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上

合集下载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四大主题
成长 友谊 师长 生命
七年级上册
成长的节拍 友谊的天空
师长情谊
生命的思考
中学时代
友谊与 成长同行
师生之间
探问生命
学习新天地 交友的智慧 亲情之爱
珍视生命
发现自己
绽放 生命之花

七年级上册教材是对小学教材进
行衔接和深化,同时又是初中整套六
册教材的开端。本册内容的构建注重
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的年
特殊价值。
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 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 他人,富有正义感”。
•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 与方法的革新,强调 优化教学过程。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 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 要求 。
•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体验学习、对 话学习,推动学习方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
1985年国家 教委进行第 二次改革
1992年国家 教委进行第 三次改革
政治课 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1986年 全会召开;1980年中共中央作
以前) 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背景: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 思想 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政治课 (1986年 背景:上一轮课改进入总结经 —2003年) 验阶段;国家要求在中小学加 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 情教育”
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 •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
力)
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
•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
的意识和能力 ”。
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
对话的意识。
2011版课标的一些重要修改:
•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 •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共建美好集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共建美好集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共建美好集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关于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材围绕共建美好集体展开,阐述了美好集体的特征、在集体共建中尽责以及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担当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集体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对于如何共建美好集体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方法。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渴望在集体中展现自己、获得认可。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集体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思考。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美好集体的特征和共建美好集体的方法。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共同探索共建美好集体的途径。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集体生活中的场景,加深对集体建设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美好集体的特征。

掌握在集体共建中尽责的方法。

明确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担当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提高在集体生活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共建美好集体提出合理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集体。

树立共建美好集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美好集体的特征。

在集体共建中尽责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共建美好集体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担当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美好集体的视频,如班级活动、团队合作的场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美好集体是什么样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新授内容(30 分钟)认识美好集体展示一些美好集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美好集体的特征,如民主公正、充满关怀与友爱、善于合作、充满活力等。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的总目标(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 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 ➢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 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 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 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 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本册教材以生命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 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等话题。从 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 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 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教材结构框架
单元标题
课题标题 1
框题 1
框题 2
单元导语 课题引言
目题 1 目题 2 目题 1 目题 2
基本 框架
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初中学生逐步
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不断深入,体现
螺旋上升,也为后续的同一主题的深
化播下种子。
七上教材编写依据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关注我们的课程标准
特殊价值。
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 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 他人,富有正义感”。
•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 与方法的革新,强调 优化教学过程。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 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 要求 。
•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体验学习、对 话学习,推动学习方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
式的改变。
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 权”。
•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 动和共同成长。
• 增加“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 •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友谊的真谛》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友谊的真谛》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友谊的真谛》教案教学内容:友谊的真谛课时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

健全人格: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友谊的真谛是什么?课前准备:预习第六课第一框内容,思考一个问题:友谊的真谛是什么?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方法用具:无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视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

古语1: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释义: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学生欣赏视频,结通过视频讲解,把枯燥的古语知识形象化了,情也随之结束。

古语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释义:君子之间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很容易断绝。

引导学生思考:视频告诫我们交友时应注意什么?从而得出:不应该通过势、利交友。

合问题和生活经验,从视频中得出启示。

同时还可以预习本节课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道法课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明白要学会如何交友。

探讨:友谊的真谛是什么?(1)生活观察。

展示十个词语:理解、信任、友善、喜欢、亲密、志趣相投、忠诚、平等、帮助、支持。

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你认为在与朋友相处中最重要的三项特质,并分享一个选择该词语的理由。

引导学生得出:友谊是这一探讨环节设置了生活观察、问题思考、漫画分析等活动,通过。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 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 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1 友谊的真谛教学设计总议题:如何拥有双向奔赴的友谊一、教材分析《友谊的真谛》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的第一框题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真谛: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也是一场心灵的相遇,要学会建立真正的友谊。

