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歌鉴赏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②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唐代美女。
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解析:(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之情。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但悲是主调,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悲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20诗歌鉴赏全国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一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
20诗歌鉴赏全国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一真题分类汇总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
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备战高一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培优易错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 “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 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
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
【解析】【分析】(1)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故选D。
(2)“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词语表达了诗词中的意象?
A. 清风
B. 碧水
C. 明月
D. 高山
答案:A. 清风
2. 以下哪一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A. 春江潮水连海平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山无陵,江水为竭
D.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答案:C. 山无陵,江水为竭
3. 在古代诗词中,下面哪个意象代表忧伤、寂寞?
A. 春风
B. 雪花
C. 雨声
D. 秋叶
答案:B. 雪花
二、填空题
1. 下面哪个不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答案:《乡愁》
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句诗出自哪个诗人的作品?
答案:苏轼
三、简答题
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及方法。
答:诗歌鉴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还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信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举例说明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在诗歌中,意象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使读者能够通过感觉和联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例如,“明月”这个意象可以代表美好、光明和希望,而“寒冬”则可以代表孤寂和寂寞。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读者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四、阅读题
(题目根据具体内容设计)
答案:(根据具体题目提供答案)
以上是《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3诗歌单元考试题及答案
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必修3古典诗歌鉴赏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必须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须交回答题卷。
第一部分诗歌鉴赏(26分)一、鉴赏(选择部分,共9分)1、(1995年全国)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1999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2001年春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出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必做题(详解版)
高一诗歌鉴赏必做题答案解析考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1)“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2)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1)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2)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2)古代诗文阅读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答案解析考点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②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鬂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此时,苏轼40岁,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附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日登楼怀归宋˙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①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释)①旧业:祖上的基业。
②清渭: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楼。
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朦胧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意境清新柔婉,契合下文情感的表达。
B.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尾联化景为情。
C.本诗对仗工整。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D.颔联化用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尽日”一词更强调了其时间之长,又有一“孤”字,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2)尾联以“惊”字收笔,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但是诗人却不直接点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2.(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悲恨相续”“谩嗟荣辱”两句对千百年来来此登高的文人进行了批判,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
2)词人在上阕的最后说“画图难足”,请概括一下上阕景象的特点,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阕。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①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词人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看到一派万紫千红的壮丽秋景。
试分析词的上片描绘秋景的层次。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3.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为什么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慨叹?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4.《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6.试分析结句之妙。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7.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江城子(金)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
高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解析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过关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1.A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
“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
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①陆游今皇神武是周宣②,谁赋南征北伐篇?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京洛③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④上草芊芊。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59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家中。
②周宣:即西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
③京洛: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
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B. 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C. 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待。
D. 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2)本诗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2)本诗尾联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书愤》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解析】【分析】(1)B项,“赞美皇帝神武”错误。
首联两句的意思是,希望孝宗皇帝能像周宣王一样任用贤才北伐,从而收复中原。
不是赞美皇帝。
故选B。
(2)本诗尾联的意思是,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冰雪消融,春意萌发,宋太祖陵墓上的草茂盛的生长。
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大地回春,雪消草长,春草的茂盛象征着生机,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
《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无人可与相提并论。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衡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精选诗歌鉴赏题40题汇总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承题。
上句扣“野泊对月”之事;下句点“野泊”之因:逋逃漂泊,故有“野泊”。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之野,仰望北斗横斜,耳闻凄凉角声,意境苍凉。
C.颈联写杯酒增添羁旅之愁,浪花卷动归乡之心,不由得暗自惊叹,表现了“野泊”时的伤感。
D.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本诗颔联境界开阔,情感悲壮,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神似。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了孤雁不饮不啄,只是飞着叫着追寻,声音里透出孤雁对它的同伴的思念。
B.颔联“一片影”与“万重云”相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孤单。
C.颈联“似”“如”借写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表现了孤雁的渴望与煎熬。
D.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衬托了孤雁渴望团聚的愁苦。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张孝祥①君泛仙槎银海去。
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草草杯盘深夜语。
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
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
待得政成民按堵。
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
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闲赋时所作。
姚主管是他的友人。
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注释】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试析《送魏二》一诗中“凉”字的丰富内涵
2.简要说明《送魏二》这首诗在造境方面的主要特色。
(或分析这首诗虚实结
合的特点)
3.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1分),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1分)
1从字面上看,“凉”是写秋风秋雨带来的凉意,属于身体方面的感受。
但这是在酒后,是在醉不成欢惨将别之际,原来内心的凄苦与外在的风雨交替作用,使别者倍感凄凉。
2.这首诗在造境方面的特色主要在于虚实相生。
本是橘柚飘香的秋日,偏偏一阵江风,凉意飕飕,接着一场秋雨,潇潇而来,这就形成了分别的情景:凄苦悲凉;继而作者展开想象,描写友人别后的情形:泽国水域,孤月在天,猿啼声声,撩人愁绪。
先是真情实景,后是想象的虚景,虚实相生,共同营造了离别的伤感凄怆的艺术境界。
2010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共同点是:(2分)
两句诗是:(1分)
末句感情:(2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
)(意思对即可,2分)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2)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
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