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日本为例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旨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智力、
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个性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为之努力。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
4.终身学习: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5.知识与能力并重:新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过程与方法并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课程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8.多元化评价:新课程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传统
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9.课程整合:新课程倡导课程整合,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
互渗透,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社区等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11.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新课程鼓励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中小学教案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中小学教案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承载着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任务,同时也是塑造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教案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情感态度的培养情感态度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感受和态度,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 教材选择与教学方式在教案设计中,教师需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教材。
通过选取充满情感色彩的故事、诗歌和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情感体验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2. 课堂氛围的营造情感态度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亲切友好的语言、鼓励和赞赏的态度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同时,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集体活动,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友爱与互助精神。
3. 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教案设计中可以设置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环节,借助教具、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情感的真实性。
并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促进情感的沟通和分享,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二、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的准则,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 知识与价值观的融合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将知识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案设计中可以设置问题导向的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真正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通过历史课程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思路本部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素养,具体包括:1.了解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历史事件。
日本教学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新学力论视角下
日本教学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新学力论视角下摘要:经过五十年来多次激烈的学力争论和深入研究,学力论已成为日本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
日本的学力论对其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目标、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此进行系统探讨,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可以促进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日本;新学力论;教学论;启示日本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国家,其融合的文化也一直谜一样地引起大家兴趣,其独特的文化与国民性不仅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研究的重视。
本文拟从日本新学力论争视角,剖析日本的学力论及对教学论的影响,以期对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一、日本新学力观的论争及形成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条件恶劣,在日本国情和自身需要下,日本人深刻意识到学力尤其是基础学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历来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在战后每隔十年就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一次改革,并投入巨额资金,同时也将此作为现代化的原动力。
经过一系列论争及演变后,日本于1989年开始全面实施发展创造性的“个性教育”,并根据重视个性原则的指导,在随后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学力观”,认为学力的实质应包含认知的能力、技能的习熟和情意的特质这三大要素。
跨入21世纪,日本学力论争在广度和深度上更是超越了以往,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危机意识。
论争中高呼学力危机、学力崩溃的一方(即学力低下论者)以各种调查数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轰动。
学力低下争论的实质是要诘问高举“宽松教育”大旗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改革的本质。
学力低下论者认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技能水平基本维持原有水平,而理论思考力、资料推论能力和表现力等高层次的知识力、思考力低下。
另一方是以日本文部省为代表的宽松教育推进派,他们对学力危机论驳以学力是否低下还没有万人以上学力调查数据证实,并重新提出如何定义学力以及建构21世纪学力模型等问题,以新学力观相对抗[1]。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论考试题(8套)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论考试题(8套)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本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和地理图册等。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新理念、新标准、材、法和新评价。
2、“地球与地图”是研究区域地理的基础。
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研究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的特征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研究。
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3、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反馈功能、启发功能和激励功能。
地图是地理研究和地理研究的基础之一。
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包括学生表现法、纸笔测验法、档案袋法、观察法等。
4、课程总目标和三项分目标中对知识方面须达到的目标可分为知道和掌握等层次。
旧版教材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实践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旧版教材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2、如何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教学?(8分)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介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和地理环境可以利用青少年活动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考察可以利用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文化馆等,开展地理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的各种环境,如河流、山地、湖泊等,开展野外考察和实地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历史教学摘要: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历史教学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激发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优化情感体验途径,更新课程评价体系。
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
4提高素质、健全人格,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关键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这也是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
《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了出来,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人的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杨叔子先生把它归结为“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并阐明“五精”之正确与“五荒”之错误的根本在于“荒于人学”与“荒于人文”。
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轻’现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
‘五轻’的根本在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教育要教化人与塑造人这一‘在明明德’的本质功能,使教育陷于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囹圄之中。
”这虽然批判的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同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今,新课改实施已经好几年了,这次课程改革,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可仍有一些教师无视新课改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教育。
课堂上,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伤亡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和差异性,不易于量化和控制。
同完善的知识技能教育体系相比,情感教育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使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无从下手,这就造成了历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
