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大考点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 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馀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1.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耕技术。
材料中反映了王景到庐江之后,教民犁耕,提高了农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变得富足,所以选B项。
2.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2.B [解析] 本题考查犁耕的发展。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B4.《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用于制造武器,铁器用于制造农具。
故选B 项。
5.北魏《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C.隋朝大运河 D.漕渠5.B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图表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农业管理经验丰富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答案】B3.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4.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明()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解析】均田制实施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其最终失败说明封建国家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项。
A、B两项既没有准确把握材料意思,也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概念不够理解;D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C5.这是一段学生编写的剧本:阿牛是一个北宋的杭州农民,一向日作夜息。
全国卷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三 8.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7·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耒、锛、铲、锸、斧、杵、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
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正确。
2.(2017·巴中模拟)《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僚阶层手中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解析】选D。
通过材料可知唐代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贵族和官僚等特权阶层的土地占有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给予小农经济以适当的保护,故D正确。
3.以下是某一时期的文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汉B.魏晋C.隋唐D.两宋【解析】选D。
根据图中所示可知,文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从而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D正确。
4.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解析】选B。
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5.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之疯狂专练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干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答案】C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74.1%,比重较大,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所以答案选择A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小题狂做专练十三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18高考卷)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2.(2018高考某某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2018高考卷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某某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4.(2019某某金卷)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5.(2018某某在线质检)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某某、某某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6.(2018某某中学模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七年级历史习题集: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七年级历史习题集: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业与手工业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习题集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相关知识。
1. 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请问以下哪些作物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a) 小麦和玉米b) 稻米和谷子c) 大豆和薯类d) 水稻和茶叶2. 农耕工具古代农民使用各种农耕工具来进行耕种工作。
请问以下哪些是古代中国农民常用的农耕工具?a) 犁、锄和耙b) 电锯、铁铲和镰刀c) 锣、鞭炮和拂尘d) 笔、纸和墨水3. 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非常繁荣。
请问以下哪种行业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a) 畜牧业b) 玻璃工艺c) 纺织业d) 印刷业4. 农田灌溉中国古代农民使用灌溉系统来提供水源给农田。
请问以下哪种灌溉方式是古代中国常用的?a) 蒸发灌溉b) 雨水收集c) 井水提升d) 引河引湖5. 工艺品制作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制作了许多工艺品,其中著名的有哪些?a) 雕刻、刺绣和漆器b) 锻造、焊接和酿酒c) 陶瓷、砖瓦和石雕d) 山水画、国画和油画6. 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您的了解,请问以下哪些是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a) 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b) 文化繁荣和科技创新c) 社会分工和阶级出现d) 政治体制变革和法律兴起在完成以上题目后,您可以检查答案以提高对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理解。
希望本习题集能够为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提供帮助!。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B4.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答案】D5.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答案】C6.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答案】A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含解析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2.《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选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
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解析:选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选C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专题练习(十三)(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2.(2015·肇庆模拟)“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3.(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4.(2015·德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15·河南六市模拟)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 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6.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
下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7.(2015·保定模拟)《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
这反映出在商代()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解析:选C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时期才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载的是关于雨水的情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而展开,且雨与农业密切相连,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模拟)如图是根据从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X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未体现“耕”也未体现“织”,更没有涉及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生活支出仅仅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后达标检测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8·山东德州模拟)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2018·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3.(2018·开封模拟)《周礼·秋官司寇·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4.(2018·江苏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5.(2018·四川成都模拟)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6.(2018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④农本思想A.②③④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7.(2018·江苏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8.(2018·周口模拟)《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高考一轮复习人民版历史课时作业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详解
课时作业(十三)[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基础演练1.[2011·沈阳模拟]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2010·北京朝阳区高三模拟]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2011·山东省兖州市高三模拟]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4.[2010·聊城高三模拟] 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能力提升5.[2011·泉州模拟]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买卖”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6.[2011·山东聊城高三模拟]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7.[2011·天津和平区模拟]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8.《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7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课时提升作业 人民版
课时提升作业十七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6·眉山模拟)关于我国农业,《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深耕易耨”之说;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记载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解析】选A。
“深耕易耨”强调农业生产中翻土和锄草环节,“多粪肥田”强调农田施肥,“长斗石,取上种”是说要增长粮食的产量,必须选取上等品种,综合来说都是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故A正确。
【加固训练】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选D。
依据材料信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必须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上层建筑。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2.(2016·长春模拟)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减少犁耕依赖B.经营更趋市场化C.注重精耕细作D.生产日趋专业化【解析】选C。
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中的投资均是与农耕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3.(2016·赤峰模拟)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亿~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
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
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
7.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8.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朝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0.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
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1.(2016·安徽摸底)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①夏朝的瓷器②商朝的青铜农具③唐朝的秘色瓷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2016·洛阳期中)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6·南京测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
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8分)21教育网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8分)
14.(2016·全国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花种植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
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
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
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
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