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老的愁思_论_涉江采芙蓉_回环式的困局_胡嘉雯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

3、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三、简答: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用?2、“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

试比较本诗与课文《离骚》(节选)中的芙蓉寓意的异同。

2、本诗构思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3.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一、翻译: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翻译: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翻译: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二、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词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1 作者此诗作者一般认为是东汉末年的文人。

112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2 赏析121 意境之美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面,主人公涉江采芙蓉于兰泽之中,芙蓉与芳草相互映衬,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这种美好的景象与后面相思不得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情感的深沉。

122 情感真挚诗中通过采芙蓉欲遗远方之人,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深深思念。

然而,所思之人在远道,路途遥远,无法送达这份情谊,让人感到无尽的无奈和忧伤。

123 视角转换诗中先是主人公采芙蓉、思远人,接着“还顾望旧乡”,视角从眼前的芙蓉转向远方的故乡,空间的转换增强了情感的张力,表现出离居的痛苦和对团聚的渴望。

124 主题深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深刻地揭示了相爱之人不能相守的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感慨。

13 艺术特色131 象征手法芙蓉在诗中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纯洁的心意,香草则增添了环境的清幽与美好,它们共同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132 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采摘芙蓉的欢快场景,后半部分却陡然转折,抒发相思之苦和离居之愁,以乐景衬哀情,使哀伤之情更加强烈。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原文及翻译1、《涉江采芙蓉》-东汉时代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2、《短歌行》-东汉时代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3、《归园田居》(其一)-晋宋时代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珠帘秀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及注释】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涉江采芙蓉》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

这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游子思乡和爱人相思的深沉情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全诗如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主人公涉过江水去采摘芙蓉花,生长着兰草的沼泽地里,芳草萋萋。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丽、高洁之感;兰泽与芳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两句看似只是在描写自然景色,实则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采芙蓉的行为,暗示着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采下芙蓉花,却陷入了沉思:这美丽的花朵要送给谁呢?原来,自己所思念的人远在他乡。

这里的“远道”,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隔阂。

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奈在这一问中尽显无遗。

她满心欢喜地采摘花朵,却发现无人可赠,那种失落和哀伤油然而生。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主人公回过头来遥望故乡的方向,只看到那道路漫长而无边无际。

这一“还顾”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她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然而,长路漫漫,归期遥遥,这种思念之情愈发深沉和痛苦。

“漫浩浩”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道路的遥远和迷茫,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彷徨和无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尽管两人心心相印,却不得不分离两地,只能怀着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也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相爱的人不能相守,只能在思念中度过漫长的岁月,这种痛苦和无奈是何等的深沉。

“同心”与“离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悲剧色彩。

而“忧伤以终老”则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它运用了象征和比兴的手法。

芙蓉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纯洁的心灵,采芙蓉的行为则暗示着对爱情的追求。

兰泽和芳草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优美的环境,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赏析《涉江采芙蓉》赏析《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在凹凸错落的荷花丛中,那叶如硕大的伞,那花如欲滴的唇。

伴着晶莹露珠落水的滴答声,花和叶慵懒的扭动着。

盛夏的季节,偏偏又如此蓬勃。

那边,枝间、叶间、花间,模糊露出纤细的玉手,无采地拨弄着池水,碎却圆。

姣美的身材却遮不住柔弱,脉脉的双眸却挡不住孤独。

残阳的余晖铺满池水,也映在仰视天空的颊上,浓妆淡抹,竟是一场空,这未老的容颜又有谁会来观赏呢?那曲折曲折的小径,曾回当过多少欢声笑语,而今却如此荒芜寂静,死一般。

斩不断的相思,化不开的浓愁。

望人人不见,思人人不归。

或许只能手拈芙蓉,眼望长空了。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

《涉江采芙蓉》(后简称《涉》),一首被人们传唱了几千年的诗歌,至今仍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

