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_网络成瘾_的关系

合集下载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程乐华李峰中山大学心理系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案例不断见诸媒体,相关调查也显示青少年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16年4月至6月的调查发现约有10%的中学生有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倾向。

民盟北京市委2001年完成的一个调查显示,在北京青少年中,14.8%患上“网络成瘾症”。

而一般估计,网民中各种形式的成瘾比例在6%左右。

国外研究者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在德国进行的一个调查发现150万德国人网络成瘾,占全国人口的5%。

而其中18岁以下的男青少年的比例为8.2%,女孩子为7%。

案例和相关的调查结果提醒我们,青少年网络成瘾有自身的特点,对他们网络成瘾现象的理解除应该考虑作为一般人的成瘾规律和网络自身的特点外,也应该考虑他们面临的自身发展任务的影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也即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就是回答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将来要做什么。

自我认同往往从中学开始,在大学阶段快速发展。

在青少年自己开始探索和选择后,他们会原来由家长和老师提出目标和资料转化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收集资料,做些行为尝试,自我探索生命的方向,并逐渐回答自己的是谁等问题,经过青少年期的探索完成自我认同。

当青少年接触、进入网络空间时,他们是带着获得自我同一性的任务的,他们会在网络上继续寻求自我同一性,在自我探索、尝试不同行为的同时也积极寻求他人对自己观点、态度的认同。

在民盟北京市委2001年所作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调查中,玩电子游戏的主要原因就包括“摆脱孤独,寻求伙伴”和“寻找自我,满足成就感”。

网络中人群的广泛性和身份的匿名性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结识任何他想结识的人,包括比他年龄大很多的成年人或者有特殊背景的人。

他们可以通过与这样人的交往得到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不可能得到的经验和信息。

这种相对开放和平等的关系中获得的信息和评价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内化。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1张国华,雷雳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9)E-mail:dr.leili@摘要: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存在着密切关系。

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及“网络成瘾”的关系。

研究发现,(1)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服务使用偏好相关不显著;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和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均为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自我认同完成、性别、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服务使用偏好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

关键词:自我认同;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网络成瘾1. 问题提出Erikson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

艾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少年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Marcia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早闭、延迟和完成四种状态。

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认同概念,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统一体。

就某一时间点而言,自我认同表现为一种静止的状态,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就某一时间段来说,自我认同又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自我认同状态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

简单来说,自我认同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特定个体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自我认同则处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个位置[1]。

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2],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3]。

网络沉迷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主题班会

网络沉迷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主题班会

自我认同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 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 力。
自我认同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独 立自主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 的生活态度。
青少年自我认同面临的挑战
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信息爆炸使得青少年容易感到迷茫和焦虑,影响自我认同的 形成。
家庭、学校和同伴对青少年的期望和压力也可能导致其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和矛盾 。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避免过度沉 迷于虚拟世界。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鼓励青少年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健康的兴 趣爱好和社交圈子。
04 应对网络沉迷的策略与建 议
家庭层面的应对策略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孩子在 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 使用网络。
增强自我认同,摆脱网络沉迷的案例分享
总结词
通过增强自我认同,提高自信心,从而摆脱网络沉迷。
详细描述
某学生意识到网络沉迷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人际关系,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特长,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交场合,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减少对网 络的依赖。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的案例分享
总结词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为戒除网络沉迷提供全方位的 支持。
提供机会让青少年尝试不同的兴趣爱 好和挑战,培养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和 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应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肯定 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 能力。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理 解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鼓励青少年多读书、多思考,拓 宽视野,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网络沉迷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主题班会

网络沉迷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主题班会
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
针对网络沉迷问题,研究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01
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青少年认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度追
求虚拟成就。
02
02
健康的自我认同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避免沉
迷其中。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
03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引导。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网络沉迷与自我认同的内在机制
进一步探讨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认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拓展研究领域
系。
心理健康
长期的网络沉迷可能导 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影响个体的心理健
康。
02
自我认同的概念与重要性
自我认同的定义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份、价值观、信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同程度 。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比较、自我反思和经验积累等方式逐渐形成的。
自我认同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措施
针对严重网络沉迷的学生,需要 采取专业的治疗措施,如认知行 为疗法等,帮助他们戒除网络成 瘾,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05
案例分享与启示
成功戒除网络沉迷的案例
案例一
小明的故事
案例二
小红的转变
自我认同提升对戒除网络沉迷的作用
自我认同的定义和重 要性
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

