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_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案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目录•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过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现状分析•思考: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因素•未来展望: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结论:总结与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形成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成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等相继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体系。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冷战,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相支持,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意识形态分歧、民族矛盾等问题,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矛盾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01意识形态主导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互助等原则。

02经济互助与合作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展开互助与合作,推动计划经济、工业化进程等共同目标。

03军事安全与互助为了共同抵御外部威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军事领域展开合作,形成军事同盟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演变过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欧洲政治格局发生巨变,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剧变,纷纷宣布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影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大大削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国家加强对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干预。

改革开放01自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02对外关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 1、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 、 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2、盟国的战时援助和德国的战后赔 、 偿,为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提供 了一定的条件。 了一定的条件。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战后初期的苏联
战后初期苏联人民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通过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 、 (1946—1950年),苏联经济得到 年),苏联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恢复和发展 4、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 、 苏联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 展,苏联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国际 影响日益扩大。 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 、 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了社会 主义道路。 主义道路。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的形成
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 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 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 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解放了自己 的国家,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的国家,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有的是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 有的是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 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 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 洛伐克、匈牙利、 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 亚;
参考论著
6、张文武:《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若干理论 张文武: 问题》 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3年第 年第3 问题》,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3年第3期。 柳光青: 苏联、南斯拉夫、 7、柳光青:《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经济体制改 革比较》 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1年第 年第1 革比较》,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1年第1期。 刘国光等: 8、刘国光等:《南、罗、匈、苏经济管理改革的比 较研究》 世界经济增刊,1979年第 年第1 较研究》,世界经济增刊,1979年第1期。 尤里·考斯塔 考斯塔: 9、〔美〕尤里 考斯塔:《关于东欧各国选择经济体 制的论争》 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第 年第2 制的论争》,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第2期。 10、 布鲁斯: 东欧的经济改革》 10、〔波〕符·布鲁斯:《东欧的经济改革》,经济 布鲁斯 学译丛,1980年第 年第6 学译丛,1980年第6期。

第三节__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三节__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 1、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 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2、盟国的战时援助和德国的战后赔 偿,为战后初期苏义阵营的形成
战后初期的苏联
战后初期苏联人民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通过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6—1950年),苏联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4、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 展,苏联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国际 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 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解放了自己 的国家,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有的是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 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 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 亚;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有的则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 新政权,如民主德国。
复习思考
1、概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过 程。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 哪三种类型?


参考论著





1、„日‟斋藤稔:《八十年代的东欧经济》,国外 社会科学情报,1980年第2期。 2、甘士杰:《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经济改革》,社会 科学(上海),1979年第3期。 3、李静杰等:《苏联的“共同规律”和东欧的改革 潮流》,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2期。 4、„苏‟苏哈诺夫:《东欧各国的经济联合体》, 国外法学,1981年第3期。 5、仲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情况 与经验教训》,世界经济与政治,1982年第5期。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学习目标和学习建议 1、了解苏联在二战中崛起,战 后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军事 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史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考点解读考点提示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两极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1)形成条件: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内容:惩治战败国,防止___①___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3)评价: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历史意义: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___②___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2)形成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苏联帮助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国东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0世纪4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仿效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亚洲相继诞生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

(3)最终形成:1950年2月,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联为首的___③___最终形成。

