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
制造业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制造业创新中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管理,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指以推动制造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重点,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机构。
第三条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任务是围绕制造业创新需求,组织和实施相关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四条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管理机构为中心主任办公室,具体任务为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第五条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行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项目经费、社会捐赠等。
第六条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管理要严格遵循政策法规,坚持科技创新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七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加强宣传工作,提升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八条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如下:1. 中心主任办公室: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和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科研部:负责组织和实施相关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
3. 技术转化部:负责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4. 人才培养部: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
5. 行政后勤部:负责中心行政管理和后勤支持工作。
第九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其他部门,或调整部门设置,经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制造业创新中心下设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提供实验条件和设备支持。
第三章人才队伍第十一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包括具有高级职称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第十二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十三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励人才创新和积极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经费管理第十四条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规范。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24年第02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指导意见》提出,要从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等六个方面,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为深入贯彻落实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培育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政策、标准、标杆培育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全方位转型,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技术进步是指通过创新和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而技术成果转化则是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社会和经济带来实际效益。
本文将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
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我们将讨论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中,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将探讨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就业机会。
通过对这些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工作,以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题。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内容示例: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即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成就。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以及该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成就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就两个部分。
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成就部分,将详细介绍产业技术进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展示其对增加产业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生产流程的积极影响。
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就部分,将重点说明技术成果转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列举了一些具体案例来展示技术成果转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就。
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作者:肖亚庆来源:《中国信息化》2021年第01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这为我们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深化融合,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保障。
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加速突破应用,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正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十分迫切。
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
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
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
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
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科学院决定在“率先行动”计划框架下,在建设“科技服务网络”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遵循“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我院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为核心,努力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摆在我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导向引领。
关注重大需求,建立问题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关注重大产出,建立贡献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1引领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开放融合。
进一步加强院企、院地合作,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融合,促使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更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联动的融合发展体系。
——保障改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保障;建立健全“院领导—院机关—分院—研究所”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组织保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经费保障。
(三)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专项行动”,努力探索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使我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举措,准确把握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重点推动一批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2果转化应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的不断提升,科研产出收获颇丰,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但有数据显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仍不理想。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研发周期过长导致转化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短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化体系不健全、概念验证中心推广力度不够、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行使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技转之家”场景、推行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强化财务成本核算及合理定价方式、加快中介平台服务建设五大对策。
借此希望能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问题;解决对策0引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11月发布的年度《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150万件专利申请,独占世界鳌头,比第二位国家申请量多出2.5倍,但中国大量的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示范工程阶段,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为此,学术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不断探讨如何从供给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然而,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60%~80%的创新成果都源自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主体,其需求直接决定转化的成效。
也就是说,只有当科技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转化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不仅要从供给侧进行研究,更要解决需求方的问题。
已有的大量研究都是基于投入—产出的线性认知,忽略了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方最为核心的技术需求,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科技部、财政部也多次发文,从各个角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既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又能活跃我国市场经济,为市场寻找新的需求点,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9.15•【文号】国发〔2017〕44号•【施行日期】2017.09.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7年9月15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
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成果持续产出,技术市场有序发展,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但也面临技术转移链条不畅、人才队伍不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系统设计,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提升科技供给与转移扩散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为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发挥技术转移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8.19•【文号】工信部科〔2016〕273号•【施行日期】2016.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现就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