论述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论述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论述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网络游戏在当代青少年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 虚拟身份塑造: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创建并控制一个虚拟的角色或者身份,这种身份可以是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例如不同性别、不同外貌等。

通过扮演和塑造虚拟角色,青少年可能探索和表达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身份认同,对于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社交互动与认同:网络游戏提供了多人在线游戏的机会,玩家可以与其他玩家进行社交互动。

在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加入团队、结交朋友、参与社群,并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经历。

这种社交互动可能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影响,他们可能通过与其他玩家的互动来发现和认同自己的兴趣、爱好、技能等。

3. 成就感和自尊心:网络游戏通常提供了一系列的成就系统和比赛机制,玩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称号、提升等级等来获得成就感和自尊心的满足。

这种成就感和自尊心的提升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可能通过游戏中的成就来增加对自己的肯定和自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游戏并不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唯一因素,其影响与其他因素相互交织。

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都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此外,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监督。

综上所述,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游戏中的虚拟身份塑造、社交互动、成就感等因素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形成和发展。

然而,需要在适度游戏的前提下,注意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哎,说起现在这些青少年哦,网络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生活里头的一大块儿。

天天抱个手机,不是刷抖音就是看微博,要么就跟同学在QQ、微信上摆龙门阵。

网络世界花花绿绿,确实好耍,但话说回来,这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影响可不小嘞。

你看那些娃儿,天天在网上晒自拍,P得跟天仙一样,追求点赞和评论,好像别人的认可比啥都重要。

时间一长,有些人就分不清网络上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了。

有时候,为了在网上博眼球,啥子都敢发,啥子都敢说,啥子人设都敢立,结果嘞,线下见面,完全两个人,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还有些娃儿,网上看多了那些炫富的、秀恩爱的,心里头就焦得很,觉得自己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对,一天到晚郁郁寡欢的。

其实啊,这都是没找准自己的位置,没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

所以说,青少年在网上冲浪的时候,还是要有个度,要学会分辨真假,晓得啥子该看啥子不该看,啥子该说啥子不该说。

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晓得自己是个啥子样的人,晓得自己想要啥子。

不要被网络上的那些浮夸和虚假迷了眼睛,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丢了真实的自己。

说到底,网络只是个工具,用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自己。

希望这些娃儿些,都能在网上找到乐趣,同时也能保持清醒,找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样子。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快速发展,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和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然而,这种过度的使用是否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青少年在虚拟社交空间中获得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机会。

通过发布自己的照片、文字、心情等内容,青少年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赞同。

这种虚拟社交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寻找认同的途径。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与快速获取知识的渠道。

青少年可以通过关注感兴趣的账号或网页,接触到各种领域的知识与信息,从而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边界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与态度。

这种迅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构建自己的自我认同。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尽管社交媒体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经常经过编辑和修改,很难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

青少年容易因为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与他人的对比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感。

其次,社交媒体中存在着网络暴力、欺凌和谣言传播等问题,青少年容易因此受到他人的攻击和质疑,进而对自身价值感产生怀疑,影响自我认同的建立。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多样化,青少年难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如低俗、暴力等等。

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干扰和冲击,导致他们的自我认同受到负面影响。

三、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面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进行合理的使用,以促进其自我认同的发展。

首先,家长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培训和教育,提醒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价值观。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微信、微博到抖音、Instagram,网络社交的纷繁多样给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塑造
青少年在网络上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往往是精心策划和选择的。

他们通过发布照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和态度。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影响着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社交比较与自我认同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青少年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比较外表、生活方式、社交圈子等。

这种比较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甚至失落感,影响着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和身份认同
青少年在网络上参与各种社交群体,可能会形成多重身份。

他们可能在不同平台上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和兴趣,这种多重身份的建构也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与网络社交的平衡
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自我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网络社交的真实性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享受网络社交带来乐趣的青少年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自我和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使网络社交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非困扰。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受网络社交影响巨大,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观,以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交带来的影响。

