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育学基础》(一)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学制与当代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 广义上来讲,一切能影响儿童发展的人都是教育者。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 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学制与当代教育
三、教育的类型
(二)从形式化程度的角度来看
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泛指融合在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个体 习得知识、技能或态度的活动,并没有独立的体系或系统,比如父母对子女 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大体属于此类; 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是在学校以外其他社会组织所从事 的教育活动,有一定的系统性,比如场馆教育、培训或补习班; 正规化教育(formal education)主要指学校教育,即个体在有组织的教育 机构中所受到的系统化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与内容体系,为什么要学教育学,怎样学教育学。 2. 掌握教育是什么——概念;教育应该是什么——思想;教育实际上可以做什么—— 功能;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目的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与内容体系
两个问题
第一次听到教育学是 什么时间?你认为教 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 学科? 你希望从教育学这门 学科中学到什么?
一、教育的概念
(三)教育的界定 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 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 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 力。”——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精品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 思想转变过程
了深刻的教育。”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 一种社会制度
济的基础。” 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 方法
样教育孩子的?”
教育的词源
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 “educare”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supreme cultural and soci al i deals. -- Meng Xi ancheng (1894-1967), 1st
presi dent of ECNU
2、大学本身,亦应致力于培养真知实学的人才,使其能改造社会, 转移社会思想。-- Ou Yuanhuai (1893-1978)
分析
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 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
育。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 结构的人。
———徐震堮(1901-1986),诗人和翻译家。
Scholarshi p roots i n true learni ng and grows on out-of-bounds thi
nki ng. -- Xu Zhen’e (1901-1986),poet & translator 6、我所关心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教育论》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爱弥尔》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斯宾塞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B、斯宾塞C、布鲁纳D、克鲁普斯卡娅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新教育大纲》D、《民主主义与教育》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布鲁纳C、根舍因D、杜威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普通教育学》D、《教育论》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B.教育科学C.普通教育学D.教育原理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C.语言的形成D.教育起源于劳动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A.生产劳动B.家庭活动C.交往活动D.社会现象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A.学校教育B.义务教育C.学年教育D.基础教育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夸美纽斯D.赫拉克利特18.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A.裴斯泰洛奇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卢梭的观点B.杜威的观点C.康德的观点D.华生的观点2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说明:所有教育学书籍凭借本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以简单好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借鉴。
《教育学基础》目录: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读懂目录,目录共十二章,可分为三大层面:国家层面: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层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个人层面: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课程、教师的教育研究概念层面: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一、广义的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比如你看了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你感觉自己升华了,其实就是教育,只不过是这样的方式存在)二、狭义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得是社会想要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综合以上,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的活动。
(意思是通过教育你变成社会人,同时你也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形式和内容。
三要素相互独立,不可分割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1、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演变而来,由专门人员、机构运行。
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天、地。
(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016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基础》填空题及答案
(二)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5、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21、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22、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2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24、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3、_赫尔巴特_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24、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儿童中心主义_。
25、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儿童中心主义_。
2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2、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5、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 副本
➢下延型系统是一种贵 族化的教育系统,它 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贵 族阶层的教育需求
➢它自上而下发生,最 初是中世纪大学,依 次向下发展为大学预 备性质的中学(古典 文科中学)、家庭指 导教师或作为中学预 备性质的小学
2. 各类学校的产生
3. 现代学制的确立
学制系统中每个学校都有特定的级别和类别,行使特定职能它 们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行使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 职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在西方确立
西方宗教教育的学校
最早实施宗教教育的学校是寺庙学 校。中世纪是宗教鼎盛的时期,宗 教教教会学校
西方世俗教育的学校
世俗学校的主要类型有:宫廷学校、 文士学校、城市学校、中世纪大学
我国古代的学校
我国的学校,自夏朝萌芽,商朝奠 基,到西周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形成了国学和乡学并存的学校体系
教育学基础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教育学基础
徐丹 主编
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基础
教育的起源及原始教育 学校的产生及古代教育 教育系统的形成及近代教育
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及当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教育源于动物生存本能的满足)
心理起源论
(教育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
(教育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 实际生活的需要)
4. 近代教育
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以及独立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 对近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
1. 制度化教育的改革
❖ 近代以来,学校教育不断系统化、制度化,最终“建立了一种具 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即制度化教 育。制度化教育具有正规化、封闭化和划一性的特征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02 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促进个体发 展和社会进步。
功能
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发展;社会功能包括传承文化、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 不断的动力。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验、全面实施等步骤。同时 ,还需要建立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教育政策的载体
教育制度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教育政策需要依靠教育制 度来得以实施和推广。
混合研究方法的常用技术
混合研究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 结合等。
混合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混合研究方法适用于处理复杂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需要全面揭示教育现象的研究领域。然而,混合研究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方法整合的难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局限性。
提出儿童情感发展的八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危机和发展任务, 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V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情感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 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 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些需求按照优先 级依次得到满足。
社会化发展理论
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
强调社会交往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认 为个体通过语言和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 流,逐渐形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答案-2016年沈师616教育学基础
