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
浅析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及其路径
浅析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及其路径发表时间:2017-04-19T15:36:27.7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2期作者:原啊丽[导读] 摘要:拥有科学化内涵的基层党建工作,在提升科学层次、以及应对党建问题上含有深刻的意义,相对的还体现了现行的科学发展观。
山西晋煤集团宇光公司党工部山西省晋城市 048006摘要:拥有科学化内涵的基层党建工作,在提升科学层次、以及应对党建问题上含有深刻的意义,相对的还体现了现行的科学发展观。
本文综合了基层党建工作,浅析了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及其路径。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路径党组织的根基建设以及奠定党政全面建设的基础的是基层党建工作。
在管理学家看来:革新会伴随着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的提高而出现。
在现实的生活中,现实社会会影响基层基层党的作用与意义。
目前来看,国企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才拥有量、领导重视程度、活动方式等,对于现实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科学的管理角度去解决,便可以巩固经济发展的基石。
要充分体现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党的领导之下让基层党建工作走上一条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一、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提倡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党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我党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在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方面有所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这是应对当下局势所提出来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必要性。
基层党建工作的实现既可以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又可以将深刻自觉性深入我党内部,使其具有长期性、深刻性。
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时期的迫切需求以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表现出了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
(二)应国家与人民的需要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在我党的重视与支持之下,基层党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探索与创新出了很多效果显著的方法。
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思考
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思考
虽然现在强调区域化党建工作要超越单纯的社区层面,上升到区的层面,但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要主体和力量,要积极从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积极大胆创新。
从工作理念上,要突破单纯基层党建的束缚,树立区域化党建的理念,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党建工作自觉纳入到区域化大党建中进行思考和推进。
突破纯党务的误区,把党建工作同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服务群众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从中得到实惠。
在工作机制上,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效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有效制度、机制,制定开展党建工作的议事规则,党建制度、机制、规则的制定、修订、完善不要闭门造车,要加强同社区驻区单位、相关社会组织等沟通协商。
在方式方法上,应抛弃过去管制、命令做法,不能简单地要求“你听我的”。
而应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平等沟通的方式。
多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的做法。
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要摒去过去依靠权力的行政化模式,而应是主要依靠服务的非权力化的工作模式。
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作者:陈秀春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作者简介:陈秀春(1972-)女,辽宁北镇人,研究方向:党建摘要:区域化党建工作是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社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作,本文主要从五大方面着手论述了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工作;路径前言区域化党建,就是指遵循区域统筹的理论,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条件下,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与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区域范围里,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区域化党建能够把党建信息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与党建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党建工作向科学化转变[1]。
一、树立符合区域化建设的新型理念要想更好的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就必须要引导党员、党组织树立正确的理念,让他们能够提高思想觉悟,积极的进行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首先要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要让各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以及共同的目标,并为此而团结互助、共建共创、互通互联、协同共治。
有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共同努力去构建。
(二)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实行区域化党建工作,就必须要坚持统筹协调的理念,让不同的党员、党组织都积极参与到基层的党建工作,对于不同的社会工作、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各单位、社区、行业之间的发展也都需要党组织的统筹协调。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目标主要是指向社区的党员群众,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质理念,而这也是区域化党建的工作规律所决定的,坚持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区域化党组织建设的人性化、民主化。
二、构建合理的区域化党建的新体制区域化党建工作主要是统一规划,而不是地域封闭的模式,面对如此的形态发展就要有与之相应新体制。
区域化党建:困境与进路
区域化党建:困境与进路“区域化党建”方针提出后,各地党组织进行了多元化探索,逐步形成了组织设置便利化、领导体制偏平化、管理服务集约化和资源配置项目化四种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实践形态。
目前,区域化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组织悬浮化、“小马拉大车”、被动式参与以及资源不均衡等。
深化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必须彻底改变行政化的思维方式,从基层视域转向整体视域,从固化区域转向弹性区域,同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标签: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政党;政党现代化;大数据早在1996年,党中央就意识到城市基层党建在一些地方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市基层的贯彻落实,不利于城市的改革、发展与稳定”①。