这首诗的是谁,现已不行详细考证。

但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的不是一位一般的思妇,而是一个还望家乡的游子。

马茂元先生曾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诗也出于游子的虚拟。

'《涉》是在表现游子的忧苦和愁思时采纳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不仅借思妇之口写出了对家的悠悠思念,也通过思妇的情节写出了"还愿望旧乡'的情景。

使一个长叹于天际的游子形象明现于读者眼前。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涉》的解题中写道:"这是写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首说采香花芳草准备赠送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递;最终说人各一方,悲伤难遣。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涉》的仆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明显都以为诗的即是采莲人,"涉江采芙蓉'的是"游子'而非"怨妇'。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
一、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周航的一首乐府诗,被收录于《梁诗》。

此诗描写了一位少年郎涉江采芙蓉的情景,表达了他离乡远行但怀念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与亲人分别的忧伤。

首句“涉江采芙蓉”,道出了少年郎在江边采花的情景。

第二句“兰泽多芳草”,描绘了周围环境的美好,芳草如茵,清新宜人。

第三句“采之欲遗谁”,表达了少年郎因为眼前美景,心驰神往,想留下一份美好,同时留下不舍。

第四句“所思在远道”,揭示少年郎是因为离乡而陷入思念之中,并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

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表达了他眺望着家乡的方向,
同时自己要离开,前面的路途漫长,不知所措。

此处用“长路漫浩浩”形象生动地表
达出他此时的心情。

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少年郎与家人分别后的愤愤不平,他们同心却被迫分离,心中充满了忧伤与失落,这也寄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总体来看,周航的这首《涉江采芙蓉》以优美的语言、情感真挚的表达展现了少年郎对美景的热爱和家乡的思念,从而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也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喜爱,被许多人传诵并歌咏。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菲。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悠悠。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满目山河萧瑟,望中犹记楼。

飘飖簟秋兰,零落沾我衣。

Translation:Wading across the river, I gather fragrant hibiscus flowers. The orchid fragrance is abundant in the blue waters.Whom should I give these flowers I picked? My thoughts linger on a distant journey.Turning back to gaze at my old hometown, the long road stretches endlessly.Living apart with a shared heart, I am saddened and aged.The desolate mountains and rivers fill my sight, and the towers in my gaze remain unforgettable.Autumn orchids float and drift, their fallen petals sticking to my clothes.Appreciation:This poem, written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 Bai, portrays a sense of nostalgia and yearning for one's homeland. The use of imagery and metaphor enhances the reader's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the verses.The poem begins with the speaker wading through a river, seemingly in search of something. The act of gathering hibiscusflowers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etaphor for seeking beauty and tranquillity in lif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blue waters" portrays a serene and calm atmosphere.The speaker then contemplates on whom to offer these flowers. This question indicates a longing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with someone. The phrase "所思在远道" (my thoughts are on a distant journey) suggests that the speaker's mind is preoccupied with thoughts of a faraway place or person.Turning back to look at their old hometown, the speaker expresses a sense of homesickness. The image of a long and uncertain road emphasize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ir homel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同心而离居" (living apart with a shared heart) and "忧伤以终老" (sorrow and sorrow until old age) reveals the speaker's enduring emotional pain caused by separation.The mention of the desolate mountains and rivers creates a sense of melancholy and desolation. The towers, which likely represent familiar landmarks from the speaker's hometown, serve as a reminder of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These images further intensify the speaker's longing for their homeland.The final two lines evoke a poignant image of falling autumn orchids. The floating and drifting petals symbolize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hange. The phrase "零落沾我衣" (fallen petals sticking to my clothes) suggests that the memories and emotions associated with one's homeland are deeply ingrained and remain with the individual, even when physically apart.Overall, "涉江采芙蓉" captures the universal themes of longing, nostalgia, and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separation. Through itsvivid imagery and heartfelt expression, the poem resonates with readers, reminding them of the enduring beauty and emotional tiesto their own homelands.继续写相关内容将使文本超过助手的最大字数限制。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一、原文汉古诗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改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慕名。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译者撑船渡江水去采撷那莲花,涉入沼泽去采摘兰。

