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汉语虚词包括副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的范围。
之所以如此,一是为了照顾前人的习惯,古代的虚词书都将副词放在虚词中讨论。
二是为了使用方便。
实词中我们只讲了活用的问题。
下面讲三个问题。
第一,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
1、绝对量少:《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
〘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
相对量大:《韩非子》10.8万字,虚词使用频率最高。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之——5248次,占1/80;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2、古人遣词造句,关系到文气,虚词更加重要。
刘淇《助字辨略》序中说: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以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
《宋稗类钞》载欧阳修《昼锦堂记》,原文作:"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两个"而"字乃后加的。
第二、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
1、特点。
特点之一,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从宏观分析,它是递加的,由少到多。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
"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
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
《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
"
假如在《尚书》原文中加虚词,就容易理解多了。
如:
"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
〘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
〘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
"
由于时代先后不一,用字各异,所以古汉语的虚词数量相对比较多。
如:"台,昂,戎"到唐宋时期就不用了。
虚词由少到多,来源有三:
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如:
乌,孝鸟也。
——借为叹词。
焉,焉鸟,出于江淮。
——借为合音词,"于之"。
而,颊毛也。
——借为连词。
则,等划物也。
——借为连词。
二是实词虚化。
如:
为,役作。
——介词,替,给;
益,水溢出。
——副词,更加,越发。
颇,头偏也。
——副词,偏颇。
本,植物下基。
——原来,本来。
三是通用假借。
如:
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
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
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
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
如:
之:(1)代词;(2)助词;(3)连词;
以:(1)介词;(2)连词;(3)助词;
而:(1)代词;(2)连词;(3)助词;
所谓一类多能,是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
如:"而"字,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古汉语虚词的研究
(一)辞训式的研究;
第一种,训诂方法,即在虚词中找实义。
如:
(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
"〘卢以纬《助语辞》〙
(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
"〘袁仁林《虚字说》〙
(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
"〘刘淇《助字辨略》〙这种方法源远流长。
《墨子》:"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
"
《尔雅》:"朕,余,躬,身也。
""粤,于,爰,曰也。
"
《说文》:"乎,语之余也。
""兮,语所稽也。
""者,别事词也。
"
"宁,愿词也。
""乃,曳词之难也。
""皆,俱词也。
"……
第二种,语法的方法
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
如:丁声树:释弗不;
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
第一:三定——定性〘词性〙,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
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
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
〘最常用的30~50个〙
第二节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
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现代用"我(们)"。
古代很多。
《尔雅•释诂》:"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
例证:
(1)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匏有苦叶》〘昂见于《诗经》〙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台见于《尚书》〙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朕见于楚辞〙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谷风》
结论:"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最为稳定。
"余"字最初作主语。
"吾"最初用"鱼",金文用" ";《尚书》用"吾"二次。
《诗经》不用吾字。
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
可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如:
(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3)吾问焉而不吾告。
《庄子•达生》
(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庄子•盗跖》
(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6)待吾为子杀之。
《墨子》
(二)第二人称代词,现代用"你(们),"尊称用"您";
古代有:
第一组:"女(汝),尔,若;"
"女"主要作主语,宾语;"尔"主要作定语;
"汝"有感情色彩,如:
(1)见公卿,不为礼,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
(2)祢衡与孔融为尔汝交。
《后汉书•文士传》
"若"在殷商时代产生。
"尔"最初作"尔",中古时期作"尔",见于唐写本《世说新语》。
后加偏旁作"你",《玉篇》《广韵》已经记载。
第二组:戎;见于《诗经》,乃方言产物。
(1)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劳》
第三组:而,乃;〘二字一声之转〙一般作定语,也有例外。
(1)《尚书•康诰》:"朕心朕德,惟乃知。
"
(2)《左传》:"余知而无罪也。
"
(3)《史记》:"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作"而";
