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 (3)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4平均数1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计算等活动,经历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新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2011版《标准》明确指出:在第二学段要“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平均数,是第二学段中,学生学习到的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解读》中指出对于平均数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如何计算,而且要设计合适的情景,是学生了解它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因此,《平均数》的学习,需要设计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平均数。

二、教材分析:“复杂平均数”是学生对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再一次认识。

纵向看:在京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中,教材呈现了两个小组投篮比赛的场景,引出平均数的价值,然后介绍了移多补少和计算,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的随机性。

“复杂平均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教材呈现了城南小学五一班和五二班男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统计表。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哪个班的整体水平好,再次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这个内容是学生对一组不同权重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深度认识,这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中位数、众数等统计的量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从学习经验说: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2、从学生到底有哪些问题来看,我们设计了两道前测题目,调查问卷用时15分钟,调查对象:五(3)班36名同学。

题目一:解决实际问题。

共有3道小题本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求算术平均数方法。

有2人计算错误,有三人出现列式错误,也是错其中一道。

可见孩子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题目二:谈一谈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有10名学生把平均分理解为平均数,15人对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记忆深刻,6个人提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只有5个人提到了“两个数的中间部分的数”,“分过之后的水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 北京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 北京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学会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课堂教学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平均数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们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平均数的计算准确。

四、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推断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 模块一: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项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例数据和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模块二:平均数的计算(2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让学生自主收集数据,例如身高、体重、成绩等,收集后将数据添加到PPT 上;•让学生计算数据之和;•让学生计算数据的个数;•让学生用总和除以个数计算平均数,并记录在PPT中。

该模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模块三: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到生活实际中,例如根据班级平均分数,判断班级的学习成绩好坏,或者通过计算家庭每个成员月支出的平均数,判断家庭经济状况等。

5.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学生应用平均数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平时多加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 3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 3教案 北京版
3.西郊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小图书馆存书情况统计表。(见书)
完成上面的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平均每人存书最多的是哪个班?平均每人存书最少的是哪个班?
(2)全年级平均每人存书多少本?
(3)从统计表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题目
平均数
设计
理念
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情感目标:(思想教育、心理品质、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Leabharlann 投影学生重点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④在你们班,你是高个还是矮个?根据是什么?
2.下表是育英小学五年级各班的人均体重情况,求出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人均体重,并把下表填写完整。
育英小学五年级学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班级
人数
人均体重(千克)
合计
五(1)班
30
32.7
五(2)班
32
32.1
五(3)班
38
32.6
议一议:各班学生的人均体重与五年级学生的人均体重,各表示什么意思。
难点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课型
练习课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复备
1.育英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人数
平均身高(厘米)
合计
女生
21
144.1
男生
19
142.1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优秀教育文档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一、平均数的意义,直接点,不要用概念这个词。

教员应该明白,平均数是一个实际值,代表一组数的全体水平,需求明白的是,这组数中,每个数都和他是相关的。

建议引出方法:直接问两个组谁好一些?让先生讨论,先生便会说出许多方法,例如:比拟总数,一个个的去单挑等等,并且让他们说清这样比拟的缘由,去一个个的反驳他们,最后,得出,只要平均数才可以替代全体的水平,这才是概念的落脚点。

这样才会真正让先生有思想上的碰撞。

二、求平均数,可以分为两个局部。

1.计算法。

2.移多补少法。

在第一中计算法时,应该给时间,让每位先生去算一下。

第二种方法,移多补少时,应让先生明白,这种方法只适宜数很少的时分,所以,计算法才是最普遍的。

注:在计算中,设计平均数是小数的状况,并且讲缘由,由于平均数代表的是全体水平,每个数都参与了计算,所以会出现小数。

还可以设计一组数:1.4.0.9,求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关键让生明白份数是4,0虽然对大小没有影响,但是他还是参与了。

这些标题可以更好的让先生了解平均数。

三、平均数的范围。

可以用平均数线的位置讨论出平均数是位于最小与最大之间的。

1 / 11 / 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5篇)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考点分析: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生:三角形的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二、新知探究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生说推导过程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生1:我想把它变成我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老师:经过猜测和验证,学生们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请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报告1:由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样水平,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明白得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出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明白得了平均数的含义,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如此为学生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教学从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

邹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扎实,步步推进,在设计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节课有几个亮点: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 它表达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比如在导入时设置了新余火车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明白得、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就在日常生活中。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 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教材和作业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体重的平均数等。

然后,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可以将班级的所有人数加起来,再除以班级的人数。

练习1(10分钟)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简单计算练习。

如:1.某班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5米、1.6米、1.7米、1.7米、1.7米、1.8米、1.8米、1.8米、1.8米、1.9米,请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

应用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首先,通过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

然后,介绍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企业的平均收入、产品的平均售价等。

练习2(10分钟)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练习。

如:1.一家菜市场共有10个蔬菜摊位,其中9个摊位的收入分别为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

