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偏离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及其反思
教学设计中的失误与反思
教学设计中的失误与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无论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初入教育行业的新手,都难免会面临一些错误和挑战。
这些失误可能来自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中常见的失误,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改进方法,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一、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但很多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观点和喜好,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难以主动参与学习。
针对这一失误,我们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结合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
然而,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和提升。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能只关注教授语法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避免这一失误,教师应该设计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
最后,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并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反馈和改进。
三、教材选择不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未能适当选择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例如,在教授新课时,教师使用的教材可能过于简单或复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克服这一失误,教师应该审查和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教材。
教材应该既有挑战性又不过于困难,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选择相关的教辅材料,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设计不足反思
教学设计不足反思教学设计不足的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对教学设计不足的一些反思:首先,一个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而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忽视了这一点。
导致一些学生可能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的教学设计缺乏具体性和指导性。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教学内容,而缺乏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指导性的说明。
这会导致教学过程不够系统化,学生容易迷失在课堂中,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学习。
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细节,明确每个教学步骤和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习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我往往只局限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这使得学生对课堂缺乏归属感和参与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情感教育元素,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
此外,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利用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教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至关重要,而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现代技术手段。
这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创新性,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我在教学设计中缺乏评估和反馈环节。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然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评估和反馈环节往往被忽视或简单粗暴地进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加强评估和反馈环节,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反馈和指导。
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检讨书)
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检讨书)尊敬的校领导:我写此份检讨书,表达对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
我是某某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先,我希望提及的是课程设置的内容。
在我所处的高一年级,学校安排了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课程。
这些基础学科的设置无可厚非,但是,在当前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学校只关注传统学科领域的教学,似乎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想提到的是课程设置的侧重点。
学校的教学目标一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更多地偏向于对学科知识的灌输。
学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的失去兴趣,形成应试教育的现象。
进一步思考后,我认为应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首先,学校应该引入更多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新课程,如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兴趣社团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只有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地。
对于我的个人规划,我也会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团组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会自己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
总结而言,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反思与调整,推动课程改革,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谢谢校领导对我的关注和支持,我会继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敬礼某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课堂互动设计反思
课堂互动设计反思在学校教学中,课堂互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然而,每个授课者在进行课堂互动设计时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的课堂互动设计进行反思,并分享我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课堂互动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
在我的一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希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讨论能力。
然而,我忽视了一点,即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并不够扎实,这导致了讨论的质量较低,乃至失去了课堂的效果。
从这个经历中,我意识到在进行课堂互动设计时,我需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
只有在明确了这些情况后,我才能更好地制定适合学生的互动方式,确保其有效性。
其次,我反思到自己在设计互动环节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一次互动游戏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导致一些学生在游戏中感到无所适从,而且表现出一种被动的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在设计互动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我可以提供额外的提示或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
而对于学习较为迅速的学生,我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发现我在控制互动节奏方面还有待改进。
在一次课堂互动设计中,我设置了一个时间限制,希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然而,由于时间设置过紧,一些学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感到压力,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更加合理地设置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的难度。