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
感受、参加、养成D。
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
教师的发展 C。
学生的选择D。
课程制度的变迁4。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
知识、技能和情感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
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
加德纳B.推孟C。
韦克斯勒 D。
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
讲解--接受式B。
示范——模仿式C。
探究发现式D。
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D。
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
备课 B。
上课 C。
批改作业 D。
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
例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运用
例论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运用三维目标思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
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阐释课程或教学目标,强调整体效应,反映了教学的系统观。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这种科学的思想,只是写在文章中,说在口头上,尚未真正运用在教学之中,一线教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还不知道怎样运用这种思想设计学科教学。
因此,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三维目标显得特别重要。
一、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或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纬度思考问题,达到融合贯通的境界。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研究还是消极接受。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1]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之中。
《全日制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分为四个部分,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提出的原则要求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所谓情感,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态度,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学习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目的,三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整体考虑,不可偏废。
《日本》教学反思
《日本》教学反思《日本》教学反思1《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胫煤矿时救出来的。
学习本课目的是让学生晓得八路军和他们的将领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仁义之师。
并学习用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故事简单。
初读后我就引导学生弄明白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强调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然后重点让学生学习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写法。
一、小组合作,梳条理。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课文要表达的事情有哪些?通过讨论大家都清楚课文是按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四个环节来写的。
哪么课文是怎么表达的呢?二、研读课文,知写法。
读书要用心读,通过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学习写作构思。
这篇课文事件很简单,但作者紧扣关爱这条线,通过打电话关心,马上找奶,亲切和蔼态度,设想周到等环节表现聂将军对日本孤女的真诚关爱。
同时抓住日本孤女由惊恐到拽住马裤感情变化衬托聂将军的仁爱。
最后是40年后的感恩把__升华为中日友好这一主题上。
三、生生互动,悟内涵。
在熟悉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作者写作动机。
有的说是赞颂聂将军对日本小姑娘的关心爱护,有的说是表现八路军是仁义之师,有的说日本孤女知道感恩,有的说回顾抗日往事。
众说纷纭。
我没有强加评判。
只是让学生重读__最后一段。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回忆这一往事,一是称赞聂将军不光会打仗,更是一个至仁至爱的伟人,二是为了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把日本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混为一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一、单选(15题 30分)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B )P3A.教学内容B. 教科书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A.课程目标B.课程功能C.课程结构D.课程理论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 A.学生B.教师C. 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A)P66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P98A.教育自身的需求B.学生的需求C.家长的需求D.教师的需求7. 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A.实施建议部分B.过渡部分C.总结部分D.理论部分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B)P107 互动性、互补性A.自主性B.问题性C.评价的自主性D.互助性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B )P102A. 探究性学习B. 自主性学习C.创新学习D.自学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 A.协调性 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A.范围B.性质C.范围和性质D.范围或性质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C)P171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 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 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 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A)P186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摘要:自从新课程在全国四十二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效。
然而,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障碍。
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最为主要的困惑和障碍在于课程观的模糊。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就是基于对话的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观对话经验自从新课程在全国四十二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以来,已经历经了五个不平凡的春秋。
在这五年中,新课程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效。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生方式、方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乐趣显着增强。
然而,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障碍。
许多教育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认为,阻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困惑和障碍主要体现在考试评价改革滞后、课程资源紧张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等方面。
笔者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看法,而是认为,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最为主要的困惑在于课程观的模糊。
本文旨在寻求确定的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以期对新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一何谓“课程观”?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却又很难作出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笔者尝试把它理解为关于课程的观念,或者,进一步具体地理解为关于课程“是什么”的观念。
不同的课程观往往体现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并形成不同的具体课程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1]在课程探究的历史上,关于课程观的理解有许多的看法,但仔细地分析总结,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课程观。
第一,课程是知识或学科。
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1、新课程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1、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1.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1、下列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CA、教材B教室C、教师D、计算机网络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1.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B.错答案:B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论断;A.对B.错答案:A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A.对B.错答案:A1一般来说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CA.教学计划和教科书B.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D.教科书和教案1对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理论的是CA.心理学B.伦理学C.哲学D.教学论2、教学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A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D.课外辅导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课堂教学2、“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D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C2、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CD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B.备课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A.发展学生的智力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技巧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2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BC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A.对B.错答案:A2.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A.对B.错答案:A2.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A.对B.错答案:A2.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A.对B.