(三)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用"他,她(们)",先秦没有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解决方法有三:
第一,重复名词。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史记》
第二,省略不说。
(3)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左传》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史记》
第三,借用指示代词。
〖之,其,彼,夫〗
(5)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周颂•天作》
(6)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谷梁传•僖33》
(7)吾何畏彼哉〘宾语〙
(8)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
(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
(10)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史记》〘兼语〙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定语〙
第四,"他"在先秦时,用作旁指代词。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4)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褰裳》
(1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巧言》
至魏晋以后,有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
(16)长房曰:'还他马,舎汝罪。
'《后汉书•方术传》
(17)适来饮他酒酺,宁无情乎《搜神记》
(18)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通颜色。
《乐府•圣郎曲》
二、人称代词使用特点
(一)谦称与尊称不同于一般人称代词
对别人的尊敬与对自己的谦虚称呼,使用时相当于一个代词,但他们本身都是名词,不是代词,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而在上下文中,都代表"你""我"的意义。
有人称为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或客气式。
其法有三:
第一,称人以美德,称己以不德。
尊称:大王,君,王(国君,诸侯);子,君,公,夫子,先生,卿,吾子,叟,丈人,大人(君,臣,朋友,夫妻)谦称:寡人,孤,不榖(国君,诸侯);小人,不才,不佞,愚某,卑职(一般人)
第二,称人爵位身份,或称人的近旁,处所;
尊称:大夫,将军,公子,豫州,陛下,足下,左右,阁下,殿下,执事,侍者;
谦称:臣,仆,走,下走,牛马走,贱子,贱妾,弟子,婢子……。
第三,称人以字,称己以名。
尊称:李太白,杜子美,苏东坡,严沧浪(羽),司马君实(光);
古人名字之间多有联系。
详王引之《经义述闻》卷22—23"春秋名字解诂"。
如:
卜商,字子夏;颜高,字子骄;百里视,字孟明;宰予,字子我;颜回,字子渊,冉牛,字伯耕,屈原,字平(屈正则,字灵均);
这些谦称的翻译,一般可译为"我";尊称翻译为"你"或"您"。
如:
(1)冀君实或见恕也。
〘您〙
(2)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5)君将哀而生之乎
(二)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方式
今人用"们",出现于中古以后。
古代有三种方法;
第一、单复数同形。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先轸曰:"秦不哀吾衰,而伐吾同姓。
"《左传》
(3)以我一日长乎尔。
《论语》
第二,用"~侪,~辈,~等,~属,~曹"表示复数。
与今天的"们"不同。
(4)公等遇雨。
《史记》
(5)若属皆且为之虏矣。
《史记》
(6)尔曹声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第三,单数后面加数量词。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耳。
《史记》
(9)此天以卿二人助孤也。
《资治通鉴》
(10)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史记》
(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1、陆贾出所使越分三子,十日一家,带随从宝剑歌妓等,约曰:"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一岁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史记•陆贾列传》
2、庄周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史记》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
(四)人称代词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多,是因为通用假借形成的,考其古音,多为同源。
第二、古代单复数同形;
第三、尊称谦称与一般代词不同;
第四、上古汉语"他"是旁指代词,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二、特殊指示代词"者,所"的用法
(一)"者"的用法
(1)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
《韩非子》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A类,形容词(动词)+者;〘指代人,事物,"……的人,事物"〙
(4)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可也。
《孟子》
(5)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6)农,官,商三者,国之常官也。
《商君书》
B类,数词+者〘指代的对象已经见于上文。
〙
(7)囊者辱赐书。
《报任安书》
(8)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
C类,时间名词+者;〘表示某一段时间,"……时候"〙
(9)吕公者,好相人也。
《史记》
(10)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
D类,名词+者;〘用于判断句中,表提顿语气〙
(11)事不同而皆王者,时异也。
(12)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E类,复句+者〘用于解正复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分析以上五类用"者"字的例句,可见其语法作用并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词性不同。
A,B类,有所指代,相当
于一个名词性词组,我们称之为"特殊指示代词";C,D,E 类无所指代,只是帮助某种语气,我们称之为"助词"。
(二)"所"字的用法
第一、"所"字的词性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
A类,〖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
(4)召而见之,则所梦也。
(5)人主之所是也。
B类,〖所+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其他词)〗
(6)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7)臣之所好者道也。
C类,〖所+动词+者("者"字的有无不影响"所"字的功能,说明:"者"字是助词)〗
(8)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
(9)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史记》
(8)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史记》
D类,〖所+动词+(之)+名词;"所"字只有指示作用,指代的人或物已经在下文出现,因而相当于助词〗