4-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4-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存在的问题:(教材68页)①体制弊端日益显著;②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看教材68页第二段,问:有哪些国家?共几国?(东欧8国)
阅读教材68—69页第一段小字,思考回答:
(1)建立的历史条件(提问):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②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军的帮助(小字:东欧各国建立的四利方式。虽然发挥的作用不同,但都有苏军的帮助)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挫折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背景(作为社会义国家中的“老大哥”,为什么苏联会走上改革的道路呢?)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要有新的发展,必须改革旧的体制)
②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此后,苏联开始进入赫鲁晓夫当政时期。领导人的变化,客观上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③苏共20大的召开:1956年2月(注释①,回顾苏联党名的变化: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俄共(布)——1925联共(布)——1952苏共)
主要内容:两个报告——工作总结报告、秘密报告(71页小字)
影响:A(会后,全国出现了什么活动?这些活动)解放了思想,揭开
了改革的序幕
B问题:内——评价不全面,引起思想混乱;外——帝掀起反苏反浪潮、东欧动荡、中苏分歧
分裂建国(比较:德国分裂的时间、原因)
1950—1953朝鲜战争,南北对峙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9(胡志明)
民族民主革命胜利
抗法斗争的胜利:1954战役、协议、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二历史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2

高二历史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2

李承晚(1875——1965) 大韩民国 首任总统
金日成(1912——1994)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
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胡 志 明 陵
胡志明(1890—1969),原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又曾改名为阮爱国 1945—1954年,胡志明作为越南党政领袖,领导越南人民为保 卫革命政权而斗争,取得了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1954—1965年, 领导越南北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统一祖国的斗争。六十年代, 领导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但是,长期动荡艰苦的革命生涯严重 损害了胡志明的健康。1969年9月3日,胡志明因严重的心脏病不幸 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 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其弊端: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
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社会主义法制 等。
何谓个人崇拜?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崇拜一词的意思是指不恰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神化个人,把个人作为 偶像来崇拜。 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①俄国是一个有东方专制主 义传统的国家。 ②苏联是从封建的沙皇专制的制度直接转变为苏维埃形式的集 中制的,封建传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③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一国 建成社会主义,是形成专制体制的客观原因,它使党和国家有某种“紧迫感”。 ④斯大林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政治敏感性,但同时性格上 有一些严重弱点,如粗暴任性,独断专行等。 ⑤个人崇拜是农民意识的反映。 农民阶级自己不能代表自己,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把无 产阶级领袖人物奉为自己的救世主。由于斯大林本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终于和社 会上的小生产者产生了共鸣。 材料一 1953年1月13日,苏联政府宣布破获“医生阴谋案”:9名克里姆林宫 医生“以破坏性的治疗为手段”谋害苏联党政军高级官员,包括1949年突然死去 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 的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并准备继续从事此类谋害活动。在这 9名医生中,6名是 犹太人,5名被指控听命于国际犹太组织和美国特务机构。 材料二 (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说)仅凭一封完全未经调查核实的诬告 信,他便下令逮捕一批著名的苏联医学家,并且“亲自召见了预审审判员,指示 他们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审讯方法,这样的所谓方法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所谓拷 打、拷打、再拷打。 材料三 党的最高机关——代表大会十几年没举行。党中央委员会应每四个月 召开一次,可是在1947年3月到1952年8月间一次也没有举行。许多重大问题是在 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同步素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同步素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同步素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程1、兴起时期(19世纪中期)A史实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同盟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革命B特点①自发性、暴力性、以政治斗争为主;②工人阶级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斗争;③工运中心由英国逐渐转移到法国。

2纵深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A史实芝加哥工人罢工(1886)、第二国际建立(1889)、列宁主义诞生(1903)、工人阶级政党建立B特点①有组织的斗争增多,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②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③机会主义思潮泛滥;④工运中心:法-德-俄。

3、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时期(20世纪初到二战)A史实十月革命(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新经济政策(192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7)、第三国际的成立(1919)B特点①首先在相对落后帝国主义国家取得革命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成为现实开始两种制度长期并存;②经济思想由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到农业化集体化;③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

4、社会主义重大发展和大分化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A史实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赫鲁晓夫勃涅尔涅夫改革、东欧诸国改革、中苏关系恶化B特点①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两大阵营对峙;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社会主义制度遭受挫折,中国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A史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结束文革改革开放B特点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重大挫折;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

二、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A诞生条件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暴露。