错答案:B3教师3、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3.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CA.讲读法B.讲解法C.讲述法D讲演法3、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C;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综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3.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C.职业道德素养D.多年教学经验3.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A.绝对评价B.绝对性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价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A.复杂性、创造性B.主体性、示范性C.长期性、间接性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A.对B.错答案:A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A.对B.错答案:B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A.对B.错答案:B4、教学过程4、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4、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构成表象;3理解教材,构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构成表象B.理解教材、构成概念C.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是现实的过程;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认识过程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C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的评价报告属于DA.绝对性评价B.绝对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级啊5、综合实践活动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A.必修33B.必修11 C.选修33D.选修345.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是:A.整体性B.实践性C.预定性D.开放性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5.下列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科学B体育与健康C.历史与社会D综合实践活动6、智力6.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答案AA.对B.错6.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6.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A.对B.错答案:A6.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A.信度B.效度C.智商D.常模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6.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6.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A.创造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观察力7、注意7.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A.对B.错答案:B7、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8、学生8生发展是掂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8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8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8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级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8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A为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ABCD6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为此,A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B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C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D 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ABCD 8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巴班斯基赞可夫加里宁凯洛夫8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BA.布鲁纳B.罗杰斯C.沙塔诺夫D.瓦根舍因8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8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8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9、教师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虚拟直观9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老师申诉9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9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A.主体性B.创造性C.示范法9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9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9国家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要功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符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样的要求一种AA.绝对评价B.绝对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9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9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9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0、班主任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10.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___;领导者和________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1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DA.搞好教学工作B.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C.做好教学工作D.组织建设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开始的;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DA.做好后进生的工作B.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C.搞好教学工作D.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10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10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掂量班集体是否构成的重要标志之一;11、中华人民共和国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两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1颁布于A年年年年11颁布于B年年年年11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已满18周岁的公民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已满16周岁的公民容A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①爱祖国②爱人民③爱家乡④爱劳动⑤爱科学⑥爱社会主义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D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A刑罚处罚B行政处分C党内纪律处分D罚款处理B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8周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未满18周岁的公民;11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不能从其规定,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是否B12、教育学12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构成于:1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A.狄尔泰B.杜威C.鲍尔斯D.阿普尔1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BA.教育规律B.教育问题C.教育现象D.教育事实12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_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12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B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12的作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林克12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12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2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12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3、教育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赞可夫1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13.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A.主体性教学B.尝试教学C.反思教学13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1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3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13"教育即生长"提出者是AA.杜威B.洛克C.华生D.皮亚杰13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A.教育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原则D.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着——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着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二心理学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理论我国有“教化”教育的传统。
“教化”主要指教育者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喻,使受教育对象理解、接纳、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春风化雨”“熏陶感染”的外部教育,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生成性教育,容易导致教师反复说教,甚至重体罚、损生命的极端教学行为。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义理上能够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涵,甚至也能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言行背离。
这说明“教化”教育存在严重不足,还要通过“内化”教育来完善补充。
其实,我国传统教育也特别重视“内化”教育。