(9)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韩非子》〘原因〙
(10)此吾剑之所从坠。
《韩非子》〘处所〙
(11)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兵法》〘对象〙
(12)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
〘时间〙
E类,〖(所+介词)+动词性词组。
〗
(13)所不与舅氏同心者,犹如白水。
《左传》
(14)中构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诗经》
F类,〖所•动宾短语;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上述的A——C类的"所"字,与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其他词),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充当一个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兼有指示与称代两种作用,是特殊指示代词;其中还有"所……者"的格式,其中的"者"字,应为提顿语气的助词,我们调查《韩非子》一书865个"所"字,"所……者"使用150次,其中134次作主语。
D类的"所"字,只有指示作用,是助词;
E类的 "所"字词组,是"所"与介词先结合,然后再与动词性词组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以及动作行为进行的手段或所涉及的对象。
F类的"所"字用于假设关系,是假设连词。
综上所述,特殊之时代词的"所"字词组的构成如下:
↗〘动词性词组〙
名词或代词+(之)+ 所+动词+(之)+(名词)
↘〘介宾短语〙
第二,"所"字词组的作用
从词汇意义上看,一是指称全体范围,使事物具有周遍性。
即隐括性。
例如: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左传》〘所干之事,指军事行动〙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了解"所"字词组指称周遍意义,对我们理解文言文大有好处。
如:《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如何断句
其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其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教材用此法〗用第二种方法断句,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节奏感不当,一长一短;二是"皆"字不落实,"叹惋"者是否包括渔人呢因此,第一种标点方法更合适。
二是对不需要反映事物的周遍性,就把那个名词写出来。
如:
(4)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种树郭驼橐传》
试比较:驼种树——驼所种之树——驼种之树;〖意义大致相同〗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史记》
(6)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史记》
从语法功能上看,"所"字词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一般充当主语,宾语,兼语,判断句谓语。
如:
(7)君之所未尝食惟人肉耳。
〖主语〗
(8)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判断句谓语〗
(9)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戮。
〖定语〗
(10)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
〖兼语〗
值得注意的是:与"所"结合的词,如果是名词,就一定活用为动词。
如:
此非明主之所臣也。
(所能使用的臣子)。
"臣"活用为动词。
但"所臣"合起来却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说明结合之后的所字词组功能起了变化。
所以有人说:"所"字的作用就是帮助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担当名词性词组所能担当的功能。
关于"者,所"的词性,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郭锡良称为"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余行达《古代汉语》称为"助词";李圃《文言阅读初阶》称为"所字结构";可见都是以偏概全,各持一端。
(三)"者""所"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有指代和辅助作用,都不能单独使用。
第二,特殊指示代词"者,所"构成的词组都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
不同点:第一,位臵不同,"者"字词组是前偏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
第二,指代对象不同。
例如:见者之所见,闻者之所闻。
〘"者"字词组是施事者,"所"字词组是受事者。
〙代词与"之,其,然"
会行走的—"之"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写作
甲骨文写作
"之"的本义
《说文解字》:",出也。
象?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一者,地也。
"
《尔雅〃释诂》:"之,往也。
"
本义:动词:到……地方去。
例句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
特点:宾语必须出现,以表明到的处所。
第一,从称代范围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只能用来代人,"它"主要用来代物,而"之"的称代范围却宽泛得多。
既可以用来代人,也可用来代物,甚至有时"之"所称代的内容一时都很难说得清楚。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第三,"之"除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充当第一,二人称代词。
例如: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之"用作第一人称
②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
例②中的"之"用作第二人称。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
从西周金文和早期的典籍看,"之"的结构助词用法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
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助词"之",定语往往直接加在中心语前面。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这类"之",用在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一般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以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
注意的问题
1,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时,多是一种比况,形象的说法,而不是指这种事物本身,"之"不能简单地译成"的"。
例如: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史记〃项羽本纪》)
②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中山狼传》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
注意的问题
2,当两个名词之间是一种种与属,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时,"之"可不译或翻译成"这","这些"。
例如:
