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注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体会诗歌意境;(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古典诗词。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自主思考,拓展学习视野。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2)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2.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 结合其他课程,如历史、哲学等,跨学科地进行深入学习。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 邀请文学家、诗人等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3. 开展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及作者简介;(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2)学会珍惜眼前人,传递正能量;(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意境;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汉语词语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参考书目;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及其作品;(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阐述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7. 课后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3)推荐一本关于古典诗词的阅读书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1)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与《涉江采芙蓉》进行对比赏析;(2)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 创作实践(1)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描写家乡或美好景象的诗歌;(2)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1)教师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鉴赏方法;(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欣赏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资源:相关诗歌的视频、音频资料,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3.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2.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诗人背景: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诗歌解析1.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改写《涉江采芙蓉》。
2.学生展示改写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深入理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2.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涉江采芙蓉”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升审美情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意象、意境。
2.提问: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寓意何人何事?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感悟。
三、作业布置1.背诵《涉江采芙蓉》。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深入理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歌主题的抽象提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参考资料;3.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2)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3)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详细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涵;(3)举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歌;(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如何改进?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是否得到提高?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涉江采芙蓉》,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5. 欣赏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6. 巩固练习:(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2)进行有关诗歌的知识问答。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加强记忆;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绘画出诗歌中的画面;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一些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对比分析《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2)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字词理解和句子解读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
3.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5. 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谢灵运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朗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诗意的描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第三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的节奏与韵律。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节奏与韵律。
2. 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步骤:1. 分析诗的节奏与韵律。
2. 引导学生朗读并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第四章: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与情感。
2.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主题与情感。
2. 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的主题与情感。
2. 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习诗的创作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创作技巧。
2. 创作与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创作技巧。
2.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六章:诗歌的比较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化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教学内容:1. 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
2. 分析比较《涉江采芙蓉》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教学步骤:1. 选取两首与《涉江采芙蓉》主题相似的诗歌。
2. 学生分组比较三首诗歌在意象和情感上的异同。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5篇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5篇范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微格模拟教学中,我选的课题是《涉江采芙蓉》,这是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体诗。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我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上,旨在“涉江”采得“美芙蓉”。
现在主要针对这个教学尝试做些反思:我确定这个教学重点的原因是,现在中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有的老师以串讲法和诵读法为主,限于讲解诗歌的字、词,把古诗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文串讲课,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为自由,最能表现多元有界解读的诗歌赏析却很大程度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失语,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
这样只能“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杨平东《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新课标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所以我选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绪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掌握了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传统,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心灵之旅,试与诗人产生共鸣,使课堂充满人文性色彩。
我设计在讲解颈联“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时候突出我的课堂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艺术画面。
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具有很强的动作感和画面感的词“还顾”“望”,心理描写的词“漫浩浩”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频频回望故乡的画面和路途绵延无尽的距离感。
学生此时对诗句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有了一些朦胧的体验。
然后再在学生有了一定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用想象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描摹一下这两句诗歌的艺术画面。
此处,学生可以闭上眼睛,跟着发言同学的思路,在脑中浮现画面:一条望不到头的大道把男女双方隔开,大路一端妻子望眼欲穿,另一端丈夫不时地回头望乡,欲见妻子而不得,而这漫浩浩的无情的大道却成为了男女双方感情共同寄托的唯一的对象。
此时,学生的感情有了一定的升华,我再导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诗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江边女子采芙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2.2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4.3 文本解析:(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杨炯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5.2 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推荐学生阅读杨炯的其他诗作,如《从军行》、《临洮逢李使君》等,以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探讨《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如杜甫、王之涣的作品的异同。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 通过诗词《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1. 诗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介绍。
2. 诗词的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涉江采芙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对诗词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讲解。
4. 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词《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词《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分析。
2. 诗词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解析。
教学步骤:1. 教师对诗词《涉江采芙蓉》的主题进行讲解。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4. 学生进行诗词解析的练习。
第三章:诗词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古典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 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练习。
3.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词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诗词表演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更深入地理解诗词。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诗词表演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诗词表演的实践。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诗词表演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表演的练习。
3. 各小组进行表演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诗词《涉江采芙蓉》的学习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教学内容:1. 学生对诗词《涉江采芙蓉》的学习总结。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步骤:1. 学生分享对诗词《涉江采芙蓉》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涉江采芙蓉》●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 1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和意境入手分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情怀。
2.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悬想”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2. 《古诗十九首》相关研究资料。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
2. 《涉江采芙蓉》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查阅《古诗十九首》的相关资料。
2. 思考诗歌中“芙蓉”“兰泽”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配乐朗诵音频,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听到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1. 文学常识介绍●介绍《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强调《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2. 诗歌诵读●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问学生:“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芙蓉”“兰泽”“远道”“旧乡”等意象。
【K12学习】《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最新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
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
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
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五、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
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
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
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
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
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
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
六、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
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
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
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
七、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
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
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主题
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
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
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
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
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
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
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
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
“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
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
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
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
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
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