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感
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孙老师《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课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那种有条理的思考过程,这是学生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我们见证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新老师,看完孙老师的网络教研视频,收获颇丰:1、少教多学。
之前一直觉得对这四个字很不理解,少教怎么可能多学呢?看完视频,我顿悟了,孙老师在这堂课中没有直接交给学生理论的概念定义,而是通过逐步的引导,如在观察三角形三条边的数据时,首先抛出“为什么有的围得成,有的不行呢?”,激起学生探求三角形三边秘密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往往又是创造发明的源动力。
紧接着在解释关键字“任意”时,孙老师没有让学生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来说,用事实说话,更具说服力。
最后的那道巩固练习题“三角形的一条边是12分米,另外两条边的和是14分米,求另外两条边分别是多少?”孙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学生得出数据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数据特点,想象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在学生得出整数分米答案时,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还有可能的结果,将学生思维扩展到小数领域,结束部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直观演示了数学图形的构造,直观让学生更具印象,更为欣赏。
孙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矛盾中辨析正误,获得真知。
2、关注学生。
大家都知道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关注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教书,教好书,更要育人,关爱学生。
在孙老师的课堂,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这不是放羊式的随意,而是一种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惬意。
细细揣摩我喜欢的缘由,我想自己如果是孙老师课堂上的学生,当我听到老师对我说“从你的‘任意’里面听到了智慧的声音”,我该会多么自豪;当我听到老师对我们说“和你们一起学习就是长知识”,我们该会多么愉悦;当我回答错了问题,老师耐心的鼓励“错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深刻的知识”,我的记忆将更为深刻,避免下次的错误……当一个学生觉得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关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实现了,自我实现也就近了。
看《三角形边的关系》后的感想
看《三角形边的关系》后的感想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与空间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再通过拼一拼、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师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这样,探究性的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至于生活情境的问题,巧妙地放到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价值。
二、巧妙预设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探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外在的行为活动促进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对迎合当前的教改潮流,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帮助。
本节课教师是按照游戏操作引入——激趣产生问题——操作进行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
学生在行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由猜想产生价值。
教师牢牢地把握住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虽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课堂上解决,但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
教学不能是仅仅把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疑问、探究、收获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本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三角形中各边关系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各边关系的公式;•能够正确使用三角形中各边关系的公式计算边长;•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三角形中各边关系的知识进行解决。
1.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角度和为180°的证明。
•三角形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证明。
•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2.1 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示范演示、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2.2 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三角形中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种类等,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讲解三角形中角度和为180°的证明通过板书和投影演示,详细讲解三角形中角度和为180°的证明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概念,并且能够通过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抽象能力。
第三步:引入三角形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证明通过示范演示,介绍三角形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关键概念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探究概念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讲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实例演示,讲解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计算方法,并能思考如何应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讲解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探究正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如何通过正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以及如何应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步:小组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边关系,从中发现应用三边关系的不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七步:总结反思以课堂小结的形式,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教学知识、探究问题、思考方法、形成认知等方面的收获及体验。
三、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演示、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概念、掌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解读1.内容初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62页的例4。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
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材慎思(1)教材提供了4组线段,这些数据是否足够支撑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2)通过动手围,学生能否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哪些因素又可能让学生产生误判?(3)学生归纳总结时,易得“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与书上原话有出入,如何沟通两者间的关系?3.目标详析(1)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由实物到图形的想象抽象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维。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难点确定探索并发现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二、核心任务的制定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核心任务应设置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
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问题:1.怎样的学具更方便学生操作、观察?2.提供几组怎样的数据,才能总结得到结论?教材选择了学具“纸条”,并拼摆四组数据,其中第一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第二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第三组不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第四组能拼成(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拼成等腰三角形)。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归纳总结更科学、更充分,决定增加操作数据:10cm,7cm,5cm,4cm,3cm。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今天早上在教学评估活动中,我讲授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对这一节课有以下点反思:1、情景创设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为标准。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能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明确知道的拐弯要比走直路远,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我在这一课的开始借鉴了课本中把学生从家到学校多路选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更亲切自然。
