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老子传 阅读 详解精析
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老子传阅读详解精析原题呈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那么驾,不得其时那么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假设虚;君子盛德,容貌假设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假设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甯。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 •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 • •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偏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日倍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 • ・• • •世之学老子者那么细儒学,儒学亦细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至“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老子》读后感2000字
《老子》读后感字《老子》读后感2000字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
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如下是小编精选的关于《老子》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
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生平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卒年月不详。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600年-471年公元前500年之间)春秋末宋国相邑(今安徽涡阳)人;另一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
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
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
显然司馬遷對老子生平之記載正是如此,歷史資料嚴重不足,陳述間又語多猶豫,更把老萊子、太子儋等人也拿來一起湊合,可見司馬遷本人對老子之生平也難以掌握,我們若純以此中記載,去了解老子生平幾乎不可能。
有资料说:“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共55张ppt)
知人论世
【名家说】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
得。
——德国·尼采
【相关链接】 1.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 出自何人的手笔,
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 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 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老子》四章
扩叁
展 延 伸
解贰
读 文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不 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 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分析第24章
疏通文本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 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 道者不处。
企者:踮起脚尖的人
不行:行走不稳
自见:见,通“现”,显露 ,自我显露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19 选必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一)教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导入:典故: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
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老子》四章,便出自五千言《道德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
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
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张无尤第三章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1.【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出土质疑着通行本八十一章的“脉络、体系与关键词”】正如我们很难把老子作为一个人来讲,我们也同样很难把《老子》作为一部书来讲。
在1993年之前,这个问题还不存在,因为那时候我们能够见到的《老子》的主要版本,一个是通行本,一个是马王堆帛书本,它们虽然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直到郭店楚简本出土了,麻烦才真正开始了。
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个抄本,文字要古奥质朴得多,读起来非常痛苦,最要紧的是,内容上也和我们熟悉的那个《老子》不大一样了。
但这首先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八十一章,正是九九之数,好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布局,劈头又以“道可道,非常道”提纲挈领,似乎构成了一个让人不可小看的严密体系。
但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这个体系是不存在的,至少原本是不存在的。
楚简本《老子》的标记符号在帛书甲乙本当中次第消失了,篇次的顺序和分章也变了不少,当然,内容也多了。
韩非子读的《老子》就是以“上德不德”开篇的,司马迁看到的那个五千言、分为上下两篇的《老子》,应该就是一个和帛书本类似的版本。
之后又经历了若干比较细小的变迁,逐渐才确定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五千言、八十一章的样子。
所以,以前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说在第一章里,“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现在我们就会知道,这个问题原来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后来才成为问题的。
[当然,尽管《老子》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但仍然有其文本的一致性。
Bryan W.Van Norde以为,如同Alasdair MacIntyre等哲学家们强调的,传统自有其一致性。
这些本土传统把《老子》视作一部具有一致性的文本作品。
研究老子历代书目举要
二、初唐至五代