1999年至200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召开四次关于街道社区党建的工作会议来研究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最终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设想。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城市和建制镇的“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率都达到了99.9%以上。
②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成。
在此后的10年中,各级党组织对于城市基层的区域化党建进行了持续性探索,明确了区域化党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的多种模式。
但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基层社会管理的需求,区域化党建需要破解的难题仍然很多。
只有深入分析区域化党建既有模式与核心目标之间的差距,深刻认识区域化党建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才可能找到深化区域化党建探索的方向。
一、区域化党建的核心目标与实践形态“区域化党建实际上是把区域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从而实现党建功能的最优化。
”③所谓“党建功能最优化”,就是党组织用最少的成本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区域化党建的核心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降低党组织运行的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二者缺一不可。
为了实现这两个核心目标,各地党组织进行了多元化探索,逐步形成了目前区域化党建的四种基本实践形态。
区域化党建工作手册
区域化党建工作手册区域化党建,就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投入为保证,以党组织网格化为支撑,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区域化党建主要表现为“六个联",即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中组部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十个化”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即:领导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规范化、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工作载体品牌化、党务工作者队伍专职化、阵地建设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化.1、领导体制扁平化.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必须形成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扁平化,就是打破条块分割、减少中间层次、缩短管理过程、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共享,推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单向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协作化、社会化、一体化.具体模式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在市和城区,要成立地区党建联席会议。
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和社会组织党工委,领导和指导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同时对街道、社区的领导体制提供一种支撑,使市、城区、街道、社区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相互配套。
二是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把街道辖区内的所有党组织都整合起来,把一些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街道工委的委员或者副书记,通过这样一个体制,使他们加入到街道党组织,推动整个区域党建工作。
三是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推行“一委一居一站"模式。
“大党委制”就是选聘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加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
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作者:陈新光章再彬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03期[摘要]上海是全国最早探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城市之一,在区域化党建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上海区域化党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并未发挥预想的作用、区域化党建组织的建立依赖于区县党委推动等等。
要通过提升区域化党建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加强区域化党建领导体制的适应性,增强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共建的“内动力”等举措提升区域化党建共建的成效。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社区共同体;共治共享[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53-03自2004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的一些有效做法。
上海是全国最早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城市,在构建“1+3”领导体制等方面作了较为有益的探索。
但随着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的出现,上海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上海区域化党建工作实践现状区域化党建是在区(县)委的领导下,以社区(街道)、镇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区域内优质资源整合共享的一体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一)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
上海自2004年起便在社区党建领导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
[1]至2006年底,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基本推行了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
“1”即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对本社区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委员从原来主要以街道本机关党政班子成员为主,向驻区单位、居民区党组织拓展,吸纳其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党工委班子,体现了广泛性和代表性。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
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臵、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
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
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探析
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探析作者:程光安来源:《党政论坛》2016年第06期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既是当前基层党的建设内在规律的实践要求,更是决定区域化党建成功与否的关键与核心,厘清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形成的客观环境、特点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促进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性工作。
一、实践前提:区域化大党建的历史使命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是促使区域化党建这种新型基层党建运转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折射的是区域化党建内在的特殊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区域化党建产生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是构建科学的区域化党建运行机制的前提。