但是在这儿我有意识的对课本原图作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原图中经过商店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把三点之间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节内容更容易过渡衔接,跟以前教学本节内容时相比,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
2、小组活动要精心设计,力求有序有效、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以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活动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在这节课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注意了教师引导,在活动中从“有什么发现”到“为什么这样”逐层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明确方向,有动手的强烈欲望,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甚至直接去课本中寻找结论的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在教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概念有些困惑。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改进:
1. 强调基础知识。
在教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之前,应该先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2. 视觉化教学。
使用图片、演示等视觉化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
3. 给学生充分练习机会。
通过各种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4. 帮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在教授各种三边关系公式时,可以通过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
5. 掌握阶段测试。
每个阶段结束后应该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补充不足,消除不明白的疑惑。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概念运用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作者:张忠凡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1期【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22-02都说数学简单,数学能让一切科学变得有趣味性,如果我们老师把数学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的世界,如果让学生用玩的方式接近数学,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收获独特的个性化发展。
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我们四年组三位数学教师讲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就是这样一节让学生在课堂玩的课让我反思如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内容安排三角形特征之后、分类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的,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对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重了下面的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感知三边关系我先分组做一实验:请同学们打开1号学具袋,里面有6根小棒,拿出其中的三根,动手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小组围得好,围得快!通过操作问学生有何发现?大家一致认为任意用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再次确认真是这样的吗?好,先保留你们的看法,让我们再动手操作一次,看看是否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打开学具2号袋,里面有6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动手再摆一次三角形。
无论学生怎样调换6根小棒其中的三根,仍然没有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时学生提出质疑,只是长短差异为何就围不成三角形呢?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给他们讲的应当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一些。
”因此,本节课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动手、动脑、活动中,初步感悟和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了下一个环节总结、知识的建构做好充分的铺垫。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今天上午听了苏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感触颇深,苏老师的有些环节值得借鉴。
; 1、上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并通过操作填表发现问题,这是我以后学习的方向。
; 2、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今天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并自己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3、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
整个一节课苏老师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4、要在有效的训练中拓展思维品质。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训练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梯度,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
训练是什么?是巩固新知,拓展认知,发展思维,运用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苏老师安排了数量并不多但非常有价值的练习,如第1题利用规律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形成了方法的最优化:只用较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数学价值意识,使整节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在巩固新知中,加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思考、迁移、分析中发展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都可以得到锻炼。
我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能像苏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学会学习。
最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体会)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体会)------------------------------------------作者xxxx------------------------------------------日期xxxx《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例观察的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成功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看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透明的塑料条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透明的塑料条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只是讲了两小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没有讲出他们的共性问题,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时学生好像早已知道结论了,没有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更高的满足,同时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和体验没有得到更大的成功。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反思一、观课维度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1.总体评价《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2.主要优点(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
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 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 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
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学生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学生的美味?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前的我选择是给3根小棒让学生来探究。
而这一次我选择了给他们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条,需要学生忽视其宽度,重视其长度,把它“想成”只有长度的线段。
这就有了“数学化”的味道。
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让学生能够接受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创设实验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揭示规律——画图验证这种探究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严密的论证方法。
课堂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成果。
当学生用纸条摆出结果后,我用手机照相功能把学生的作品保存下来,投放到课件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把他们不同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练习中设计了几组线段,让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分析这几组数据,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并根据这一发现解决四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问题。