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

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

用于了解学生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使用行为;孤独感量表则用于测量学生的 孤独感程度。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 分析等。
结果分析
1、即时通讯与孤独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即时通讯使用频率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即使用即时通讯 越频繁的学生,其孤独感越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过度依赖即时通讯,导致面 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减少,从而增加了孤独感。此外,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 间越多,
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增加孤独感。因此,研究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 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 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即生活事件量表、即时通讯使用情况问卷和孤独 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初中生面临的生活事件频率和种类;即时通 讯使用情况问卷
影响,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则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
本研究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以1000名初中生为样本。数据收集采用匿名自 填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呈现出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 加的趋势。具体而言,初一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15.6%,初二学生的病 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20.3%,初三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25.7%。
现实、娱乐等行为。即时通讯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初 中生的自我认同有着复杂的关系。
首先,即时通讯工具为初中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可以帮助他们与朋友、 家人进行即时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社交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可能 会增强初中生的自我认同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初中 生。
3、鼓励社交互动:家长和老师应鼓励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交互动,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和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提 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社会网络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社会网络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

社会网络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网络如Facebook、Instagram等为青少年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强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自我展示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经常分享自己的照片、心情和生活点滴。

然而,这种自我展示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一些青少年对自己形象的过度关注。

他们会时刻追求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试图通过社交媒体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这种行为会削弱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他们对自我价值的低估。

其次,社会网络带来了对社会标准的过度追逐。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会接触到许多成功或完美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经过加工和虚构的。

然而,青少年往往会将这些虚幻的标准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追逐着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内在的不满和失落感,甚至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能引发青少年之间的攀比和群体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经常会看到他人分享的豪华假期、时尚穿搭和高分数的考试成绩。

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与他人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对他人的羡慕和嫉妒情绪,进而试图通过模仿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形象。

然而,这种攀比的行为只会加剧青少年之间的竞争和社会压力,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带来消极的影响。

当然,社会网络不全都是负面影响。

适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上的联系和互动能够帮助青少年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观念的同龄人,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社交关系和增强自尊心。

此外,通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青少年也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加强他们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认同感。

总结起来,社会网络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着双重影响。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象的过度关注、对社会标准的过度追逐以及攀比和群体压力。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然而,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首先,社交媒体的使用给青少年带来了自我认同的困扰。

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是充满完美的形象和生活的,这让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常常会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从而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标签和评价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感到被定义和局限。

其次,社交媒体的使用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自我表达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需要展示自己的生活、兴趣和个性,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然而,这种表达往往需要经过筛选和加工,使得青少年不敢真实地展示自己。

这样一来,他们会感到自己与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形象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和焦虑。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还会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的社交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虚拟的社交圈子。

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与网友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这种虚拟社交的替代性会导致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变得疏远,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并非完全负面,它也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青少年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得到理解和支持。

这种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心理健康。

其次,社交媒体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这种获取知识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自我认同的水平。

鉴于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明显增加,导致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网络成瘾的问题。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心理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

1.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和状态,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青少年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通过虚拟身份来追求自我满足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这种自我认同和满足感的不断强化,可能导致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

其次,个体的情绪状态也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心理因素。

青少年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有些青少年选择通过网络逃避现实,从而满足自己情绪调节和放松的需求。

然而,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反过来又会加重他们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青少年对自主控制能力和自律性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网络成瘾的发生。

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控使用时间和内容,使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方式。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首先,社交环境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处在一个追求虚拟社交和关注度的时代,社交网络成为了他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迅速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誉,这种社交满足成为了他们网络成瘾的重要动力。

其次,家庭环境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网络使用的监管程度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情况。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良好与否,决定了青少年是否能够在网络使用中保持适度和自律。

3.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和态度,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首先,个体对网络的认知偏差会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噫,说起现在嘞些青少年哦,网络对他们来讲,简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每天抱起个手机,不是刷抖音就是看微博,时不时还要在微信、QQ上跟同学吹几句壳子。

这种行为嘛,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关键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啷个把握。