1.区域化党建是应对时代主题变换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改革开放“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制内的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三次大转折。
”这次大转折“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次大转折和根本性的转变,是三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然而“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而现代性尚未形成的当下中国,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易发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这就要求作为领导改革开放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正视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自身建设,适时调整执政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以便科学应对。
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基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成为近年来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课题,区域化党建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社会环境下逐渐开展了起来。
2.区域化党建是党的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社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和重组,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主要表现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非行政化的‘两新’组织,出现了体制内不断剥离出来的人员,即由‘单位人’转变而来的‘社会人’,出现了大量的以农民工为主的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出现了不断剥离出来的事务,即后勤、行政管理社会化。
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
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 的重要成果之一 , 区 域化 党建 是 随着 社 会 结 构 日益 分 化 、 益 格 局 深 刻 利
调整 和公 民意识不 断 凸显 等执 政 环 境变 革 的条 件 下 催 生 的。 深 入 探 讨 区域 化 党 建 模 式 产 生 的 逻 辑 动 力, 并对 其路 径依赖 进行 系 统 分析 , 于 进 一步 推 动 对 区域化党 建工作 , 强基 层 党建 工 作 的 承载 力 、 新 增 创 力 和发展力 , 具有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和 实践价 值 。
业, 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 , 对区域 内基层党组
织设 置 、 的活动和党 员 发展 、 育 管理 工作 进 行通 党 教
构, 催生了大量不 同于传统单 位 的新经济组 织和新
社 会组 织 。同 时 , 会 关 系 也 由原 来 的 自上 而 下 的 社
盘考虑、 统筹谋划 、 成片推进。 -广州、 2 深圳等沿海发 垂 直行 政化关 系逐步 演变 为 一种 非 行政 化 趋 向 的扁
求转变党组织 工作 方式 , 内循环为 内外 一体化循 变
环 , 建 区域性 党 建平 台 , 现党 组织 活 动方 式 多 样 搭 实 化、 党员 发 挥作用 常态化 和服 务群众 长效 化 。
二、 区域 化党 建产 生 的逻辑 动力
党 的领导 方式 和组 织 形式 往 往是 随着 党所 处 的 执政环 境 和执政 任 务 的变 化 而 与时俱 进 的。 面对 经 济社会 转 型 、 理 模 式 转 换 、 建 功 能 拓 展 的 新 形 管 党 势, 区域 化党 建 也就应 运 而生 了 。 1 区域化 党 建是 经 济社 会 转 型 的应 然之 物 。我 . 国经 济社 会 的转 型 导 致 了 原 有 的单 位 组 织 体 系 解
关于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关于探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有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党建工作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拓展党建领域,创新工作方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配置资源、整合优势、激发活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统筹发展,切实构建起开放性、共享性、融合性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推进区域党建的现实性分析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区域化党建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体现了党建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转型。
当前,**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为探索推进区域党建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广阔舞台。
1、城市化建设进入高潮期,为推进区域党建提供了实践基础。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我区城市化建设进入高潮期,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设施农业园区“三区联动”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态势日趋凸现,各种优势资源区域集聚性、流动性、整合性不断增强。
城市化建设的这一创新实践为推进党的建设“三区联动”提供了现实基础。
要抓住“三区联动”带来的党建机遇,打破以往党建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牢固树立“区域党建”新视野,进一步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党员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模式和区域党建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园区间党建资源双向互动、党建要素整合配置、党建优势互补提升,增强党建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和紧密度,形成加快推进区域联动建设的强大合力。
2、产业分工加速组织分化,为推进区域党建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区产业优势集中迸发,带动了产业分工,加速了组织分化,催生了大批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而这些组织随着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逐渐由分散的空间分布向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大型商贸区等实体汇集集聚。
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关 系 也 日趋 独 立 化 ,市 场 化 、法 制 化
段 ,经 济 利 益 取 代 政 治 、 行 政 的 因 素 成 为联 系各 种 主体 之 间关 系 的最 重 要
以利益导向为动力源,建立 区域 内各 运作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代 了行 政 和 政 治 手
待 深 入研 究 。本 文 拟 就 区 域 化 党建 在
依 据 一 定 的方 式 和 社 会 规范 结 合 而 成
众、表达诉求、凝聚人心、排忧解难
立 各种 专业 合作 组织 和 专项互 助组 织 ,
促 进 社 区居 民生 产 生 活 的组 织 化 和社
的一 个 生 活上 相 互 关联 的 大 集 体 ,其 等 方 面 有着 不可 替 代 的 作 用 。通 过建
区域 化社 区党 建 中一 些 基 本 的 问题 有
纵 向行 政 关 系 逐 步 转 变 为 非 行政 化 趋
向 的 “ 平 化 ” 横 向 关 系 ;单位 利 益 扁
和合 作 型 的社 区党 组 织对 外联 系 渠道 ,
类社 会组织 和社 会成员 共建、共创 、 共 享 、共 赢 的运 行 机 制 , 以赢 得 更 多
以此 来推 动 和 提 升 城 市 基 层 党 建 工 作
于 重 要 的 支 点地 位 ,具 有 引领 区域 社 会 组 织 和 弥 合组 织结 构 体 系 的双 重 作 用 。在 传 统 的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核 心 作用 是 以组 织 严 密
力 直 接 占有 并 分 配 社 会 资 源 , 获得 了
以 应 对 未 来 区 域 发展 的不 确 定 性 ,使
社 区 党 建始 终 充 满 生机 和 活力 。 具 体
清远市区域化党建的动力和路径探索
七大时多了“ 全面” 两字。 “ 全面” 至少应该包含“ 全 国党建一盘棋“ 的内涵 , 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据 若干统计数据及网络上的一些报道来看 ,我们远 远没有达到全国党建“ 一盘棋” 的程度 。目前至少
