求心灵的自由。
第三,道家文化思想的治理观念强调无为而治和道德领导。
道家认为,最好的统治方式是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规矩束缚,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行。
道家认为,过于武断的干预和规范只会破坏自然的秩序。
此外,道家还强调道德领导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只有德高望重、道德操守的领导者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最后,道家文化思想的生活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道家强调平和宽容、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避免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道家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放下浮躁和欲望,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内心的声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
这种生活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导向。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基础、人性观念、治理观念和生活哲学等方面。
道家文化思想强调道教的理论基础,人性观念注重返璞归真和自然本性,治理观念强调无为而治和道德领导,生活哲学鼓励平静宽容和心灵的自由。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道家文化思想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道家自由的艺术观念
简述道家自由的艺术观念道家在美学上有其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将“游心于物之初”、“应物无穷”作为一种真正自由状态。
这是道家对审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游心”即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超越;“应物”指认识者与审美对象相互契合而产生情感。
在这里,“游心”与“应物”不仅表明了“应物”的主体性及对审美对象的超越性,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主观对客观、情感对理智的驾驭能力。
艺术活动本身是自由的,创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来构造艺术形象,但这种自由却是受限制的。
因为他不得不从已有的社会经验或其他既定的东西中提炼出符合人们期待视野的典型性格,并依据这个典型来组织故事情节。
人们常说,文学是作者的自我表现,它有强烈的主观性。
其实,如果从真正意义上讲,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自由的呢?你只要具备了某些必需的知识、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闻、所感诉诸笔端,那就是一种自由的表现。
那么道家的这种自由与艺术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我觉得两者的关系就像庄子说的那样:鱼儿与蝴蝶虽然是两种形态完全不同的生物,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全身以成”。
“全身”即是整体,包括外在和内在。
一方面,外在指自身结构的完整与优美,比如,眼睛的位置、四肢的长短等等。
另一方面,内在指精神的广阔和包容,比如,深刻的思想、高尚的品质等等。
两者的统一使他们都成为大美的化身。
庄子进一步把他的自由思想发展成为对万物都采取一种自然状态,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曾描述:“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在《天地》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家的自由状态来源于他们不拘一格的哲学。
而不拘一格的哲学又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真正的自由与真正的美绝不是以对象为准则或者以目的为标准的,更不是模式化的固定思维方式,它只存在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的思维之中。
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美不是仅凭先验的标准去衡量的,更不是借助先验的标准去约束人的感性认识和纯主观的思维。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教哲学的主要价值观1. 和谐与平衡哲学强调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因此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这种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的身心平衡。
鼓励人们通过修炼和觉察自己的内在状态来达到和谐与平衡。
2. 自然与自然界的尊重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它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控制它。
倡导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研究自然界的智慧,从而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洞察力。
3. 温和与柔韧主张温和与柔韧的生活态度。
它认为柔弱胜过刚强,柔韧胜过刚硬。
鼓励人们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和冲突,避免过度的对抗和争斗。
它强调柔和的力量可以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带来更好的结果。
4. 自我修养与修炼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修炼。
它认为内在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状态。
通过修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开发智慧和提升自身的境界。
鼓励人们通过冥想、瑜伽、气功等修炼方法来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5. 简朴与无为倡导简朴和无为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只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鼓励人们减少欲望,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以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以上是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它们在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追求内心的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修炼实现心灵的成长和提升。
儒释道对自由的理解
儒释道对自由的理解自由是一个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观念,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思想流派,即儒释道,对自由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
儒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儒家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
儒家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框架下实现,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仁”来实现个人的自由。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不应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因此,儒家对个人自由的理解更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自由,而不是无拘无束的个人行为。
释家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解脱。
佛家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和束缚,是因为被欲望所困扰。
佛家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从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内心的自由。
佛教强调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和超越,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佛家认为,个人的自由并不是外部的物质条件所能带来的,而是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解脱来实现的。
道家则主张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个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自由。
道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状态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
道家认为,个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达到自然自由的境界。
儒释道三家对自由的理解有着各自独特的侧重点。
儒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认为个人自由应该在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框架下实现;释家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解脱,通过修行和悟道来实现内心的自由;道家主张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自由。
虽然儒释道三家在对自由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个人应该追求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道家基本思想总结
道家基本思想总结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基本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为而生的道所构成,而道是无形无象、无尽无穷的。
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在与道的合一中达到自身的完美。
道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尽量不去主观干涉和改变自然的规律。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道家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体主义。