采了它们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如今飘流异乡,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恐怕只能这样一直忧伤到老了。

三、注解1、汉古诗:在汉代流传的一些无名氏的五言诗,后被称为“汉古诗”。

2、涉江:渡河江水。

又,《涉江》为屈原《九章》中的篇名,这里可能将就是用以表明自己的流浪他乡。

3、芙蓉:荷花的别名。

4、兰泽:生长兰草的沼泽地。

《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备注:“言泽中香草茂密,覆被径路。

”这里就是用的这个意思。

5、遗(w&egra一ve;i):赠,赠给。

6、所思在慕名:所思念的人在荒凉的地方。

所思,思念的人,只在家乡的妻子。

7、还顾望旧乡:回头眺望故乡。

还顾,回头眺望。

旧乡,故乡。

8、长路那哥浩浩:迢迢长路荒凉无尽。

长路,指居无定所的路程。

那哥浩浩,荒凉无尽的样子。

9、同心而离居:心意相同却分别居住两地。

同心,指夫妻同心,用《诗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之意。

离居,分别居住两地。

10、伤感至终老:就是说道夫妻二人恐怕就可以这样一直伤感至旧了。

四、赏析这就是一首游子想念家乡妻子的诗。

诗中运用《诗经》、《楚辞》改采香草追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坎坷绑一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一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

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把这些美艳芳一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分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 原文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1 词语解释涉江:渡江。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和其他香草。

遗(wèi):赠。

远道: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夫妻感情融洽,心意相通。

112 原文赏析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采莲图,“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营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浪漫的氛围。

然而,“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笔锋一转,表达出采花之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她采下美丽的芙蓉,却不知能送给远在他乡的心上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人通过描绘主人公回望故乡,只见路途遥远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思乡怀人的忧伤。

那漫长的道路,仿佛象征着他们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点明了主旨,两颗相爱的心却分居两地,只能怀着忧伤度过一生。

这种无奈和痛苦,令人感同身受。

12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情感。

诗中的主人公身处异地,采花欲赠却无人可送,回望故乡却路途遥远,充分展现了离居之苦和相思之深。

121 艺术特色1211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1212 虚实结合既有主人公采花的现实场景,又有对远方爱人、故乡的想象和思念,虚实相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

1213 反复咏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美好景象的印象。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出自《古诗十九首》的经典诗歌,这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咱们先来瞅瞅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的原文虽然简短,但是韵味十足啊!接下来咱们细细地翻译一下,让它变得更明白易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说的是有人渡过江去采摘芙蓉,那生着兰草的沼泽地里,到处都是芳香的花草。

想象一下啊,一个人小心翼翼地踏入江水,伸手去摘那娇艳的芙蓉花,周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香草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这画面多美!“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芙蓉要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在遥远的地方。

哎呀,这就有点小忧伤了。

辛辛苦苦采了花,却不知道能送给谁,因为心里想着的那个人远在他乡。

就像我有一次,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满心欢喜地想要送给一个朋友,结果发现他出差去了外地,那种失落感真的不好受。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路途是那么漫长。

这人站在那里,望着故乡的方向,心里想着回去的路那么长,啥时候才能见到亲人呢?这种思乡之情,就像我有一回出门旅游,在外地待了好多天,越到后面越想家,想家里的饭菜,想家里的床。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一生。

就像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两地分居,每次见面都特别珍惜,可分别的时候又特别难受。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直击人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思念的煎熬,还有对爱情的执着。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以采芙蓉起兴,让人一下就进入了那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然后通过设问,把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用“还顾望旧乡”这个动作,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

最后直接抒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感慨,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2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2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人但又无法归家的感慨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采用问答方式,表达无法将芙蓉送给远方所思之人而倍感凄凉伤心的句子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4、《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想着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5、《涉江采芙蓉》中,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涉江采芙蓉》中,借思妇口吻,想象游子还顾望,含蓄表达思乡的痛苦情感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7、《涉江采芙蓉》中,抒情主人公由喜转忧的诗句是:采之欲
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中的“芙蓉”就与其不同而言,重在表达一种亲情,思念远方亲人。