当前,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现有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在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溢出效应,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制造业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制造业创新中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制造业创新中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一直是引领制造业进步的重要推手。
在信息时代下,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实验室研究,而是更加注重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本文将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方面探讨制造业创新之路,以及相关措施。
一、技术研发技术研发在制造业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技术研发则是创新的基础。
技术研发需要不断的实验和探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研发的成果往往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
制造业的技术研发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企业需要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才,这对企业的运作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当然,企业本身也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支持,才能吸引和保留优秀的研发骨干。
另外,创新的推动难以离开合作和沟通。
技术研发需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要企业与外部技术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实现技术创新的加速和优化。
在技术研发中,也需要注重前瞻研究和育人工作。
前瞻研究可以探索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指导企业技术研发方向。
育人工作则需要关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助推技术研发人员更好地完成技术创新工作。
二、成果转化技术研发是制造业创新迅速发展的核心,但技术研发的结果成果需要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成果转化的目的是提高技术创新转化率,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
成果转化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政策、财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政策的推动是市场化转化的关键之一,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补贴措施等激励企业创新的举措,同时也可以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推动技术创新的转化。
财务方面则需要注重资金的投入和风险管理。
资金的投入可以加速技术创新的转化和产业化,但同时也需要考虑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此外,组织和管理方面则需要转变企业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增强企业的创新力,推动技术创新的转化。
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市场的营造和渠道的建立。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如何推动发展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如何推动发展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将实验室里的新发现、新技术、新理论等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服务或者工艺流程,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新的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并投入市场,往往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或者推动现有产业的升级。
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催生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又如,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能够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医疗领域,新的药物研发成果转化能够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技术的成果转化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在环保领域,新型的污染治理技术成果转化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
首先,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 任务背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指科技研发成果从科研机构转移到产业界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快对于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仍然较低,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科研成果孤立、市场需求不精准、转化环节薄弱等。
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2.1 促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快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
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转化向产业界传导,才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才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2.2 推动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快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为产业提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可以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3 加强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科研成果要想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3.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3.1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和考核。
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提供同等或更加优惠的待遇和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市场和社会各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鲜祖德内容摘要:本文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产业结构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五年间,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健全优势,生产经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多种经济成分和各区域板块共同发展,收官之年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同时,工业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品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本文针对“十四五”时期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保持我国工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工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794(2021)03-0003-05DOI: 10.13778/ki.11-3705/c.2021.03.001“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增强,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收官之年抗疫成效显著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制造大国地位巩固。
2016—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年均增速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约3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升至28%左右,比2015年提高接近2个百分点,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巩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
科技部:到二○二五年布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科技部:到二○二五年布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二零二五年布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核心引擎。
通过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我国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指导意见,到二零二五年,我国将建设一批覆盖全国范围、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这些中心将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并涉及到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
这旨在加速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和跨越发展。
指导意见还要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提升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引导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和项目落地生根。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还需要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广泛的合作,共享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技部将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优化科研环境等。
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确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这一战略举措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将拉动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流动,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的地位。
要实现二零二五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科技部将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行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成果转化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使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一、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1.1 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并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可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并促使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1.2 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使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推动科学研究与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1.3 解决社会问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医疗领域,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提高医疗水平。
在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减少环境污染。
