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套)[]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 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  教案1

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类比联想,促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如果你是设计师:(提出问题)2008年将建造一个地铁站,设计师设想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离附近的三个公交站点45路、13路、23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

而这三个公交站点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哪里?请同学们分小组在模型上找出那个点,并说出它的位置。

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这个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实验请猜想一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授:提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命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应用定理: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AB.AC的中点。

求证:DE=DFFEDC BAE D C B A 分析:可证两条线段分别是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再证两斜边相等即可证得。

练习变式:1. 已知:在△ABC 中,BD .C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高,F 是BC 的中点。

求证:FD=FE 练习引申:(1)若连接DE ,能得出什么结论?(2)若O 是DE 的中点,则MO 与DE 存在什么结论吗?上题两个直角三角形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同侧。

如果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两侧我们又会有哪些结论?2.已知:∠ABC=∠ADC=90º,E 是AC 中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一次模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对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够通过实例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购物、出行等。

2.准备一次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购物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际问题,尝试用一次函数来解决。

如出行问题、购物问题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工资问题、投资问题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找一组实际数据,用一次函数来拟合。

8.板书(5分钟)板书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方便学生复习。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 简单的图案设计》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创作出美观、实用的图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对称性等。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的图案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图案设计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案设计作品,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案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图案设计的美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图案设计方法,如重复、对称、对比等。

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这些方法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回顾与思考(教案)
2.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缺乏自信。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尝试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会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最长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 SSS(三边全等)
- SAS(两边和夹角全等)
- ASA(两角和边全等)
- AAS(两角和非夹边全等)
5.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与判定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角形的证明回顾与思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证明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的情况?”(如拼图游戏、建筑设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证明的奥秘。
- AA(两角对应相等)
- SAS(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
- SSS(三边对应成比例)
6.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巩固,帮助学生回顾与思考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感三角形证明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分式运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因此对于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如何运用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掌握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案例3.分组讨论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下列分式的和:(1)34+14;(2)25+35。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给出几个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问题,并求解。

例如,计算下列分式的和:(1)34+14;(2)25+35;(3)47+27;(4)5 9−19。

4.巩固(5分钟)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问题,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掌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公理和所学过的定理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课件演示)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生: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师:语言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板书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码头应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边的交点上,谁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生: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师:非常好,这是我们七年级时学过的一句话。