在时间设置上更加灵活,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
同时,我还可以通过创设更多的互动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互动,减少个别学生被忽视的问题。
从以上的反思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课堂互动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体差异和节奏控制。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我们才能够制定出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互动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的预设与实施过程的偏离
教学设计的预设与实施过程的偏离
在我个人看来,教学设计所预设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不能够保证百分百地完成的,特别是一些新老师,情况特别严重。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在过程设计时预想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生成”设计出对策,想办法引导孩子回归到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这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反而会成为本堂教学亮点的可能。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思路有时很活跃,很多地方比老师都超前,有时又很奇特,很怪异,所以令你无法完全掌控,所以教学设计的预设方案百分百地完成很难保证。
如笔者早年的一次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并进行“化简比”的教学事例,到如今都记忆犹新。
当时教学本内容的教学设计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再顺迁移出比的基本性质,引出最简整数比的概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尝试、交流、汇报并研讨,获得化简比的方法。
在这之前,教学都很顺利,然而在汇报方法时,有一学生提出化简比更简单的方法:前项除以后项,用求比值的方法求出比值,再把比值书写成分数的形式的比或横式的比。
在教案设计的预设时是有想到过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异同,当时作为“新手”的我(参加工作后先从事语文教学,后才转教数学),自己都有些不确定是否可以这样进行化简比,就只得让学生再进行尝试验证,交流研讨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应该注意的地方,一直到下课,使得后面的设计内容如巩固练习、总结反思等环节无法得到实施。
精心设计“活”的教案——教学预设被打乱后的反思
师: 关于边 的研究 比较简单 , 我们还是 先从
边 开 始 探讨 吧 。 生: 好 。( 学 生 没 有 异议 , 只 能 跟着 老 师 的要 求 回答 问题 、 继续 学 习 ) 这 节课 就 在 教 师 的 引 领 下 按 照 原 有 的设 计 顺序上完了。 这 位 学 生无 意 问改 变 了预设 的教 学 顺序 , 而教 师 又 不 经 意 间用 一 句 话 轻描 淡 写 地 把 学 生 的 思 路拽 回到 预 设 思路 上 。课 后 , 在 教 师 之 间讨 论 、 自我 反 思 到这 一 教 学 片 断 时 , 笔 者 发 现
个 小组 代 表 发 表 自己小组 的观 点 , 其 他 小组 补 ( 2 ) 等边 三 角形 的判定 方 法有 哪 些 ? 设 计 开 放性 提 问 ( P 显示 ) : 你 认 为 怎样 才
I . 复 习等腰 三 角 形 的性 质及 判 定 。 教师提问 , 学 生思 考 : 边 怎样 ?角 怎 样 ?对称
性呢?
而 按照 教 师 的 由边 到 角 的教 学设 计 进 行下 去 。
这个偷 懒的闪念导致 了错误的决定 , 暴露了 笔者的潜意识里 自己仍是课堂的主体 ,还没有扮
演好 组织 者和 引导 者 的角色 ,使学 生成 为课 堂 的 真正 主人 。
三、 重 新预 设 , 体 现 主体
2 . 等 边 三 角形 的性 质探 究 。
教师提问 , 学生思考 :
( 1 ) 什 么 样 的 三角 形 叫等 边 三 角形 ? ( 2 ) 等边 三 角形 的三 个 内角 都 相等 吗 ? ( 3 ) 等边 三 角形 是 轴 对称 图形 吗 ? 3 . 等 边 三角 形 的判 定 探 究 。
课堂上生成性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解决策略
课堂上生成性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解决策略作者:王胜海孙海霞来源:《中学生物学》2009年第02期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深入研读教科书,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精心预设,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多变的生成性教学活动,无法完全预见。
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偏离了课前的预设,打乱了教学程序,影响了教学计划,那么,实际教学中教师怎样有效应对这种偏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1因势利导,以求曲径通幽当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出现了随机的“意外”,脱离了课前预设的轨道,面对“意外”的出现,教师应积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处理预设,使生成和预设问题相融合,以变应变,呵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尊重学生内心求知的需要,因势利导,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
教师不能强硬的压制,或冷漠无视,扼杀学生探究的兴趣,浪费生成的资源。
例如:鲁教版初一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实验课上,按照课前的预设,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后,学生准备练习使用显微镜。
没等我提出操作要求,实验教室内乱了,学生争先恐后地练习使用显微镜,有的还把写有“上”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进行观察。
刚要扬手制止学生的瞬间,我的教育机智提示我,不妨让学生尝尝“盲目”的苦头,感受一下规范操作的必要性。
于是我表现出对他们“放任自流”的神态。
不一会儿,学生们陆续抬起了头,相互询问着:“咋看不见呢?镜筒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大家带着不解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又将问题抛向了他们:“是啊!为什么镜筒里是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呢?请你们自己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沸腾了,一阵讨论后,一个学生说:“是不是镜筒里没有光呀?”反驳的声音立刻上来了:“周围的光线很好,镜筒里该有光的”,同组的一个学生惶惑道:“可能是反光镜没有调节好,没有使足够多的光线从通光孔进入镜筒。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我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有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教学做法,以期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且可衡量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有时没有明确地表达我想要学生达到的目标,这导致学生可能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模糊不清。
因此,我认识到设立明确目标对于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成功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入有趣的案例和实例等。
然而,我发现单一的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现在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有时会过于强调讲解,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我现在注重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五、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获益。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有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因此,我现在更加重视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当今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我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独立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对于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并非一帆风顺。
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二、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或具体。
这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也使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点。
2. 教学内容不合理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此外,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这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评价滞后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设计实践的改进措施1. 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教学目标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结合,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此外,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反思总结通过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我认识到以下问题:1.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