9、《涉江采芙蓉》中,相爱的两人不能生活在一起,只能孤独的终老的一句话: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1、《涉江采芙蓉》中,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的诗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2、《涉江采芙蓉》中,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

《涉江采芙蓉》全文与赏析《涉江采芙蓉》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场景,表达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全诗如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主人公涉过江水去采摘芙蓉,生长着兰草的沼泽地里,芳草萋萋。

芙蓉,即莲花,在古代常被视为美好、纯洁的象征。

而兰泽中的芳草,不仅增添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丰富情感。

他(她)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的地方采摘芙蓉,或许是为了送给心中思念的那个人。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将情感进一步深化。

主人公采下芙蓉后,却陷入了沉思:我采摘的这朵芙蓉要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这里的“远道”不仅是指距离上的遥远,更是心灵上的隔阂和难以相见的无奈。

这种思念之情,因无法传递而显得更加深沉和痛苦。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主人公在思念之余,回首眺望故乡的方向,只看到那漫长的道路绵延无尽。

这里的“还顾”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而“长路漫浩浩”则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归乡的艰难,进一步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

主人公和思念的人彼此心心相印,却不得不分离两地,这种痛苦的相思之情将伴随他们直到终老。

“同心”强调了两人感情的深厚,而“离居”则是残酷的现实。

“忧伤以终老”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悲观和绝望,这种无法解脱的相思之苦,让人感到无比的凄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它的意境优美。

诗人通过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

其次,运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芙蓉、芳草等自然之物,不仅是美丽的景象,更象征着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涉江采芙蓉》赏析: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涉江采芙蓉》赏析: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涉江采芙蓉》赏析: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作为《古诗十九首》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涉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遥远没有尽头。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注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三、创作背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四、主题思想《涉江采芙蓉》通过描述一位游子或思妇(传统上多解读为游子思乡之作,但亦有解读为思妇之词)采摘芙蓉(莲花)的情景,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诗中不仅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深刻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五、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翻译赏析《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翻译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赏析:《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涉江采芙蓉>原文及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便是《涉江采芙蓉》的原文啦。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想象一下啊,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位身着素衣的古人,缓缓踏入江水之中,去采摘那盛开的芙蓉花。

江水轻轻拍打着他的衣角,而那湖边的沼泽地,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芳草,微风拂过,香气四溢。

他满心欢喜地采下芙蓉,可突然就愣住了,这美丽的花儿要送给谁呢?他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他乡。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却发现找不到那个你最想送的人,心里一下子就空落落的。

当他回过头来,望向故乡的方向,那回家的路啊,漫长又遥远,一眼望不到尽头。

就像有时候我们在外漂泊,想家的时候,心里那个急啊,可距离却总是让人无奈。

诗中的主人公和他思念的人明明心心相印,却不得不分隔两地,这种忧伤怕是要伴随他们终老了。

这多让人感慨啊!咱们来细细品味这首诗。

“涉江采芙蓉”,简简单单五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中。

诗人没有过多地描述采芙蓉的过程,却让我们能感受到那种宁静与美好。

而“兰泽多芳草”,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个画面,让我们仿佛能闻到那芬芳的气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前面还在欣赏美景,采着花儿,突然这一个转折,把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一下子就勾了出来。

这种情感的转变,就像我们正在开心地玩耍,突然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朋友,瞬间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里的“还顾”用得太妙了,那种不舍、那种眷恋,全在这一回头之中。

而那漫长的道路,更是把思念的痛苦放大了无数倍。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这两句,真的是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明明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余生,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出门旅行。

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看到了一大片盛开的花海。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便是《涉江采芙蓉》的原文啦。

咱们先来聊聊这诗的原文。

诗一开头,“涉江采芙蓉”,简简单单五个字,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一个人慢慢地踏入江水,去采摘那娇艳的芙蓉花。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江水轻轻流淌,芙蓉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多美呀!“兰泽多芳草”,这一句更是让整个画面丰富起来,不仅有芙蓉,还有那成片的兰花和芬芳的香草。