你看哈,有些娃儿,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嘞兴趣,比如喜欢画画嘞就在网上发作品,喜欢唱歌嘞就在直播间里头吼两嗓子,这样嘞网络行为不仅让他们放松了心情,还让他们得到了别人嘞认可,对自我认同那是大大嘞提升。

但是嘞,也有些娃儿,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天天在网上跟别个吵架,嘞种行为不仅没得啥子好处,还会让他们嘞心态变得越来越差,觉得现实生活没意思,对自我认同那是一点帮助都没得。

所以说哦,青少年嘞网络行为,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嘞自觉和家长嘞引导。

要学会在网络上找到对自己有益嘞东西,不要光晓得耍,还要学会用网络来提升自己。

同时,家长也要多关心娃儿嘞心理变化,不要光看到他们嘞成绩,还要看到他们嘞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在网络上找到真正嘞自己,实现自我认同,而不是被网络所迷惑,迷失了方向。

说到底,网络只是个工具,关键还是要看个人啷个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的关联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的关联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的关联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娱乐和社交的主要平台。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包括网络成瘾。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这种关联的因素。

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特征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使用的过度依赖和沉迷,对网络活动表现出失控的行为模式。

网络成瘾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冲动控制困难网络成瘾者往往很难控制自己使用互联网的冲动,无法适当地限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2. 抗挫折能力低下网络成瘾者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无法有效应对,常常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问题。

3. 社交关系受损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网络成瘾者很可能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导致与他人的社交关系受损。

4. 心理和生理症状网络成瘾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和生理症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正处于身体、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关联。

1. 逃避现实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导致他们沉迷于互联网的一个原因。

当他们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上网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通过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他们能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问题并获得一种安慰感。

2. 社交困难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因为自卑、社交焦虑等问题而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与其他人交流和建立联系。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辩论辩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辩论辩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交压力和个人情感问题。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社交关系和自我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

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社交压力巨大,许多青少年感到无法融入同龄人群,导致他们通过网络寻求安慰和认同感。

据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青少年因为社交压力而沉迷于网络。

其次,个人情感问题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波动频繁的阶段,他们对爱情和友情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望使得许多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寻求情感的满足和安慰。

研究表明,有超过50%的青少年因为个人情感问题而沉迷于网络。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

”这句话表明了青少年对于自我认同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网络成瘾的危害》这一经典案例,该案例中描述了一位青少年因为社交压力和个人情感问题而沉迷于网络,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交压力和个人情感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

反方观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诱惑。

首先,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吸引用户并让他们沉浸其中,这些游戏往往具有丰富的剧情和多样的游戏性,能够让玩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求新的阶段,他们很容易被这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导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

其次,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往往能够让青少年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供一种“避风港”的感觉。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问题,而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则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虚拟的满足和安慰。

因此,许多青少年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引用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话,“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是虚拟世界中的乐趣。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的关联分析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的关联分析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的关联分析在当今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少年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上传照片、分享动态,青少年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以及与朋友们的互动。

这种展示行为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因为他们会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当他们的照片或动态获得大量点赞和评论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他人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增强了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形象可能会扭曲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

许多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是他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而隐藏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这种虚假形象可能导致其他青少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产生自卑感。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评论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除了展示自己,社交媒体还提供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与朋友们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

这种交流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联系,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建立的朋友圈也可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认同。

然而,社交媒体的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往往是虚拟的,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

青少年可能会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这种虚拟交流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交技能退化,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也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负面评价,这可能对青少年的自尊心造成伤害,降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除了展示和交流,社交媒体还通过提供各种社交互动功能来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
勒些年青的娃儿些,一天到黑手机不离手,网络头耍得飞起。

他们嘞网络行为,说到底,就是找寻个自我认同噻。

你看哈,发个朋友圈,等哈儿就盯到手机看,哪个点赞了,哪个评论了,心头那个美滋滋哟。

要是没得啥子反应,心头就猫抓似嘞不舒服,觉得自个儿是不是哪儿没对。

这就是想在网上得到别个嘞认可,觉得自己在这世上还是有嘞点存在感嘛。

还有些娃儿,打游戏打得天昏地暗,为啥子?还不是想在游戏里头称王称霸,找到那种“我就是最牛嘞”感觉。

赢了嘞时候,心头那个得意哟,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人物;输了嘞时候,又怄得不得了,觉得自个儿咋个这么霉,其实嘞,都是网络里头嘞虚拟世界,当不得真。