②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B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列宁主义A诞生条件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②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B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布尔什维主义形成。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救国阵线的政府
社会党政府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 民主论坛为首的政府 南共联盟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民主党为首的政府
值得注意:这场剧变决非社会主义自我完善 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东欧8国的剧变,有3波浪潮:
第一,波兰、匈牙利掀起剧变第1波浪潮。
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在罢工浪潮中建立。
第三,广泛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把工业品 的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挂起钩来。 在外交上
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独立自主
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4年),自治制度首先在工
厂和企业内部发展; “工人自治”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
体制,它把行政分权与政企分权相结合,在保 持总的国家控制的基础上,引进了部分市场协 调机制。
第一,尽可能消除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因素,结 束与西方的冷战,减轻苏联的战略负担,为改 革创造缓和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消除以往游离于 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对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三,确立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关系,使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仅仅并且完全 通过和平竟赛与和平竟争的方式进行”。
第一、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
政治影响
(高度集权 的政治体制)
一党制 等级制—— 特权阶层
第二、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计划 经济体制
所有制关系:由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实现农业集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 转变。
经济管理体制上:采取指令性计划、行政 手段。
1990年4月, 匈牙利第二 回合大选中, 民主论坛获 胜,安塔尔 组阁,成为 自由匈牙利 的总理。

九年级历史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PPT优秀课件

九年级历史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PPT优秀课件

瑞士
奥地利 匈牙匈利牙人利民 1956年匈牙利事件
共和国
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共和国 南 贝尔格莱德 布加勒斯特
亚 得 里
斯 拉 夫
亚海

罗马
地拉那
尔 巴


保加索利菲亚亚 人民共和国

希琴
雅典


联 土耳其
匈牙利 纳吉
南斯拉夫 铁托
罗马尼亚 奇奥塞斯库
捷克 杜布切克
联 邦 德 国


主 德柏林 波兹南

布拉格
捷克斯 洛

1 9 5 6年 波 兹 南 事 件

华沙


“布拉格之春”
布达佩斯
奥地利
匈牙利 1956年匈牙利事件
南 贝尔格莱德

尔 巴


布加勒斯特 索菲亚



雅典


土耳其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与演变
为式东 榜”欧 样各 ,社 展会 开主 对义 国国 民家 经, 济以 的苏 社联 会的 主“ 义斯 改大 造林 。模
50年代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化,摧毁了 旧制度。 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运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 制。
东欧各国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 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难以突破。
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 二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 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思考】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 者相同和不同点。 ㈠同: (1)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弊端; (2)都在 农业、工业 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 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㈡异: (1)赫氏改革侧 农业 ,勃氏改革侧重 重工业 ,戈氏 侧重 所有制 和 商品经济 入手; 政治改革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 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 ; 斯大林模式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 ,对其只是修修补 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方向。
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 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 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 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比较
比 较 目的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显露,1953年斯大林去世, 赫鲁晓夫上台,巩固自己权利后, 就开始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的措施
农业: ①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重点)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3.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1)措施 石油输出 ①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成立________ ______。20世纪70年代后,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 国组织 展本国经济。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②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_ ___和其他 化工 工业。 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2)成就 ①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 业生产体系。 ②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已迈入世界富国 ________行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前言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

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一、世界经济的构成(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1、国家主体(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非国家主体(1)、企业(2)、跨国公司(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4)、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四)、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对杜鲁门 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 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也限制了东 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 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 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 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苏南冲突中, 斯大林还制造了 一系列“与铁托 集团勾结”的 “叛国事件”, 命令东欧各社会 主义国家大力开 展清洗铁托分子 的运动,致使许 多党的领导人被 处死或被捕。
自从南斯拉夫被开除 后,苏联和东欧各共产 党、工人党内部就出现 了“全世界无产阶级, 分裂开来”的局面,虽 然情报局还召开过一次 会议,但因人心涣散, 大势已去,情报局后来 就自行散伙了。
意义:情报局的建立, 对于联合当时欧洲国 家——特别是东欧国家 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 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推动力经互会的成 立,促进了苏东国家的 军事合作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经济方面(经互会)
莫洛托夫计划
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 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 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 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 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 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政党的12名部长借口内
“ 二 月 事
务部长对布拉格公安机 关进行改组一事不满, 突然提出辞职,企图引