教育理论名著《大学》篇就强调儒家道德思想自我修养的教育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仅强调知识学习的积累过程,同时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过程。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内化教育方法,如“沉思”“反省”“咀嚼”“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西方从心理学的角度,也探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最显著的是“价值澄清”法。
该方法认为,多数年轻人的价值观不清晰;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不能一开始就被清醒地意识到,也难以指导行为;青少年要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发挥作用,不能靠自上而下的硬灌或强制接受,而要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对有关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逐步澄清,并最终通过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来实现。
教师的作用在于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以实现某种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三阶段七步骤:一是选择——在多种可选择范围内、考虑各种后果之后自由选择自己认可的价值观;二是赞赏——珍爱选择自己感到满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三是行动——按自己选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事,并作为生活方式反复施行。
班杜拉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音乐课程的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
音乐课程的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布卢姆。
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布卢姆(b·s·bloom,~),曾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布卢姆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效应。
他就是泰勒的学生助手和同事。
他承继了泰勒的研究成果,率先创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掌控自学"理论。
本世纪70年代初,布卢姆针对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认为,当今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所教的东西;也不应有这样的心理定势: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另1/3的学生成绩一般,再1/3的学生可以不及格。
布卢姆指出,化解上述问题的最出色办法是发生改变我们对学习者及其自学的观点,实行"掌控自学"教学。
所谓"掌控自学",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够努力学习"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讲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意见反馈。
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该方法将学习分为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指导学生以8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新质教育:从理念构想到实施路径
新质教育:从理念构想到实施路径一、新质教育的理念新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新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创新引领,和谐共生。
新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
新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审美情趣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体育锻炼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在劳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质教育强调创新引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质教育倡导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1. 新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教育目标:新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一目标要求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育理念:新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日本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日本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日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由文部科学省(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制定和颁布的,旨在为日本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个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标准。
这个教学大纲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科的共同必修课程,第二部分是各地区和各学校自行安排的选修课程。
历史学科的共同必修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史、中世史和近代现代史。
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古代史阶段主要包括从远古时代到公元1571年的历史,涉及日本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等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世史则涵盖了从1571年到1600年的历史,主要涉及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近代现代史则包括了从1600年到现在的内容,主要涉及日本在近代的变革和发展,例如江户时代的商品经济、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二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
除了共同必修课程外,各地区和各学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专题性的历史研究,例如地方历史、文化历史、经济历史等。
还有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程,例如地理、文化人类学等。
日本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为各地区和各学校提供了灵活的教学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素养的掌握。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21年8月发布了最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有几个显著的变化和特点,对日本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大纲突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对国家和国民的理解和热爱”的目标,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大纲注重历史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以前的大纲按照时间顺序分章节讲解历史,而新大纲则以主题的方式组织历史内容,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以日本为例
广州大学地理系郭建
(广东广州510405)
在跨入新世纪之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是国际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并被视为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在二十一世纪中,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明确的,但国际社会、政治的发展却日益复杂,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所以许多国家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如日本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突出的第一位的目标,英国的国家课程标准中也在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强调,要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追求自由与正义,…,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等。
反思我国学生发展的现状:在国际比较中,虽然我们在知识、技能、集体能力、勤奋与刻苦方面略占优势,但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却明显的薄弱。
在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些弱点很可能是致命的!从教育方面看,中华民族也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地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列在了各项目标的前两位,并强调了转变课程的功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最上位的目标,这些都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
笔者认为,对上述各项目标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狭义的是否完成收集垃圾的任务,能否表现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等等日常生活的方面。
它们应该包括更广泛、更宏观内容和更深刻的含义,必须是建立在对社会、对世界、对未来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分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将本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放在第一位,抽象的世界公民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必须使祖国的下一代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国家意识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下面,让我们以日本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对比一下中、日两国的地理教学是怎样学习对方的:
在我们的许多地理课堂上,传输给学生有关日本的主要观点是: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但在此不利的条件下却发展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经济大国——简直就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经济的成功典范;同时日本还是保护森林资源、重视教育科技的典范,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楷模。
我们的老师、教材,在不自觉中已经使我们年幼无知的孩子们接受了这种正面的灌输(实为误导!)。
诚然,日本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方面,但是它的发展历史、它发展的国际政治背景原因呢?在教材中,即使用最挑剔的眼光,也找不到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的半点不是。
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日本的成就、优点。
在孩子们那幼稚、单纯的心灵里,必然会用日本与他们的祖国、家乡对比,不自觉地形成对日本的潜在的羡慕、敬佩甚至崇拜!?这样教育的结果,会使我们单纯、善良的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而反观日本的教科书是怎样讲中国的?否定、甚至美化侵略战争,掩盖南京大屠杀罪行;日本的中学地理课本更是注重忧患、危机意识的教育: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穷国,如果不能够发展外向型经济,则将过很痛苦的日子……;而中国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华北地区……,长江流域……。
借用一句著名地理教育家的话——“日本的小孩子看到这个书就想侵略中国”!
