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论语》六则word教案(1)
初一语文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的教案
初一语文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的教案18 《论语》六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深层理解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
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语文版七上《论语》六则word教案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教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孔子和《论语》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孔子和《论语》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ppt1孔子和《论语》简介)(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二.范读领路,初步感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六则,去领略和感受他那如日月一般令人高山仰止的思想光辉。
(板书课题: 《论语》六则)(教师范读)我给大家范读一下本文,请同学们注意不常见的字的读音,并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有些不常见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你知道怎么读吗?(ppt2检测字音)(顺序提问学生,然后齐读两遍)请把这些字的字音标注到课本上。
扫除了字音障碍,让我们放声朗读六则《论语》。
大家读的很热烈,那么,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看大屏幕:( ppt3文言文的朗读)1.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
2.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
举例34则3.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请同学试读一四则。
一四则得处理是不同的,孔子的语气和弟子的语气是不同的。
学生齐读。
三.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这六则《论语》我们已经会读了,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六则《论语》说了些什么。
初中上册论语教案
初中上册论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六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
2.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欣赏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1.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句子的翻译和朗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
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注音,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则讲解,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 对课文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诚信”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巩固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注音,提高朗读水平。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则讲解,深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2. 通过对课文句子的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年级语文学期《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
授课说明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文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2、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3、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补充教学难点疏通文意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论语》中的六则。
二.讲授新课1、介绍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生字注音亦yì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识zhì 厌yàn 诲huì3、教师朗读全文,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
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前三则文义。
第一则(1)指定学生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补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论语》六则 教案 语文版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二)简介孔子和《论语》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
,愉快)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18课《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二、朗读课文三、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1)
《论语》六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掌握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字正音愠罔说——不亦说(悦)乎四、第一则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21 课《论语》六则教案21.《论语》六则教案一.教课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课目的1.联合书下讲解理解文章内容2.联系实质,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课重、难点1.在频频朗读中作独立思虑,联系自己的实质,以加深领会。
2.学习精巧的表达。
四. 知识剖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库房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行,天下乱臣子惧焉”。
( 8)“孔子葬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相而志,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于冢上,凡六年,而后去。
”(二)《》介:《》是一部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由若干篇章成,前后两章之不必定相关。
(三)文剖析:1.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 ng)吾身:人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乎?”解:《》孔子人一般称子,如仲由称“子路”,端木称“子”,曾参独称“子”,因此是孔子二或三弟子所,他曾受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 字皆有“多” ,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是偶合。
朱熹,重在学,“ ”指受之于,“ ” 熟之于己,而“忠”“信” “ ”之本。
从里能够看出古代治学的人特别重道德的涵养。
2.子曰:“由,女知之乎 !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
”解:对于段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子路盛服孔子,孔子批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色依旧充盈。
孔子又他:“⋯⋯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可以曰不可以,行之至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1)
《论语》六则1教学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有难度3重点难点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难点: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六则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活动2【讲授】论语六则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二、检查预习(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七上)
知识扩大
三、
相辅
基础
学 思
深入
相成
4、敏而好学
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说的是一个老师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大家知道这部电视剧吗?
生:知道,是《孔子》
师:没错,就是《孔子》这部电视剧,那么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孔子的一些言语《论语》(板书),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53页。
2、(那么孔子说了些什么呢?他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请大家结合文中注解告诉我一下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而”字和“之”字)而,顺接连词;之,代学习的内容。(好,那么我们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二、读准字音
师:在昨天布置下去的预习中,老师已经让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预习课文,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下面我将请一位同学上来为字注音。
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
哉(zāi),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请大家看看他做的对不对,有没有错的?如果有请其他同学主动上来为他改正。)
师:那么同学们对于《论语》又有什么了解呢?(请几位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共20篇。本文的这6则就是选自其中。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017语文版七上论语word六则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诵,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2.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选用译读课型教学步骤分三个大体步骤:第一步:读课文,指导朗诵;第二步:读课文,引导翻译;第三步:读课文,理解要点。
第一课时第一步:读课文,指导朗诵1.导入,简介孔子及《论语》。
2.学生自由读,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曰(yuē)说(yuè)愠(yùn)罔(wǎnɡ)殆(dài)识(zhì)诲(huì)哉(zāi)焉(yān)注释:①说:通假字,能“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②识: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是“shí”。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③是以/谓之“文”也。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再指名朗诵,要求字音、停顿准确。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前人念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第二步:读课文,引导翻译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大体方式。
文言文翻译的大体方式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练,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
咱们阅读文言文时,碰到这种省略情形,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
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
翻译这些句子时,若是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令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
因此,咱们必需按照古今汉语词序转变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
“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和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气宇衡标准等,均不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论语》六则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学情分析《论语》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活动2【讲授】熟读成诵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整体感知(幻灯片9——幻灯片13)(一)请同学们来听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幻灯片9、10)(二)字词检测(幻灯片11)指名同学读一读下列词语1、论(lún)语2、不亦说(yuè)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4、学而不思则罔(w?ng)5、思而不学则殆(dài)6、诲(huì)人不倦7、默而识(zhì)之(三)试读课文,明确节奏(幻灯片12、13)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诵读课文,划分节奏,并根据提示和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论语》六则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课时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你们是不是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呢?是不是都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呢?能不能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改进学习方法。
2.导语今天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也是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二、正课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语调的错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不懂难懂的可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分组讨论)4.串讲全文,对学生的翻译加以点拨。
三、小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区别,如果用现代的意义直接翻译,就会造成误议。
如“时”,经常;有能译为时间。
“厌“,满足,不能译为讨厌,有些通假字要读本字音,如“说”同“悦”,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考查重点字句的翻译。
三、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请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四、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学习体验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如何改进?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试谈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补充
课后回忆
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语文 主讲人:
授课说明
课题
《论语》六则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4、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
5、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6、总结“而”的用法
3、“而”字的三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修)
(6)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厌;诲人不倦;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某某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语文:6.21《论语》六则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节次
第1节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②理解Leabharlann 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简介作者,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提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提示: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提示: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 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
2、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
3、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
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罔(wǎng):迷惑不解殆(dài):危险何以(hěyǐ):凭什么是以:因此。
(是:这(代);以:因)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诲(huì):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2、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四、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