“ 条块结合 、 以块为主” 转变, 实现社区党建工作 区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2 0
领域 未来 的发展 目标 , 要实 现这 个 大 党建 的 目标 , 必定要 从 区域 化党 建做 起 。
1 .基层行政单位的弱化 在 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潮流中,基层行政 单 位 的弱化 是一 种 趋势 。 尤其 在农村 , 以基层 党建 的“ 超微缩 影 ” 农 村党 建 为例 。 “ 据 中国之声 《 新 闻
第 7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源自清远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Q i n g y u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V0 1 . 7.N o . 4
AUG.2 01 4
清远 市 区域 化 党建 的动 力和 路 径探 索
党建“ 一盘棋” , 从而“ 全面提高党 的建设科学化 水平” 。
二、 区域化 党建 的 内生推 力和外 来拉 力
这种情况 , 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如何加 强基层 党组 织 的凝 聚力 、战 斗力 是摆 在我 们 面前 的严峻命题。 面对这个严峻的命题 , 结合清远本地 情况 , 借鉴上海 、 广州等发达地区不断探索基层党 建 的新 思维 , 新路 子 , 清 远市 党 的建设 走 区域 党建 的路 子就渐 渐地 清晰起 来 。区域 化党 建是 党 的建 设一个较新的领域 ,清远应当以改革创新精神对
新时代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与深化路径
新时代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与深化路径区域化党建是指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按照区域统筹理念横向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整体效应的做法。
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化党建适应了当下社会变迁与发展环境治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基层党组织“悬浮化”与“离散化”的不良现象。
然而,随着各地对区域化党建模式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对区域化党建的正确认识,也出现了区域化党建“内卷化”倾向。
[1]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必要对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与功能内涵等基础层面的理论进行深入梳理和思考,以深化对区域化党建的理论认识。
文/李中阳一、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治理空间的多元扩展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国内外其他政党的一个突出特点。
[2]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谋求社会整合和推进现代化,延续了革命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原则,依托“单位社会”构建了“单位制党建”模式。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单位社会”架构逐渐瓦解,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领导方式与组织形式也势必要探索创新,与时俱进。
●党建框架由单位化向区域化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我国的社会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转变,由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要素快速流动造成的社会治理空间的多元化拓展,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制党建”的完善与拓展模式,功能上实现了对基层框架的结构完善、对社会要素的引领整合、对党建资源的聚合分配。
新时代,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树立弹性思维,实现行政规划向社会需求转变、属地视角向整体视域转变、单向吸收向群体互动转变、传统手段向智慧平台转变。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单位制党建;党建资源中图分类号:D267DOI:10.13784/ki.22-1299/d.2021.01.002形态固化、主体单一、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转变为形态开放、主体多元、协作互动的现代性社会结构。
城区党建工作路径选择与创新
城区党建工作路径选择与创新引言:城区党建工作是党委政府在城市基层组织中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群众服务水平。
城区党建工作路径的选择与创新对于城市的治理和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探讨城区党建工作路径选择与创新的重要性,并在主体部分分为多个小节进行阐述。
主体:一、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城区党建工作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党建工作的理论体系,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径选择。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提升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充实基层党组织的理论骨干力量,建立完善的理论研究机制等来实现。
二、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城区党建工作应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以党组织为核心,推动社区、企业、学校等各领域党建工作的发展。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党建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党的形象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
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城区党建工作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尚。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服务能力,增强党员的履职意识和责任担当,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
四、加强制度创新与改革城区党建工作应加强制度创新与改革,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党建工作规范,加强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估,推动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区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确保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同推进城区党建工作应加强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形成多方合力。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各方面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党委政府与社区、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共赢的格局。
结语:城区党建工作路径的选择与创新关系到城市的治理和党的事业发展的成败。
通过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度创新与改革、组织领导与协同推进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区党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城市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为党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成效与启示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
"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
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954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全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
"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
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探索区域化党建实质运转机制
