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大纲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具体大纲
绪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
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1)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3)在具体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
(4)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育心理学独立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一著作,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且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章
简答题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一岁半、两岁)
2.前运算阶段(2岁到六七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五岁)
简答题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第一,人类心理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第—,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
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教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和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言语的发展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言语符号,儿童心理活动的内化方得以实现。
三、社会助长、社会堕化、从众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其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四、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
5.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一、智力差异的表现大题、(论述-简答)
(1)发展水平的差异
(2)智力类型的差异
(3)智力的性别差异
(4)智力的年龄差异
二、学习兴趣的分类(填空、选择)
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三、学困儿童的教育
(1)要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2)要根据儿童困难的特点制定教学与学习的目标
(3)正确运用强化法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行为矫正
第三章
一、学习动机、诱因的含义(名词解释)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分类(填空)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 2.学习期待和诱因
学习动机的分类:
1.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2.外在性动机和内在性动机
3、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有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
三、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大题)
激发和维持外部动机的措施: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①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②有效地进行表扬和表扬)
4.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①课堂目标结构②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③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④个性化课堂结构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5.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3.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①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②积极归因训练)
4.培养学习兴趣
5.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第四章
一、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智慧技能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认知策略: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智慧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观察技能等。
它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艺术性、主动性、对策性。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
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
2.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
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
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2. 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应做到: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运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作用。
3.努力管理策略。
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归因、
自我奖励等。
4.学业求助策略。
学业求助不是自身能力缺乏的表现,而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四、加涅、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
(一)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1)连锁学习
(2)辨别学习
(3)具体概念学习
(4)定义概念学习
(5)规则的学习
(6)解决问题的学习
(二)加涅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
3、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动作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
2、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第五章
一、问题、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征(名词解释)
二、问题,是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而需要解决的某种疑难。
问题分两类: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
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三、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第一,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目标,即问题的终极状态或问题要求的答案
第三,障碍,即问题的阻碍因素
四、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小题。
填空)
(一)特殊策略、一般策略和核心策略
特殊策略是指在特定学科内使用的策略
一般策略是指能在广泛情境内运用的策略
核心策略是指一般思维活动中最起作用的策略
(二)算法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算法策略是指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求遵从一套清楚的,固定的且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步骤。
启发式策是指一种单凭经验来做的、不正式的、直觉的并经常是推测的策略,它可能解决一个问题,但并不能保证做得好。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
(2)顺推法
(3)倒推法
(4)产生和检测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大题)
1.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
问题情境。
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2. 问题的特征。
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3.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在此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4. 情绪与动机。
5. 个性特点。
6.人际关系。
五、通用问题解决模型
1、发现问题:问题发现是问题解决的源头。
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发现问题的因素:
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
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爱好
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2、分析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摈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
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推测问题成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
4、检验假设
主要的两种方法:
(1)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检验。
即按假设去具体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再根据实验结果直接判断假设的真伪。
(2)间接检验:即通过智力活动来进行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公认的科学原理、原则,利用思维进行退理论证,从而在思维上考虑对象或现象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
第六章
一、创造思维的概念
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创造思维的特点
1.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过程,它打破传统和习惯,不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向陈规戒律挑战,对常规事物怀疑,否定原有框框,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2.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提出问题,不受传统的单一的思想观念限制,能提出较多的设想和答案,选择面宽广,遇有难题,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
3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
创造性思维能把大量的观察材料、事实和概念综合一起,进行概括、整理,形成科学的概念和体系。
创造性思维能对占有的材料加以深入分析,把握其个性特点,再从中归纳出事物规律。
4.创造性思维的联动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的联动性,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重要的思维能力。
联动方向有三个方向:一是看到一种现象,就向纵深思考,探究其产生原因;二是逆向,发现一种现象,则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横向,能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
5. 创造性思维的跨越性
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跨越性,省略了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
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跳跃性。
6.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用词、联想、表达、观念的流畅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大题——简答)
1.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2.横向思维:就是通过借鉴、联想、类比,充分地利用其它领域中的知识、信息、方法、材料等和自己头脑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创造性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3.类比思维:是从客观事物联系中寻找事物构成上的相似,要素上的相似,外表形象或功能上的相似性。
4.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到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七章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提出
1.美国心理学家克隆巴赫,20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学习时指出,教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认定何种方法或优或劣,而在于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何种方法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2.阿特金森,20世纪70年代对教学最优化的处理过程提出了适当的教学模式、明确的教学目标、详尽的教学活动、相应的经费和效益。
3.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教学过程最优化又提出了效果和时间(填空)两条标准。
二、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填空)
(一)学习者分析
(1)教师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一般情况
(2)教师还要分析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态
(二)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是指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分析结果,设计与每个层次教学目标相一致、适合学习者状态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
(1)分析学习内容在全学期和整个学段学习内容之中的位置
(2)学习内容范围分析
(3)学习内容先后顺序设计
(4)学习内容增删设计
(5)学习内容呈现形式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起点能力、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学法总和。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教学方法具有固定的顺序性、学科间的相通性、可重复性。
(五)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为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设计有效实施的内部反馈系统,没有这个内部反馈系统,教学将难以保证自身的合理性。
教学评价包括了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
四、教学设计的特点
(—)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具体和周密严谨两个方面。
(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
(1)教学设计活动本身就是系统化的
(2)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系统化的
(三)灵活性:教学设计者为教学设计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只要教学的反馈系统传达了需要教学设计调整的信息,教学计划会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进行灵活调整。
(四)综合性
教学设计不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的设计,而是对教学过程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统筹设计的。
五、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大题)
一、提高学习者分析的有效性
(一)学习者分析的基本原则
1、整体观原则
2、发展观原则
3、主体观原则
(二)学习者分析的维度和方法
1、学习态度
2、知识背景
3、能力基础
二、提高教学目标分析的有效性
(一)分析教学目标的基本维度
1、学科课程标准维度
2、学生身心状况维度
(二)教学目标设置的基础理论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三、提高组织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一)学习内容组织的理论依据
(二)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组织学习内容
1、陈述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2、程序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3、策略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三)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组织学习内容
1、新授课
2、讨论课
3、复习课
第八章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适宜行为的措施,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管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学习自主管理提供帮助,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学生观
是指教师对学生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式所持有的基本看法。
(二)教师的领导方式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教与学顺利进行。
(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1、及时发现与正确引导学生偶然产生的智慧与才能。
2、及时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
3、及时识破与妥善处理学生中的不好苗头
4、实事求是地处理工作中的偏差
(四)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五)课堂气氛
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感染性、指向性
三.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四)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
四、如何营造课堂气氛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
总的来看,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民主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优。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多学生的期望是指教师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形成的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测性认知。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高期望的学生创造亲切的社会情趣气氛,而为低期望的学生制造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许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
(三)教师的移情能力
教师的移情能力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投射到学生身上,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学生相似的情绪反应。
移情是师生之间一座桥梁,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意图和观点以及情感联系起来,在教育情境中形成暂时的统一体,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移情有赖于心理换位,善于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有赖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