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1
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师说(1)
说
韩 愈
余秋雨评韩愈
“中国古代有一种贬官文化,被贬的官员在路上 的时间很长,加之路又很不好走,因此他们在半 路上难免要写诗言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 蓝关马不前”是历代贬官文化产生的最好的两句 诗。韩愈早上给皇帝上奏折,主张尊儒排佛,但 唐代的皇帝对儒、佛都能接受,韩愈因此得咎, 当晚就被贬往8000里外的潮州去了。韩愈的家在 秦岭以北,他的马也走不动了。白云,高山,大 雪,骏马,这是一幅多么孤独的情景!心情虽然 很坏,诗情却是美的。但事实证明,韩愈把被贬 的感受夸张了,事情其实没那么严重,他后来在 潮州过得也不错。艺术家们因为太敏感了,所以 他们、也包括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定要写写 诗、唱唱歌、画幅画。”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 不:通“否” 授 或师焉,或不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3、今之众人 众人: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四、其 人称代词,他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代“圣人” 5、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郯子之徒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词,自己的 代“书”
二、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小学而大遗 3、今之众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学于师。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小学而大遗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多),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圣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已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已,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期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问题学了,大的问题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高中古文《师说》详细解析翻译
师说(韩愈)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
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16)道也。
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
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
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
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
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
”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圣人无常(71)师。
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
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师说》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师说 (第一段)
(顺接连词)
(转折连词) (递进连词)
之 1、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知识、道理”)
2、吾从而师之
(代“闻道先乎吾”之人)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以…为老师)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2、吾从而师之
B、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第一段
感谢下 载
诵读指导:
1、读准停顿
①惑/而不从师 ②人/非•生而• 知之者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从/而师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体察语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突出无人例外
人非生而知之者,岂能无惑? 强调“惑”的存在,一定有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表提顿,有提醒读者注意的作用。
韩愈早年不得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中 进士,29岁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徵为官,后历国子祭酒、兵部侍 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累官到吏部侍郎。期间曾几度被贬, 先后被贬到阳山、潮州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要开明孔孟之道, 以此来反对当时单纯形式的骈文。思想渊源于儒家,重视作家的 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 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韩愈的 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 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 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代表名篇作有《原道》、《师 说》、《杂说》等。作品现存有《韩昌黎文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3课 师说 1
第13课师说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纠正读音。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读1段,读完后,由同组的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
然后同组的同学把全文齐读一遍,巩固读音。
2.纠正翻译。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翻译1段,当翻译出现错误时,同组的同学要纠正译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3.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以小组(4人)为单位,把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4.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以小组(4人)为单位,思考探究以下问题: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领会并运用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诵读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提问法。
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勇于向老师提出疑问。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和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手法。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比“论”随意。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高中古文《师说》详细解析翻译
师说(韩愈)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师说》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师说》⼤约是作者于贞元⼗七年⾄⼗⼋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监四门博⼠时所作。
作者到国⼦监上任后,发现科场⿊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
在⼠⼤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羞于为师”的观念。
作者借⽤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章,以澄清⼈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师说》课⽂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师说》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培养学⽣⾃读注解,疏通浅易⽂⾔⽂的能⼒。
《师说》优质教学课件1(第2课时)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作者在这组横向 比较中,对不从 师的言行加以描 述,并发出带有 讽刺语气的强烈 感慨。
(三)背诵第3段,讨论思考: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学而优,教有方
2.第3段与第1段有怎样的联系?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 提出分论 点:圣人 无常师。
学而优,教有方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 照应第3段。
任务二:分析概括,归纳语言特色
第二层:用孔子的行和言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出孔子请 教官职名称于郯子,请教音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的事例。然后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应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 请教。最后作者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学生背诵第4段,讨论思考: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 点:师道 之不传也 久矣!欲 人之无惑 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A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作者在这组 纵向比较中 用反诘句点 出不从师的 原因
B
为子择师 其身则耻师
作者在这组自 身矛盾的对比 中,对不从师 的表现加以评 论,并给予直 接的否定。
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
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
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
初中语文《师说》1
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
释经书的书
四、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不耻相师 ⑥或师焉,或不焉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⑨孔子师郯子……
老师 意动用法 有专门技艺的人 学习 学习 学习 从师 军队 意动用法
韩愈所说的“师”有独特的含义:既不指 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 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 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 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 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三、词 类 活 用
7、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 以……为羞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9、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
10、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四、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 是标志。
“于”是表被动的标志词。
(4)介宾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
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第一段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师说第一段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第一段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全文及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师道不复,智 反不能及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
士大夫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 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 “议”相比,随便些。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时俗 赠送 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赞许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第三、四段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全文的论点。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出 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 于老聃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 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证明了圣 人无常师。圣人尚且无常师,何况众人呢?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 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第四段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 点,即凡学者,欲出人,必从师。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一、通 假 字
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通“授”
不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指 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写 作 背 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 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 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四)
解 题
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对不 对?
课文分析
1、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全文 的观点 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分别概括各层的含义。
古之圣人 1、纵比: 今之众人 对其子 2、自比: 对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 皆出于此乎(反诘) 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否定)
1、中心论点
中 心 论 点 :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提出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一段) 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阐 述 道 理 反 面 、 对 比 论 证 正面、 事例论 证
(二段)
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自比) 3、巫医、乐 (横比) 师等与士大夫 对比
无:无论,不论,连词。
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三、词 类 活 用
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而耻学于师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很多人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二、古今异义字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靠(他)来......的,用来…… ……的原因(或缘由)。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 愈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 愚、 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之、其、于”三个文言虚词;
3、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4、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掌握作家及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 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 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 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 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 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 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便问: “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 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 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 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 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 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 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 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 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 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 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苌(cháng)弘 蟠(pàn)
郯(tán)子
作师说以贻(yí之 )
全 全 文 文 串 串 讲 讲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 懂得 传授。通“授”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 那,指示代词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 他,人称代词 知道、懂得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本来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学习道理 岂,哪 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 因此 无论、不分 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 愈
(二)
古 文 运 动
韩 愈
柳 宗 元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 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 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 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中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三)
古 文 运 动
(四)
解 题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 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 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阿谀 (yú)
经传(zhuàn)—传(chuán)道
师襄(xiāng ) 老聃(dàn)
走近作者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 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 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 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 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 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 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 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 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 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 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 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一)
作 者 介 绍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 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 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 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 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 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 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 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 古为名的文风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 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 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 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 “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 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 散文的基础。
走近作者
卢小姐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 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 应当规劝他一下。 一天晚饭后, 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 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科场失意乃 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 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 姐赐教。”卢小姐说:“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 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 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 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 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 名字。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横比: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