问这10个摊位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总结(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2.在生活中认识并应用平均数、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平均人口、平均年龄、平均收入、平均房价等资料收集起来,并进行相应的汇总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一组数求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互动五、教具、材料:黑板、彩板笔、教学PPT、作业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均数,为何要求平均数。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PPT上的互动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作业安排出口算题和概念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

七、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文章二: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的关键点一、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平均数的计算离不开数字,要让孩子明白数字的概念和数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第一步。

二、把问题具象化让孩子接触更多实物,从生活、游戏、故事等多角度,让孩子慢慢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将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平分一下,计算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到多少苹果,就是最基本的平均数。

三、掌握具体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孩子学会将一组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如通过抛色子来计算平均数等。

四、寓教于乐学习数学需要把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求取方法和应用场景,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受。

五、高效的家庭辅导家庭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求平均数的能力。

文章三: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2篇)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2篇)

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2篇)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题目: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课程目标:1. 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找出一组数的平均值。

2.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示例的一组数。

2. 学生提前准备好数学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有没有例子可以举出来?二、新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组数:12、15、18、22、25,请学生计算这组数的平均值。

2.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12+15+18+22+25)/5=?三、小组活动(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个小组找到一组数,让其他小组成员计算这组数的平均值。

3.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进行互相核对。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这周的数学测试成绩分别是88、92、78、85,请问他这周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88+92+78+85)/4=?3. 学生讨论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平均数,并计算出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这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容易吗?还需要再练习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明天交作业。

2. 强调练习的重点是计算平均数,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教学延伸:1. 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解答。

2. 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组数,并计算出其平均数。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中的平均数》课件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中的平均数》课件
小瓦窑小学五(1)班家庭月收入情况统计表 2008年 10月
户数
每户月收入 2000 (元) 平均每户月收入 (元)
3000 4000 5000
2009年五年级植树情况统计表 2009年3月
数量 班级 合计 (1)班 (2)班
项目 人数 平均每人 植树棵数
32 35
5
3
2009年五年级植树情况统计表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理解 统计中的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能 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 解释其结果的实际意义。
3名学生的跳高成绩,分别是90厘米、102 厘米和96厘米。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厘 米?
(90+102+96) ÷3 =288 ÷3 =96(厘米) 答:他们的平均成绩是96厘米。
五年级植树总棵数÷五年级总人数=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棵数
(32×5+35×3)÷(32+35) =(160+105)÷67 =265÷67 ≈ 3.96(棵)
青塔某小区九月份居民用水情况统计表 2008年 10月
户数 每户用水吨数
11 8
4 9
5 10
平均每户用水吨数
(8×11+9×4+10×5)÷(11+4+5) (8 + 9 + 10)÷(11 + 4 + 5)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2.96 1.28
0.60
京华小学五年级各班小图书馆存书情况 统计表 2009年1月
数量 项目 班级 人数
存书册数 平均每人 存书册数


180
660 810 46 15
1 班 2 班 3 班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班级里的学生的身高,我们学校里的每天食堂饭菜的价格等等,如果我们想比较这些数据的大小,或者是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该怎么办呢?2.呈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解决这些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平均数也就是平均值,指的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这个概念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学过了。

比如说我们班级里有20个学生,我们要计算这20个学生的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学生的身高累加起来,再除以20就可以得到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班级所有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3.探究让我们来试一试,假设我们班级里20个学生的身高分别是:150cm 155cm 160cm 162cm 165cm170cm 168cm 173cm 170cm 170cm162cm 159cm 160cm 164cm 155cm150cm 160cm 165cm 168cm 172cm现在我们要求这20个同学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数相加,得到3127,再将3127除以20,得到156.35,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班级2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同学们,你们试试看能否独立计算出我们班上第一个小组同学的体重的平均数呢?4.总结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呢?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比较不同地区房价的高低、不同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的高低、不同餐厅食品质量的高低等等。

5.练习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看看大家学会平均数的计算和灵活运用了吗?1)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0,35,48,32,23。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教案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教案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学习平均数的应用,例如统计、计算、比较等;(3)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技巧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统计和计算能力;(2) 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团结合作、自信自主的品质;(2) 培养学生的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平均数的计算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如何确保平均数的计算结果准确。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导入课程:(1) 通过图表等形式,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引出平均数的概念;(2) 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平均分、家庭平均消费等,引出平均数的应用;(3) 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出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直观呈现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使用图表来直观呈现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成绩分布表、销售量统计表等等。

3.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1) 总数除以样本数;(2) 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总数。

4.练习平均数的计算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如求班级平均分、求家庭平均收入等等。

5.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来解决,如班级义卖筹集善款等等。

6.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授课总结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教育游戏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游戏等形式,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定义;(2)学会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意识到平均数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

3.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由于有10个同学的成绩,这组数据的个数是10,而这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组数据的总和是811。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由于这组数据一共有10个同学,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811÷10=81.1。