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吗?生:不记得了.师:那我来帮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通过演示折纸过程,验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师:七年级时我们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学们知道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公理及已学过的定理、推论证明它.这节课我们一起用所学的公理、定理来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师板书: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1.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证明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困难的,可以找程度比较差的同学回答)生:口答已知、求证、证明.师:课件演示.已知:如图,直线MN ⊥AB ,垂足是C ,且AC =BC ,P 是MN 上的点.求证:PA =PB .N A PB CM证明:∵MN ⊥AB , ∴∠PCA =∠PCB =90°.∵AC =BC ,PC =PC , ∴△PCA ≌PCB(SAS).∴PA =P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师:若直线MN 上还有一点Q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能得出什么结论?生:QA =QB.(教师在图形中找出几个不同位置的点P ,学生分别说出结论,就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图形,能熟练应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找出相等的线段)师:从图形中,你还能找出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呢?生:∠ A =∠B ,∠CPA =∠CPB .(挖掘基本图形中其它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要局限于定理,为以后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计算打下基础.)2.线段垂直平分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师: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生: 思考.师:这个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可以先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谁来分析一下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生: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结论是“这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师:有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分析,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生:如果有一个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谁能把它描述得更简捷?生: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师:当我们写出逆命题时,就应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则需证明它;如果假,则需用反例说明,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呢?生:真命题.师:要证明这一定理,先要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1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3.1图形的平移第1课时图形的平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够说出平移的意义和特征;2.能够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存在的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的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平移性质的探索与理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图片欣赏2.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1)手扶电梯上的人做什么运动?行驶的汽车呢?(2)手扶电梯上的人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行驶的汽车呢?(3)手扶电梯上的人,如果某部位向前移动了80 cm,那么人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4)如果把推拉前后的一扇窗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 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平移的定义及特征典例1如图,某住宅小区内有一片长方形地块,想在长方形地块内修筑同样宽的两条小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部分绿化,小路的宽为2 m,则两条小路的总面积是()A.108 m 2B.104 m 2C.100 m 2D.98 m 2[解析] 利用平移可得,两条小路的总面积是30×22-(30-2)×(22-2)=100(m 2).[答案] C探究点2 平移的性质典例2 如图,将一个Rt △ABC 沿着直角边CA 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Rt △DEF .已知BC =a ,CA =b ,F A =13b ,则四边形DEBA 的面积等于 ( )A.13abB.12abC.23abD.ab[解析] 由题意可得FD =CA =b ,BC =EF =a ,∴AD =FD -F A =b -13b =23b ,∴四边形DEBA 的面积为AD ·EF =23ab.[答案] C平移的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探究点3 平移作图典例3 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平移△ABC ,使顶点A 平移到点D 的位置,得到△DEF ,请在图中画出△DEF ;(点B 的对应点为E )(2)若∠A =50°,则直线AC 与直线DE 相交所得锐角的度数为 °,依据是.[解析] (1)△DEF 如图所示.(2)5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或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①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先确定一组对应点;②确定图形中的关键点;③利用第一组对应点和平移的性质确定图中所有关键点的对应点;④按原图形顺序依次连接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平移后的图形.三、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平移的意义及特征平移的性质{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平移作图教学反思在研究图形平移的定义、特征和性质时,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交流合作、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效率.注意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完全代替其他学生的思考,从而掩盖其他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一. 教材分析《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性质。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等式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实数和方程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学会使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不等式的运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实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2.实例和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实例和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不等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商品的原价大于等于100元,打折后的价格小于等于80元。

请用不等式表示这个条件。

2.呈现(15分钟)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定义:用“<”、“>”、“≤”、“≥”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的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加法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乘法性质)3.如果a<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质)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4.3 第1课时 平方差公式》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4.3 第1课时 平方差公式》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4.3 第1课时平方差公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4.3 第1课时平方差公式》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也是后续学习多项式乘法、因式分解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对公式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自主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解答,从而引出平方差公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来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教案新部编本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教案新部编本

∴∠ C=∠F(等量代换)。
又 BC=EF(已知),
∴△ ABC≌△ DEF( ASA )。
二、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
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
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
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经典例题 变式练习
活动内容 :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
流的基础上,明晰部分收获供学生共享,如: 1、具体有关性质定理; 2、通过折纸活动对获得的定理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
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3、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 六、布置作业 P5 习题 1,2. 七、教学反思 本节关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回顾过程,关注了 “探索-发现-猜想-证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 ABC中, AB=AC,BD、 CE是△ 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 BD=C.E
A
证法 1:∵ AB=AC,
∴∠ ABC=∠ACB(等边对等角 ) .
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 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 测量验证的基础 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

八年级数学下册《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

学习时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②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活动内容: 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1) 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2) 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c b c a b a ±=±∴=, ,那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是什么?先猜一猜。

(3) 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结果会怎样?请举几例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字母可以表示为:c b c a c b c a b a ÷=÷⨯=⨯∴=,, ,其中0≠c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节,主要围绕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教学。本节课内容如下:
1.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2.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我发现学生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会忽略符号的判断。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并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个别学生会出现错误。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符号判断的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们的准确率。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讨论一些与完全平方公式无关的内容。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符号判断,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完全平方公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022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2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2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目录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1分解因式2提公因式法3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1分式2分式的乘除法3分式的加减法4分式方程第四章相似图形1线段的比2黄金分割3形状相同的图形4相似多边形5相似三角形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测量旗杆的高度8相似多边形的性质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数据的收集3频数与频率4数据的波动第六章证明(一)1你能肯定吗2定义与命题3为什么他们平行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不等关系一、教学目标:理解实数范围内代数式的不等关系,并会进行表示。