1.陆德明 《老子音义》
2.魏 征 《老子治要》
3.傅 奕 《道德经古木篇》
4.颜师古 《玄言新记明老部》
5.成玄英 《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
6.李 荣 《道德真经注》
7.李 约 《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40.丁惟鲁 《道德经》
41.胡哲敷 《老庄哲学》
42.汪桂年 《老子通注》
43.钱 穆 《庄老通辨》
44.于省吾 《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 《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 《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 《老子校诘》
48.王恩洋 《老子学案》
109.胡 适 《老子校》
110.林语堂 《老子的智慧》
111、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
112、朱谦之《老子校释》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 《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8.王 弼 《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9.谷神子 《老子微旨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谷神子 《道德指归论注》
11.王羲之 《道德经贴》
12.葛 玄 《老子节解》
13.顾 欢 《道德真经注疏》
14.无名氏 《道德真经次解》(遂州龙兴观刻经碑木)
15.《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49.劳 健 《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 《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 《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 《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 《老庄研究》
54.严灵峰 《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答案】C【详解】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C【详解】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
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故选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凿户牖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室何不虑以为B.企者不立.不学《礼》,无以立.C.故有道者不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D.自见者不明.在明.明德【答案】A【详解】A项,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
B项,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
C项,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
D项,前者,明察/后者,彰明。
故选A。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
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
顾欢注老佚文略考
《 老子 音义》 引用 的注文 主要 来 自汉代 的河上 公 、 严遵 , 曹魏 的钟会和南朝 的梁武帝 、 简文 帝父子 。陆氏凡引诸
能断然下一结论。按 《 史 ・ 南 儒林 传》 , 载 顾越 字允 南 , “ 家传儒学 ”[卷 7 , 4 1少时游学都下 , 为太子詹事周舍看
重, 周舍 因命 兄子 周弘 正 、 周弘 直 学 于顾越 。顾越 虽 以 儒学知名 , 然亦 “ 善庄 、 , 特 老 尤长论难 ” 。梁 武帝崇佛亦 好道 , 曾于重云殿 自讲 《 子》 仆 射徐 勉面 举顾越 之论 老 ,
《 老子》 义疏数卷的历史记 载。笔者居于 以上认 识 , 为 认 不能仅 以“ 顾臼” 顾 云 ” 由 , 肯定 注文 为顾 欢 , 或“ 为 就 应
该还有其他 可能。
史・ 张讥传》 陆德明还是张讥的弟子。著作有《 , 经典释
文》 三十卷 ( 中卷 2 其 5为 《 子音 义》 、 老子 疏》 五 老 )《 十 卷 、 易疏》 《 二十卷等 。 从上述材料 中我们大致勾 勒 出一 个粗 略的线 索, 即
[ 作者简介 ] 刘玲娣 , , 女 湖北宜昌人 ,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 士, 主要从 事秦汉 史、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
・
8 ・ 0
陆德明 , 有很 明显 的老学 师承关 系 。因此 , 少陆 德 明 至 《 经典释文》 中的“ 日” 究竟是 指顾越 还是顾 欢 , 顾 , 就不
“ 歙歙 ” 注文为 : 顾云 , 叶反 , “ 许 危惧 貌 。 【 3 8这是唯 ”6P5 J
一
的一例解 释字词 读音 的 。这 个 特点 也符 合顾越 曾作
《〈老子〉四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之内涵
自然状态才是最适合的 老子列举生活中违反“道”的现象,从反面指出违反常态,不遵循 “道”,不会有好的结果。“道”很抽象,但这一章读起来,感觉到 其实很具体,老子常常能超越思维定势,从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中发 现,并提炼出真知灼见,用生活现象来演绎抽象的哲理。老子的言说 方式,让我们易于理解。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足者富: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是富 有。(区别于“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 体虽然消失了,但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 (区别于“发奋图强”)
思考探究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 句与上文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 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 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 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 “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 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参考自饶尚宽译注《老子》
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 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 彰:彰显。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长:音 cháng,意长久;音 zhǎng, 意得到敬重。 余食:剩饭。 赘行:赘瘤。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 :为,做。
思考探究 这新发现?
