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故事
[名人故事]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
[名人故事]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寄语: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数学考过4分,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所有的名家都是在书堆中成长起来的人物,今天分享的是季羡林小时候读书故事,来了解一下吧。
六岁之前的季羡林,是在贫穷的农民家中度过的,很难得吃上一份白面。
那时候,国人刚推翻清朝政府,神州大地,一片混乱。
上私塾的时候,他跟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玩得很融洽。
同龄儿童有钱买书,能读《百家诗》、《千字文》,他却不能。
他说:童年的这段苦难生活,让他一生受益。
叔父带他到济南去以后,他学习上不是很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不过,在三年之内,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名,两个乙等第一名,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并不拔尖。
他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
他比季羡林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大家打闹。
季羡林当时胸无大志,并没有想要得到状元,而且对这个学长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非属自己的族类。
季羡林对正课不感兴趣,却喜欢读“闲书”。
所谓“闲书”,就是旧小说。
他叔父是个古板人,不允许他看这类书。
可季羡林面对桌上的《四书》少理会,而是看《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旧小说。
《红楼梦》大概太深,季羡林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哭哭啼啼的样子,他不喜欢,自然看不下去。
其余的看得津津有味。
一见叔父进来,他马上装模作样地念起“子曰”、“诗云”来。
季羡林对旧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他们的姓名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
他颇想有一个铁砂掌,希望用五指一戳,能戳断树木。
于是,猛练了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后来知道自己与它无缘,才罢休。
季羡林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季羡林的故事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8年第40期
1.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多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中国驻各国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他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2.1917年,6岁的季羡林从乡下的父母家来到济南的叔父家。
叔父虽未受过正规教育,
却思想开明,有远见。
在季羡林上高小时,叔父便出钱让侄子课余去学英语,学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每天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等娱乐都绝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
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他独自过了16年,之后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看门房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季羡林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季羡林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季羡林名人轶事
季羡林名人轶事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
每逢季羡林的生日这一天8月6日,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
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季羡林回故乡,庆祝季羡林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季羡林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
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
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
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
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
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字学家。
毋庸置疑的国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是中国的文学大师,读过的书不计其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在学习的生涯中也是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季羡林读书的故事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在叔叔这里上学,季羡林有机会看各种小说,他对那些有武力的人十分感兴趣,自己在没事干时还会尝试一下,结果让自己受伤。
因为他不认真读书,也没少挨老师的打,但他也不怕老师打,还让他觉得很有趣,有小男孩的一些顽皮本性。
虽然季羡林没考过班上的第一名,但班上的第一名却被季羡林小看,因为他的成绩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可见季羡林是一个头脑灵活,喜欢活学活用知识的学生,正因为他的这种本性,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自己的思想。
在季羡林长大一些后,他便开始学习英语了,之后还去国外学习。
通过对季羡林读书的故事的了解,让后人知道了季羡林读书中的一些艰辛与乐趣,也可以看出季羡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天赋。
季羡林生平故事季羡林在跟随叔叔去读书的时候,有机会读到各种优秀历史书籍,像儒家经典。
在小学中学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学习国学,还在放学的空闲时间,学习英语。
在上了高中后,恰逢遇到了日本侵略,因此在这一年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时季羡林已经对文学研究颇有造诣了,季羡林已经有能力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内容,此时季羡林也对英语已经掌握了不少,他已经有能力翻译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
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导语: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季羡林关于教育的故事,欢迎借鉴!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
爱家的名人小故事
爱家的名人小故事
那我给你讲一讲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吧。
季羡林先生可是个超级爱家的人呢。
他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外出求学,那时候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离家可能就是好久好久。
但是他心里啊,一直都挂念着家里的亲人。
后来他在国外留学,吃了不少苦,可心里始终有个温暖的角落是属于他的家的。
他在国外研究学问的时候,只要一闲下来,满脑子都是家乡的小院,家里的长辈。
你知道吗?他在日记里经常写着对家的思念,就像一个小孩子想念妈妈做的饭菜一样。
等他终于回国的时候,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啊,就像箭已经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回到家看到熟悉的一草一木,他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对家的爱,就体现在这种不管走多远,心里永远装着家的情怀里。
再说说鲁迅吧。
鲁迅小时候家里虽然有些变故,但是他对自己的家也是充满了深沉的爱。
他笔下的百草园,那就是他童年的家的一部分啊。
他描写百草园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家的那种眷恋。
什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东西在他眼里可不仅仅是一些景物,那都是家的味道。
他长大了,看到家里的衰败,看到家人的遭遇,就想着要努力改变这个家的命运。
他用自己的笔,就像战士拿着武器一样,想要为家里人、为整个家族,甚至是为像他的家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去抗争,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也是一种很特别的爱家的方式呢。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人物肯定有故事的,小编为大家整理几个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欢迎浏览。
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
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
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
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季羡林爷爷的故事。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就特别爱学习。
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好,没有明亮的灯光,也没有很多的书。
但是,季羡林爷爷不怕困难,他总是找各种机会读书。
有一次,他为了借一本书,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到了别人家,还很有礼貌地请求人家把书借给他。
拿到书以后,他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连吃饭都忘记了。
季羡林爷爷就是这样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
我们也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爱学习,不怕困难!
