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和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及参考答案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我国各地由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1."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B.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C.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2."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A.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C.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D.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1.D2. C近几年“滴滴打车"在中国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发展迅猛,打车软件将"互联网"和''交通"融合,这种出行模式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与该模式相关度较低的行业是①电子商务②商业地产③汽车维修④交通运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互联网+交通"的经济模式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A.GIS 与 GPSB. RS 与 GPSC. GIS 与 RSD.数字地球与 RS3.B4. A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①一⑤分别是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6. 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 A. 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 B. 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C. 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 D. 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 5.A 6.D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
依据所学学问完成1~2题。
1.推断红树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耐盐碱B.喜温凉C.耐干旱D.不需氧气2.红树林有“海岸卫士”之称,是因为它能够( )A.保持生物多样性B.削减海啸发生C.净化海水水质D.减弱海浪侵蚀,爱惜海岸1题,红树林生长在海岸及河口潮间带,耐盐碱且喜湿;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喜热;植被生长都须要氧气。
第2题,红树林有“海岸卫士”之称,是指其能够减弱海浪侵蚀,爱惜海岸。
2.D下图表示部分国家和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10倍B.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小,是因为水资源总量太少D.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每万元GDP耗水量均低于澳大利亚4.为降低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应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优先发展农业B.限制城市发展C.治理水污染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为5000多立方米,美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500立方米,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10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小,是因为人口总量大;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远高于澳大利亚。
第4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降低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的主要措施。
4.D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
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矶设立了国家级自然爱惜区。
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足够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平安的环境,即白天觅食、夜间栖息的地点。
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整鄱阳湖区水位。
高中地理必修三 模块综合检测+高考真题集训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1.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C.土质黏重D.生产力水平较低答案B解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B.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C.海陆位置D.洋流答案B解析长江三角洲纬度低,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地处温带,因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低,年平均气温较低。
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A.市场导向型B.技术导向型C.运输导向型D.劳动力导向型答案A解析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等,可知其体现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
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
4.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的工业部门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西部发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有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
地图热力图以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为基础,通过叠加在网络地图上的不同色块来实时描述城市人群分布情况,下图为某日上午9点上海市(局部)地图热力图。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模块综合检测卷-附答案和解析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模块综合检测卷-附答案和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必修3(中图版)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A.RS B.GPS C.GIS D.实地考察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解析:第1题,黄河流域是以黄河的汇水区域范围为指标划分的。
第2题,根据湖泊不同时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判断其面积大小的变化。
第3题,图中乙、丙、丁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区、黄土高原区、渤海,其各自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海洋污染。
答案:1.A 2.A 3.C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4~6题。
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6.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可知该地区是全国性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4题,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一、选择题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区位条件)。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B.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D.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2.工业社会阶段,曲线①增长快速的主要缘由是(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C.劳动力数量增多,素养提高D.矿产和交通条件的影响程度增大1.B 2.D[第1题,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靠性较强,对土地等空间资源的需求较多,随着技术进步,如浇灌技术的提高和良种的培育等,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信息社会阶段,科技飞速发展可在更大程度上摆脱区位条件的限制,据此可知,③为智力资源,②为矿产资源,①为空间资源。
第2题,工业生产对矿产资源、能源、交通、市场、科技等的需求增大,导致曲线①快速上升,故选D。
]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不同时段耕地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统计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1990~2015年耕地面积( )A.持续增大B.持续减小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4.下列关于耕地转换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B.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C.2005~2010年削减的耕地主要用于植树造林D.2010~2015年削减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3.B 4.D[第3题,耕地面积的变更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换率。
读图可知,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换率始终为负值,说明耕地转入小于转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小,B正确。
第4题,据图可知,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A错误;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2005~2010年以及2010~2015年削减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C错误、D正确。
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水平测试
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水平测试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水平测试一、选择题。
“我是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已顺利抵达您的楼下,请凭提货码提取商品。
”这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下发生的一幕。
这些配送机器人可以识别、躲避障碍物,辨别红绿灯,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
完成1-2题。
1. 这些配送机器人完成快递工作,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 RSB. GPSC. GPS、GISD. RS、GIS2. 下列城市管理工作中,未来最先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是A. 道路清扫B. 医疗救护C. 幼儿看护D. 事故处理【答案】1. C 2. A【解析】1.从题干提取信息,机器人“抵达您的楼下”需使用地理定位,应用了GPS。
同时,机器人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即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应用了GIS技术,故选C。
RS主要应用于的措施是A. 封山育林,禁止森林的砍伐B. 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 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D. 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答案】3. C 4. B 5. C【解析】3.据图可知,东非高原地区是热带草原带,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为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带,故C项正确。