①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这类"之"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它的补语之间,一般可译为"得"。
例如: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也何兴之暴也!(《史记〃项羽本纪》)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三
结构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
这类"之"字,用在前臵的宾语和谓语动词或介词之间,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四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这类"之"字,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它使得主,谓两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从意念上表达一件事情,一种情况。
这种主谓结构,在句中可充当主语或宾语等成分,有时也可
构成一个分句,但需要有别的分句搭配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
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僖公四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五
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
①_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孟子〃滕文公》
②_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墨子〃公输》)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六
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臵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
"之"的音节助词用法
这类"之"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时间词或形容词,副词之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吾子勉之。
(《左传〃成公二年》)
注意
古人名字常嵌"之"字以补足音节。
如:
介之推,佚之狐,烛之武,尹公之佗,孟之侧,公网之裘,管之鼻,公之鱼;
女的有南之威,丽之姬,等。
清〃陈仅《扪烛脞存》"古人声缓,多用语助,人名亦然。
自汉以降,无此例矣。
"
能力形成训练
1。
作《师说》以贻之。
2。
?使之然也。
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宋何罪之有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0。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__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一
关于用在偏正短语和主谓之间的"之":
1)介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比较文法》,王力的《古代汉语》都持这种观点。
《马氏文通》云:"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
2)连词: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古代汉语》。
3)结构助词:这是语法学界目前通常的说法。
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均采用此说。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二
关于用在前臵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
1)助词:通常的看法。
2)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
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
"郭锡良《古代汉语》也持这种观点。
3)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
问题讨论:
关于"名+之+名"结构的语义关系
1)"之"为动词,充当谓语。
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孟子〃藤文公上》)
2)"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偏正关系。
如:羔羊之皮。
(《诗经〃召南〃羔羊》)
小巧门:"之"作动词使用,其宾语必然为表示地点的名词。
拓展阅读
1,胡安良《词语漫笔》有"之"字分解,对其动词,代词,助词的用法分辩较多。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黎锦熙《三百篇之'之'》",(《燕京学报》第8期)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农具——"其"
"其"的本义
小篆写作其
甲骨文写作
《说文》无解。
本义:"其",本为名词,是"箕"的本字,本义是"簸箕"。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
"其"作人称代词,和"之"一样,多表第三人称,但又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其"作人称代词,一般都需要有先行词。
也就是说"其"所称代的那个名词或短语,一般都在前文出现过。
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比起来,"其"不论在称代范围上还是语法功能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其"的称代范围比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要宽泛,它可以代人,事,物。
第二,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其"只能充当句子的定语或主谓结构,分句的主语,而不能充当宾语或独立句子的主语。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方面:
1,同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只能充当宾语,不能充当定语和主语;而"其"只能充当定语和小主语,不能充当宾语。
二者具有互补性。
2,"之"作人称代词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其"只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一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充当定语,多是表示领属关系。
一般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或者"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如: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舎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聊斋〃促织》)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诸葛亮《出师表》)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二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它们的短语前,充当主语,有时也可充当分句的主语。
一般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秦王恐其破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