这一过程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后反思及设计意图
经历探究过程建构数学模型------《三角形三边关系》实践与反思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三角形”中的第二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对孩子来说没有极大的技术含量,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从“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对三边关系的探究,在变式中一次次丰富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的内涵,同时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中,本人试图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突出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的设想。
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意义,感悟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维方法。
2、借助操作、想像与推理,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和发展三角形三边关系所涉及的空间观点。
3、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内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建构三角形三边关系意义的目的。
4、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升学生观察、思考、应用及抽象概括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是通过对三边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
在变式中持续丰富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的内涵,同时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
学习难点是理解从“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 小棒每人2根,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说说你对三角形有了那些理解?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学意图]:探究性的学习,需要有探究性的问题存有。
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精选五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我有幸听了这节课,授课时引入新问题,自然切题,练习落实较合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几点我的听课体会: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以往“打乒乓球式”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没有人为的灌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情感,把学生带入一个乐于参与的开放的教学环境。
2、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注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索,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留下真实体验。
老师先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再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的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学生动手操作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学效果确实不一般。
3、注意让学生合作交流。
特别注意全班学生的学习互动,各位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而且通过向小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在知识的运用上注意了练习的层次性,注意了全班学生练习,并且注意练习中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迁移第二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体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体会九湖中心衍后小学陈美虾3月18日,我有幸收看了龙海市教育局组织的2014年春季名师数学优质课网络展播。
在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一楼的网络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黄晓红和肖木英2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教的是同一课题,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赵伟观后感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赵伟观后感开学初学校进行了经验教师的示范课活动,经过上周的观摩领略了刘岩和杨昆老师的风采。
她们对文本独特的见解,课堂上的妙语连珠,一次次地把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带入了教学的天堂。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两位老师的课容量都很丰富,可见课下准备充足,才成就课上的精彩表现。
上课伊始,刘老师采用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赞歌,将学生引入课题,教学活动中情感的融入,图片的直观感受,教师语言的精炼,一次次带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悟黄河胜景的壮观,硬件方面,刘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一节课下来,感受到的是文学色彩与地理常识的完美融合。
杨老师的语文课别有洞天,步步设计都有着精心的思考,如针对生字的检查学习,出示的顺序,学生认读过程中的重点指导,老师的点到为止的提示等等,细节中老师的提示包括了生活中的认识和对以前课文的回顾,语言朴实,值得学习,情感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步步升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最终引领学生体悟梅花魂之“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过程中穿插的对写作的指导对读书的理解更是让学生的知识达到最大化接受。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这两位老师重在情感。
教学当中有了“情”,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是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情感经历的过程,而课堂中,正是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从而课上胸有成竹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学习两位老师的经典课程,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观摩提高。
读“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有感
读“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有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一节课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在傅老师和曹老师的这篇教学探索中,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课堂始初带领学生回顾了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看作底边;三角形可以按照角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并回顾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基于这些知识,进行接下来对三边的探索。
接着并不是像教材中的摆小棒的方式,也不是画三角量边的方式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存在的关系。
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实际的例子:三角形的池塘,小狗怎样走从自己所在顶点去啃另一顶点的骨头,通过该例初步感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显然,走最近的路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换言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以为到此就结束了,但随之又拓展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接下来“拼一拼”的实际动手操作探究,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最后的应用巩固,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
十字路口斑马线的设计、车站建设的选址、
三人联系通话。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都能看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在我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借鉴学习该课,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简单的示例发现规律,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规律,最后将规律应用在生活中去。
三角形三边关系总结
三角形三边关系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三角形三边关系总结。
咱就说三角形吧,它的三边可不是随便长成啥样都行的哟!比如说,咱
有一个三角形 ABC,它的三边分别是 a、b、c,那这三边之间可是有大学
问呢!
你想想哦,如果两条边加起来还没有第三边长,那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肯定不行啊!就好像你要建一个房子,两根短木头加起来还没长木头长,怎么能拼成房子的架子呢?这不是瞎扯嘛!
再比如说哈,有三条线段,长度分别是 3、4、8,那它们能组成三角形吗?哎呀,3+4 才 7 呀,小于 8 呢!这就好比你去跑步,你跑的距离加起
来还没终点远,怎么可能到达终点呀,对吧!所以呀,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这是绝对的真理啊!
反过来,如果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那才有可能组成一个好的三角
形哦!这就像你和朋友比赛,你和朋友的差距不能太大,不然差距大的那个肯定赢不了呀!哎呀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呢?