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科目代码: 616 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科学院考生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题签及草纸上无效。
考试后本题签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D)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 C.分析教育现象 D.揭示教育规律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B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 洛克的《教育漫话》C. 卢梭的《爱弥儿》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 )。
A.教育的社会性B.教育的自然性C.教育的阶级性D.教育的生产性4.、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 B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A.教育方案B.教育内容C.教育原则D.教育目的6、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C)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7、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C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末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A)年。
A.1985年B.1993年C.1999年D.2001年9、于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是(C)A.斯塔克B.斯塔佛尔比姆C. 斯克里文D. 普洛沃斯10、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B )A.存在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11.民国初年颁布的学制是( B)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戊辰学制12.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与前面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所不同的是(C)A.开始从技艺层面接受西方教育 B.开始从思想观念的层面接受西方教育C.开始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 D.开始批判西方教育13、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C)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14、学习时,“复述”的使用是在信息加工的哪一个阶段(B)A.感受器到短时记忆B.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C.长时记忆到提取D.提取到应用15、以下不属于描述记录法的是( D)A.日记描述法B.佚事记录法C.连续记录法D.间断记录法二、名词解释题(共6题,每题5分,合计30分)1.教学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一种教育活动。
【讲义】教育学(一)
考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跟着夏夏走,教资证到手!【一个小tips 】一次成功上岸的秘诀:课前做好预习,直播积极互动,课后及时复习。
课后评价:让我看看是哪个小可爱点亮了5颗小星星~教材精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讲:夏夏老师教师资格证备考通关班模块课程阶段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匹配教教材教辅笔试通关学霸领学入门学霸领学☆学霸带你领先学习教材串联精讲科目一教材精讲-覆盖考点周测-查缺补漏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备考指南》教辅:《提分考点速记》科目二专项精准提升科目一模块专项-拿定高分精准刷题-快速提分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教辅:《提分考点速记》科目二刷题预测冲刺科目一考前押题-临考加分教材:《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教辅:《考前突破高分密卷》科目二面试突破面试精讲面试理论打破面试堡垒《国家教师资格证面试实战过关宝典》面试实战试讲+答辩名师一对一点评普通话普通话实战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指导练习《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课前要求1、准备好《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材与笔记本2、可通过切换“清晰度”保障听课流畅3、做重点,勤互动第一章教育基础考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内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之,三乐也”最早解释: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狭义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现象存在。
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2016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一章第一节
2016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一章第一节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一章第一节”,考生们一起来复习吧!第一章教育基础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等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高频考点提要1、学教育的概念、任务;2.小学教育发展特点;3.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一、1、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慨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阶段,该时期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见下表:续表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秦汉至明清时期小学教育的相关重点内容见下表:续表。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一、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
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材,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学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本权威、实用的教育学教材。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4. 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即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5. 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6. 教育的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国家为实施教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探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探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探讨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5. 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探讨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7. 德育论:研究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8. 体育论:研究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9. 美育论:研究美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C)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康德2.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C)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3.杜威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D)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B)A.柏拉图B.赫尔巴特C.卢梭D.洛克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错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的。
错误。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形态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2、教育的基本要素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观点之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 资 —— 《教育概论》(叶澜著) 观点之三(本书的观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 影响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 括教育内容及手段。(具体解释详见该书第30页)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中国的理解
甲骨文对“教”“育”的解释。 在我国最早将“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进行使用 的教育家是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 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所 言三乐,是指哪三乐呢?作以简单解释。) 我国古籍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修道之为教”。——《中庸》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列举各阶段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工业社会的教育
a、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渐走向结合,教育的 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及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 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b、教育的功能将得到重视 c、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d、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 的基本理念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生评价
(完整版)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解读:1.教育具有实践性: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或规则,是有意识进行的实践活动;2.教育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耦合过程: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结合是完美教育的目标;3.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动力性,是目的性明确的促进与影响活动,不是自然发生的;4.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一、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学基础必备【《教育学基础》(一)】
教育学基础必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一般性B.特殊性C.主观性D.客观性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4.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C.癸卯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5.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培养的人的()。
A.质量规格B.价值取向C.发展方向D.发展速度6.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7.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苏格拉底8.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B.杜威C.赫尔巴特D.凯洛夫9.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纳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1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2.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