道家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极为重要的,必须通过修养和内心的思考来寻找真理和智慧。
他们认为,人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淡化功利心和欲望,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家主张行为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反对追逐荣华富贵的功利主义。
第三,道家重视“无”,即虚无和泛爱的思想。
道家认为,万物皆空,没有永恒和实在的事物。
他们认为,人的真实自我就是“无我”,只有放下功利和物欲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道家主张泛爱,即对所有生命的无私关爱,不分善恶美丑,没有偏见和偏执。
他们认为,人应当摒弃一切偏见和私欲,尽可能地拥抱和包容一切。
第四,道家思想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不羁。
道家追求的境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他们主张个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怀疑和质疑。
道家认为,人的自由本质是不能受到任何外在因素和束缚的。
他们主张“为道而行,顺应自然”,主张顺其自然,不受限制地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第五,道家强调“道”和“德”的价值。
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最高的价值观。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支配者。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道德德行是人与道合一的重要手段,主张以德化人,通过道德的境界去引导人的行为和思想。
总体来说,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内心修养和个体主义,虚无和泛爱的思想,个人的自由和不羁,以及道和德的价值。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中独树一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价值观体现
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
1. 道德无为: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无为而达
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它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做强制
性的干预,而是以无为的态度去观察和应对事物的发展,从而实现
自然的和谐。
2. 自然主义:道家哲学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并倡导与自然和谐
相处。
它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追求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而不是违背自然或逆行自然。
3. 非对抗性:道家哲学主张不与他人或事物产生对抗。
它认为,对抗只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加剧,而非对抗则能够实现和平、协调
和谐的关系。
4. 简朴无欲:道家哲学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并认为欲望是人们痛苦和纷争的根源。
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满足。
5. 隐逸与无为而治:道家哲学主张隐逸与无为而治。
它认为,人们应该远离喧嚣的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些主要价值观构成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哲学的主要价值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涉及到道家的性哲学和养生观念。
以下是一些道家对男女之事的基本观点:
1. 阴阳平衡:道家认为,宇宙间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代表阳,女性代表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养生与调息:道家注重养生和调息,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健康有益。
通过调节呼吸和控制性欲,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
3.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包括在男女之事上。
他们认为,性是人类自然的需求和本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过分压抑或放纵。
4. 心灵与肉体的统一:道家主张心灵与肉体的统一,认为性生活不仅是肉体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沟通。
通过性生活,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和养生观念,而每个人的观点和信仰都可能有所不同。
性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等。
最重要的是,尊重自
己和他人的选择,以及在健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关系。
如果你对道家的观点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你进一步研究道家的经典著作或与相关的学术专家进行讨论。
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派,有着独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旨在于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包括道、无为、自然、虚无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
一、道:宇宙的根本原则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宇宙中运行和变化的最基本原则。
道无法被言语和概念所捕捉,它超越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对立,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道既是普遍且永恒的,也是无处不在的。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合一,即与宇宙的本源相通,被视为最高目标。
二、无为:顺应自然之道无为是道家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过程,而以柔性的力量实现和谐共存。
无为并非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行动中遵循自然的规律,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
无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传达着对自然智慧的尊重。
三、自然:万物的源泉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源泉。
自然是多样且无限的,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演化。
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改变它。
道家的自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观。
四、虚无:解放心灵的自由道家哲学提出虚无的概念,强调超越对抗和二元对立的观念。
虚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而是指渊览于一切事物之上,放下执着和欲望,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摆脱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五、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醒人们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无为的思想对于管理和领导也有启示意义,通过顺应规律和以柔性的力量达到目标。
此外,虚无的概念提醒我们要跳出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和精神的自由。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以其独特的核心理念深受人们的推崇。
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社会发展,道家的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文化现象都与道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道教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一、自然观与伦理观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含了万物的大整体。
在道教的观念中,道是自然本源的体现,它是万物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因此,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道教也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要强行干预。
道教的伦理观可以归纳为“见贤而授”,即强调人们应该以道为准则,发扬人性的光辉,追求真理和善良,热爱生命,孜孜以求,追求卓越,让道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精神世界与修道生活道教非常重视精神世界,认为精神世界的培养是修道的基础,道教修行的核心就在于锻炼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道教非常重视内心的平静与清静,它认为“内心无我,天地万物皆可入”。
因此,道教修行要求人们放下私欲,摆脱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静,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此外,道教还强调个人的修道生活,其重点在于锻炼身体、清理心境、提高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修道生活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对社会的和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远性。
道教强调向上生长,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这一精神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道教也强调人性的光辉,倡导平和、自由、开放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道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对诗歌、歌曲、绘画、雕刻等文艺创作方面。
许多古代文化与艺术作品中都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和精神,强调追求自然、内心平静、追求卓越、人性的光辉等。
道家和道教的性观念!