“道”之内涵
个人修养之道: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 强, 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4.《老子》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4《老子》四章一、原文三十辐共一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
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
知足者富,强行(勉强而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
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二、字词(一)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用(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2.立(1)企者不立(站立)(2)三十而立(成就)3. 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2)齐师伐我(攻打)4. 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4)藏身之处(处所)(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三、翻译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老子生死时间略考下文是李健先生关于老子研究的一篇文章。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
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
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
一、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周定王三年)根据《史记》等文献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可以得出老子的.出生时间不晚于春秋,但具体生于哪一年,《史记》没有记载。
偶然的机缘,我在李氏族谱上看到了老子的出生时间的记载,引起了我对老子生死时间问题的关注,后来发现多个文献验证了李氏族谱的记载。
《李火德族谱》中的《珠公遗墨》一篇记载:“……耳,字伯阳,称老聃,为老子。
生于周定王三年……。
”(珠公即李珠,是宋代人,系李火德之父,老子第六十六代世孙。
)永安《陇西李氏族谱》记载:“耳,名聃,号伯阳,又名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周定王三年……。
”唐代《北山录》中的“圣人生第二”记载:“老氏生于定王”。
(宋)慧宝注为:“老子,周定王三年……生于楚国陈郡赖乡曲仁里。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
”(《北山录》,(唐)神清撰;(宋)慧宝注;(宋)德珪注解;富世平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5月第1版第62页。
) 宋代《佛祖统纪》中的“卷第五十五·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记载:“周定王三年(前604)……,老子生于楚陈郡。
”(《佛祖统纪》,(宋)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11月第1版第1286页。
) 明代憨山大师的《老子道德经解》中的《老子传》记载:“老子生周定王三年。
”(《老子道德经解》,光绪十二年春二月金陵刻经处。
)唐代的《续高僧传》和明代的《佛祖纲目》也提到了“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
多处文献互相验证,所以可以确定老子的出生时间为周定王三年,即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
老子的生平主要事迹(5篇)
老子的生平主要事迹(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老子的生平主要事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泉州老子研究会首先,是他自己的生平,即充满疑向和矛盾,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
真有点如传中孔子所形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条人间的龙出显隐灭,难以捉摸,“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养乎阴阳。
”孔子犹如此感觉,何况常人!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
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
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
《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
孔子曾说:“窃比我于老、彭。
”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岁呢?司马迁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看来他为长寿者当属无疑。
汉郑玄注《礼记曾子问篇》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
例如卡尔登海士和汤姆蒙说:“老子是老哲学家的意思。
”他们强调老子“少私寡欲”,抑制生理欲望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与老年心理状态有关,“在这些意义中,老子或者可以承认他自己与下一世纪的佛陀,或斯多噶学派的罗马皇帝卡斯奥理略是不谋而合了。
”(1)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传达与这个世纪许多想法相沟通的中国思想。
(2)从文化人类学看,岁数的大小跟经验和智能被认为成正比例。
韦尔斯曾从幼猿害怕老猿开始追述人类对“长老”的恐惧和崇拜。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那么〕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那么〕。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202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优质精品课件47张
•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 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精髓
道家思想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 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主张通过以道治国、 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了退隐, 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
