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论语六则》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21《论语》六则(共29张PPT)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温故而知 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 理解和体会。也就是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 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 学业上陷入困境。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 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 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的正确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的正确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学习效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论语》六则
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
《论语》,儒家经典之 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随 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六)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 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 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 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 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 怎样,不超越法度。”
这则讲的是孔子终身 学习,在人生各个阶段 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而
(连词)
本课虚词总结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 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 学业上陷入困境。
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学思要 结合,要辨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 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的正确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的正确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学习效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论语》六则
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
《论语》,儒家经典之 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即随 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从之。
(六)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 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 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 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 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 怎样,不超越法度。”
这则讲的是孔子终身 学习,在人生各个阶段 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而
(连词)
本课虚词总结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6.21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官定必读书。
生 字
n )语 论( lú 罔( wǎng ) 焉( yān )
愠( yù n )
i ) 殆( dà
悦( yuè )
逾( yú )
惑( huò )
通 假 字
说:通“悦”,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朗 读 课 文
划 出 停 顿
给 难 读 的 字 词 注 音 顿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 试 自 己 来 翻 译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顺 ,
三 十 而 立 , 四 十 而 不 惑 ,
子 曰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 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 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 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 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 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 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
之:
A、表顺接
B、表转折 C、并列
A、代词
B、助词:的
C、主胃之间
D、到、往
论语
六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
影响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 的瑰宝。
价值
《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 念具有普世价值,对世界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02 《论语》六则解析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
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要遗产。
对《论语》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例如,对于教育、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我 们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与其他儒家经典的比较
《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儒家思想的体系和内涵。
勤奋学习
论语提倡“学而时习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现 代社会,学习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独立思考
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学习 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自我修养的启示
启示
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有所 创新。
举例
小红在学习历史时,不仅 记住了事件和时间,还思 考了这些事件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则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
举例
小李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不仅乐于 学习各种乐器,还经常参加音乐会和 演出。
01
内容概括
《论语》六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仁爱等方面的观点,包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 的瑰宝。
价值
《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 念具有普世价值,对世界文化产生了 重要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02 《论语》六则解析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
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要遗产。
对《论语》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论语》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例如,对于教育、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我 们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与其他儒家经典的比较
《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儒家思想的体系和内涵。
勤奋学习
论语提倡“学而时习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现 代社会,学习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独立思考
论语强调“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在现代学习 中,我们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对自我修养的启示
启示
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有所 创新。
举例
小红在学习历史时,不仅 记住了事件和时间,还思 考了这些事件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则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
举例
小李对音乐非常感兴趣,他不仅乐于 学习各种乐器,还经常参加音乐会和 演出。
01
内容概括
《论语》六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仁爱等方面的观点,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六则课件
朗诵课文
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词注音
1、注音
论 lún
愠 yùn
识 zhì 焉 yān
曰 yuē
罔 wǎng 诲 huì
说 同“悦” yuè
殆 dài
哉 zāi
划分节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加上括号,表示增益。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增删留变,通情达理;如无标点,审慎段句;
曰: 说
而: 表并列关系,并且
时: 习:
时常,经常 复习、复习
之: 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 亦: 也,也是。 说: 同“悦”,愉快 乎: 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的正确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学习效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快速回答:《论语》六则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ppt课件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 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 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 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 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 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 影响极大。
(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 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 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 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 入困境。”
(四)
孔子说:“知道它比 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 上以它为乐。”
(五)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 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 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 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 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论语》六则
作者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 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 牧)。50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 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 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
而
(连词)
本课虚词总结
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
表顺承: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
表修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7.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风 范”,那 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 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8.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 事。②学须有友。③个人修养。 9.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的句子是什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文中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的句子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 《论语》六则_课件
想一想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 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 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 讲了学习态度。 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 学记》中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 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 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 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 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 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 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 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 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 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 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成语归纳
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认真思考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论语》 《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愠(yù n) 罔(wǎng) 不亦说( yuè)乎 殆(dà i)
第一则
子
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
曰:说
子曰:先生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 2.而,顺接连词; 3.时,时常,常常; 4.习,温习、复习; 5.之,代学习的内容。 6.说,通“悦”,高兴,愉快。 7.“不亦„ „乎”,表示反问。乎,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ppt省优获奖课件
❽重点句子默写。 ①表明温习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是: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 ②文中孔子谈虚心求教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史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联 想到本文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❺古今异义。 ①可以 为师矣 .. ②三 人行 . ③子 曰 .
古义:可以凭借 可以 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古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三 今义:数词,三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子 今义:儿子 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朋 今义:朋友
④有朋 自远方来 .
❻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 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 ②温故 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 . ③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❼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反问句 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反问)
21.《论语》六则
❶生难字。 不亦说 乎(yuè ) . 不惑 (huò ) 殆 (dà i) . . ❷重点词语理解。 ①学而时习 之(按时复习) .. ②人不知而不愠 (怨恨,心里不满) . ③不亦君子 乎(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 ④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文中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 ⑤三人行 (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文中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 ⑥择其善者而从 之(采纳,听从) . ⑦三十而立 (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 ⑧四十而不惑 (疑惑) . 不愠 (yù n) . 逾 矩(yú ) . 罔 (wǎng) .
