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清华园日记——季羡林搞笑部分季羡林,这位被誉为"国学泰斗"的大师,在学术上极具天赋,博学多才。
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他的搞笑一面,这也是他们老年时代的一些小趣事。
1. 季教授和电脑季羡林虽是教育家,但可不算是电脑高手。
有一次,他去健身房洗手间,看到一台电脑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关机"按钮。
于是,他好奇地问其作用,♀♀♀♀♀♀『依枪捎笳幸愠芯姓悸芄舸嵝250元,需要关机请务必点一下。
季羡林笑称自己在电脑上支出的第一笔,花了250元。
2. 季教授和妻子有一次,季羡林的妻子请他喝西北风,他带着幽默自嘲的味道说,自己的妻子是不懂得爱护丈夫的。
要是肚子痛、胃口不好、头痛、想吃什么,就别指望她会多关心。
但是,季羡林说,这也无所谓,反正媳妇是床上跟前的人,跟屁股后的地板也差不多。
3. 季教授与菜市场季羡林曾说过,他我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的好男儿。
但是,和其他正常人一样,他也有自己的糊涂时刻。
一天,季羡林和一位朋友来到菜市场,朋友选菜,他来杯茶。
茶到了,季羡林喝着喝着,忽然大喊"这茶咋这么咸啊?",众人一片哄笑。
4. 季教授与打呼噜据传言,季羡林在读书时就有打呼噜的毛病,一度遭遇过室友怒斥的困境。
后来他在讲学过程中也曾有过一次小尴尬:讲到一半,突然停顿,伸手遮住口鼻,大声道"我不打呼噜!",学生们一阵哄笑。
季羡林也因此发誓,讲学时不再诺曼床。
但是,这样的传言是否属实,我们也并不知道。
5. 季教授与电话一年春天的下午,季羡林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句"泼水上门了"。
季羡林嘻皮笑脸地说:"我给你派一辆出租车,你漏斗里面来找我谈事情。
"在电话那边,听到这句话的人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断了线。
季羡林对课堂的认真和对学术的精深,会长留在人们心中。
他的搞笑无处不在,却无一不让人感到心灵的温暖和感动。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的童年》知识讲解
《我的童年》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当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他曾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我的童年》写于1986年6月6日,这时的季羡林早已成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本文中的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灰黄的童年。
知识积累1.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
2.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3.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4.龙肝凤髓.(suǐ):比喻极其难得的珍贵食品。
5.琐.(suǒ)事:细小零碎的事情。
6.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7.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8.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9.蹿.(cuān)房越脊: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走(多见于旧小说)。
10.光大门楣.(méi):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门楣,门庭、门第。
11.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
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12.朝廷.(tíng) 13.生疏.(shū) 14. 教谕.(yù) 15.盐碱.(jiǎn)16.一垄.(1ǒng) 17. 麦穗.(suì) 18. 私塾.(shú) 19.椽.(chuán)子考题例析1.(2015•湖北黄冈中考)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A.祈祷.(dǎo)恻.(cè)隐倒坍.(tā)龙吟凤哕.(huì)B.嗔.(chēn)怪涟漪.(qǐ)遒.(qiú)劲忍俊不禁.(jīn)C.阔绰.(chuò)伶.(líng)仃逶迤.(yí)鳞次栉.(jié)比D.真谛.(dì)炽.(chì)热酝酿.(niàng)惟妙惟肖.(xiào)2.(2015•云南中考)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
季羡林海棠花散文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解读者”。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中一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尤为脍炙人口,题为《海棠花》。
海棠花,又称“月下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富有诗意的花。
它与梅花、兰花、菊花并列为“四君子”,被誉为“花中贵妇”。
季羡林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笔写下了这篇关于海棠花的散文,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
文章开头,季羡林以一个寓言故事引入海棠花的主题。
他讲述了一个小鸟与一棵海棠树之间的故事。
小鸟为了寻找美丽的花儿,飞过了山川河流,最终来到了海棠树的身边。
小鸟发现,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艳丽,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让人心生喜爱。
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的特点和品质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赞美之词。
他说海棠花的花瓣红艳如血,绽放在树上,犹如一颗颗红宝石。
海棠花虽然没有其他花朵那样的娇艳,但却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气息,给人一种温婉宁静的感觉。
季羡林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季羡林通过对海棠花历史典故的介绍,进一步展示了他对海棠花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讲述了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关于海棠花的描写,以及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写的《海棠诗》。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海棠花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季羡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意。
季羡林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他对海棠花的情感:“海棠花,绽放在了我的心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海棠花的深深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整篇文章通过对海棠花的赞美和研究,展现了季羡林对海棠花的情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季羡林的这篇《海棠花》散文,不仅是对海棠花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和研究,季羡林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朵美丽的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名人偏科的例子
名人偏科的例子
名人偏科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罗家伦: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曾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
在1917年,他报考北京大学文科,虽然数学成绩为零分,但因为作文被胡适打了满分而破格录取。
2. 钱伟长:他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虽然文史双百总分只考了225分,化学加数学共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但他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3. 吴晗: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明史专家,在报考清华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
清华大学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
4. 季羡林:他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高考时文史极优,数学只考了4分。
5. 马云:他是电子商务的巨擘,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数学只考了6分。
这些名人的偏科经历表明,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有时候,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可能并不在考试科目上,而是在其他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