教学实践偏离(3篇)
第1篇摘要:教学实践偏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既定教学计划或标准产生偏差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教学实践偏离的原因,探讨了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教学实践偏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减少教学实践偏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分析教学实践偏离的原因,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教学实践偏离的原因1. 教师因素(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能掌握不全面,导致教学实践偏离。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教学实践偏离。
(3)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教学节奏,导致教学实践偏离。
2. 学生因素(1)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学实践偏离。
(2)学生心理因素:部分学生可能因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导致教学实践偏离。
3. 教学环境因素(1)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实施。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教学评价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师教学实践偏离。
4. 社会因素(1)社会竞争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过高,影响教师教学实践。
(2)教育政策变化:教育政策调整可能导致教师教学实践偏离。
三、教学实践偏离的影响1.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学习效果不佳:教学实践偏离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兴趣降低:教学实践偏离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影响学习积极性。
2. 对教师成长的影响(1)教学能力受限:教学实践偏离可能导致教师教学能力受限,难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2)教学信心受挫:教学实践偏离可能导致教师教学信心受挫,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中的失误与反思
教学中的失误与反思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且具有责任感的工作,无论是初次从教还是有着多年经验的教师都难免会犯一些失误。
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自身的失误进行反思,并通过改进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失误,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提高。
一、没有充分准备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前未能充分准备课堂内容,这导致了教学中的失误。
教师可能没有完全理解所要教授的知识点,或者没有设计好教学计划和教材。
这种缺乏准备的情况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准备每一堂课程。
这包括深入研究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并确保自己对该知识点有着充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选择适当的教材,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然而,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个事实,采用了一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会被冷落,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估在教学中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然而,一些教师可能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或者使用了不够科学和有效的评估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培养良好的教学评估意识,并学习使用科学和有效的评估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如小组讨论、作业、考试等,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度。
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
四、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在一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不参与或者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反思与改进我的教学失误与教学策略调整
反思与改进我的教学失误与教学策略调整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失误。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找到这些失误的原因,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以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和效果。
一、分析教学失误的原因1. 缺乏准备:在一些课堂中,我发现自己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够清晰,教学步骤的安排不够合理,这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进度缓慢,效果不佳。
2. 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我也经常犯下过于教师中心的错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我没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
3. 缺乏及时的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们准确的反馈。
有时候,我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正确答案,而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深度。
二、教学策略的调整1. 加强教学准备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加强教学准备工作。
首先,要提前规划好教学内容,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
其次,要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以便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
最后,要对教学步骤进行细致的安排,确保每个环节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2.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我将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可以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差异,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及时给予教学反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会注重及时给予教学反馈。
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同时,我也会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我会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给出具体的建议和肯定,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改进过程的反思在实践中,我根据以上的教学策略调整进行了改进。
首先,我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偏离了“预设”轨道怎么办
课堂教学偏离了“预设”轨道怎么办课堂教学偏离了“预设”轨道怎么办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不一致性的问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辩证的对立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如果学生学习活动偏离了预设好的“轨道”,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一“生成”现象呢?一、认真倾听——正确处理课堂“预外”信息的前提新课程的课堂上,首先要允许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书本知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论是富有创意的见解,还是偏离教学内容很远的“异端邪说”,都要认真倾听。
这说明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
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未进入预设的“轨道”,就匆匆的、轻易地否定,或不置可否地忽视。
如这样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它反映了你教学上应变能力的不足、缺乏教学应对策略。