探索区域化党建实质运转机制一、什么是区域化党建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
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
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
区域化党建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这就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
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组织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
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
适应性治理赋能区域化党建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适应性治理赋能区域化党建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姚松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区域化党建是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动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孕育的新型党建模式。
区域化党建面临党员群众参与意愿不足、党建工作“内卷化”、党建模式转型迟滞等现实困境。
适应性治理兼具韧性和调适性,与区域化党建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相通,在价值趋向上形成了共鸣,在内在要求上达成了一致,为二者的多维嵌入与深度融合创造了多重条件。
适应性治理蕴含的多种现代化治理品质为解决党建与业务的“两张皮”难题、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扭转党建工作中的“内卷化”倾向、缓解垂直与扁平化管理的矛盾及推动党建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
【总页数】8页(P54-61)
【作者】姚松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7
【相关文献】
1.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探析
2.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启示——以湖南Z市为例
3.党建引领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与
实践路径4.组织整合与关系重建——社会治理视阈中区域化党建的政治赋能与行动逻辑5.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以山西省网格化治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3期(总第69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 No.3.2011GeneralNo.69收稿日期:2011-03-03作者简介:谭果,男,湖南郴州人,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芙蓉区委党校第一校长。
·时政探讨·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谭果(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湖南长沙410016)摘要:作为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区域化党建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管理模式转换和党建功能拓展等条件催生的。
科学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需要在思想路径、组织路径、载体路径和制度路径上寻求突破。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逻辑动力;科学路径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1)03-0073-03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化党建是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公民意识不断凸显等执政环境变革的条件下催生的。
深入探讨区域化党建模式产生的逻辑动力,并对其路径依赖进行系统分析,对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承载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区域化党建的提出和实践针对社会转型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上海市于2004年开始了区域性“大党建”的试点。
其基本要义是,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在政府部门配合和群众组织的参与下,以社区(街道)管辖区域为基本网格,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党政群组织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1]浙江宁波、台州等地则为了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区域化党建的探索。
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
[2]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内地一些省会城市,也纷纷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不少经验和好做法。
总结全国各地实践,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实际上是把区域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从而实现党建功能的最优化。
在组织设置上,区域化党建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格局,突出组织构架的“区域性”和网格化;在资源配置上,区域化党建要求打破传统党建模式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在运行机制上,区域化党建要求转变党组织工作方式,变内循环为内外一体化循环,搭建区域性党建平台,实现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和服务群众长效化。
二、区域化党建产生的逻辑动力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形式往往是随着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管理模式转换、党建功能拓展的新形势,区域化党建也就应运而生了。
1.区域化党建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应然之物。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原有的单位组织体系解构,催生了大量不同于传统单位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
同时,社会关系也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垂直行政化关系逐步演变为一种非行政化趋向的扁平化横向流动关系。
再加上“个人非单位化”的趋向增强,个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不断增强,人身依附关37系日益减弱。
因此,在单位功能分化、组织体系变革和公民流动性增强的这种社会背景下,要求我们党坚持以党建的区域发展为核心,通过构筑开放型的组织空间结构、合作型的组织联系渠道和一体化的组织发展目标,不断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和政治引导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群众能力,使基层党建工作以新的活力和功能,努力适应新的执政环境的变化。
2.区域化党建是管理模式转换的现实之要。
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党员对单位的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和党建重心逐渐下沉,过去单一的单位党建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的现实要求。
垂直的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开始出现“盲点”;纵向的党员管理体制导致“管不到边、管不到底、管不到位”的现象日益突出,大量流动党员变成“口袋党员”、“地下党员”的潜在性日益增加;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手段也越来越不适应区域内党建对象日益复杂化的新情况。
在基层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将区域内的党员有效纳入组织体系,并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全覆盖,是基层党建的一个全新课题。
3.区域化党建是党建功能拓展的时代之需。