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汉学家,被誉为“学术大师、国际汉学泰斗”。
他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史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广为人知,深受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尊重和敬仰。
季羡林生于1901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他从小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在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他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求学,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后,季羡林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成为了清华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并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尤其突出,他在197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宋代史学史》,对宋代史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阐述,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的里程碑。
除了对古代文化和史学的研究,季羡林也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并以文字为武器,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改革和教育事业中。
他反对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教育制度的僵化,他主张科学与文化的结合,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季羡林是一位重视传承和创新的思想家。
他主张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同时也提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尽管季羡林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贡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他并不以此为傲,而是一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情。
他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时刻保持着学生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季羡林是一位真正的国际学者。
他曾多次出访国外,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众多汉学家和学者的崇拜对象。
2004年,季羡林去世,享年103岁。
他的离世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一次巨大损失,也是国际汉学界的一次重大悲痛。
季羡林的学术思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成果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他是一个为学术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人,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人物介绍季羡林
读书故事
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 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 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季羡林读 书的故事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 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 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 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牛棚杂忆》等 字:希逋 又字 齐奘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 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 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 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 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 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 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哭忆父亲季羡林,迟来的父子情更深_亲情故事
哭忆父亲季羡林,迟来的父子情更深2009年7月11日,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称为“国宝”。
鲜为人知的是,生前因为一些误解和积怨,季羡林和儿子曾经有13年不相往来。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是中科院的一名退休干部。
父亲去世后,他含泪回忆那充满遗憾和真情的父子情……朦胧少年盼父爱三次离别埋下“恨父情结”我的父亲季羡林于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攻读德文。
次年,应父母之命,与年长四岁的母亲彭德华结为夫妻,后生有我大姐婉如和我。
我刚满两个月,父亲就被清华大学送往德国哥廷根留学。
这一走,就是12年。
我从小对父亲这个称呼没有一点概念,看见别人有爸爸。
就问母亲:“我怎么没有父亲呢?”母亲把我拉到正屋,指着墙上一个镜框说:“那就是你父亲,他在天那边儿呢。
”我上学后,因为父亲没在身边,我没少受委屈。
一次,老师让每个同学讲讲“我的父亲”,我这样说道:“奶奶说,父亲在外国,穿洋装、坐马车……”结果惹得大家阵阵取笑。
自此,我再也不提父亲二字。
1945年10月6日,父亲回到了北京。
无奈当时内战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他有家难归。
直到两年之后,他任北大东语系主任才再次回乡。
1947年暑假,父亲乘飞机返回阔别12年的济南老家。
那天阴雨绵绵,我们家上上下下却充满了喜气。
母亲把家里收拾一新,庄重地等待父亲的归来。
父亲那年37岁,英姿勃发,进门的时候他身穿黑色雨衣犹如战时将军服,头发也梳理整齐。
“快叫爸爸,叫啊。
”母亲推着我和姐姐,可我终究喊不出口。
父亲看到一双儿女,心里由衷高兴。
但我对父亲却有些生疏。
那个时候,家里很困难,叔父年迈多病,早已不能工作。
续弦的婶母(我和姐姐称之为老祖)每日摆小摊卖香烟、炒花生和最便宜的糖果,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母亲更是日渐地苍老。
我看见父亲表情严肃,喟然长叹:“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
季羡林-成长经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享年98岁。
轶事: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
“这件事也算得上季羡林生平中的一件趣闻。
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青年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是欢、是喜、是悲、是哀.我们都应该从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当然,也一定要学会成长、学会自强!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被周围那些琐碎的事情而动摇了追逐梦的信心和勇气,因为那不是你的终点,真正的终点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At the age of 6, he went to Jinan and defected to his uncle, Ji Jicheng. Enter private school to study. After the age of seven years, Xinyu Elementary School was attached to the First Normal School in Shandong Province.10 years old, began to learn English. At the age of 12, he was admitted to Zhengyi Middle School and, six months later, he was transferr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for high school. In high school, he began to learn German and became interested in foreign literature.At the age of 18, he transferred to the provincial high school in Jina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is