这就好像我们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园,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再说这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么一翻译,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啦?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

先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可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更是通过美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美好情感。

那芙蓉和芳草,不就像是主人公心中真挚的情感一样纯洁和美好吗?“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哎呀,主人公辛辛苦苦采了花,却不知道能送给谁,因为心里思念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

这多让人感到无奈和失落啊!就像我有一次,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要送给远方的朋友,可是因为距离的原因,不能马上送到对方手中,那种心情,真的和诗中的主人公有点像呢。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主人公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只看到那漫长的道路没有尽头。

这画面多让人心酸呀!就好像我们在外地打拼,想家的时候,望着家的方向,却感觉那么遥远,心里充满了惆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明彼此相爱,却要分隔两地,只能怀着忧伤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种痛苦和无奈,真的让人感同身受。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却把那种相思之苦、离别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涉江采芙蓉古诗词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江采芙蓉古诗词1本文背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原文:涉江采芙蓉佚名〔两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诗意: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鉴赏:《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终老的愁思——论《涉江采芙蓉》回环式的困局胡嘉雯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4-0017-02论及一篇作品,免不了先以考据查史态度求一个真实作者和准确年代。

《古诗十九首》为同时代的文人创制合本已无争论,虽说“人世难详”但也可约略推知为东汉末期的作品。

这两点远不能满足众多文人和历代学究们“知人论世”的评论需要,仿佛脱离了作者生平背景,所有的“批评”就无据可依,因此显出极大的恐慌来。

撇清论明作者的情况不仅为古人来者立了楚河汉界,继而还能将个人的推论站稳。

诸如界定《涉江采芙蓉》为“曹植思甄之作[1]”和“枚乘拟作”两派先后以诗史文论炮轰对方,以毫无依据或荒诞不经互斥,也出于此因。

《古诗十九首》从名目上就抗拒“确考”:民间诗歌被汉朝乐府采集后合之以乐,成为乐府歌辞最主要的来源。

盛于西汉的采诗以“北极燕、代、雁门、云中,南至吴、楚,西至陇西,东至齐、郑”为域,但总不免有未被采集的诗歌,另有原已入乐后失了标题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后人将此两种情况下散失不可名的歌辞称为古诗。

虽说不是所有古诗都曾入乐,但“古诗”的身份是在野的。

它们被勘录却无法寻得集体的来源和流传情况,从东汉末年开始以流亡者的身份存世至今。

古诗已被定了约一千七百年的神秘身份,当代阅读何不以从了这种不明的旨趣?连东汉都说不清汉朝采诗的佚散情况,今人怕也没必要自寻这种烦恼。

单是“标志着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桂冠,就足以压倒甚嚣尘上的考辨之声,钟嵘在《诗品》中说:“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2]略看第一句示意古诗篇属的话,则很好地说明了每篇之内字字珠玑的研读价值。

本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3]的民歌精神,本文将着重从内部结构细致解读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内辑录的《古诗十九首》第六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第一句从“平凡”出发,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

菡萏已成芙蕖,女子摇舟涉水应时节渡清塘。

乍一眼看上去便是随了习俗民风而为之,将个人的情感隐去不留痕迹。

随灵魂出离到身体之外,让一副躯壳糊涂地移身上舟。

许是自己独撑一条兰舟,也许是几人同摇兰桨。

明明是众人纷纷出行采莲的季节,却全无一点多余的人气,只写落落的一个身影。

只管自己出门行去,没装下半点喧声。

只道“兰泽多芳草”,没了漫天的人声,取之以覆被之势泽水里相生不绝的兰草。

泽,水积聚的地方,又据兰草生长多为四月的时令推算,诗中所述的便大概是在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之间,想必水泽之间置身透着一阵春末的寒冻。