当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社会心理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的异质化,需要我们党不断深化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汇集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扎根在基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充分的民意反映、利益协调和政治整合,是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的重大问题。
以往党建的着力点主要在党的内部建设上,但是新时期的党建则不能局限于这一范畴,应该通过构建区域化的“大党建”局面,充当基层社会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主体,推进基层有效治理、服务基层群众、实现基层和谐稳定。
三、完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科学路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体制性难题、政策性瓶颈亟待破解。
面对促进区域改革发展稳定,优化城市管理品质,增强党建承载能力的现实,结合各地实践成果,需要从思想理念、组织设置、服务平台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措施、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制度方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化党建科学路径。
1.思想路径———树立科学统筹的区域化党建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突破过去党建工作的自我循环,打破党建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树立统筹发展、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共生共融的新理念,形成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要着重把握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品牌倡导、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科学有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2.组织路径———架构多维辐射的区域党组织体系。
组织架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
要以区域为主体,按照灵活务实、因地制宜和动态延伸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和工作协调机构,形成纵横交错、多维辐射的网格化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实现组织的深度覆盖。
要采取“三级联动”,组建统一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构建以区委为主导、街道为核心、社区为基础的“三纵三横”工作体制。
在区一级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员教育中心和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组建大党委和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在社区组建联合党委,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
要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以地域、行业、产业和特定人群为依托,合理划分党建网格,灵活设置两新党组织、行业联合党组织等。
按照地域和行业属性,灵活组建网格式党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
区域党组织要突出在区域化党建中的牵头作用和核心地位,重点定位在区域内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区域整体性党建工作的策划推动以及未建党组织单位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
3.载体路径———打造集约共享的区域党建服务平台。
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区域内社会性、公开性党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提升的态势,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以党建资源整合带动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手段。
要组建一批区域化、专业性、有特色的党员服务中心,在规模较大的商务区、楼宇、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建立党员服务站,形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自上至下的党建服务平台。
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联盟,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团,在便民利民场所47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专业化服务分队,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为宗旨,开展敬老助残、结对帮扶、文明创建、环保宣传、交通劝导等活动。
要组建一批区域性党员教育活动基地,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开展和谐社区教育、人文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发展成就教育等提供服务。
4.制度路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党建运行机制。
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是保证。
要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协调共商机制。
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三级协调机构的作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来调动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定期征询意见和反馈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党组织互访制度、中心组联组学习制度、支部结对共建制度等,加强经常性联系沟通。
与单位签订《区域党建工作宣言》和《共驻共建承诺》,以签订承诺书、认领项目的形式,明确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权力义务和目标要求,找准各类党组织服务区域党建的着力点。
二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按照“三有”要求,加大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通过党费划拨、财政补贴、单位赞助等方式,设立区域化党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
完善党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选派干部充实到区域党建工作一线,建立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定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党务干部配备机制,适当增加街道层面党群干部编制,在社区配备专职党群副书记,尝试从在职志愿者队伍中吸收兼职党务工作者,探索“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基层党务干部新途径。
三是创新区域化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党员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在职党员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和双向反馈制度,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制度,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方式。
发展党员方面,实行双向公示、双向考察制度,试行群众公开推举、征询群众意见制度,形成条块结合、区域联动的党员发展工作新机制。
党员教育方面,制定“党员教育行动规划”,组建党员教育义工队伍,突破以支部为主的单一教育形式,结合党员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对区域内党员进行分类联片教育,实现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
党员活动方面,设立“区域党员活动日”,把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建立党员信息库和信息卡,实行“党员电子活动证”制度和党员活动年审年检制度,根据党员参加活动情况即时记录;深入开展“党员认岗服务”活动,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各种公益性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流动党员参与到“认岗服务”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