《季羡林的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季羡林爷爷吗?
季羡林爷爷特别勤奋。
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读书、学习。
就算是在很冷的冬天,他也不会偷懒,还是会按时起来。
有一回,外面下着大雪,天气特别冷。
季羡林爷爷的手都冻僵了,可他还是坚持写着字,一点都不放弃。
因为他的勤奋,他学会了好多好多的知识,写了好多好多的文章。
我们也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做一个勤奋的孩子。
《季羡林的故事》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季羡林爷爷的故事哟!
季羡林爷爷很善良。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他马上跑过去,把小朋友扶起来,还关心地问小朋友有没有受伤。
还有一次,他看到一只小鸟受伤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小鸟带回家,给小鸟包扎伤口,照顾小鸟,直到小鸟好了能飞了,才把小鸟放走。
季羡林爷爷的善良让很多人都喜欢他,我们也要做善良的孩子,好不好?。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季羡林留德十年]留德十年第一篇留德十年:教育家季羡林的故事一.高考数学4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
打架很厉害。
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
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
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
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
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
山东省清平县人。
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
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
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
给一个亲戚割牛草。
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
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现在仍极为节俭。
害怕浪费。
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
就对他说:“大爷。
你替我看一下行李。
我去办手续。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
一打听。
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
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
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他是农民的儿子。
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
令其命运有了转折。
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
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
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
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
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
独自过了16年。
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
济南人。
比季羡林大四岁。
只念过小学。
婚后。
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
取名婉如。
1935年。
又有了儿子延宗。
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
既无爱情可言。
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
缺少共同语言。
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
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
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
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
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
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
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他有一个特别棒的爱好,那就是读书。
他特别勤奋,不管白天有多忙,晚上都会点着油灯认真看书。
有一次,家里穷得连油灯都买不起了,季爷爷就跑到外面,借着月光读书。
夏天的时候,蚊子特别多,咬得他浑身是包,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专心读书。
冬天呢,天气冷得手都快冻僵了,他就搓搓手,继续读。
就这样,季爷爷读了好多好多的书,变得特别有学问。
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勤奋读书,将来成为有知识的人,好不好?《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吗?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
有一天,季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要见面。
可是,那天下了特别大的雨,路上全是水,走起来特别难。
家里人都说:“这么大的雨,别去了,对方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爷爷却说:“约好了就要做到,不能不讲信用。
”于是,季爷爷冒着大雨去赴约。
等他到了地方,发现朋友也在那里等着呢。
朋友特别感动,说:“这么大的雨,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季爷爷笑着说:“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呀。
”从那以后,季爷爷的朋友更信任他了,他们的友谊也更深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哟!《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情怀》小朋友们,你们爱我们的国家吗?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故事。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去了国外读书,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祖国。
当他学业有成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为祖国做贡献。
”回国后,季爷爷努力工作,写了好多好多的书,把他的知识都分享给了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爱我们的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争光!《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
季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学一种很难的语言。
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
三一文库()〔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导语:季羡林季老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季羡林爱才的故事
到来 , 却又 猜想 不 到敲 门之 后将 会发 书 。 当李玉洁 问明李涅 的来意后 , 轻当李涅寻 到季羡林 的家 门 生怎 样 的一 幕情 景 。 时, 羡林 散 极有礼 貌地说 : 对不起 , 这 季 “ 季老到 山东 时, 时间 已十一点多了0 因为激动 而 文里常 提 到的那只他非常喜 欢的 自猫 去了j 你过两 天再来 吧, 我是 给他看 门 脏 狂 跳 的 他 真 想冲 过 去 敲 开 季 老 正巧从 门边跳 出来亲 热李 涅 , 时让 的工作人 员。 顿 ” 才又重 新 鼓起 勇 听了这 话 , 涅虽然 心里有些 失 李 勺门, 是 他 最 终克制 住了 自己的想 他感 到温 暖与亲 切 , 但
感动 了, 泪水—下子 涌了出来 。 时, 这 成 , 老 先 生算 是今 世 的孔子 了吧 , 季 与他见 见 面 。 但没 想 到两 人_ 聊便 聊 他 更 加 深 刻地 认 识 到 , 师 就 是 大 请 教他 老人 家 , 十块 腊 肉的薄 礼 中 大 这 了两个 多小 时。 当李 涅唯 恐 打扰 季羡 林 的休 息而请 辞 时 , 听说 李涅 正在 写 师! 也更 加坚 定 了一定 要拜 望 到老 人 蕴含 的意 思 老人 自是 应该 清 楚 , 同时
【 lH1 )mt 3 U L l【 c2  ̄ l
欠吏 _
四句 作 结 。 另将 自己 写 的 ( 苏 小 传 ( 三
季 老 与 李涩在 一 起
L i n a l i dJXini La i n