将起篇之因设在一个极具民风的凡俗日子中,奇的是竟能不带一点旁杂之意,只顾整个儿地陷入香泽芙蓉地里,这个动作就含着一句暗语:今日我出门去,的确是遇上了采莲赠人的日子,但在意的只有手边眼前与水凉芳绽相伴的孤我。

她不是为热闹而去的,若是那么巧就与众人出门的日子合上了,也不想在夹道人声里成一桩嬉笑采选的乐事。

第一句就已将主人公抽拔出众人所在的尘世,但已带点心甘情愿的意思,反正就是长久的一个人在沉静里,惯了,亦不能自拔。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鼓动着相遗之意的日子里一个人出门本无大碍,苦的偏偏是发了一个问,还是滋发于心底,只向自己一人的索问。

旁人无从答起也抓不住心意,清斋守素久了早已疏离了当下,自问了就把自己逼向了自答。

采莲自然是可以自娱的,拈一枝别在袖间亦能自得芳华,怎就来了这么个问,也怨不得旁人。

引人伤心的常是些不识趣的人挑起一个问来,但好在有一个可让人恼的对象,一股脑地以胸臆间顿生的细忆愁肠责之,也恰好灭了再想下去的念头。

有的东西偏不是自生便能自灭的,比如情思。

不费力地就锚定了,哪儿呢?远道。

至于多远呢就不重要,反正统统是目光不可及,轩车不可至,近一丈远一尺无太多差别。

“所思”,作为一个代词使用,只表明此时心之所向,并未点明性别,从此发端出三种判断:游子漂泊诗、思妇诗和综合前两者说法的“对写法”。

游子表现失意困顿的心绪通过化身为女子的假象,铺平抒情的鸿沟,用女子细腻情愁的身份完成抑郁感情的书写。

这个说法自然是根据《古诗十九首》所围绕的主题——“士人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愁与苦闷,并无神秘之处”[4]。

认为“作诗必关教化,凡男女私情,相思离别的作品,必有寄托的意旨,不是‘臣不得于君’,便是‘士不遇知己’”。

[5]这种解读反映了文学的自觉创作时代里男性的绝对霸权地位,以至于并不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感诉求存在。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以东汉为背景,这是一部外戚宦官争权史,吏治的日益腐败、社会的动荡不安,致使学仕不能实现。

[6]但因此完全剥夺一首女性意图创作诗歌的存在,就淹没了文学发展的平等性和全面性,任何情感和性别都不为诗歌抒情所排斥,只是在文学史中所处的位置有所差异而已。

第二种说法便较为自然,认为“客子在外,思妇寄物以道相思,乃是很常见的情形,如十九首中即有“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这样的诗句,更早的则有屈原《九歌· 山鬼》中的“折芳馨兮遗所思”——女子折取香草香花送给所爱,这是有传统的。

”[7]这种解读方式完全切入到女性书写的习惯中去,并不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可能暗示的男性视角所牵绊,将全诗归于纯粹思妇诗。

思妇担心丈夫在外漂泊的冷暖,担心自己形容色衰而变得憔悴,又疑虑丈夫的背弃不归,但相同的是孤独感,因此便正言了,采芙蓉这个动作的女性色彩为这种说法增添了说服力。

第三种说法就不考虑任何考据和讨论的问题,站在中间阵营,从客观的阅读层面上认为“前四句为居者的女性之词,后四句则是行者的男子之词,两者用对唱的格局互相呼应。

这样来读此诗,头绪清爽,意境也好。

”[8]但在此,被忽视的是明朗单纯的口语。

刘勰认为《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正是这个道理,这一句毫不费解,说的就是折莲却无法将之送到所思之人手里,意思已经没有再考究的必要,但手法却是值得分析的。

既然是口语化,也就是轻易贴近了所有人的心口,挖开感情的关口,冲破感情传递隔阂。

诗中也并没有道明对方为何远行,也没有说到底去了何处,这些信息隐去就将感情集中引向了一路上去。

摘 要:从《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淳朴的文字出发,将全诗拆分为单句并以此为单位,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明其中所构成的回环式情意,述清渺渺不绝的情感形成脉络。