能够根据具体的事例列出不等关系式。

二、教学过程: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各位成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由(3)你能发现什么?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在上面的问题中,所谓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L/4)2,远的面积可以表示为π(L/2π)2(1)要是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L/4)2≤25,即L2/16≤25。

(2)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π(L/2π)2>100即L2/4π>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82/16=6,圆的面积为82/4π≈5.1,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22/16=9,圆的面积为122/4π≈11.5,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教师得出结论(4)由(3)可以发现,无论绳长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L2/4π>L2/16。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4.1因式分解(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因式分解”。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因式分解的概念: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能够辨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形式。
2.因式分解的方法: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因式分解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因式分解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思考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提取公因式和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还是有一定难度。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讲解,还要增加实际例题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其次,分组讨论的环节,有些小组在讨论问题时过于依赖我给出的提示,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当减少提示,鼓励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练习得不够,导致实际操作时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课堂练习的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熟练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提取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因式分解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利用打折和优惠券的组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分解实际的多项式表达式,演示因式分解的基本原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全等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图片、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例如,演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全等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

例如,给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应用。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第1讲-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第1讲-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底边相等、高相等、中线相等、角平分线相等等性质,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性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举例: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则∠B=∠C,BC为底边,AD为高,AE为角平分线,其中AD、AE、BC三条线段相等。
举例:在直角三角形HIJ中,若IJ为斜边,IJ²=IH²+HJ²。
(4)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不定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
举例: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2.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多种判定方法,如两边相等、两角相等、对角线相等等,并能灵活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课堂氛围也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在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三角形,比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或是家具的形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突破方法:通过画图、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容易混淆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需要强调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3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1.3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如何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问题驱动法等,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

2.直尺、圆规、三角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如何找到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15分钟)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展示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互相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4. 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测他们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7.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4.1角平分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4.1角平分线(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角平分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画法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角平分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关于角平分线的课程后,我认真思考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几何概念的教学需要更加直观和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采用动态演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
其次,关于角平分线的画法,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我觉得这里的问题在于练习不够充分,以及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细致。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逐一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画角平分线的技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1.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1)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即。

(2)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100,即>100(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不论怎样改变l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2.(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

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只列关系式)(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导火线的长度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则5+3x>240。

(2)人离开10m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分析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1)a的相反数是正数;(2)m与2的差小于;(3)x的与4的和不是正数;(4)y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的相反数是-a,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0;(2)“m与2的差”就是m-2,“差小于”即是m-2<;(3)“x的”就是x,“x的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x+4≤0;(4)“y的一半”不是y,“x的2倍”就是2x,“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y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y+2x≥3。

3.下列各数:,-4,,0,5.2,3其中使不等式>1,成立是()A.-4,,5.2 B.,5.2,3 C.,0,3 D.,5.2答案:D4.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2所示,所的值()A.>0 B.<0 C.=0 D.≥0答案:B小结提问,快速回答:1.表示不等式关系的符号有哪些?2.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5倍与3的差比x的4倍大;(2)a的的相反数是非负数;(3)x的3倍不小于y的8倍。

3.下列不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A.>0 B.C.2a>a D.>a作业要求:作业本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比较归纳,产生新知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不变。

请问: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那么结果会怎样?请兴几例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猜想:不等式的结果不变。

试举几例验证猜想。

如3<7,3+1=4,7+1=8,4<8,所以3+1<7+1;3-5=-2,7-5=2,-2<2,所以 3-5<7-5;3+a<7+a;3<7,3-a<7-a等。

都能说明猜想的正确性。

2.探索交流,概括性质完成下列填空。

2<3,2×5 3×5;2<3,2×(-1)3×(-1);2<3,2×(-5)3×(-5);你发现了什么?请再举几例试试,与同伴交流。

通过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前两个空填“<”,后三个空填“>”。

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通过自我探索与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印象)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1.(1)用“>”号或“<”号填空,并简说理由。