但是嘞,这些娃儿也要晓得,网络里头嘞认同,终究是假的。

要想真正嘞找到自我认同,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头来,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嘞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嘞得到别个嘞尊重和认可,心头才踏实得嘛。

所以说,青少年嘞网络行为,虽然说是找自我认同嘞一种方式,但是嘞,也不能陷得太深,还是要保持清醒嘞头脑,晓得啥子才是最重要嘞。

莫得了一天到晚就在网络里头混日子,最后啥子都没学到,还把自个儿嘞大好青春给浪费了。

作文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

作文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

作文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网络为青少年带来了许多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络成瘾的隐患。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

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等,难以自拔。

他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疏于学习和社交。

有的甚至出现了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1. 心理需求的满足:青少年正处在争取独立和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渴望通过网络来获得自我肯定感和满足感。

2. 虚拟世界的吸引力: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呈现出色彩缤纷、充满刺激的虚拟世界,吸引着青少年寻求刺激和逃避现实的欲望。

3. 社交压力: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面临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网络成为他们缓解压力和寻求情感交流的途径。

三、网络成瘾带来的影响1. 学业受损:网络成瘾使青少年无法专心学习,注意力涣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社交隐患: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使青少年与现实社交脱节,丧失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加重了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3. 健康问题:长时间盯着屏幕、缺乏运动会导致青少年眼睛疲劳、近视,还可能引发肥胖等身体健康问题。

四、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1. 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限制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

2. 学校的教育与宣传: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教育,提醒学生远离网络成瘾的危害,同时提供健康的娱乐活动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3.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包括参与户外运动、读书、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等。

4. 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确实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十分必要,帮助他们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

五、结语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张国华1,雷雳2,邹泓3(1.阜阳师范学院心理系,安徽阜阳236041;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2;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方法:以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共5个年级404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结果: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r=-0.19,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r=0.17,P<0.01),与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服务使用偏好相关不显著;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均为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9、0.17、0.27和0.44,P值均小于0.01);回归分析发现,互联网社交、自我认同完成、性别和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其解释量分别为18.6%、3.4%、2.2%和1.8%,总的解释量为26%。

结论:自我认同完成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显著,并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

【关键词】自我认同;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网络成瘾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1-0037-03Adolescents’EgoIdentity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ZHANGGuo-hua,LEILi,ZOUHongDepartmentofPsychology,FuyangTeachersCollege,Fuyang23604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amongadolescents’egoidentity,internetservicepreference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Methods:Asurveyresearchmethodwasadoptedinwhichquestionnaireswereadministeredto404middleschoolstudentsfromJuniorItoSeniorIIcity.Results:Therelationshipbetweenego-identityachievement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wassignificantlynegative(r=-0.19,P<0.01);ego-identityachievementhadsignificantlypositiverelationshipwithinternetinformationservicepreference(r=0.17,P<0.01),butnotwithotherinternetservicepreferences;fourinternetservicepreferencesallhadsignificantlypositiverelationshipswithpathologicalinternetuse(r=0.39,0.17,0.27and0.44,allthesignificantlevelwasP<0.01);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internetsocialserviceperference,ego-identityachievement,sex,andinternetrecreationalservicepreferencecouldpredictpathologicalinternetusesignificantly,explaining18.6%、3.4%、2.2%and1.8%ofthetotalvariancerespectively,andtotallyexplaining26%ofthevariance.Conclusion:Egoidentityachievementandinternetservicepreferencehavesignificantrelationswithpathologicalinternetuse,andcanpredictpathologicalinternetusesignificantly.【Keywords】Egoidentity;Internetuse;Internetservicepreference;Pathologicalinternetuse【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070069),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Be-JY03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AFA060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的资助通讯作者:雷雳Erikson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

Erikson用认同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少年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Marcia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早闭、延迟和完成四种状态[1]。

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2],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3]。

