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
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倒1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
(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
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33-3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33-34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3-34
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
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
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
▲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
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重点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开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开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络实际,实事求是,在理论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开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络。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才能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如今: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络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络,是事物的稳定联络;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成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2理论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概论重点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
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世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暴力革命学说等。这些原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指认为物质生产关
系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的决定作用,指出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从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学说是指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
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在于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废除剥削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和共享。
暴力革命学说
暴力革命学说是指认为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
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不会自愿放弃自己的利益,无产阶级必须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夺取政权。此后,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以下是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比分析。
《马原》必背学习知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
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
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
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
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
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
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
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
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二、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它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研究和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无产阶级将觉醒并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生产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这一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畴。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容的式
①任事物都是容与形式的统一,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
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稳定,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在,现象在外
②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现象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堆畴。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①原因与本质相互区别
②原因与本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4)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衰亡的一对畴。必然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以偶然的形式表现;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决定偶然
②必然与偶然相互转换,某一过程的必然可能是另一过程的偶然;反之
亦然
(5)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对畴。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事物包含的、暗示事物发展前途的
趋势
①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
②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4、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3)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事物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
否定初步解决矛盾,但事物仍是片面的,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
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①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具有设定实践目的、
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③实践中介指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手段、工具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工具的
程序和法
(3)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观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实践关系。
(4)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性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5)实践的多样性:实践可分为三种基础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主要形式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
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它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
学文化实践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受其制约并反
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6、价值与价值的基本特性
(1)价值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基本特性由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四个面
①主体性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练习,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一面,价值的形
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另一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将客
体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客观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的价值关系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
存在。一面,主体的存在和需要都是客观的,不是抽象的;另一面,
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