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 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醉能同其乐”,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中心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中心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因事说理——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游记因事说理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 取”的学习态度; 3.背诵第三段,积累虚、实词。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的用法分类
1、那个,那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它,他、她(它们、他们、她们) ——入之甚寒,问其深 3、它、他、她(它们、他们、她们)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我,我们,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 其”字的用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 件? 有志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 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有力 能“无悔”、无“可讥”。
有物
合作探究1: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要说 明什么道理?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第三段: 而其见愈奇。…...盖其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而人之所罕至焉.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步速递】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Word版含解析)

【同步速递】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Word版含解析)

1.一词多义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2.解释加粗词语并说出属于哪种词类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始舍于其址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火尚足以明也3.古今异义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今义: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E.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F.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今义:G.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1.乃: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

道:路,道路;道理;主张;说,1.作者游洞出来后为什么后悔?力尚足,火尚足却未尽兴,什么原因所致?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

其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在游山的过程中得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要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整理ppt
三、课堂延伸(14 分) 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
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 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 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
(2 分)
()
A.其 自.外 其.伯 修父 竹殿 森中 然君 以高
B.作以.兰为皋陂之池亭以.养其亲
C.处 所以 者.安 为其 于子 故孙 而之 难计 出虑者.远且周
D. 三 始宿 家而 灵.壁 至, 其下 而.为此园
整理ppt
解析 D 项都是表示承接的连词,随后,而后;A 项 第一个是代词,那;第二个是代词,他,他的;B 项 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目的连词,来;C 项第 一个是助词,“……的人”;第二个是句子中间表示 停顿语气的助词,不译。 答案 D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析 A 项褒 bāo,瑰ɡuī;C 项骀 dài,相 xiànɡ;
D 项观ɡuàn,仆 pū。
整理ppt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B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终于

示范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示范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不会读的字音 不理解的词语
读不懂的句子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 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深远幽暗 的样子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那些 代洞 走到尽头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 连词, 表修饰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懈怠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大概 将要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分之一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达到的人 体力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责怪 照明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代自己 极尽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PPT课件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 悔矣
议一议: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志” “力” “物”
、山
2.画出空间方位图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旅游线路图
后 洞


慧空禅院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 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 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叙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精品课件(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精品课件(第2课时)

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
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
终点站。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志当存高远》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 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 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要有坚强的意志,最大限 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 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 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 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探究案
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成功都需要哪些因素?对你而言哪个因素最重要? 如何才能成功?试有理有据加以阐述。不少于 500字。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 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
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 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顽强的意志,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 助,或者有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 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 “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 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课件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力物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 光和怡人的感受?

见闻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课堂小结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 联系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尽__吾__志___”和“_深__思___”的道理。
文本探究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文本探究
对此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 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 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 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 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 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见少 记少 乐少
悔:不得极 游之乐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文章脉络:
记叙 游 议论的基础 褒 禅 山 记 议论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

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

演示说明:学生答题后, 老师点击相应选项的字母, 将会自动判断正误并给出 解释。后面类同。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A .再想想吧!
B .选错了,要继续努力哦!
四、品读升华
1、“得”启示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飞来峰上千寻塔, 京口瓜洲一水间, 闻说鸡鸣见日升。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只缘身在最高层。 明月何时照我还。
2、“得”规律
• 2、3段在写作构思上的特点: • 而余亦悔其随之——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举一反三:1、4段在写作构思上的特点: • 盖音谬也—— •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二课时 品读第2、3段
一、温故知新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庐冢(zhǒnɡ) 何可胜道( shènɡ ) .盖音谬也(miù) 窈2 然(yǎo) .安上纯父(fù) 无物以相之(xiànɡ) .咎其欲出者(jīu)瑰怪(ɡuī)
A.“胜”应读“shēnɡ” B. 正确 C.“父”应读“fǔ” D.“咎”应读“jiù”
D .不同寻常/很,十分。
4.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距其院东五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A代词,他们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 前面记叙描写是后面议论的依据,后面
议论是前面记叙的升华,叙议前后照应, 交映生辉。 • 小结:写法——即事明理(因事见理)
2、从作者要说的“理”反推过去,你能够理 解作者第2段对记游详略处理的意图吗?
略写前洞,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 半途而废的经历,其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 “悔”的感受,从而为下文“叹”——议 论作铺垫。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游记写法:即事明理。 2.理想追求:尽志无悔; 治学态度:深思慎取。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
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 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 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 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 别?

写因事见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 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 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 •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 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运 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去因事见理,并将自己 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 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 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 【亮点赏析】 作者因赶考时看见一家名为“风沙渡”的小餐 馆,由此生发,情思飞扬,联想到人的高贵来自灵 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发出“有了一颗拒绝平 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 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的感叹,事由虽小, 但阐释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看我们是否有心而已,作者从细微处着笔,由此生 发出不凡的人生哲思,让人折服。 另外,本文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才气逼人。 即便化用诗句,也饶有情趣,你看“与老板相视一 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潇洒之态跃 然纸上。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可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 道:①道路②道理③主张④说、讲⑤赶路⑥行政区域⑦通”导”
 名:①名字②出名、闻名⑧说出、说明④命名⑤有名气的⑧名声、威望 然:(1)这样,如此(2)对,正确(3)然而
 其:”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大致分为五类。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