虚拟交往(virtualinteraction)和互联网空间被看作是青少年人际交流的另一个广阔场所,在此过程和空间中青少年能够发展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4,5]。

互联网空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在其中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得以产生、构建和对话[6]。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匿名的认同试验[7]。

Crook[8]认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自我、构建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与获得自我认同。

可以预见,随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增加,个体的某些或部分心理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中进行。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依次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使用率分别为67.9%、65.7%和64.7%[9]。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各有不同,使得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与方式也存在差异。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目的(如人际交流与角色扮演等)、工具性目的(如做功课、信息搜索等)、娱乐性目的(如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10,11]。

雷雳、陈猛[12]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总的来说,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分别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从初一至高二5个年级,共404名有效被试参加本研究。

初一79人,初二84人,初三92人,高一78人,高二71人。

其中,男生213名,占被试总数的52.7%,女生191名,占被试总数的47.3%。

被试的年龄在12-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73±1.58岁。

1.2研究工具1.2.1自我认同量表采用Tan等人[13]编制的一个简易量表,将自我认同看作是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

问卷共12题,题目根据Erikson描述的自我认同的特征编写而成。

每题由两个描述自我认同的句子构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完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扩散,采用迫选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

记分规则为:每题被试选择表示自我认同完成的句子记1分,选择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的句子记0分。

1.2.2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采用雷雳、杨洋编制的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

问卷共22题,从“1-很不喜欢”到“5-十分喜欢”分5等级记分。

因素分析后得出四种互联网服务类别,分别命名为“信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等)、“交易”(网上购物、短信息服务/彩信等)、“娱乐”(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等)、“社交”(论坛/BBS/讨论组、网络聊天室等),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63、0.88、0.75、0.71,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0。

1.2.3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14]本量表共38题,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按5等级记分。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量表由六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和消极后果。

1.3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各班的班主任,施测前先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验的培训。

数据分析与处理使用SPSS11.5。

2结果2.1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的是被试在自我认同、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和“网络成瘾”变量上的得分情况。

对“网络成瘾”变量进行年级(5)×性别(2)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5.50,P<0.01),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83,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

Scheffe事后检验发现,高一年级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地高于初一、初二年级;高一年级男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和性别的学生。

见表2。

表1被试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x±s)自我认同完成社交交易娱乐信息PIU初一男7.44±1.8910.43±4.1010.81±5.2418.45±5.4313.43±3.6562.79±25.00女7.47±2.4111.86±3.6411.56±4.9819.51±5.4414.00±3.3259.21±18.39初二男7.11±2.019.74±3.1612.71±5.6318.69±5.2613.35±3.6166.27±23.32女7.00±1.8812.84±3.5313.67±4.8023.15±5.9214.36±3.0267.15±21.86初三男7.94±1.6911.66±3.4213.86±6.0721.69±5.8815.28±2.6165.49±21.37女7.73±2.1012.74±2.9316.05±5.7624.57±4.7915.55±2.3169.52±20.45高一男6.27±1.8814.42±4.5917.10±8.7323.44±6.5014.68±3.7991.03±42.29女5.78±1.9313.02±3.7317.59±16.4422.08±5.4313.58±3.1268.88±25.61高二男6.90±1.7812.81±3.4713.70±6.4322.49±4.5612.81±2.8974.26±29.63女5.85±1.7411.82±3.7316.25±6.0424.75±6.1013.11±3.0074.54±29.49总分男7.12±1.9311.71±4.0913.54±6.7320.80±5.8413.83±3.4571.66±30.43女6.90±2.1912.51±3.4615.14±8.9522.92±5.7114.31±3.0167.76±23.03表2年级与性别在“网络成瘾”变量上的方差分析SSdfMSFP年级15139.8743784.975.500.00性别1532.0611532.062.230.14年级×性别7792.2441948.062.830.03表3相关分析摘要表项目1234561.完成12.社交0.0513.信息0.17**0.43**14.交易0.000.34**0.29**15.娱乐-0.020.67**0.40**0.49**16.PIU-0.19**0.39**0.17**0.27**0.44**1注:*P<0.05;**P<0.012.2自我认同完成、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与PIU显著负相关;四种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与PIU均为显著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