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
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以教为中心。
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
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
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
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
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
前苏联教
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贯彻新教学理念,重在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如何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品质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换,本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以下几点转变。
1 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行为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师生合作互动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全面讲授,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记、练。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按照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建立互动合作关系过程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应该理解、尊重学生。
②不但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尊严。
④注重师生互相理解,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发展。
随着教师主观意识对角色的转变,必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带有专制武断的作风。
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不能反对,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此,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赞赏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即使是很小的成绩。
2 利用“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探究学习。
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准备和展示,对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时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到了最高点,也使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探究活动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上,应放在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习得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共享探究成果。
③探究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
3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转变呆板、单一的灌输形式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此,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听讲、联系、复习、考试”单一学习方法,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课堂讨论,历史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历史•技术•社会,生活动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4 把握教学深广度,转变“双基”在新课标中的教学。
新课标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课程标准,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也许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太完备,但这种建构知识具有最强的可发展性,那种一味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完备,不惜偏离和超出课程要求,拓宽、加深知识,强加给学生一个生硬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
如有些概念在现阶段无法给出严格地,学生容易理解的科学定义。
只能对核心概念给出一般定义,对一般概念给出描述性的说法。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尺度,忌一见概念就下定义。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许多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它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注意。
历史多媒体软件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使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不能以此增加教学内容,减少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
用计算机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不能以此取代历史教学。
总之,要贯彻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手
段,明确教学要求,把握好教学深广度,加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
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