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资料
[精品]高中三年级学习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季羡林1
人物(季羡林1)一、人生缩影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二、懿行美德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
新生暗想: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分析:有人评价季羡林,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
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落入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
适用话题朴实、境界、爱心、平凡与伟大2.礼貌待人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
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
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语文诗歌欣赏二月兰
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
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
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
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
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
教学参考
《季羡林自传》:“如此丰富复杂的经 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 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 对已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 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 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 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
的心气有多高。他回忆当年:在山东来的举子中,只有三人榜上有名。我侥
幸是其中之一。季羡林考试结果是:“连中双元” 。北大、清华都录取了。
他大喜过望,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自然也成为举子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
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
的感染力。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和人生意义?
二、 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本三文文、章多通次指过反出对复最居地能描住写地体了燕现“园文二内章月盛艺兰开术”的的风二意格月象的兰,的地对描方其。
的写赞,颂联之系情自溢己于人言生表的。遭首遇先,,真作切者地借抒二写月了兰对的亲意人象的歌 颂怀亲念情并运,阐用更发反歌了复颂对这了人一女生表性的现身感手上慨法特。渲有行染的文气美中氛好透、品露突质出出。对意其人象次格、, 二的强月高化兰蹈情象感、征,对着是学众本问多篇的女最追性显求平著和常的对的艺生生术命活特意态色义度。的与叩人问生。哲学。 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 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
季羡林英语介绍作文加翻译
季羡林英语介绍作文加翻译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季羡林的个人资料介绍
有关季羡林的个人资料介绍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季羡林也有过学生时代所以在《清华园日记》的节选里面,季羡林的日记一经出版就走红了,因为其中的一句“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抱怨教授整日考试。
其实在出版前编辑曾建议将这段删改,但是季羡林说不改任何一个字,他说自己70年前不是圣人,以后也不会是圣人。
季羡林的日记被网友当做是励志书,这些日记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季羡林也是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考试有满腹的牢骚,而且真的和现在一般的学生很像,比如说女子篮球的不是看打篮球而是看大腿,毕业论文东凑西凑终于完成了。
扬名海内外的季羡林在学生时代也和我们一样迷茫而无知,但是季羡林最后还是学有所成的。
议论文人物素材摘抄
议论文人物素材摘抄1: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推荐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梁实秋的演讲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
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3: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第3课《月是故乡明》学习资料
第3课《月是故乡明》学习资料一、课文主题本文以“月亮”为线索,深情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二、作者介绍季羡林 (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
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三、生字词1.多音字:燕:yān燕京燕山yàn燕子海燕2.近义词:孤单——孤独陪衬——衬托气派——气势盼望——期望澄澈——清澈广阔——辽阔平凡——平常不可胜数——不计其数3.反义词:容易——困难澄澈——浑浊广阔——狭窄平凡——伟大不可胜数——屈指可数4.理解词语:【陪衬】①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
②陪衬的事物。
本文是第二种意思。
【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
胜:尽。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
浩渺;辽阔无边。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显得很有情趣,很有意思。
映:映衬。
趣:意趣。
【诗兴】作诗的兴致。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季羡林2015作文人物素材(DOC)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人物简介:“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
”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与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作文素材——季羡林
高考作文素材——季羡林篇(下)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
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
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
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
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
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
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
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
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
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
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季羡林的资料
在我能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已经穷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
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红高粱饼子,棒子面饼子也成为珍品。
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叶,背到二大爷家里,喂他的老黄牛。
赖在那里不走,等着吃上一顿棒子面饼子,打一打牙祭。
夏天和秋天,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带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麦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怜兮兮的一把麦子或豆子交给母亲。
不知道积攒多少次,才能勉强打出点麦粒,磨成面,吃上一顿“白的”。
我当然觉得如吃龙肝凤髓。
但是,我从来不记得母亲吃过一口。
她只是坐在那里,瞅着我吃,眼里好像有点潮湿。
我当时哪里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我们家,我父亲一辈,大排行兄弟十一个。
有六个因为家贫,下了关东。
从此音讯杳然。
留下的只有五个,一个送了人,我上面已经说过。
这五个人中,只有大大爷有一个儿子,不幸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我生下以后,就成了惟一的一个男孩子。
在封建社会里,这意味着什么,大家自然能理解。
在济南的叔父只有一个女儿。
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济南。
当时母亲什么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
很多年以后,我才听人告诉我说,母亲曾说过:“要知道一去不回头的话,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这一句不是我亲耳听到的话,却终生回荡在我耳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
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
季羡林简介及作品
季羡林简介及作品
1.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2年8月19日-2009年2月17日)是中国著名的文
化学者、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其学术研究涉及广泛,包括中
国文化史、佛教、道教、儒学、汉字和方言等方面。
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并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中
担任要职。
2. 主要作品
季羡林著有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以下为其中几部:
- 《中国文化史》:这是季羡林的代表作之一,共四卷,详细系
统地呈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演变。
- 《论语新解》:这是对论语的一部精心注释和解读,尤其注重
对古语言的解释和对文化背景的考量。
- 《汉字字典》:这是一部集字源、字形、字义、用法、例证于
一体的汉字词典,是汉字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此外,季羡林还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其中包括《散步》、《走出
尘埃》等,这些书以其细腻的笔触和耐人寻味的思考获得了广泛的读
者认可。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
丰硕的成果,还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季羡林的生平、学术成就、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平
季羡林生于191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
自幼酷爱读书,深受父亲的启发
和影响。
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拜李约瑟为师学习。
在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努力钻研学问。
二、学术成就
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力的见解和理论。
其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观点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中提倡保持谦逊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客观真实。
他认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不能带有偏见和成见。
季羡林的思想观点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其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都为后人
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对季羡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
和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借鉴他的学术精神和思想观点。
季羡林的资料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任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简介
中文名:季羡林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临清出生日期:1911年8月6日逝世日期:2009年7月11
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
家,历史学家,
作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
史论集》;《印度
简史》;《佛教与
中印文化交流》
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
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