据此本课精心选用了极具代表性的思政意味的素材引导学生,导入部分是202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鼓岭情谊,感受超越语言、制度文化的友谊,体会友谊的力量,第一部分选用央视播出的五百多年前沈周与吴愈在江畔送别的故事,感受跨越岁月的友谊,第二部分选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素材,感受真正的友谊有多伟大,进而,推己及人,关照自身,分享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建立真正友谊的经历或困惑。

最后在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中静静的体味本课,思念朋友。

二、学情分析进入学校,学生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他们要学会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体会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真挚友谊带来的诸多好处。

但是部分学生不一定能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可能碰到由此带来的很多人际困境,容易产生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

因此,要积极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友谊,更深入地了解友谊,理性地建立友谊十分必要。

三、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体味中国与友国之间的友谊,认同我国的对外交往理念。

健全人格:能认识真正的友谊,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寻找真朋友。

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友善,感悟友谊真谛,用心呵护友谊。

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朋友负责。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什么是友谊的真谛教学难点: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

五、教学过程导入: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鼓岭之友”发起人——穆言灵播放视频:19世纪80年代起,大批西方侨民来到中国福州生活。

每逢夏季,很多侨民选择在鼓岭避暑,并与当地居民结下深厚情谊。

一百多年间,许多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人的后辈都成为了“鼓岭之友”,为各自家族续写着动人的“鼓岭缘”。

穆言灵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2024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24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024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新教材的修订依据之一。

研读新教材,就要从拆解课标入手,先研读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再研读课程内容,最后还要关注学业质量标准,这样才能做到依标教学。

根据这一思路,现将七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如下。

一、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按照五大核心素养的顺序分段进行叙述的,第三单元内容主要培育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在课标总目标的第三、四段中寻找依据。

第三单元“总目标”要求如下: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

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是按照五大核心素养分学段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根据素养目标找到相关要求即可。

第三单元“学段目标”要求如下: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要求7〜9年级是初中年级段,是小学高年级段的延续,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是培育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本学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动性大,可塑性强。

依据上述特点,设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

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这个主题展开的,课标要求如下: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内容核心观点提炼(一)第八课生命可贵1.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生命是可贵的。

2.我们的生命的特质。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让家更美好”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家的认识,在学生内心中建立对亲情之爱的感受和维护。

具体包括对家庭的特征、家庭的变化及家庭矛盾处理方面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于家的认识多数限于感性层面的感悟,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

此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初期,可能会在与父母相处中出现冲突,对亲情之爱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从而产生对家、对父母偏激的理解,缺乏相关的引导和教育。

三、教学方法情景分析法探究辩论法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爱家、维护家、为家庭和谐出力,提升对家庭、对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意识到家庭结构的变化。

能够意识到“和谐家庭我出力”。

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学会有效沟通,做家庭成员的黏合剂。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现代家庭的特征。

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家庭氛围等,初步感知现代家庭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现代家庭的特征及变化分析教学难点家庭变化各方面分析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爱在家人间》的学习内容进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家做些什么?小组内相互分享,然后总结现代家庭具有什么特点分享一些同学的“家”的故事。

教师在展示同学的分享后,归纳整理学生的发言和观点,提炼现代家庭的特点。

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过去家庭和现代家庭的对比变化。

班级小辩论会正方观点:现代人用手机交流方便又快捷反方观点:现代人用手机交流淡化了亲情讲授新课第二目和谐家庭我出力对比左右两幅漫画思考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预习相关知识。

合作探究,如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并传递。

七、板书设计现代家庭的特点结构规模观念氛围和谐家庭我出力方式心态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做更好的自己》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发展和完善自我。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做更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但在面对自身不足和困难时,可能会出现困惑和迷茫。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激发他们追求更好自己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思考。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道德修养:认识到做更好的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法治观念:初步具备法治观念,明确在追求更好自己的过程中应遵守法律法规。

