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最新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1d90d5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c.png)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第四单元《涉江采芙蓉》。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涉江采芙蓉》意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涉江采芙蓉》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结构韵律:五言绝句、平仄押韵意象分析:荷花、秋水、相思主题思想:怀人、思乡、离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荷花”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荷花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953e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c.p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教案被视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份优质的教案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优质课一等奖的涉江采芙蓉教案,通过分析该教案的编写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编写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以《涉江采芙蓉》为教学内容的语文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1. 文学欣赏:-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 辅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朗读与表演:- 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观摩示范朗读和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3. 分析与讨论:- 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中的意义;- 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创作与赏析:-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创造个人的想象和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演讲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重要概念。
2. 问答法:-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937ca4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7.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涉江采芙蓉》,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为《涉江采芙蓉》全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基本词句,理解诗的内涵,领略诗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韵律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把握诗的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讲解(20分钟)(1)分析诗的背景,了解作者。
(2)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句的用法和意义。
(3)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与《涉江采芙蓉》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翻译诗句。
(2)分析诗句的意境。
(3)简述《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1. 课文《涉江采芙蓉》2. 诗人:佚名3. 诗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 重点词汇:芙蓉、兰泽、芳草、涉、采5. 课后作业: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答案: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组织一次古典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https://img.taocdn.com/s3/m/b87122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3.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2.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诗人背景: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诗歌解析1.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改写《涉江采芙蓉》。
2.学生展示改写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深入理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2.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涉江采芙蓉”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升审美情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感悟。
三、作业布置1.背诵《涉江采芙蓉》。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深入理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0e272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4.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6fdd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8.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b6b077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3.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歌主题的抽象提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参考资料;3.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2)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3)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详细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涵;(3)举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歌;(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如何改进?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是否得到提高?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涉江采芙蓉》教案2
![《涉江采芙蓉》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3167f9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4.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理想的执着;(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释;(2)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3)对诗歌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4.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表现手法等;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字词解释的准确性等;3. 诗歌欣赏能力:评价学生在欣赏诗歌时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等;4. 团队合作精神: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涉江采芙蓉》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创作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4.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鉴赏网站、论坛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05695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0.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一些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对比分析《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2)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字词理解和句子解读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
3.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5. 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b132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4.png)
2024/1/25
25
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策略
持续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和教育理念。
教学反思
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寻求改进 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
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 格和特色。
2024/1/25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涉江采芙蓉的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03
教学过程设计
2024/1/25
11
导入环节
引用诗句
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经 典诗句作为开场白,引发学生对古诗 的兴趣。
背景介绍
教学目标阐述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 《涉江采芙蓉》,了解诗歌的内涵和 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教学效果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情感、 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17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2024/1/25
课堂观察
0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讲、思考、发言、合作等
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问与回答
02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业与测试
27
THANKS
2024/1/25
28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 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 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 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2024/1/25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8bfa7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7.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 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简介《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位少女江边采莲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诗文意境的感悟、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江边美景、少女采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提问:同学们对江边美景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见过的美景。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互动环节1.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诗中“涉江采芙蓉”这一场景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意境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分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六、课后反思1.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
2.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具体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4. 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a50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6.png)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67a0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4.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99e18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b.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涉江采芙蓉》全文打印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
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
三、诗歌背诵(5分钟)1. 学生集体背诵诗歌。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分析诗歌情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三、诗歌创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以《涉江采芙蓉》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
2. 学生现场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领悟诗歌哲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领悟诗人的哲理。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中哲理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公开课反思(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公开课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642c1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9.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4版年度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4版年度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248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8.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目•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总结反思与改进建议录01课程背景与目标必修二课程在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必修二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联和衔接高中语文必修二课程概述《涉江采芙蓉》诗歌简介《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鉴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及预期效果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诗歌原文及注释解读诗歌原文提供《涉江采芙蓉》的完整原文,包括生字、难字的注音。
注释解读对诗歌中的生词、典故、地名、人名等进行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剖析主题思想阐述《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爱情与坚贞不渝的信念。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意象运用、音韵节奏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讲解重点词汇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包括生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掌握词义。
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难点问题探讨与答疑难点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如诗歌意象的理解、情感表达的把握等。
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消除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0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激发其探究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涉江采芙蓉》教案2
![《涉江采芙蓉》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ff686f2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8.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解读深层含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其他作品,对比理解《涉江采芙蓉》。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作者生平、相关作品等。
2. 参考资料:杜甫的其他作品、相关学术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诗文内容,分析意象和情感。
4. 对比分析杜甫的其他作品,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 深入解读诗中的哲理和深层含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总结诗文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3. 调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杜甫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bde46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8.png)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涉江采芙蓉》●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和意境入手分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情怀。
2.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悬想”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2. 《古诗十九首》相关研究资料。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
2. 《涉江采芙蓉》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查阅《古诗十九首》的相关资料。
2. 思考诗歌中“芙蓉”“兰泽”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配乐朗诵音频,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听到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1. 文学常识介绍●介绍《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强调《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2. 诗歌诵读●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问学生:“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芙蓉”“兰泽”“远道”“旧乡”等意象。
2024年度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4年度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555b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9.png)
表现技巧
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 诗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动人。同时, 运用叠词、押韵等技巧,增强了诗歌的 音乐性和节奏感。
2024/3/24
9
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
情感内涵
诗歌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情感内涵具有普遍性和永恒 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了解芙蓉的食用和药用方法,探究其在健康养生方面的 应用
关注芙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 扬和发展芙蓉文化
2024/3/24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4
27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 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在政治上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 度,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 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2024/3/24
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 志向远大。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郢(今 湖北江陵),屈原在流放过程中投江 自尽。
审美价值
涉江采芙蓉以其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它对于培养读者 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该诗的解读与赏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4/3/24
10
03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024/3/24
11
屈原生平简介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涉江采芙蓉》一诗的心得体会,包括对诗歌情感、意境、语言等方面的 感受和理解。
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通过分享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2024/3/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
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
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
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五、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
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
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
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
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
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
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
六、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
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
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
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
七、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
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
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主题
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
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
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
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
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
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
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
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
“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
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
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
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
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
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