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81.1分。

(3)平均数的用途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例如,在学生的成绩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高,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而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低,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4.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教学方法:讲授、实践练习(2)学时分配:1课时第二部分:反思本节课上,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的用途。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在实践练习中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提炼方法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通过复习,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

2. 数的运算:复习加减乘除法,理解运算定律,掌握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

3.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4. 测量:复习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意义,掌握单位换算。

5. 统计与概率:复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6. 解决问题: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知识,提出整理与复习的重要性。

2. 整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模块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 复习巩固: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查漏补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课后自主复习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合作交流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平均数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平均数
五(2)班好于五(1)班
利用表中现有 的数据无法比 较哪个班的成 绩更好,需要求 出每个班的平 均成绩才能比 较。
1.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 的概念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 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 据的个数。
平均数 的意义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 计对象的平均水平,所以借助它 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 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总数量 ÷总份数= 平均数
所以刚才的问题可 以这样解决!
五(1)班的平均成绩: (144×25+150×15)÷(25+15)=146.25(个) 五(2)班的平均成绩: (135×16+153×20)÷(16+20)=145(个)
146.5>145 答:五(1)班跳绳的成绩好一些。
例 1 根据计算结果,将下面的统计表补充完整。
城南小学五(1)班男、女生“1分钟跳绳” 成绩统计表
2012年4月
性别
人数
平均成绩/个
合计
40
男生
25
女生
15
146.25
144
150
根据计算结果,将下面的统计表补充完整。
城南小学五(2)班男、女生“1分钟跳绳” 成绩统计表
性别 人数
2012年4月 平均成绩/个
合计
36
145
男生16135 Nhomakorabea女生
20
(3)如果在五(1)班和五(2)班之间组织一次“1分钟跳绳” 比赛,获胜的可能是哪个班?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平均成绩可以 描述这组数据 的总体情况
平均成绩高的, 总体水平就高
如果再组织一次“1分钟跳绳”,获胜的可能是五(1)班。
1.城南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做了“家庭使用塑料袋” 情况调查,每人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数量。 调查结果如下:5、15、9、9、15、9、9、15、9、9、 11、9、9、15、9、9、9、11、9、15、11、11、13、15、 15。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 素材:【多彩课堂】 智力乐园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  素材:【多彩课堂】 智力乐园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智力乐园
例 四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加上第五名同学的体重后,平均体重多了l 千克,第五名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根据四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我们可以求出四名同学的总体重是37×4= 148(千克),加上第五名同学的体重后,他们的平均体重增加了1千克,也就是37+1= 38(千克),那么五名同学的总体重是38×5=190(千克),所以第五名同学的体重是190-148 =42(千克)。

还可以这样想,加上第五名同学的体重后,平均体重增加1千克,也就是第五名同学的体重比前四名同学的平均体重多了5个1千克,那么第五名同学的体重就是37+5=42(千克)。

解答:方法一:37×4=148(千克)37+1=38(千克)
38×5=190(千克) 190-148=42(千克)
答:第五名同学的体重是42千克。

方法二:1×5=5(千克) 37+5=42(千克)
答:第五名同学的体重是42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
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根粉笔,要分给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想,怎样分呢?如果每人分2根,那么着8根粉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根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根粉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通过这个例子知道大家对平均分掌握的很不错,但我们今天学习的平均数在意义上和这里的2有所不同,大家想知道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情景图:在生活中老师经常会看到咱班同学爱收集矿泉水瓶,大家看,老师把其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这几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

任务呈现:
1、观察这个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
问题?
2、“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从统计图上移动矿泉水瓶能使每个同
学收集的数量都相同。

自主学习:学生分析题意,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方法,教师课件演示移动的过程。

2、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我们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
水瓶,这里的13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提问:这里平均数13和前面例子中平均数2表示的意义有什
么不同?
前面例子中的2是指每人实际得到了2根粉笔,而这里的13不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数量。

4、小结:13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是这几个数的平均
数量,在实际收集的数量中,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
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少。

任务二: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过渡: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或者数据较大时,还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球平均数吗?那怎么办?
任务呈现:
1、独立列式解答“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完成后,把你的解答方法在组内说一次。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收集算法,指名板演。

展示交流:
1、集体订正板演情况。

(14+12+11+15)÷4
= 52÷4
= 13(个)
2、那组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求平均数的?要说出每步算式的
意义。

3、质疑:如果我们除以3行吗?为什么?
4、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是把这几个数的总和平均分成
几份。

5、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

三、检测导结:
到现在为止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课前想的目标是否达到了呢?我们检测一下:
1、目标检测:
四位同学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赠图书情况如下表:
平均每位同学捐赠多少本书?
2、结果反馈:
(1)、指导学生同桌交换检测卷。

(2)、对照屏幕上的答案,认真批阅同学的卷子,划出错误的地方,并打分。

(3)要求学生帮助同学把做错的题改正。

最后,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检测结果和改错情况,特别要关注没有完成改错的同学。

3、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