健全人格: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和欣赏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形成更积极的自我形象。

责任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努力完善自我,开发自身潜能,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积极承担责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难点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发挥自身的潜能。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成功人士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从而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讲解为什么要做更好的自己,通过分析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社会需求,让学生明白发展自己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欣赏自己,分享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结合案例,分析如何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和优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设定目标、培养良好习惯等。

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和意义。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做有梦想的少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做有梦想的少年》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做有梦想的少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梦想的重要性,理解少年梦想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梦想。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和追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好奇,但对梦想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他们需要明确梦想的意义和价值,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案例分析:引用真实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梦想的含义。

明确少年梦想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梦想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梦想,增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决心。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梦想的重要性。

难点少年梦想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巴黎奥运会上体育健儿们(樊振东、张雨菲、郑钦文、全红蝉等)冠军梦想成真的事迹。

发出号召:这些奥运健儿,经过艰辛的付出,终于迎来了他(她)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她)们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为国争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站在国际领奖台上!让我们向他(她)们学习,做一位追梦的少年吧!(二)讲授新课第一环节:自学导航设问:全红蝉等我国的奥运健儿们都有伟大的梦想,什么是梦想?梦想对我们重要吗?首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8,时间约3 分钟。

什么是梦想?少年的梦想有哪些特点?第二环节: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新课1. 设问:什么是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梦想。

2. 设问:梦想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田里,我们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一直在追梦,比如我们有了“上天”的梦想,因此发明了_。

有了“千里眼”的梦想,因此发明了_。

有了“顺风耳”的梦想,因此发明了_。

有了“飞毛腿”的梦想,因此发明了_。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滋养心灵》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滋养心灵》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滋养心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灵滋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追求。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如何滋养心灵,如感受美好、培养兴趣爱好、阅读思考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关注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境界。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滋养,但可能对如何滋养心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方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滋养自己的心灵。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心灵的触动,引发思考。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心灵滋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心灵滋养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心灵滋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滋养心灵的方法和途径。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感受美好、发现美好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灵滋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精神的富足。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滋养心灵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心灵滋养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帮助学生理解心灵滋养的深刻内涵,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灵触动。

提问学生:“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音乐对你的心灵有什么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教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教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教材概述本教材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教材。

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教材特点1. 简洁明了:教材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易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

2. 综合性强:教材涵盖了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

3. 实用性强:教材注重将道德和法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研究中能够获得实际应用的能力。

4. 强调实例:教材中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材内容1. 第一单元:道德与法治基本概念- 探讨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和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分析道德和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2. 第二单元:尊重和守法-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和尊重社会规则- 分析不尊重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引导学生树立守法意识3. 第三单元:公平和正义- 探讨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分析不公平行为的原因和危害4. 第四单元: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 分析不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后果和影响- 培养学生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意识5. 第五单元:法律和法治- 探讨法律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分析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引导学生养成守法的惯和法治意识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和法治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体验道德和法治决策的过程。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讨论案例,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总结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教材旨在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的知识。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治意识。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5.2 珍惜师生情谊 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5.2 珍惜师生情谊 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5.2 珍惜师生情谊教案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5.2 珍惜师生情谊1.课程标准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尊重师长;初步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未来的好建设者。

“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实现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师生交往的场景,分析老师扮演的角色,思考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与老师建立理想而美好的交往状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学会尊重理解老师,真诚接受老师引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接受风格不同的老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学情分析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一方面可能也存在着一些困境: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恋旧”情绪,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老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对待老师的工作等。

了解教师,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学会尊重理解老师,真诚接受老师引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接受风格不同的老师,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怎样实现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2)教学难点: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5.核心素养目标:(1)道德修养∶感受师生交往的美好状态,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携手共进。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1《探问人生目标》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1《探问人生目标》教案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1《探问人生目标》教案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第一框探问人生目标教材分析教材从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与动物不同入手,引出人能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