道家和道教的性观念!道教自媒体 道教之声今天道家是指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
道教是指汉末张陵创立的以道为信仰的宗教。
由于道教主要通过吸取道家思想而形成,道家创始人老子同时被道教奉为始祖,因而道教在很多方面深受道家影响,性观念就是其中之一。
性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于男女两性地位的认识、如何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两性关系应处于怎样的状态等问题上,对此道家、道教看法大体一致。
一、男女同道在两性地位问题上,道家、道教要比儒家、佛教开明得多。
虽然道家、道教没有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它们的性别思想具有平等主义色彩。
道家、道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建立在它们的「道」论基础上。
「道」是道家和道教的最高范畴。
道家和道教一致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源。
老子多次论及这一点,如「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六十二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庄子同样谈到这一点,如「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庄子·天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
道教经典《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
天地万物的根源是「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庄子云:「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遊》)。
《太平经》上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
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北宋道士张伯端也在《悟真篇》中指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生阴阳」。
在道家、道教看来,既然包括世间男女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那么女人和男人应该没有本质区别,二者具有同等的地位。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老子在其著作中没有正面谈论过男女地位问题,但他屡次用「母」「雌」等阴性词汇形容「道」,对女性的品质和特质予以赞美,这从侧面反映了老子否定男尊女卑的秩序,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倾向。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道家思想,又称为道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本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自由和身心和谐的境界。
以下是对道家思想的论文总结。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平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与儒家强调人伦道义不同,道家主张放下人为的规范和压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和。
它提倡“无为而治”,即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它认为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自由。
其次,道家思想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主张不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
在个体行为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内敛、柔和、低调的处世态度,提倡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社会关系方面,道家思想主张和谐、平等和互助的相处之道,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
这种道家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人际关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道家思想强调心性的培养和修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心灵自由和和谐,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权力的争夺。
道家通过修养心性,追求无为的境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修养方面,道家主张内外兼修,强调身心一体的修行方式,通过内观、冥想等方法,以培养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的修养方式,既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也关注社会道德的发展。
第四,道家思想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由与平和,放下私欲和功利心,这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的现象提供了反思。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导致人们普遍感到心灵空虚和焦虑,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源远流长,至今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道教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道教的思想涉及到众多方面,包括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修身养性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深入探讨。
宇宙观道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生,道是万物的源头和根本,道具有无穷无尽的神秘力量。
道教认为世界有两个极端,即阴阳两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相互之间相生相克,互为表里。
道教认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相互作用,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遵循着阴阳的规律。
在道教的宇宙观中,人类是宇宙之中最为微小的存在,人要融合于宇宙之中,要适应宇宙的运行规律。
人生观道教的人生观认为,人生是一种境界,是通过修行和养生,达到与宇宙相融合的境界。
在道教思想中,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和道之关联是道教思想的核心所在。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属于宇宙的,在宇宙之中,人和所有其他生物都是平等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进一步融合于宇宙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道德观道教的道德观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真正的成长之道。