 (4)人称代词,”我”、”自己”。

 (5)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揣测语气”大概”。

 补充其他用法:连词,表假设。

如: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潴,君子不近。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记第⼆课时学习流程⼀、问题导学(⼀)、阅读第⼆⾃然段,解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1、重点字词有⽳窈然不出⽕且尽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尚⾜以明也余与四⼈拥⽕以⼊⽐好游者尚不能⼗⼀则或咎其欲出者⽽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句式所谓前洞也3、思考题:1、为什么⽂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2、第⼆段可以分成哪⼏层?(⼆)、阅读第三⾃然段,解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1、重点字词于是:夫夷以近⾮常:⾮常之观⾄于:⽆物以相之险远:2、特殊句式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不随以⽌也3、思考题:(三)、阅读第四⾃然段,解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1、重点字词谬:传:名:所以:学者2、特殊句式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合作探究(⼀)解释加重的词语: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褒禅”距其院东五⾥有泉侧出⽕尚⾜以明也则其⾄⼜加少矣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古今异义⾮常1、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2、备他盗出⼊与⾮常也于是1、于是余有叹焉2、吾祖死于是,吾⽗死于是3、请他,于是他来了⾄于1、⾄于幽暗昏惑⽽⽆物以相之2、⾄于颠覆,理固宜然3、⾄于我,你就别管了⼗⼀⽐好游者尚不能⼗⼀(三)翻译1、⽅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三总结提升虚词以1、以故其后名之⽈褒禅2、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3、由⼭以上五六⾥4、余与四⼈拥⽕以⼊5、⽕尚⾜以明也6、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7、⽆物以相之8、⼜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于1、始舍于其址2、于⼈为可讥3、于是余有叹焉4、余于仆碑5、师不必贤于弟⼦6、求救于孙将军7、君幸于赵王四拓展达标1.下列句⼦中“之”的⽤法归类正确的⼀项是:()①顷之,烟炎张天。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名师课件(第2课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名师课件(第2课时)
”的意义用法相同 的一项( D ) (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A.距其院东五里 (用作代词)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用作代词)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用作代词)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B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介词)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修辞关系的连词)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准确的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 怀,以及从游山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课文精析
学习第三段 1. 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对“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这句话的理解。 《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名句填空。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明古人游赏有 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 ”,照应“其 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原)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原)
后洞 → 详

略 详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经过 →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议力 议物 略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 快要

于是
一起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概 所到的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王安石
半途而返的游览
流芳千古的美文
•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写作 者游了哪?各有什么 特点? •2.作者游后的感受?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在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2.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

游褒禅山记课件PPT第2课时

游褒禅山记课件PPT第2课时

(D )
B.① ②今 后言 世之“华 谬.” 其如 传“ 而莫 华实 能名”者之“华”者,盖音谬.也
C.②①所此.以所..游以.目学骋者怀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① ②问 复其 前深 行, ,则 欲穷 其.其 好游 林者不能穷.也 解析 D 项穷:走到尽头。A 项①夷:平坦;②平安。B 项
谬:①错误;②弄错。C 项所以:①表示原因;②凭借、用
“者”,……的人。
5.默写。 (1)而世之_奇__伟_____、__瑰__怪______、非__常__之__观__, ___常__在__于__险__远_________,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_往__往__有__得_______, 以__其__求__思__之__深__而__无__不__在__也。
人,而让你走上追随圣贤的道路,能说他们不贤明吗?有人 非议有人嘲笑却始终不后悔,不是贤明的人能做到这样吗? 现在如果舍弃对道德的追求而追求富贵和官职,大概就不会 是这样的;这样看来,你用来让父母荣耀、抛弃心中惭愧的(理 由),就很多啊。从前非议嘲笑你的人,本来就是平庸之人, 哪里值得你惭愧呢?你姑且带着我的话回去,告慰父母,他 们也会非常高兴,对你将会怎么样呢?”胡叔才于是坦然醒 悟,准备行装回去了。我就写些用以告慰他父母的话送给他。
参考译文 胡叔才,是铜陵的大族(子弟),(胡氏家族) 世代以资财闻名。(胡氏家族)中的纨绔子弟把放纵、游荡当 作自己主要的事情,规矩谨慎的人则努力多置田地以扩充资 产。这以前,乡中富有人家中有让子弟求学的,耗费千金的 资财,最终没有成就。乡中那些富有人家以此为借口,再不 肯出资财让子弟求师学习,遇到读书人都指手画脚,远远避 开,好像怕他们沾染了自己似的。即使是胡氏家族也是这样。 唯独胡叔才的父母不这样,在胡叔才小的时候,拿出重金, 聘请好的老师教他。等到胡叔才长大可以游学后,他的父母 又出资让他外出求学,一点也不吝惜。过了几年,和友人一 同去参加考试,没有考中回来了。乡中有一部分人公开非议, 有一部分人暗中嘲笑。他父母更加坚定,不后悔,又拿出钱 财让他出去求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可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
道:①道路②道理③主张④说、讲⑤赶路⑥行政区域⑦通"导"
名:①名字②出名、闻名⑧说出、说明④命名⑤有名气的⑧名声、威望
然:(1)这样,如此(2)对,正确(3)然而
其:"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大致分为五类。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

(4)人称代词,"我"、"自己"。

(5)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揣测语气"大概"。

补充其他用法:连词,表假设。

如: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
潴,君子不近。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提示:(1)叙议之间是否有过渡句?(2)作者在介绍褒禅山时为什么特意提到仆碑?(2)作者写游山,只记山洞,为什么前洞略写,而后洞详写?)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三段的开头句"于是余有叹焉"引起下文的议论,而"叹"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础之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章一开始在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记游山,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后洞详写;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

两洞对比,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相扣。

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又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

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
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

(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附:全文结构图
说明:本文通过记游,说明无论治学还是做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文章叙议结合,照应严谨,此板书,列出-厂本文记叙所见和议论所感的:主要内容。

标明了前后内容间的呼应,记叙和议论间的关系,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课后记载:
第二次备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