Dong Qiufang, who is also a translator. At 8:50 on July 11, 2009, Ji Shulin, a master of Chinese studies, died at the age of 98 at the Beijing 301 Hospital due to a sudden heart attack. On July 11, 2009, Ji Xianlin died in Beijing 301 Hospital.Anecdote: My birthday is a Gregorian calendar from the old calendar. It is August 2. Due to an accidental clerical error, I changed it to six days and let me stay alive for four days - it was my birthday. "This incident is also considered an interesting fact in Ji Shenglin's life. However, over the years, he has left behind his own fallacy, and he will be wrong, wrong, and intriguing.Young Ji Lanlin wa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0 and specialized in German. In the spring of 1936, Ji Xianlin chose Sanskrit. In January and October 1945, soon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y hurriedly packed the road and returned to the east through the earth. "It was like a dream, and it passed in a decade." In 1980, 35 years after his departure from Göttingen, Ji Xianlin led a deleg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 pay a visit to the city of Goethe, and then took up the 83-year-old Waldschmitt teacher and met with a dream. Later he made a moving and famous essay "Return to Göttingen". From 1946 to 1983, he was employed by the Peking University as a professor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 established the depart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从他的经历得出的启示:Everyone’s childhood is different. It is joy, joy, sadness, and grief. We should all gain from it and realize it. Of course, we must also learn to grow and learn to be strong! If we have a dream in our hearts, we must Difficulties will also be easily solved. Do not be shaken by the trivial things around to chase the dream of confidence and courage, because that is not your end, the real end is th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花是种给别⼈看的》这篇课⽂是我国教育家、语⾔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学教授季羡林先⽣写的⼀篇精美⽽⼜富有深刻内涵的短⽂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花是种给别⼈看的》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花是种给别⼈看的》原⽂ 爱美⼤概是⼈的天性吧。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也不例外。
四五⼗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爱花之深切感到吃惊。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只能看到花的背影。
我问⼥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看的吧!”她莞尔⼀笑,说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
⾛过任何⼀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连接在⼀起,汇成了⼀个花的海洋,令⼈眼花缭乱,⽬不暇接。
每⼀家都是这样,在屋⼦的时候,⾃⼰的花是让别⼈看的;⾛在街上的时候,⾃⼰⼜看别⼈种的花。
许多年后,我⼜来到德国,⾛在街上,抬头⼀看,⼜是家家户户的窗⼝上都堵满了鲜花。
⼀个朋友问道:“离开德国这样久,你发现这⼉有什么变化吗?”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在德国,花是种给别⼈看的,我觉得这种做法颇耐⼈寻味。
【篇⼆】⼩学三年级语⽂《花是种给别⼈看的》教案 教学⽬标 1、⽤⾃⼰的⽅式认识⽣字。
通过想象、联系上下⽂等⽅法理解“莞尔⼀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课⽂,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德国⼈把花种给别⼈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理解词语、想象画⾯、体会句⼦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1、⽣字、词卡⽚; 2、准备⼏幅花卉图画; 3、了解作者季羡林⽣平及美好⾏为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羡林人生是一段短暂而珍贵的旅程,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来过去,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价值观。
然而,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名利禄,迷失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而季羡林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用他深刻而洞察力的思考和理念,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而富有远见的学者。
他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知识来实现。
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家。
他不仅精通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还广泛研究西方哲学和历史。
他的学术造诣和思想见解深受人们的尊敬和赞赏。
季羡林认为,只有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季羡林的价值观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他常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和事业上,更应该体现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上。
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倡导人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他人启示和帮助。
在季羡林看来,人生的价值不仅是个人的追求和成就,更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奉献。
季羡林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追求精神内涵和境界来实现。
他认为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只是人生的表层追求,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应该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真诚的感受。
他提倡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思想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上。
思想家和教育家季羡林用他的智慧和见解,告诫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利益的同时,不要迷失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成名就,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财富的堆积,而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对社会和人文关怀的贡献,以及对精神追求和内心满足的追逐。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和金钱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介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文化人,被誉为“文化名家”。