( 琴南 林 纾 氏之古 文 》 ( 论 两篇 文章 一 并交 给了老太 太 。 第 三次 去季 老家 时, 过 电话 从 通 李玉 洁老太 太 口中得 知季 老 已回来 , 但很 累 , 老太 太 请 李涅 最 好只与季 老 谈 五分 钟。 不想 李涅 怀着 忐 忑的心 情 再 一 次敲 开季 老 家 的门时, 祥 的季 慈 羡林 已微 笑着 在 那 里等 他了。 当李 涅 刚进 门, 老人 便 热情 地 与李 涅 握手 ,
季羡林人物传记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
忍再让他们起来”。
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
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
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
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布衣情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
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
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
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
林先生的95岁生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
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
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宽人严己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
自封大师”云云。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
季羡林的资料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 因材施教的故事
季羡林因材施教的故事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季羡林因材施教的故事,但是可以提供他的部分事迹。
季羡林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宗师。
他精通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资源。
他的学问使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也使他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季羡林在教育方面强调因材施教,他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在季羡林的课堂上,他不仅传授知识,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季羡林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做法,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人物介绍】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故事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布衣情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
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
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
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小季羡林最尴尬难熬的时候,他不愿意往自己的碗里搛菜,所以吃得很快,盼着吃完赶快离开。
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各国驻外大使。
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
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600本《留德十
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
老爷子马上把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
用了,也值得。
”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
“都给。
”“买去。
”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
”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
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勤学一生1917年,6岁的季羡林从乡下的父母家,来到
城市济南的叔父家,叔父虽未受过正规教育,却思想开明,有远见。
在季羡林上高小时,他便出钱让侄子课余去学英语,学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
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
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从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办公室搬到医院来了。
凡输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写东西。
滴水石穿,一部《病榻杂忆》就这样渐渐出来了;由于眼睛必须保护不能再看电视,季先生特别重视读报,他订阅了13份报纸和若干大学的校报,《参考消息》的大字版他篇篇必读,有时由李玉洁或护士念给他听。
怀真情,说实话季老曾说:“‘真情、真实、真切’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
”他对事真,对物真,对情真。
在《留德十年》这部回忆录中,他真诚地披露了自己三十岁时一段鲜为人知的情事:在德国时,他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因为给论文出清样,有过一段恋情。
与伊姆加德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或许是幸福美满的。
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尽管置身于包办婚姻中,季羡林最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由自己来咽下这颗苦果。
他想,伊姆加德还年轻,她以后还会碰到意中人。
据说,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
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
早在
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
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
季羡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
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
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宽人严己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
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
”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
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
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
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
”
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
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中,季先生称张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
”“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
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
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难得一位大学者对另一位大学者如此欣赏。
季羡林先生把他对张先生的钦佩之处老老实实告诉读者,一副甘拜下风的若谷虚怀。
用季老自己的话来说:“近年季羡林走俏”。
然而,光环和浮名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季羡林,理解他的平淡和孤寂,理解他拒绝“一代宗师”的称号。
“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
”季羡林这样反应。
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
足够了。
”季老很喜欢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季老谦虚地说:“我哪敢自比为苍龙?比做老树,也许还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再行一点雨、再著一点花的。
”
外一则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
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