要知道,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认真倾听之后,教师便要深入思考。
教学失误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失误的反思与改进1.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中,发生教学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正确地反思并及时改进这些失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学失误的反思与改进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分析教学失误的原因教学失误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如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与准备、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环境等。
细致分析教学失误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地定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3.教学失误一:无效的教学方法无效的教学方法是常见的教学失误之一。
有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水平,或者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
针对这一失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进。
例如,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可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从专业书籍、教学研讨会等渠道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教学失误二: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失误。
缺乏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同事等,寻找并分享有效的教学资源。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寻找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教学失误三: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失误。
如果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就无法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课堂表现、作业、考试和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需要学会分析和利用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教学。
6.教学失误四: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失误。
教师可能未能清楚地传达教学目标和要求,或者未能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建立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意见。
修正偏差初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纠正
修正偏差初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纠正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教师则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个人经验和素养的差异,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初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与纠正,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当进行教学反思,并找出可能存在的偏差。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很多时候,初中教师可能会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教师可能在课堂上以过于理论化的方式讲解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知识。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能过高或过低,造成学生的压力或者浮躁。
教师还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找到这些偏差,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获得了教学偏差的认识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某些抽象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或实际操作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性解答,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最后,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教师改正教学偏差。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供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教师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教学进步。
社会上的专家和教育机构也可以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
教师如何对教案设计进行反思和调整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我们都会设计教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有时候我们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学生的反应也不如我们所希望。
这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让教学效果更好。
那么,教师如何对教案设计进行反思和调整呢?接下来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反思教案设计反思教案设计是检查教案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的必要步骤。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预设目标是否达成教案的首要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教学已经结束后,我们需要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如果没有达到预设目标,就需要反思教学过程,找出问题所在,进行调整。
2.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过程可以通过研究课堂氛围、学生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来评估。
如果出现某个环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那么就需要反思教学过程。
调整方法可以是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增强互动性和生动性,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工具是否合理教学工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具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质量。
当学生对某个教学工具无法理解或者无法使用时,教师需要反思教学工具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者教材内容。
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处在一个舒适、安静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效果也更好。
因此,教师需要反思教学环境是否合适,如果存在问题,就需要调整教学环境,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设计的调整当我们反思教案设计后,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需要进行教案设计的调整。
教案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1.重构教案目标如果教学效果不如预期,说明教案目标并没有达到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调整和分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实现教学目标。
2.调整教学策略当教学过程出现问题时,可以尝试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采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教学效果。
3.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如果出现教学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可以重新设计教学环节,例如使用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等帮助教学,创造一个更好、更舒适、以及更高效的教学环境。
精心设计“活”的教案——教学预设被打乱后的反思
10
数学教学研究
第33卷第8期2014年8月
精心设计“活”的教案 ——教学预设被打乱后的反思
刘玉波
(河北省宁晋县中曹中学055550)