他的一生才华横溢,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教育理念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成就,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季羡林始终怀抱一颗对学问的热爱之心。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化,从中国古代文明中汲取智慧,为学术界贡献了众多富有创见的著作。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学术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
他的专著《宋代文化史稿》、《季羡林书信集》等被广泛引用,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季羡林在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眼光。
他在教育事业的坚持和推动下,为中国青年的学术成长和终身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倡导的“三重人格培养”理念,即培养学生个人品质、社会责任和学术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用学问和智慧回报社会。
第三,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他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努力挖掘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传承。
他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中,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世人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文化图景,传递了东方人文思想的价值观和智慧。
最后,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公益的奉献上。
他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他倡导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的公共事务发声和贡献智慧,为社会变革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季羡林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学者和文化名家,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无疑是深远的。
他对学问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投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公益的奉献,使其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事业的杰出代表。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第一篇留德十年: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一.高考数学4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那么季羡林的生平有哪些事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季羡林的妻子季羡林妻子名叫彭德华,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淳朴,勤劳肯干。
季羡林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和季羡林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在生活上对季羡林及家人的照顾真的是很细心。
虽然她和季羡林在结婚前没有进行过多的感情交流,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对方,结婚后还是有些冷淡,但彭德华凭借自己的踏实善良,让季羡林逐渐对她有了好感。
彭德华成为季羡林妻子后,将季羡林的生活打理的很到位,正是这种无形的支持,让季羡林可以踏实的研究文学。
季羡林的资料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是著名的教育家,你都了解哪些关于它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
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
“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
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
她应该榜上有名。
”他自从1929年结婚。
到1994年妻子去世。
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
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
1935年。
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
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
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
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
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
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
这可难住了季羡林。
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
更不会打字。
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
也就是从那天起。
每天晚上7点半后。
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
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
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
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
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
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
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
而她纤细的手指。
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
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
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
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
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
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
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
但是。
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
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
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
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
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要回到祖国去……” 。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
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
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
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
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
一等就是60年。
为了季羡林。
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
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
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
有一天。
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
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
吩咐叫人去买。
说“书是给人看的。
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
也
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
大家都来伸手。
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
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
一趟一趟买了600本。
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