咱再看,如果两边相等呢,那这就是个等腰三角形啦!就好像双胞胎一样,有两个长得一样呢!
那三边都相等呢,哇塞,这就是等边三角形呀,可特别啦,就像那独一无二的宝贝一样!
总之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太重要啦,搞清楚了它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这个神奇的图形呀!记住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就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精髓所在!大家可千万别忘了呀!。
看《三角形边的关系》后的感想
感想与教学片断《三角形边的关系》这堂课讲得很成功。
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乐于参与的开放的教学情景,通过出示信封里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四根小棒,引导学生从中任选三根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探究氛围和探究空间。
之后老师又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的结论。
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然后用尺子量量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片断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妈妈在你们来上学的时候给了你和妹妹8颗糖果、2个苹果,你们该怎么分呢?(2)、引出: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3)、“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二、活动感知,认识二分之一(1)、通过分一个蛋糕,引出分数 12 。
(2)、刚才我们认识了蛋糕的12 ,那长方形的12 又怎么表示呢?(3)、动手折12 ,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 12 。
自我评价:本节课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分糖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感官认识。
自感不足的地方是师生间的配合不够默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没能完全打开。
《三角形边的关系》学习体会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听课心得体会八郎小学吕振影2013年5月《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听课心得体会2013年5月8日,我有幸在县实验小学参加前郭县小学“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主题教学研培会,上午共听了三节数学课,感觉教师的设计理念新、把学生真正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中四年级于海燕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活、教材处理灵活;动、注重动手操作;放、放飞学生想象。
注重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总结整个教学环节新颖、科学、成熟。
一、按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安排教学环节1.教学中首先复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充分体现在“极大尊重学生认知特点。
2.在摆小棒实验环节中,教师强调实验规则:从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把摆的结果及小棒长度记录在表格中。
二、“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性1.于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2.实物的运用给本堂课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运用演示“4厘米、5厘米和9厘米”的一组小棒能否摆成三角形?由于学具的原因,学生在摆这组小棒时都认为可以摆成。
教师如果说不能摆,学生可能不会相信。
但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在引导学生探索、观察、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索方法1.首先,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摆成三角形”时,充分的渗透了实验操作、分类比较、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2.其次,人们的实验结果往往要受到实验器材、操作的误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要求学生养成细致认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总之,听了于老师的课所体现的敢于创新、敢于把自己的设想化作实践的精神,被她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她不止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归纳:老师只是起启发作用,从而印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这是我参加区一级三校教研的一节公开课,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得到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主要采用探索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一、反思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
”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几何画板演示—理论验证——分层过关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
本人认为:“设计思路流畅,能给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注重从习题中渗透闯关情感与分类讨论思想。
”二、反思实施过程: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
同学们带着实际问题,迫不急待地积极动手实验,大胆猜想结论,师生合作论证,几何画板起到恰到好处的演示作用,让结论从特殊升华为一般。
学生认真练习,特别给不同答案的学生创设上台发言的机会,分析出错的原因,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更能锻炼胆量,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由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使用胶管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初步发现三边的关系。
之后,再用度量的方法寻找出具体的关系并得猜想,最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路程问题去验证猜想,进一步巩固所得出的结论。
整个过程自然,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习题中的设计,注重对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展开,并在等腰三角形中设计对底边和腰的分类讨论。
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点,掌握很快,反应也快。
三、教后反馈本人感觉:“绝大多数同学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蔡甸区新光小学201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听了苏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感触颇深,苏老师的有些环节值得借鉴。
1、上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并通过操作填表发现问题,这是我以后学习的方向。
2、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今天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并自己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
整个一节课苏老师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4、要在有效的训练中拓展思维品质。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训练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梯度,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
训练是什么?是巩固新知,拓展认知,发展思维,运用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苏老师安排了数量并不多但非常有价值的练习,如第1题利用规律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形成了方法的最优化:只用较
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数学价值意识,使整节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在巩固新知中,加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思考、迁移、分析中发展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都可以得到锻炼。
我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能像苏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