①6+2 -3+2;②6×(-2)-3×(-2);③6÷2 -3÷2;④6÷(-2)-3÷(-2)(2)如果a>b,则2.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填“>”或“<”:(1)若a>b,则2a+1 2b+1;(2)若<10,则y -8;(3)若a<b,且c>0,则ac+c bc+c;(4)若a>0,b<0,c<0,(a-b)c 0。

4.巩固应用,拓展研究.1.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

(1)a>b两边都加上-4;(2)-3a<b两边都除以-3;(3)a≥3b两边都乘以2;(4)a≤2b两边都加上c;2.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a为常数):5.课内深化,提升能力比较下列各题两式的大小:6.回顾联系,形成结构想一想: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性质?在运用性质时应注意什么?(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7.课外作业与拓展课外作业:课本第9页“习题1.2”1.3不等式的解集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

2.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区分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概念,难点是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导出问题(课本问题)燃放某中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10m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在建立不等式之前,先让学生分析清楚问题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安全区域,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应大于人到达安全区域的时间。

)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x cm ,根据题意,得即x>52.探索交流,得出概念1.想一想:(1)你能找出几个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2)x=5,6,8能使不等式x>5成立吗?(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对于满足x>5中的字母x,它能够取任意数吗?如果不能,它能取哪些数呢?启发学生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并从中初步体会不等式解的意义及不等式解与方程解的不同之处。

)能使不等式成立得未知数得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例如,6是不等式x>5一个解,7,8,9,……也是不等式x>5的解。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不等式x-5≤-1的解集为x≤4;不等式x2>0的解集是所有非零实数。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5的解集和x-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让学生用具体实数对应的点加以说明)3.练习巩固,促进迁移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x=2是不等式x+3<4的解;(2)x=2是不等式3x<7的解集;(3)不等式3x<7的解是x=2;(4)x=3是不等式3x≥9的解。

答案:(1)不正确;(2)不正确;(3)不正确;(4)正确。

2.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1;(2)x≥-1;(3)x<-1;(4)x≤-1答案:(1)数轴上实心与空心的区别在于:空心点表示解集不包括这一点,实心点表示解集包括这一点。

(2)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遵循“大于向右走,小于向左走”这一原则。

4.回顾联系,形成结构想一想: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通过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5.课外作业与拓展课外作业:课本第12页“习题1.3”1.4一元一次不等式(1)教学目的和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等号方向的改变。

教学过程:1.观察下列不等式:(1);(2)(3)x<4 (4)>240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这些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象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先阅读每(1)题的解法,然后仿做第(2)题,最后谈谈自己读题、做题的体会。

(1)解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解去分母,得去括号,得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两边都除以5,得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1-13)(2)解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表示的数轴上。

答案: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1-403.解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答:去括号,得,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24系数化为1,得。

得。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如图4.解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答:去分母,得答案: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数轴上表示如图5.y取何正整数时,代数式2(y-1)的值不大于10-4(y-3)的值。

解答: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答案:解这个不等式,得,解集中的正整数解是:1,2,3,4。

6.解关于x的不等式:k(x+3)>x+4;解答:去括号,得kx+3k>x+4;答案:若k-1=0,即k=1时,0>1不成立,∴不等式无解。

若k-1>0,即k>1时,。

若k-1<0,即k<1时,。

7.m取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的解大于1。

解答:解这个方程:-m-x=mx)1)15(36-6(2-∴根据题意,得解得m>28.是否存在整数m,使关于x的不等式与是同解不等式?如果存在,求出整数m和不等式的解集;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x>-8因此,存在符合题意的m,当m=-11时,两个不等式同解,解集为x>-8。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作业布置一元一次不等式(2)目的、要求:加强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了解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难点: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殊解的求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