与黄老学派的价值观相比,庄子更为理想,他向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张通过“任其性命 之情”以实现这一理想。而庄子后学着重发挥无为政治的现实意涵,承认仁义礼法在国家治理 中的现实作用,主张对仁义礼法等治国之具进行改造,在批评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义观的 同时,提出“至仁”“至礼”等观点。尽管庄子及其后学对如何实现理想社会做出了种种探讨, 但他们更着力考虑的是:如何通过“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忘记尘世的苦 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 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考论刘固盛南宋道教学者范应元所作《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一书,《正统道藏》及《续道藏》均未收录,今见于《续古逸丛书》之十七,被推崇为“道家秘笈”。
近来笔者在研究宋元老学以及参加整理《中华道藏》的过程中,发现范注不仅文献价值颇高,而且其思想内容也很有特点。
关于此书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罕有人涉及,故本文拟作简要论述。
一、作者略考范应元的生平事迹不见史籍记载,据此集注卷前所署“前玉隆万寿宫掌教,南岳寿宁观长讲果山范应元集注直解”,及卷后所署“湛然堂无隐斋谷神子范应元”,除能确定其道士身份外,仍难知具体情况。
不过,该书卷末沈乙〓之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其跋云:“此本《道藏》不收,焦氏《老子翼》采摭亦不及,真道家佚典矣。
范应元无可考,褚伯秀《南华义海纂微》所录诸家有范无隐者,或即此人。
”查褚氏《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后序云:“淳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
”又云:“师讳应元,字善甫,蜀之顺庆人。
学通内外,识究天人,静重端方,动必中礼。
”可知范应元确为褚伯秀之师,且学识渊博,修道有方,淳 丙午(1246)、戊申(1248)之际,尚在人间。
褚氏后序作于咸淳庚午(1270),此时业已称“讳”,则知范应元已于庚午之前去世,范注乃成于庚午之前,也是毫无疑问的了。
从褚氏的后序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范应元不仅深研《老子》,而且精于庄学,曾于淳 丙午年间为弟子专门讲授《庄子》,弟子们都凝神以听,“于是众心豁然,如发重覆而睹天日也”。
褚氏遂发出感叹:“窃惟圣贤垂训,启迪后人,义海宏深,酌随人量。
笺注之学,见有等差,须遇师匠心传,庶免多歧之惑,否则死在惠施句里,无由达《南华》向上一关,虽多方五车,不过一辩士耳。
古语云:务学不如务求师。
至哉!”看来,褚氏作《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书,受到了范应元的许多启发,褚氏对其师也极其尊敬和感激,如其后序所云,“师恩昊天罔极”。
褚氏最后说:“江湖宿德,稔知其人,不复赘述。
2023高考新课标一卷语文
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2.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4.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李健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
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
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
一、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周定王三年)
根据《史记》等文献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可以得出老子的出生时间不晚于春秋,但具体生于哪一年,《史记》没有记载。
偶然的机缘,我在李氏族谱上看到了老子的出生时间的记载,引起了我对老子生死时间问题的关注,后来发现多个文献验证了李氏族谱的记载。
《李火德族谱》中的《珠公遗墨》一篇记载:“……耳,字伯阳,称老聃,为老子。
生于周定王三年……。
”(珠公即李珠,是宋代人,系李火德之父,老子第六十六代世孙。
)
永安《陇西李氏族谱》记载:“耳,名聃,号伯阳,又名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周定王三年……。
”
唐代《北山录》中的“圣人生第二”记载:“老氏生于定王”。
(宋)慧宝注为:“老子,周定王三年……生于楚国陈郡赖乡曲仁里。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
”(《北山录》,(唐)神清撰;(宋)慧宝注;(宋)德珪注解;富世平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5月第1版第62页。
)
宋代《佛祖统纪》中的“卷第五十五·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记载:“周定王三年(前604)……,老子生于楚陈郡。
”(《佛祖统纪》,(宋)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11月第1版第1286页。
)
明代憨山大师的《老子道德经解》中的《老子传》记载:“老子生周定王三年。
”(《老子道德经解》,光绪十二年春二月金陵刻经处。
)
唐代的《续高僧传》和明代的《佛祖纲目》也提到了“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
多处文献互相验证,所以可以确定老子的出生时间为周定王三年,即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
(老子大孔子53岁,当时的思想家中,老子年龄大出了很多,所以尊称李耳为“老子”。
孔子之所以要向老子问礼,其中重要的原因也不外乎是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对历史了解得更多,并亲历了孔子之前半个世纪的历史。
)
二、老子死于公元前520年(寿命为84岁)
老子成仙升天、老子化胡等传说,皆不可信。
对于老子死亡的
事实,文献也有记载。
《弘明集》记载: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
”另外,还有老子墓的古迹,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
民间俗语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说的是孔子活到了73岁,老子活到了84岁,达到这个年龄圣人都要死,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平常人就更难超过这个年龄了。
在民间的流传中,老子的寿命是84岁。
而《史记》中的“老子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这是因为,传说老子生而白首,其母孕81年,即生下来就是81岁,加上实际活了84岁,就被算成了165岁。
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实际活了84岁,即老子死于公元前520年。
老子大孔子53岁,孔子31岁时离世,说明孔子向老子问礼在孔子31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