变动.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与第1次教学比较,在第2次教学过程 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研究氛 围浓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敢于发表见 解,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我的教学也不 再拘泥于“死”的教案,用活的预设使课堂真 正活了起来. 5学生的学决定着教师的教 上述教学设计的反复修改和实施过程, 让我在把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有了深 切的体会. 5.1教师要从内心和行动的结合上转变原 有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许多年了,我也参加了不少 相关的培训,学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感悟了 许多优秀的公开课展示课所带给我的新的教 学观念和方法.虽然我的教学观念慢慢改变 了,但行动却没有跟上,不是亲身遇到的实际 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感受和相应的行动.随 着上述案例中的预设一次次被学生打乱,我 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认清了预设被打 乱背后所呈现的问题,课后能积极反思,自觉 主动地改进教学设计,真正从学生需求出发 去设计教学,把理念转变与教改行为结合起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 动,教学设计则体现了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 动的思路.一般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力 求详尽,自认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而在实施 新课程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也常 常出乎教师的意料,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 总是不能如愿进行下去.因为学生是“活”的, 他们不可能正好按照教师的思路安排思考问 题,不是打乱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就是常常会 把新知识提前说了出来,使得教师的种种预 设失效.面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差 距,教师该如何应对? 1教学预设被打乱了 “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等边三角形的 性质和判定.由于前一节内容是等腰三角形 的性质和判定,我是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 对称性的顺序展开分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 学设计和PPT的制作我还是从边、角、对称 性的顺序来展开的.我认为通过等腰三角形 的学习,学生还是会依照这个顺序来学习的. “等边三角形”的第1次教学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边怎样?角怎样? 对称性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教师教学纠偏反思
教师教学纠偏反思导言:教师教学是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纠偏问题时有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学纠偏问题展开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教学理念纠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有时教师可能存在教学理念上的偏差。
一方面,有些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科竞赛的成绩,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重视应试技巧。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宽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样性,努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纠偏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关键,当教师的教学目标出现纠偏时,会导致教育的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升学率,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还有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全面能力。
三、教学方法纠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可能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到限制。
为了纠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纠偏一些教师可能只关注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科内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种偏差容易使学生的知识了解局限于书本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
因此,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和学习学科的最新发展,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实例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学生个性化纠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然而,有些教师容易将学生“一刀切”,只重视整体教学效果,却忽视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为纠偏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别辅导、差异化教学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教学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教学分析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在思索中丰盈。
让我们秉持信念,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主动服务的教学立足点,真正实现“有效语文”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反思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主阵地。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预设空洞不实,教学过程的实施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教学评价的运用单一、泛化,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热热闹闹”、“样样俱全”等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获取最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让“教学目标”融合扎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展开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空泛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不少语文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教学参考书,所设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
二、让“主体凸现”真实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动态生成”充满活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偏离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及其反思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 周小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上完之后,我准备安排一节双曲线的习题课,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几道例题,打算先从图象与方程角度,对双曲线进行刻画,再从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方面,对双曲线进行探讨。
然而,在组织实施时,却因一位学生对一道例题的小结,而打乱了事先的计划,由此也引发了我对这一节课的思考。
一、课堂实录 回顾了基础知识后,展示了一道例题:已知双曲线2212y x -=,过点P (1,1)能否作一条直线l 与双曲线交于A ,B 两点,使P 为线段AB 的中点?思路分析后,由两位学生板书过程。
【学生1】(点差法)设1122(,),(,)A x y B x y ,则由221122222222x y x y ⎧-=⎪⎨-=⎪⎩两式相减得22221212121212122()2()()()()x x y y x x x x y y y y -=-⇒-+=-+,易知12x x ≠,从而得12122y y x x -=-,得直线方程:21y x =-,故存在直线l 与双曲线交于A ,B 两点,使P 为线段AB 的中点。
【学生2】(方程组法)可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不满足题意,故可设直线方程为(1)1y k x =-+,设1122(,),(,)A x y B x y ,联立22222(1)1(2)2(1)(1)2022y k x k x k k x k x y =-+⎧⇒------=⎨-=⎩ (记为*) 得1222(1)22:212k k x x k l y x k-+==⇒=⇒=--,故存在。
看到两位学生的板书中出现的没有考虑到判别式0∆>而出现的漏洞,我心中暗自窃喜(这正中我备课时设计的陷阱),于是:请学生3对这两位同学的解法进行评价,学生3指出应对判别式0∆>进行检验:当2k =时方程(*)中80∆=-<,故方程无实根,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l 不存在。
一切均在我的预期之中,按我的习惯,要由学生对这道题进行例题小结(平时数学课上,我将学生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小组6人左右,由一名学习小组长负责),一个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在处理与弦中点相关的问题时,点差法要比方程组法用来方便一些,我们在做题时,要优化方法的选择,但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漏掉对判别式0∆>的检验。
