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综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概念,熟记地貌五大类型;2、充分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营力、外营力的作用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3、读图理解并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营力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1、理解内营力外营力的各自作用过程,两者关系2、读图理解地球圈层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读图、对比联想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复习旧识】在本册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的内容,现在我来考核大家一下,看大家对知识掌握的怎样。
(师)我们第一张主要学习了什么?(生)行星地球(师)对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那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大气。
(问)第三章,我们把视野范围缩小,来研究了一下地球高空环境,大气的运动状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球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
那第三章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水。
(问)对,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没有水的存在,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在这一章,我给大家介绍了水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那有没有那位同学能总结出这四章的知识安排有什么规律呢?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在学习这四章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范围在不断缩小。
先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再到地球的高空大气,接而了解了地球上的水体运动,今天我们又要继续学习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地表形态。
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绪论的内容就介绍了什么是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也可以称作地形或地貌。
不知道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有过坐长途火车的经历。
如果坐火车从北往南走的话,一路上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阅读课本内容学会总结归纳能力。
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地壳运动相关内容的表格,结合内容适时插入动态变化和图片【布置作业】收集我们全椒县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的实例各一个,下周展示。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③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态以及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中的关系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本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最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最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内容,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
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课题是普通高中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新课导入:投影地质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样的。
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老师讲解:地表形态:地面的起伏状态,是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表特征。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那么是谁来塑造地表的形态呢?──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先学习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第一种形式:地壳运动课件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课件展示图片:陡峻的华山总结:垂直运动──断块山结论: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内力作用的第二种形式:岩浆活动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过程。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形成碎屑物,这些碎屑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
如此,周而复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转换中。
特别声明:岩浆活动晚于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的第三种形式: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过渡:课件展示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至少1万多米之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引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还有外力作用板书:二、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岩浆
练习
内力作用中 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壳 运动方 岩层变化 地表形态 举例 相互关系 运动 向
水 平 运 动
平行于地 球表面
岩层发生 绵长的断 水平位移、裂带或巨 弯曲变形 大的褶皱
冰碛丘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流水侵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峡谷
三角洲
风蚀蘑菇
角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内力作用
山脉
喜马拉
雅山脉、
东非大
裂谷、 大西洋
同时存在、
相互作用、
垂 垂直于地 直 球表面 运
岩层隆 起或凹 陷
地势起伏、台湾 海陆变迁 海峡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外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风化
对地貌的影响 花岗岩球状风化
侵 流水侵蚀 蚀 风力侵蚀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 性元素衰变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同时作用、对立统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对地表的影响: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一)地壳运动1.在内力作用下,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②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④实例: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2)垂直运动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②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③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化④实例:华山、泰山、台湾海峡3.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岩浆活动1.形式①岩浆喷出(火山喷发),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②岩浆侵入(三)变质作用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物质:风、流水、冰川、生物等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4.对地表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一)风化作用1.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砾2.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二)侵蚀作用1.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2.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面形成侵蚀地貌3.表现形式:风力侵蚀(风蚀城堡、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冰川侵蚀(U型谷、角峰、冰斗、洼地)、海浪侵蚀(三)搬运作用1.表现形式:风力搬运、流水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2.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四)堆积作用1.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2.表现形式:风力堆积(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流水堆积(三角洲、冲击平原、沙洲、冲积扇、沙滩)、冰川堆积、海浪堆积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1.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通过实例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外力作用:讲述风力、水力、冰川等外力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感受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人类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地貌成因分析:给出不同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貌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地貌的壮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貌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综述
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
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以“地表形态”为主题展开。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
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
和水。
这给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的作用。
在这
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外力,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
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
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必修1 第四章说课稿: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 第四章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四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主题展开。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
变质作用—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返回
先单击空白处2次 再单击返回按钮
地壳运动
按其性质和方向分类: (一)、水平运动 (二)、垂直运动
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地 壳 运 动
(主导因素) 张裂 ——裂谷或海洋
单击
抬升
垂直运动 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下沉
二者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现阶 段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学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 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 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三)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将本节新课所学内容简单 梳理一遍,请同学于课后搜集主要 地形地貌的资料及图片,并预习课 本外力作用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把握 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我将采用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纲目式板 书。
4·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一、能量来源 二、作用速度、范围 三、表现形式 1、岩浆活动—熔岩流地貌或火山 2、变质作用—不直接影响地表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水平运动--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2)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老师聘请考试《说课》学问点|考点汇总各位评委教师,下午好!现在开头我的说课,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我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同学已经控制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逻辑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具体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与水。
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并描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固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案例来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
本节课主要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在教学中,主要挑选同学比较熟识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说学情合理的把握学情,能够在课堂上更高效的让同学学习本节课的学问,接下来我谈一谈本节课所面向的同学。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班级的同学,高中同学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堆积了一定的学问,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对于一些简洁的概念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自学的方式完成。
对于一些远离生活的现象,同学可能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通过多媒体,和试验的教学办法,引导同学举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教材特点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控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解释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暗示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高一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法。
、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第一段和案例,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不均匀。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板书】.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以“地表形态”为主题展开。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这给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的作用。
在这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和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3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
○2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我反复斟酌了很多次,40分钟课堂能实现的各种目标有限,很难将三个问题都学透,如果面面俱到,则会面面不到。
我看了很多教学设计都将该问题定
位在“结合实例判断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如果仅仅是判断的话,简单的机械记忆即可解决,这跟新课改理念又背道而驰。
如果是分析的话,必须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理解。
特别是新课改后的高考命题,强调的是对地理思维过程和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例如:08年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的原因、09年上海难以建深水港的原因、10年融雪侵蚀严重与否的考查均可见一般。
如果平时只采用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不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和能力,无疑会给高三留下太多的负担。
因此我将问题的难点定位为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但如果内、外力作用全都是分析的话,本节难点较多,一节课完成难度太大。
因此我适当调整了教学计划:先让学生理解地壳中物质循环是靠内、外力作用推动的,再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内力作用部分较抽象,而且在下一节山岳的形成中还会学习,因此,我将内力作用部分知识定位为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进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①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
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2)教学难点:①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
程。
二、说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渠道较少,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问题探究式教法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问导学法
4、案例分析法
四、说学法
学生以学为中心,会学是目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读图绘图
2、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本节书内容,并要找出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我国西北地区等的地貌形态的特征。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让学生观看一组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表有着不同的形态,而且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然后设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学习新课:
(一)、内力作用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一些地表各种形态的图片,上课时请各位同学对自己所找的图片解释其形成原因,寻找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然后教师从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设问:
①同学们展示的是一组千姿百态的地表图片,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请分别说出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从何而来?(地球内部的热能——内力作用、太阳辐射能——外力作
用)
请同学们解释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我国西北地区等的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观看动画:喜马拉雅山、火山爆发.地震设问:
②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属于什么作用?其成因有何不同?表现形式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影响?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速度慢、岩浆活动——速度快、(变质作用)形成巨大山脉、填造了新陆地)
○3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
(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岩浆活动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特点)?怎样影响?2.活动:P75/1、2、3.归纳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以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我国西北地区地貌的形成入手,然后展示一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简单分析其成因,设问:
①是什么力量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的能量来自哪里?(地表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3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展示图表)(P76~P77)
○4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P76~P77)
2.活动:P77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归纳总结:
外力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
4.练习:
给出一组图片,判断形成地表形态的作用;给出一些常用词语,从地质学观点看,是否正确。
(三).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上的物质既不会多,也不会少,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而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亦即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设问:
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2.让学生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内力作用(二).外力作用(三).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
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