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
A.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C.教师缺乏信心D.教师缺乏爱心13.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
《教育学基础》各章习题1
期末综合各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二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B、巩固性C、启发性D、循序渐进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就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B、皮亚杰C、杜威D、瓦•根舍因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由于生活就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就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就是( )。
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参考答案:D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就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E、以上几种都就是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就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她万事万物一样,都就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所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就是根本错误的,就是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就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就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一般性B.特殊性C.主观性D.客观性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4.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C.癸卯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5.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培养的人的( )。
A.质量规格B.价值取向C.发展方向D.发展速度6.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 )思想。
A.最优化教学B.范例教学C.发展教育D.终身教育7.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苏格拉底8.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的教育家是( )。
A.孔子B.杜威C.赫尔巴特D.凯洛夫9.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纳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1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2.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
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 )。
A.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C.教师缺乏信心D.教师缺乏爱心13.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 )。
A.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B.教育对象的影响C.教育法规的影响D.教育原则的影响14.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 )。
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D.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15.(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表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教育(狭义)2. 讲授法3. 情感陶冶法三、辨析题(辨析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2.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不再改变。
3.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
4.学校有专职教师,有各种设备,所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必定无疑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2.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3.课程的类型有哪些?4.什么是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5.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1.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说服教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材料一:一位小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数学得了85分,觉得很不理想,数学老师给他列了几个式子,帮他分析学习情况。
(1)期末考试成绩85分,上次考试成绩80分。
(2)期末考试成绩85分,全班学生平均成绩83分,上次考试全班平均87分。
(3)期末考试成绩85分,老师预期的教学目标是90分。
最后,老师一致认为:成绩提高了,学习进步了,但还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学习与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继续努力。
材料二:魏书生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l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在语文只考了8分。
魏老师找他谈话。
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
”“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
”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 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题,哪些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 习;在期中考试时他考了40多分。
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
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及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2.班主任王老师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
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
不料,一会儿检查工作的校领导发现了班里卫生极差,给班级以严厉的批评。
第二天有班会课,王老师决定以“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作为班训,同时结合“扫屋风波”,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为养成“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爱劳动”的良好班风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天,王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下午,班会如期举行。
教室墙上贴上了火红的“班训”: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
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劳动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纷纷上台发了言,他们个个神情严肃,认为以前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纷纷表示不会让“扫屋风波”在班级中.重演。
同学们很快有了认同感,他们认识到自己属于这个集体,这个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建设。
大家一同制定了班级卫生责任制。
劳动委员也打消了“引咎辞职”的念头,化内疚为动力,勤奋工作。
此后,这个班的班级卫生一直在学校保持先进,其他各方面也都有起色。
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学校“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准是什么。
(3分)(2)作为一个班主任,应如何管理班级?(4分)《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答案解析】1. B 2. A 3. B 4. C 5. B 6. D 7. B 8.C 9. C 10. A11. B 12. A 13. A 14. A 15. D二、名词解释1.【答案解析】狭义的教育,其外延是指学校教育,其内涵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答案解析】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述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推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分析推理,并促进智力与品德的发展。
讲授法的具体形式又可分为三种:讲述式、讲解式、讲演式。
3.【答案解析】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三、辨析题1.【答案解析】正确。
解析: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2.【答案解析】错误。
解析: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任何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
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3.【答案解析】错误。
解析:教育固然手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由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具有新的形式,不能理解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先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所以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答案解析】错。
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这些条件既包括外部条件也包括内部条件。
教育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参与。
教育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1.【答案解析】(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指环境的影响(教育)、人的遗传素质、过去经验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1分)(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分)(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
(1分)(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1分)(5)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分)2.【答案解析】所谓义务教育,就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2分)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3分)3.【答案解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1分)(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分)(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分)(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分)4.【答案解析】(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分)(2)它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反映,受教学目的的制约。
教学原则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1分)(3)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
(3分)5.【答案解析】(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每点1分,共5分)五、论述题1.【答案解析】(1)说服教育的涵义及特点;(2分)(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进行说服教育的必要性:①一个人政治观点的确立,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接受说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