起政府危机,迫使共产

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倒台,
由他们另组新图。
• 过程: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总罢工和武 装游行示威,针锋相对地跟资产阶级展开 了斗争。

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
01 发,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 成员主要在东欧,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如英语为:Eastern bloc),或称之为苏联集团(Soviet bloc)。
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宣传(5张)
1949年时,社会主义阵营包括欧洲东部的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 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亚洲东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共13个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虽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在1955年, 南斯拉夫和苏联国家关系正常化,但并没有重新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谢谢观看
后期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瓦解
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论战,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阵营宣告瓦解 (一说:“1966年3月苏共召开的“二十三大”,继承了企图主宰世界的路线。会前,苏共领导集团向党内外散 发反华文件,作反华报告,还策动其他国家的党反华,我党不得不据理驳斥。苏共领导坚持分裂,至此,中苏两 党关系断绝,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目录1.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 (2)1.1 历史背景 (3)1.2 社会主义的概念简述 (4)1.3 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意义 (5)2. 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情况 (6)2.1 转变前后生产力的对比 (8)2.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生产力发展 (9)2.3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10)3. 相关政策与措施 (11)3.1 政策制定与实施 (13)3.2 经济体制改革 (14)3.3 科技发展与创新 (15)4. 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17)4.1 电子信息产业 (18)4.2 制造业转型升级 (20)4.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4.4 服务业的崛起 (22)5. 国内外经济合作与发展 (24)5.1 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25)5.2 国际贸易与投资 (27)5.3 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28)6.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9)6.1 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30)6.2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2)6.3 保障和改善民生 (33)1.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在中国历史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随后在195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首先是国内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政治前提。

长期的内乱和战乱侵蚀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迫切的需要制度上的调整。

而在工业领域,尽管有一定基础,但依赖于外国技术和资本的旧工业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际背景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二战后的国际政治体系及冷战的形成使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学习与合作中提升自身实力。

转型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实施土地改革,政府接管了重要的工业、交通与资源的控制权,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和五年计划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产业的建设,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精品教程-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发展

精品教程-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缓和国际局势。主动与南斯拉夫改善 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和联邦德国建立邦交, 并出访印度、缅甸、阿富汗等国。
三、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评价:反对个人崇拜及推进改革的出发点是应该肯
定的,但是却否定得太多,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极大 混乱。 会议召开后,许多国家发生了骚乱。之后一些社会 主义国家更加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但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很深的国家继续奉行苏 联模式,并批判赫鲁晓夫为修正主义。因此,这次 会议对分化国际共运阵营起到很大刺激作用。
部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经营权;提高农产品收
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
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并模仿美国种植高产作物玉
米。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注重健全民主机制。对斯 大林某些观点,如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进行 批判;平反一些冤假错案;改组内务部,设立国家 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第四节 世纪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革及苏东剧变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前期(—年代初):
以稳定为主,局部微小改革,整体国力上 升

“新经济体制改革”
பைடு நூலகம்
后期(年代中期—):
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政治体制 僵化,个人专权色彩浓厚、霸权主义外交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一阶段(年月—年下半年),改 革从经济体制开始,要求扩大企业 自主权,打破单一公有制,改变国 家单纯行政命令方式等。
苏联解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联邦制的苏联中央 政府消失。这指的是国家结构体制层次。
二是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彻底转型。
第二个层次的内容是本质,决定了前者。但是二者 又是相互影响的,而前者又主要是一个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政权特点:
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核心,同时吸收了某些资产阶级 或其他政党的成员参加组成
国内反动势力不满和反对
危机重重
西方国家施加压力,实行利诱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先 后对国内反人民民主政权的力量实施反击
时间:1948年2月20日