关键词:困局,古诗十九首17青年文学家“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作者并没有直抵感情抒发的高峰,而是走了一点上坡路,感情也趋于和缓,从采莲开始爬坡,到采莲而无所得,再把视线拉长,探向了漫浩浩的远方。

视点的发出处到底是什么地方,据“望远乡”路漫漫为距离,可断定为非故地,且为远处。

这一句的布局“如落花回风,将飞更舞,终不遽落,如庆云在霄,舒展不定。

”[9],“理名句顺,气敛神藏,是谓平淡”。

[10]收束并延宕的手法增加了抒情的力量,作用相当于吐气之前深呼吸:动作幅度不大,也没有让读者看出蓄势的痕迹,只平稳地留在缓进当中,放松了对诗中剧情性画面的追逐,全诗至此拂起一阵和风,意图是不求一个明白的,漫漫远方道不出一个对象。

只消是“旧”并“漫”,就牵制着所有人张扬的情绪,不迫不露。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时代之中被世情所逼分异两地,而这种感觉需一直延续下去,直至终老。

妙处在于精简,“《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在《古时镜》里这样评论。

最后一句,“诗至此,始可谓言之有物矣!”[11]作者同读者,都只能在感情的波澜而不是理性的思辨中达到一个终处。

曾有人贬斥这首诗有伤风化,不益于教化风俗,根据就是这最后一句。

既没有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没有表达作者豁达的世界观,以此必流入感伤颓废。

可是本人认为,在读诗歌,尤其是紧挨着诗三百时代的古诗,要求诗歌反映人生宏大价值的意图是有违民歌精神的。

百姓生活就是希冀靠近“乐”的,若“哀”挡不住了,就来一句呼喝,势必要把心头的气给啸出来,这才是民风。

单纯、极乐、极哀,留着消极的哀婉慢慢散发着毒性,可是没人会说这不是一次迷人的受难。

全诗共八句,构成了一条情感行走的路线:忧而出行—得莲起问—忆得漫漫—忧伤终老,从忧伤出发,不觉又走回原地,这条路线是封闭的,并没有一个出口。

全篇构成一个回环式的感情困局,旨在诉求作者永寻而终不可得的解脱,使忧伤的情感被梳成了打不开的结,愁肠万分,无可断绝。

醇厚的民风里,嗜思君成瘾,这成了《涉江采芙蓉》迷人之处的解。

注释:1.木斋.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4)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4页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10页4.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17页5.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17页6.戴红梅.《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28,4):第25页7.顾农.读古诗札记二则[J]. 书品. 2002(5):第61页8.顾农.读古诗札记二则[J]. 书品. 2002(5):第62页9.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189页10.黄子云.《野鸿诗的》11.刘熙载.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参考文献:[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刘熙载.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可生活在基督社会里的夏洛克们没有办法,身处弱势的他们只能被动地服从于法律,并寄希望于法律,否则他们连让基督徒们惊慌失措且丑态毕露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此当安东尼奥们、公爵等请求夏洛克开恩时,这时夏洛克才享受到了他本应得到的尊严,他拒绝了。

犹太人受到了基督徒太多的屈辱,所以当夏洛克有机会利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洗刷自己受到的羞辱,找回自己及自己民族的尊严时,他岂会轻言放弃。

夏洛克长期以来“久积”的怨恨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的机会,夏洛克对基督徒的仇恨并不是无源之水,想想以前安东尼奥们是怎样对待犹太人的,任何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忍耐也会化作为一腔仇恨。

这已不是犹太人夏洛克个人的怨恨,而是整个被迫害的、受苦受难的犹太民族的申诉,夏洛克就是以长期受迫害而扭曲的面孔出现的,并时时刻刻寻找复仇的机会,以争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终于夏洛克在“法庭诉讼”一场进行里报复。

安东尼奥们的一次次苍白的辩驳只能证明他们的虚伪,他们制定的法律只是异邦人头上的枷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