4.非洲雨林大面积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口增长较快,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开垦耕地,造成植被大面积的减少,故B项正确;短期内,气候条件变化较小,故A项错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故C项错误;非洲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进程较慢,故D 项错误。
5.封山育林,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开发,会导致环境问题,故B项错误;应该是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并注重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面对巨大的能源需求与环境问题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煤炭产业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
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水平测试
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程度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以下图为“某地不同开展阶段的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1-3题。
1.该地在早期工业开展的根底是〔〕A.环境优美B.劳力充足C.煤炭资源丰富D.交通兴旺2.由图可知,阶段二出现的问题有〔〕A.煤炭开采规模减小B.工业部门减少C.湿地减少D.就业人口减少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发生的变化有〔〕①传统工业不断向河流上游扩展②开展科技教育,完善交通③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④出现新兴电子工业,接近河流和铁道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1. C 2. C 3. B【解析】1.根据图例,该地有煤炭资源,在早期工业开展的根底是煤炭资源丰富,该地是在煤炭资源根底上形成的工业城市,C对。
环境优美不是工业城市开展的根底,A错。
早期该地缺少城市,劳力少,交通线路少,B、D错。
2.由图可知,阶段二煤炭资源得到开发,城市兴起,交通线路增多,湿地面积减少,出现的问题有湿地减少,C对。
煤炭开采规模增大,A错。
图中的工业部门增加,B错。
城市开展,就业人口增加,D错。
3.结合图例,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发生的变化有传统工业数量减少,①错。
有高等院校建立,交通线路增加,说明开展科技教育,完善交通,②对。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③对。
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位于城市外环线,靠近飞机场,④错。
B对,A、C、D错。
以下图为世界某两区域部分图。
读图答复4-5题。
4.图中甲、乙两地开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5.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水污染D.土壤次生盐碱化【答案】4. B 5. D【解析】4.图中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种植业开展的限制因素是光热缺乏。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5分,共45分)A. 是一个在飞机或卫星上对地物进行感知,获取信息的系统B. 是地图的延伸C .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D .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并回答5〜6问题。
5 . A 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 比F 地区优越的是A .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B .交通运输便利C .矿产资源丰富D .消费市场广大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A .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同B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 .地势平坦,河网密布D .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 ,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 7〜9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8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B •过度放牧C .开山取石D •沉积作用 D •环境污染1. 2. 3. 4. “某国示意图”,回答1〜4题: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地形北高南低 气候北干南湿北部以畜牧业为主,南部以种植业为主新兴工业区分布在北部D . 以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A .煤炭资源丰富 C .靠近消费市场 20世纪50年代以后, A .煤炭资源耗尽C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 .水陆交通便利 D .铁矿石储量丰富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 其原因是(B .军事订单减少D •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9.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 .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 .彻底退耕还林阅读下列文字资料,回答 10〜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章末综合检测卷:模块综合检测卷
模块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2.关于黄山毛峰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解析:第1题,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
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
答案:1.D 2.C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3~4题。
3.2019年之后该流域土地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4.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9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19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4题,由图可知,1976~2019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
2019~2019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答案:3.A 4.C地理科学广泛运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以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1~4题。
1.图中地理信息表达了区域的哪些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限②区域之间具有相似性③每个农业带均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具有明确的联络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3.该图描绘的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________状()A.面B.线C.网络D.岛4.图中大部分区域的产业比重最可能呈现________的格局()A.一、二、三B.三、二、一C.三、一、二D.二、三、一【解析】第1题,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内部才具有相似性。
第2题,“主导〞是题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充足的光照;图中的棉花产区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充足;灌溉水源是形成棉花产区的保证。
因此,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第3题,该图描绘的是不同类型农业活动的分布形式,它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面状。
第4题,图示区域为非洲(部分),大部分区域的工业化程度较低。
【答案】 1.B 2.C 3.A 4.A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B.在西部大范围开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D.加快人口增长,进步人口素质【解析】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不应该大范围开荒和移民,应该发挥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能和原材料的开发,同时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C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以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答复6~7题。
6.西电东送是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⑤7.图中水能资源得到梯级开发的是()A.②③B.③⑤C.④⑤D.②⑤【解析】第6题,坑口电站是在煤矿附近建立火力发电厂,就近利用煤矿开采的煤炭发电,因其在煤矿附近,故称为坑口电站。
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测评题 新人教版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读图,完成第1~2题。
注:港澳台暂未统计在内中国“新三大地带”划分图1.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
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的自然因素指标的是( )A.气候B.地形C.洋流D.植被2.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解析:第1题,洋流与陆地区域划分无关。
第2题,远西部地带资源、能源充足,但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制约着其发展。
答案:1.C 2.A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D.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4.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D.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解析:第3题,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粮食作物主要为春小麦,一年一熟,单产较低,但人均粮食产量大,商品率较高。
第4题,沼泽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一旦破坏,会使局部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应当加以保护。
答案:3.D 4.D5.海事部门要想掌握海洋石油污染的蔓延方向,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GISB.GPSC.RSD.人工测量解析:RS能依据“不同地物或同一地物不同性状所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一原理对地物进行区分。
答案:C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6~8题。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安徽省地形图(左)和年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右),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均高温多雨②甲区域以水田农业为主,乙区域以旱地农业为主③典型植被都是常绿阔叶林④从年平均气温看都属于亚热带地区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2.关于L河流域洪涝灾难频发的缘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B.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C.支流众多,水系庞杂D.L河为地上河,简单溃坝3.有关安徽省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在丘陵地区开拓梯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土壤肥沃,是主要的粮食产区C.应因地制宜,发展茶树等多样化农业D.应重点发展薪炭林,以保证农村生活能源的供应解析:1.B 2.D 3.C 第1题,皖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淮北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均高温多雨;由于气候差异,淮河以北地区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以旱地农业为主;淮河以南地区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水田农业为主。
第2题,L 河为淮河,地势低平、季风气候及庞杂的水系是该河流域洪涝灾难频发的主要缘由。