(农历正月十一)

斯 洛
多党联合的政府

起因: 政府中资产阶级
意 义(消极)
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 自主地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 于苏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特 别是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的日益积 累和成员国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最终导致经互会 的解散。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出兵歼灭本国的德国法西斯,获得解放,建立

人民民主政权: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本国反动统治者追随法西斯侵略他国,在盟军特别

是苏联红军迅速推进的形势下,1944年底和1945年 初,分别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


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民主德国
政治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经济
军事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政治方面(情报局)
欧洲九国会议
1947年夏天,苏共中央要求波兰工人党出面举行会议,讨 论加强彼此联系的问题
时间:1947年9月22-27日 地点:波兰西南部什克拉尔斯卡-波伦巴市的小温泉浴场 参加的国家是: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 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课件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课件
详细描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旨在遏 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而华沙条约组织(WTO)则成立于1955年,是由苏联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联盟,以对抗北约。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大对立阵营的正
式形成。
对立阵营的深化与扩展
总结词
随着冷战的深入发展,两大对立阵营在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 开了全面的对抗。
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
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关系向更高层次、更 广领域拓展。
THANKS
经济特征
经济体制
对立阵营在经济体制上存在差异 ,一方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另一方则强调计划经济和公有化

贸易政策
不同阵营在贸易政策上持有不同的 立场,一方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 场,另一方则强调保护主义和贸易 壁垒。
科技发展
对立阵营在科技发展上存在差异, 一方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另 一方则强调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国际关系来自张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导致地区冲突 和全球不稳定。
经济竞争与合作
两大对立阵营在经济领域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对世界经济格局 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竞争与安全威胁
对立阵营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了安全威胁和不稳定性,对国际安 全环境造成影响。
04
对立阵营的演变与终结
03
政治体制
意识形态
国际关系
对立阵营在政治体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方的政治体制强调民主和自由,另一方则 强调集权和管控。
不同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一方秉 持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另一方则坚持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对立阵营在国际关系上持有不同的立场, 一方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另一方则 强调单边主义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马尼亚
波兰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 4、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 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 5、二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 方)、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 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6、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 巩固各成员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 帮助各成员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 殖民主义,都起过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 1、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 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2、盟国的战时援助和德国的战后赔 偿,为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提供 了一定的条件。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战后初期的苏联
战后初期苏联人民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通过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6—1950年),苏联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4、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 展,苏联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国际 影响日益扩大。
复习思考
1、概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过 程。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 哪三种类型?


参考论著





1、„日‟斋藤稔:《八十年代的东欧经济》,国外 社会科学情报,1980年第2期。 2、甘士杰:《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经济改革》,社会 科学(上海),1979年第3期。 3、李静杰等:《苏联的“共同规律”和东欧的改革 潮流》,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2期。 4、„苏‟苏哈诺夫:《东欧各国的经济联合体》, 国外法学,1981年第3期。 5、仲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情况 与经验教训》,世界经济与政治,1982年第5期。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 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解放了自己 的国家,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有的是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 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 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 亚;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有的则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 新政权,如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5、1949年,苏联试制原子弹成功, 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成了战后 世界可与美国匹敌的头等军事大国。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 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了社会 主义道路。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 类型: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参考论著





6、张文武:《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若干理论 问题》,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3年第3期。 7、柳光青:《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经济体制改 革比较》,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1年第1期。 8、刘国光等:《南、罗、匈、苏经济管理改革的比 较研究》,世界经济增刊,1979年第1期。 9、„美‟尤里· 考斯塔:《关于东欧各国选择经济体 制的论争》,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第2期。 10、„波‟符· 布鲁斯:《东欧的经济改革》,经济 学译丛,1980年第6期。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学习目标和学习建议 1、了解苏联在二战中崛起,战 后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军事 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史实。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明确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 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同 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 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