道教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像自然中万物一样,自然中万物自然生长、自然消亡,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逆天而行,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道德境界。
道教在道德观方面强调“道德约束”,认为人应该遵守自己的良知,依据自己的善恶之心来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
修身养性道教的修身养性是指通过生活方式和心态调整来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道教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应该完全遵循自然之道,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
修行之道包括“净化心灵”,“淡泊名利”,“自觉领悟道”的过程,修行者要在生活中慢慢地去除世俗的杂念,从而来到一种更高级的境界。
在道教的修身养性过程中,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态度非常重要,需要具有耐心和信念,将生活和工作和谐统一起来。
结语影响深远,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013—04—15〔作者简介〕程群(1972~),男,安徽省肥东县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程群(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双重品格决定了道教的自由观念同时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
一方面,道教中人深入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苦苦探寻如何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
另一方面,道教人士始终积极致力于身体的修炼,试图使当下沉重之肉身摆脱死亡的羁绊,与轻盈之精神一道,共同迈向永恒自由与逍遥之境。
然而,对于出世自由的追求映射出的恰恰是道教人士对于现世理想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诉求。
道教的自由观对于现代人生、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世;出世;自由;两重性;道教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3)02-18-07“在没有星光的夜晚,人类将倍受黑暗的煎熬,痛苦期待着黎明曙光的到来。
在没有自由的时代,生命之花将收敛灿烂的华光,热切期盼着自由春风的洗礼。
”[1](P 19)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人们只有保持着自由的状态才可能津津有味、诗意盎然的栖居于世,才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能力,为整个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于什么是“自由”,人类思想史上的前贤大哲们各持己见,胡适先生曾说:“‘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
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
中国禅宗和尚说‘治病解缚’,自由在历史上意义是‘解缚’。
解除了束缚,方才可以自由自在。
”[2](P 694)中国道教思想家们对于什么是“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等问题,也曾展开过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道教人士在宣扬出世精神的同时,对于今生现世也怀抱着炽热的情感。
可以讲,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决定着道教自由观念也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
一、对于现世之自由状态的追求西方哲学家伯林曾说:“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免受束缚、免受限制和免受他人的奴役,其他的含义都是这个含义的扩展或比喻。
”[3](P 189)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首要含义是人天生的摆脱奴役、不受羁绊、不受制约的倾向。
免受奴役与羁绊理所当然应当是“自由”的题中应有之意。
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生在世可能遭受的“奴役”、“束缚”或“限制”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
第二,社会与他人。
如果,人类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与难题,妥善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化解掉自然、社会、他人给个体生命带来的羁绊,那么他们就能够在今生现世享有充分的自由与逍遥。
道门高道关注社会人生,重视现世生活。
他们曾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等两个层面,积极思考如何突破种种现世的障碍与奴役,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
”[4](P 4)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3(总第89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89第2期程群: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
”[5](P77)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只有当生命个体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人之生活才能变得诗意盎然、津津有味,人生才可能自由的栖居于世。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道门高道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对于人生自由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道教看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自然就是一个骨骼健壮、肢体俱全、筋肉丰满、血脉畅通的和谐生命,就是人类自己的生身父母。
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过度开发、利用,那么,就是对这个健康生命的摧残,就像不肖子孙对父母的忤逆,必将受到自然这—人类父母的制裁。
从而陷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裂之窘境,导致人生之自由状态难以伸张。
《太平经》记载:“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浅者数丈。
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捆悒,而无从得通其言。