我国某资深电视主持人访日归来后,撰文感慨:为何日本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有着那么深的仇恨!——有关日本的一系列严酷的事实应该引起善良的中国人的警醒:
现在日本国内有近千个右翼团体,他们在大财团的雄厚财力和政界右翼官员的支持下,活动十分猖獗。
许多团体每年要搞上百次的宣传活动,印发大量的宣传材料,影响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正是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出现了下述现象:
日本政府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国际上的强烈反对,两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始终拒绝对中国作出严肃、认真的战争道歉、一再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1998年在江泽民主席访日期间,日本政府不仅拒绝就台湾问题向中国作出类似克林顿访华时所作出的“三不承诺”,而且拒绝仿照1998年10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访日期间那样在历史问题上向中国予以“书面道歉”。
当我们江主席访日发表演说时,日本青年学生在会场肆意打开拒绝承认侵略的条幅,挑衅地高喊反华口号。
2002年5月,日本政府利用某些阴谋组织策划的“沈阳日本总领馆事件”,对中国政府大肆发难、恶言中伤,并乘机在日本国内掀起敌视中国的恶浪,日本究竟意欲何为?
最近日本政府拟向国会提出“有事法制”,妄图修改和推翻和平宪法,大幅度放宽自卫队用武的权限和扩大自卫队规模,在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日本已通过了国歌国旗法,将歌颂日本天皇的“君之代”与“日之丸”分别确立为日本的法定国歌和国旗。
这意味着,某一天,当某位日本首相来中国访问时,代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的“日之丸”膏药旗将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原本的湛蓝的天空上,而在它的旁边,就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
而我们威风凛凛、皮靴锃亮的解放军军乐队,也将会雄壮地奏出“君之代”。
众所周知的还有:允许李登辉赴日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拒绝受害国的民间战争赔偿、加入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公然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海域击沉不明国籍渔船以及悬而未决的钓鱼岛问题……等等、等等,甚至还出现日本留学生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中公然指责来华认罪的日本老兵的现象。
这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的日本,这个还要在地球上与我国共存、对我们的孩子产生终身影响的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带给我们的是一衣带血的历史。
警醒呀!这一衣带血的历史仍有继续的可能。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一下,对于日本,我们到底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什么?应该让他们形成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和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对日本,我们曾以德报怨,出于与日本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主动放弃了国家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
我们太渴望和平了,我们太需要时间建设和富强,但一厢情愿的友好是换不来和平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真实的历史、知道日本发展起来的背景原因,知道真实的现实世界和真正的威胁所的。
我们还沉浸在中日和平友好的善良愿望中,但操纵日本政局的右派势力却仍在给日本青少年洗脑、备战、磨刀。
和平从来要靠警惕、靠实力和斗争去赢得。
——我想,这些应该是学习“日本”这个国家时,我们的孩子们应该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的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注:有人说这应该是历史课讲的,但初一地理学习日本,初三历史才学日本,已经先入为主的“正面形象”还能够或还来得及被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