本文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人郭茂 倩编的最为完备的一部乐府诗歌总集。辑录汉魏到唐 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 史上的瑰宝。 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 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这些 诗,一般都配乐歌唱,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 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 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 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课件】第21课 论语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几个;其:他们; 从:采纳。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 肯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 的缺点则注意改正。
阐述要有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
1、选择在课文中音、义完全正 确的一项( )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整 夜不进食不睡觉,遐思空 想,却没有一点好结果; 倒不如脚踏实地学习研究。
强调即使有个人天资,也要有好学 的精神与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zhì,记、记住;厌:满足; 诲:诱导、教导;哉:呢(表示反问)。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 满足,教导他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 而言)有哪样呢?
讲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教学态度。
A、学习时断时续,不也是没道理吗; B、学习和温习功课,不也高兴吗; C、学习了并且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
很快乐吗; D、学问经常巩固提高,不也是好事么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的正确解释是 A(、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自己学习
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感到疲倦,哪样我 能有呢? B、默默地识字、不厌烦地学习,不疲倦地 教人,这几种我怎能有呢? C、不做声地记录,学习永不满足,教人感 到愉快,哪一样我能有呢? D、默默地识字,永不厌烦学习,乐于助人, 对于我,能有哪样呢?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祖先是 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十五岁时就 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 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 孔子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论语六则》
整理ppt
2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好好学习,常常复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君子的风度。
整理ppt
21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整理ppt
2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复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知识。
而:连词,表转折,却。
3、温故而知新
而:连词,表承接。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转折,却。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连词,表承接。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连词,表承接。
整理ppt
41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六则》; 2、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整理ppt
38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 找出来。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十不惑
整理ppt
39
“而”字的用法
而:连词。
1.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
2.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3.表修饰:
整理ppt
40
1、学而时习之
而:连词,表承接。
2、人不知而不愠
整理ppt
36
认真思考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共22张)ppt21
•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却不知满足,教导 别人却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六)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 善者 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 • • • •
三人:虚数,几个人 择:选择,选取。 焉:表语气。可不译。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之: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 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 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 改正。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 境.”
• (四) • 子贡问曰:“孔 • 文子何以 谓之 ‘文’也?”子 • 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 • 谓之‘文’也。”
何以:“以何”的倒装,为什么。 谓:叫做,称作。 之:人称代词:他,指孔圉。
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而:连词。表顺接:并且、而且、 又。 下问:指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 人请教。 • 也:助词。表解释语气,不译。
课堂练习
(一)给句子中划线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 (2)可以为师矣( yǐ )。 (3)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 zhì)之。 (5)何有于我哉( zāi )! ng ),必有我师焉( yān )。 (6)三人行( xí yì )君子乎? (7)不亦( n )语 (8)论( lú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第三步:养成习惯,及时整理
文学常识积累
作者: 内容: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课件
再 见!
学习
学习 方法
个人修养
学习 方法
2、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 学习方法的语句下面画上“——”,在 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面 画上“~~~~”。
学习 方法
学习 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敏而好ຫໍສະໝຸດ ,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第五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 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踏实刻苦、永不满足 自谦精神
学习方法、态度
默记成诵,积累知识, 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6、第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学习态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省也。 ”
1、本课所选的《论语》六则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表明了哪些方 面的问题呢?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 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 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 处就要改正。”
以四人 小组为单位, 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并 背诵,时间 5分钟。
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习,复习 不亦说乎。 说:通“悦” ,愉快。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ppt课件
尝试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 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 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学习态度,提出了随时随地地向别人学习
立志
通“又”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明辨是非真假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疑惑 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学习态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即不仅要知道学习还 要对学习产生乐趣。 学习,取长补短。
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
练
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证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 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顺接 并,就,便 (2)转接,但是 (3) 顺接 就,便 或不译
(4) 转接 但是 (5) 顺接 表修饰 地
(6)顺接 而且 (7)顺接,不译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此文。
说:通“悦”,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朗诵课文
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词注音
划分节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示转折 就 危险,这里指 学业上陷入困 境。
学习态度,提出了随时随地地向别人学习
立志
通“又”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明辨是非真假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疑惑 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学习态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即不仅要知道学习还 要对学习产生乐趣。 学习,取长补短。
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
练
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证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 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顺接 并,就,便 (2)转接,但是 (3) 顺接 就,便 或不译
(4) 转接 但是 (5) 顺接 表修饰 地
(6)顺接 而且 (7)顺接,不译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此文。
说:通“悦”,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朗诵课文
划出停顿,并给难读的字词注音
划分节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不解
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示转折 就 危险,这里指 学业上陷入困 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思考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思考
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明确: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 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 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 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 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 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 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 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 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 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 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 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 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 意动用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 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 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 (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4、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转折,却。
5、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而:连词,表承接。 6、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而:连词,表承接。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六则》; 2、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文定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 找出来。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而”字的用法
而:连词。 1.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 2.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学而时习之
而:连词,表承接。
2、人不知 而不愠
而:连词,表转折,却。
3、温故 而知新
而:连词,表承接。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论语》六则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人。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杏坛
诵读《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 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