古者圣人时运未得及其道之,遂使人民妄为,谓地不疾痛也。
地内独疾痛无訾,乃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
愁困其子不能制,上诉人于父,诉之积久,复久积数,故父怒不止,灾变怪万端并起,母复不说,常怒不肯力养人民万物。
父母俱不喜,万物人民死,不用道理,咎在此。
……天地,人之父母也,子反共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
”[6](P119)又说:“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
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
”[6](P120)道门人士强烈批判大肆塞渎掘沟、穿土凿地、洞泉破石、大兴土木之恶行,指出这些行为都是对自然父母的“不孝不顺”,甚至是一种巨大的罪过,而“非小罪也”。
这会导致自然父母的怨怒。
照此下去,自然父母必然会对人类严惩不怠,出现“灾变并起”,人“虽有疾,临死啼呼,天地父母不复救之”[6](P119)之恶果,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不复存在,人之自由的生命状态也难以伸张。
基于以上原因,道教高道要求人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善待一切有生之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以便人类能够自由的栖居于自然之怀抱。
例如,道教对于人类开发自然、使用土地之行为作出了种种严格的限定,“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
过此而下者,伤地形。
”[6](P120)道教高道又定出全面的戒律,对自然资源予以全力维护,例如戒律记载:“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不得在平地燃火”、“不得妄开决陂湖”、“不得竭水泽”、“不得塞池井”等等。
[7](P850-859)同时,道教人士呼吁人们不要滥杀生物,要对一切生灵充满悲悯之情,“慈爱一切,不异己身。
……,一切含气,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
心恒念之与己同存。
”[7](P850-859)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人们珍爱一切有生之物。
在保护植物方面,道经规定:“不得妄摘草华”、“不得妄伐树木”、“不得便溺生草上”、“不得烧野田山林”[7](P849-857)等等。
在保护动物方面,道经规定:“不得鞭打六畜”、“不得有心践踏虫蚁”、“不得啖食众生血肉”、“不得便溺虫蚁上”、“不得冬月发掘地中蛰藏”、“不得笼罩鸟兽”[8](P815-818)等等。
道教中关于保护自然、生物的戒律多得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在道门人士看来,人是首先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的生存质量与自然生态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良性的生态自然中,人之身心将会变得轻快愉悦,情感丰富炽热,生活充实安详。
那么,人们只要自觉地保护自然,就可以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能够在宇宙自然的广阔天地中充分呼吸自由清新的气息。
我们通常讲,每个人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社会与人际关系之网,成为社会与人际关系之网的一个重要结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之外而独立存在,人们的自由也势必要受到种种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制约。
那么,在社会领域中,人们要想达到自由状态,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好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建立起良性的人际生态环境。
道教的思想家们曾面对世俗红尘、社会人生,在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两性关系等等层面上,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深刻思考如何使生命个体在社会领域获得充分自由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之中,经济自由是人生自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上的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障,人生是难有自由可言的。
可以这样说,经济自由比其他任何自由例如政治自由和思想文化自由都具有更为根本性意义,它是其它自由的基础。
道教经济自由观是通过对天下资源与财物的公平分配之呼唤呈现出来的。
道门高道指出,天下物资乃由天地所创生,理应由天下民众共同享有,那么,社会成员理应平等的索取、占有社会资财,以便使整个社会人群最大限度获得经济保障。
“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
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
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於是也。
”[6](P247)社会资源与财富是由天地自然赐予整个人类的,不应当为少数人独享,应该为所有民众共同拥有,如同“大仓之粟”,不能由一只硕鼠独食。
哪怕宫廷内部的财富,即“少内之钱财”,也不能够只由帝王独家享有,因为这些财物均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创造之结果。
所以,普通民众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不足维持其生活必需,就有权利要求富足人士给予补偿,所谓“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
”[6](P247)据此,道门高道反对统治阶层独霸天下资财,他们措辞强烈的批判,垄断天下资财的贵族不仅剥夺了别人经济自由权利,而且违背了天地之本意。
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
所以然者,乃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
今反聚而断绝之,使不得徧也,与天地和气为仇。
”[6](P242)垄断财富、剥夺别人经济自由的权利,罪孽深重。
曾有学者指出,社会政治制度与生命个体的自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良性政治制度保障的自由是软弱无力的,社会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个体自由的程度和范围。
良性的社会制度与政治秩序不仅不会扼杀个体之自由,而且会成为生命个体获得完满在世自由的基本保证。
[9](P23)道门高道虽然不可能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但是也曾积极要求统治阶级建立良性的政治秩序,呼吁统治者实行宽松、开明的统治政策,以确保每个生命个体能够愉悦、自由的栖居于世。
具体来说,道教要求统治者以“道德”管理社会,反对统治者采用“严、畏、智、诈、力”等不义之手段控制民众。
君主、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治理天下,管理民众。
则兵革不起、民风淳厚,国家繁荣、家族和睦、民众安乐自由逍遥,“世主得道,宇内不扰,诸侯宾服,百蛮雍喜,四海同风,兵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