然后教材讲述了人生目标的作用、人生目标的分类,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树立人生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从而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但大部分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只有少数学生还处于懵懂状态,得过且过。

加之受自己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目标往往比较现实,大都着眼眼前,有的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

教学目标道德修养理解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服务社会的道德情感。

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

责任意识自觉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成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近期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教学建议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人生目标,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3.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坚持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故事强调了目标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需坚持和牺牲的精神。

材料二俞敏洪的人生目标包括与年轻人交流、为中国教育继续做事情、保持个人趣味和意识,以及保持上进心。

这些目标反映了他对教育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以及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的追求。

思考问题: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人生目标对个人走向成功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人生如同航船,把准方向,才能确定航行的线路,驶向幸福的彼岸。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爱护身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爱护身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爱护身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懂得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学会一些爱护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教材从关注身体的变化、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等方面展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方法。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挑食、缺乏运动等,对身体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安全事故。

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身体的重要性和不注意身体可能带来的后果。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爱护身体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景模拟法:创设一些与身体保护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身体的重要性和身体变化的特点。

掌握爱护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等。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身体变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增强安全意识的行为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爱护身体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爱护身体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增强安全意识。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身体健康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健康与不健康身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身体重要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 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 践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
教材第100页
在探讨“爱护 身体”时,选取学 生生活中的事例, 引用学生常见的各 种观点进行碰撞交 流,引导学生认识 爱护身体、养成健 康的生活方式,是 对自己生命负责任 的态度。
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
“少年有梦”
——爱国
“感受生命的意义”——敬业 ---平凡中闪耀的伟大;
“网上交友新时空”——诚信 ---其复杂性的探讨;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其他生命关系”
——友善
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依然体现了综 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
例如,在第七课“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 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 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韵味和丰富的内 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 律有机融合。
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梳理教材内容 理解教材立意
——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上介绍
主要内容
教材编写依据 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使用建议
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16 2001
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 全会 把法治教育纳 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教材编写理念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璧》 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 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 立志,更要勤奋,不断地努力。
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 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全新人 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 ,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 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 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 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
二、教材编写理念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 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 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 爱的活动,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 新的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和家人的交往, 核心词是成长,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 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 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 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个人的成长——成长的伴侣——成长的指导者 引路人——生命的成长。
少年有梦、网络交往、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提 前到七年级起始学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同时加大生命教育内容的比重和深度。
单元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立意

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
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
3

改革的要求
✓落实立德 树人,突出 培养学生社 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实践能4力。
一、教材编写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
二、教材编写理念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 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探讨 “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 说文解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然 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 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教材第14页
2014 2014
2010
教育改革的 新形势与新
要求 20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义教阶段修订课程标 准
3月《完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 要》 4月《全面深化课程 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意见》 ——五个统筹、核心 素养、学业标准
二、教材编写理念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最后,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 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 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 自身的精神世界。
教材第103-104页
二、教材编写理念
2013 2012
党的十八大 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文化
教材修订中落实的要求
课程标准
✓唯一的、 重要的依据; ✓并非3逐条 对应,有拆 解也有整合。
1
法治教育大纲
✓大纲是对 初中阶段落 实法治教育 的依据; ✓比课标要
广。 2
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和优 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 以来历次会议 精神。
1.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 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2.3.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 伴。我和伙伴的友谊真的能地久天长吗?我 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4.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 的生命从哪儿来,到哪里去?生命 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地成长。
三、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
自我 成长 生命
核心问题 学生需要
交往
七年级上册
成长的节拍 友谊的天空
师长情谊
生命的思考
中学时代
友谊与 成长同行
师生之间
探问生命
学习新天地 交友的智慧 亲情之爱
珍视生命
发现自己
绽放 生命之花
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编排
成长的 节拍
友谊的 天空
师长情 谊
生命的 思考
四个单元,由已到人,由生活到生命,由现象到 本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