第3题,安徽省南部地区粮食增产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安徽省南部是丘陵地区,不宜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土壤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在山区发展经济林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薪炭林虽可以发展,但不能成为发展的重点。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回答4~5题。
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5.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 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解析:4.B 5.D 第4题,由图可知,甲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读“某国示意图”,回答1~4题:1.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北高南低B.气候北干南湿C.北部以畜牧业为主,南部以种植业为主D.新兴工业区分布在北部2.以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A.煤炭资源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C.靠近消费市场D.铁矿石储量丰富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A.煤炭资源耗尽B.军事订单减少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4.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个在飞机或卫星上对地物进行感知,获取信息的系统B.是地图的延伸C.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D.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并回答5~6问题。
5.A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比F地区优越的是()A.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B.交通运输便利C.矿产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大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A.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同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河网密布D.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7~9题。
7.“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8.“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9.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阅读下列文字资料,回答10~12题。
10.造成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高的影响降水少B.落基山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山间盆地干旱少雨C.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D.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11.使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著名农业区是解决了当地自然条件中最不利的()A.光照条件B.灌溉水源C.恶劣气候D.地形高耸12.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地下水位下降B.土地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D.生物种群灭绝读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的工业分布与工业部门变化示意图。
分析回答下面13—15小题:20世纪50年代的鲁尔区 20世纪90年代的鲁尔区13.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其形成的能源条件叙述是()A.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多样B.本地区有便利水运交通条件C.发展成为发达的重工业基地D.能源利用和工业技术先进14.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比较,新增的工业部门具有特点是()A.仍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部门为主B.新能源工业处于大幅度衰落的状态C.形成以汽车、电子等高技术工业为主D.能源工业的发展仍以当地能源资源为主15.鲁尔区中电子、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是()A.大量煤炭工业的减少促进电子、汽车工业发展B.政府大量增加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C.大量发展和更新工业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D.政府的政策大力鼓励电子、汽车等工业的发展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16—18小题。
16.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C .V 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D .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17.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18.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 ② 荆江河段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 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请根据下图,回答19~21题。
19.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A .北部地区B .中部地区C .南部地区D .北部和中部地区 20.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21.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
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 .丰富的矿产资源B .较高的科技水平A .B .C .D .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下图为我国某土地利用的结构图。
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答22~24题。
稻田22.该地区可能位于()A.两广丘陵B.山东丘陵C.辽东丘陵D.太行山区23.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24.本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A.大量出售木材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回答25~26题。
25.“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A.公路B.水路C.铁路D.管道26.“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A.粉尘污染B.地面下沉C.酸雨D.煤烟污染27.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A.纺织B.食品C.飞机制造D.钢铁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题。
28.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29.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因素B.环境因素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30.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从降水和气温特点看,该地区位于我国的()A.湿润区B.半湿润区C.暖温带D.亚热带32.该区是我国重要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A.丰富的矿产资源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先进的技术水平D.低廉的土地价格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图,回答33~34题。
33.关于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B.我国城市分布受的气候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C.我国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D.我国城市分布受经济的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34.我国最东部(东经130度以东)和最西部(东经90度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A.最东部面积范围小B.最东部冬天太冷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35—36小题:35.下列有关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A.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B.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水电C.中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D.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36.有关输入地区的正确说法有()A.输入地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工业地带B.输入地区均有发达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优良的海港C.输入地区主要能源不足,发展工业所必须的其他资源配套较好D.输入地区已初步形成我国的城市群(带)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
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7~38题。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稠密B.气候高温多雨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具有肥沃的红壤38.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B.全球气候变暖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39.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管线东西跨度大,沿管线自然景观大致呈经度地带性变化B.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使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能源D.有利于减轻能源运输对交通造成的的压力40.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下列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D .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三、综合题(共25分)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填图:填出图中英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然区:A ; B ; (2)图中A 与B 之间大致以 为界。
(3)C 流域的中游经常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该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43.读下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长江三峡河段,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库之一。
三峡工程于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计划2003年开始通航,首期发电,2009年全部竣工,总工期长12年。
(1)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西陵峡的三斗坪处,即图上字母_____________处。
(2)三峡地区最丰富的两种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工程建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应运而生,试列举其名称。
(至少二种)44.读我国甲、乙、丙三地区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丙(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年日照时数):A.1239.2 B.1970.6 C.3005.3(一月平均气温):A.-2.3 B.3.6 C.5.6(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水稻、甘蔗等B.青稞、油菜等C.水稻、茶叶等(2)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