但我认为这两种方法均不如我们小组的解法(语出惊人),设A(x ,y),则B (2- x ,2- y ),代入双曲线方程2222222(2)(2)2x y x y ⎧-=⎪⎨---=⎪⎩,两式相减可得::21l y x =-,再检验∆,可得此直线方程为增解,故不存在,但为什么这两个方程相减就是:21l y x =-,我们小组还没弄明白。
这出乎我事先的计划,于是我与学生一道分析了这种解法的道理所在,在获得解决后,我作了点评:同学们,我们要多向这个学习小组学习,学习他们对问题解决,不浅尝辄止,努力寻求一题多解的优秀品质。
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道例题教学时,又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我们小组认为,这道例题,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纷纷要求他说说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思路,还课堂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觉得:我的课堂,我做主! 师生共同建构,给出开放性问题:已知双曲线2212y x -=与点P (1,1),请你结合上述两个信息,再给出一定的条件,编制出适当的问题。
【学生4】由判别式∆,我们可联想到:过点P 作直线l ,其斜率k 在何范围内变化时,直线l 与双曲线有两个不同的共同点?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学生的这种想法,很是自然,我当时给予肯定,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解题思路,之后,又有一学生提出:我们可进一步研究,何时直线l 与双曲线的左支有两个公共点(将问题进一步推进),师生共同分析:满足条件2121220000k x x x x ⎧-≠⎪∆>⎪⎨+<⎪⎪>⎩即可,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图象的角度,给出解答。
【学生5】我想到,既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了,就有相交弦的长度,我的问题是:如果过P 的直线l 被双曲线截得的弦长为8,求直线l 方程。
解决方案为利用弦长公式求解。
【学生6】我在思考,原题中,虽然以P 为中点时直线不存在,然而被双曲线截得的弦的中点总存在吧!所以我的问题是:若过点P 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 、B 两点,求线段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我还没有想好解决方案。
学生的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教学中,还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能提出,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于是我与他们一道作了探讨,使问题获得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们听得异常投入。
【学生7】他们提出都是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而我的问题是:在双曲线上找一点M ,使其到点P 的距离最小?这样一来,跳出了位置关系,另辟他径,进入一种新的研究领域,我问他是怎样想到的?他说:在椭圆中,曾经做到过样一道题目:求椭圆2244x y +=上点到点(0,2)的最大距离。
学生们对他的这种迁移、类比的能力很是佩服。
用几何画板可直观地看出以P 为圆心的一动圆与双曲线右支相切时,切点到点P 距离最小,但在用代数方法处理时,遇到麻烦:设双曲线上点动00(,)M x y,则220022d x y ⎧=⎪⎨-=⎪⎩,消元后得d =,对这个表达式的处理,超出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在山重水复之时,我作了及时的调控,引导学生:能否将点P 的位置调整一下,简化运算量?有学生联想到可将P 点置于坐标轴上,如调整为点1(,0)2P ,这样一来,从图象直观得出:当M 在双曲线右顶点时,MP 最小,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不具有挑战性,于是我再一次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作用,与他们一起再次将其改编为:已知点P (t ,0),点M 为双曲线上动点,当MP 取最小值时,点M 恰好为双曲线的右顶点,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分析:设00(,)M x y ,则d ===011x x ≤-≥或,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讨论对称轴03t x =与区间(,1][1,)-∞-⋃+∞的关系,可得满足条件的t 的范围为:01033t t <≤⇒<≤。
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8】求过点P 与该双曲线有相同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生9】求过点P 与该双曲线有相同焦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生10】求过点P 与该双曲线有相同离心率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二、学生的反馈课后,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学生对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很感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1、小组学习模式,合作与竞争中求得双赢。
学生们感到,平时课堂中的按小组进行学习,组内的6~7人之间进行解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互相的研究,彼此的讨论,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同时,各小组间的竞争,既增加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2、开放式课堂,拓宽了思维。
学生们普遍感到,课堂教学中老师教法的开放、问题设计的开放、解决方案的开放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体会到:(埋头)做──—(抬头)想─—(转头)迁(移)这样一个解题链在数学学习的中的重要性。
3、自己做课堂的主人,颇有成就感。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首先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然后才是受教育者,学生们感到在课堂上做着自己编制的习题,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其他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也很有收获。
三、课后的反思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回顾这节课,我感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既在我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①平时我一直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有“出格”的想法,也是自然;②学生已有了学习椭圆的经验,而且这又是一节紧随其后的双曲线习题课,学生能通过类比、联想,将椭圆学习中的相关知识迁移到这堂课中来,具有这样的自我学习能力,却又是情理之中。
③整节课的流程,虽然没有按我课前的设计进行,但学生编制习题的过程,总体上还是体现了双曲线中的重点知识,主干内容,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中得到相应发展,岂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把一本书当成了学生的整个世界”与“把整个世界搬进了学生的课堂”,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呼唤教师理念的更新,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我们老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向上、民主、平等而不失严谨的课堂氛围,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加强课前的预见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思想的学生,如果在课前多做些自我反思,想想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加强课前的预见性,就可有效地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4、教师的宏观调控不可少。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习题编制、情绪动机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调控。
在本节课中,对学生8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既控制住问题的难度——使得改造后的问题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又作了适度的拓展——改造后的问题能更好地体现出原问题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对学生编制的问题的解答,还要作灵活处理,一节课受45分钟的时间限制,因而对学生编制的问题,不可能一一加以详细讨论,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作剖析、讲解: 本节课中对学生6、学生7所提出的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而其它问题,可作一般性思路点拨:本节课中,对学生4、学生5所提出的问题,就是这样处理的。
5、改变习题课的授课模式———学生出题考老师。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太多的老师出题,考学生,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学生们在欣赏老师如同行云流水的解题中,多少都有点困惑:这种思路,真是流畅,这种方法,真是叫绝,但老师是怎么想到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而通过习题课,让学生出题,来考老师,老师现场解题,充分暴露审题、思考、解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暴露老师在解题中的失败,以及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解题过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这对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高中新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