1.4 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在农业、水资源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也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2.1 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础。
领导应加大对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并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2.2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领导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提高其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
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作者:徐爽张义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6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必须经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过程。
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于2016年8月印发制造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截止目前,已经认定了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包括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印刷显示技术和智能机器人5个行业领域,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15家国家创新中心。
目前,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处于从量向质转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能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成效。
鉴于美国的创新中心建设较我国先行几年,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已经积累很多经验,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现状(一)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顶层战略设计思路清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2015年成立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制定并实施“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其中,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被列为核心工程。
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包含了1大战略、5大工程、10大重点领域及X个指南(目前是11个),而制造业创新中心是5大工程之首,10大重点领域中均要建设创新中心,X项指南中占据5个之多。
其核心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是制造强国战略的X个指南之一,是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进一步细化和指导。
其中,制造强国战略中关于创新中心的定位为:第一,针对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提升核心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建设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二,针对专业化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第三,基于数据的共享服务,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重点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指南》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创建一个独立法人形式的“创新载体”,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
要打造一个跨界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即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
创新中心的功能主要有: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聚集领域方面进行了阶段划分,到2020年前聚焦于重点领域前沿共性技术方面,到2025年在制造强国战略中确定的十大领域中建成一批创新中心。
(三)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营设计基本合理根据《指南》要求,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围绕制造强国战略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进行创建的。
《指南》在管理运营方面明确提出,第一,组织结构形式依据创新中心由成员单位协商决定;第二,构成成员包括企业代表,也包括独立身份的相关的杰出人才;第三,创新中心关于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由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第四,创新中心的经营活动包括集聚资源和创新成果、自主研发、接受企业委托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并负责将成果技术辐射给行业;第五,利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全覆盖的服务平台;第六,评估内容大致包括技术成果的数量质量、技术成果转移扩充及产业化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此外,在2017年颁发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规定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营管理条件:一是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二是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三是创新中心的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四是创新中心的联盟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等。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研发投入不明确2012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NNMI)的倡议,提出由联邦政府出资10亿美元,在10年内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IMI)。
2013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奥巴马政府又提出了10年内创建4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布局未来制造业创新增长点的目标。
并明确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金采用联邦政府投入与配套资金(提供者包括州政府、地方政府、制造企业、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非营利机构等)相结合的方式,两部分投资比重要小于1∶1。
但是,在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中,无论是在制造强国战略中还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都未提及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各方的资金来源比重。
我国的这两项关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顶层文件对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描述含糊不清,弱化了顶层设计的力度和权威,直接影响了创新中心创新研发的投入能力。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向不明确从美国多个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提议看,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无论在功能定位方面还是在集聚领域方面都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方向。
无论是哪个版本都确定了创新中心是制造业创新网络先进技术“孵化器”。
明确要专注对“竞争前”的先进制造技术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和商品化试制,致力于将实验室环境下的开发能力转化为产业环境下的制造能力,最大化降低企业转化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风险与成本,促进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快速转移。
为贴近产业,甄别产业技术需求,创新中心定期举办由“产学研政”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在此基础编制研究开发计划等。
但是,从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指南》看,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向、方式都不够明确,《指南》包含的19个二级标题中仅有8个二级标题中出现成果转化或者商业化或者转化等词语或语句。
在“定位”和“功能”中“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频次略多,但缺乏实操性指引。
尤其在管理运营和组织实施中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的描述更为稀少。
这个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能满足建立初衷。
(三)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不明确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美国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之间的断层问题,所以要将创新中心作为“教学工厂”开展多层次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大、小公司的业务能力。
其路径更为明确,联合培养实用管用的转移转化人才;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相关技术研发处于在实验室已经可以做出供展示的物件原型和进行小量生产,到规模生产供应市场之间的阶段;制定各种应用标准、为新技术应用提供适用性人才等;主导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标准制定;活化知识产权使用、处置机制,构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长效机制等。
但是,从上述文件来看,在顶层设计方面很少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路径。
只有在保障措施中加大财税支持里提及“创新中心首次商业化的技术装备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仅有这一条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是不科学、不全面和不系统的。
三、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设计的经验借鉴(一)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创新网络主动脉的角色与功能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主动脉是制造业创新中心。
重塑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和竞争力的战略目标,要求强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先进制造技术转移转化的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特定领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的重任。
为此,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之初就明确将制造业创新中心确定为:先进技术的“孵化器”,主要功能明确为:加速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产业转移、渗透和转化,为美国制造企业提供经过验证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示范,促进前沿制造技术向规模化、经济高效的美国制造能力转化。
(二)甄别产业技术需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中高度重视产业技术需求甄别。
一方面要求创新中心聚焦特定技术领域,定期举办由“政产学研”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广泛、深入征求企业界、产业界需求,在反复研讨、多层评估基础上,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
另一方面要求创新中心面向各个成员详述当前某个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价值、现状、困难、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等,将甄别出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需求计划化、方案化和转移转化进程步骤化。
严格产业技术需求甄别和具有操作性的成果转移转化方案确保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动与产业活动的有效对接。
(三)广泛聚合资源,确保创新网络辅动脉专注先进技术转移转化多层次的会员以及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各界构成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辅动脉。
多层会员作为纽带,促成了美国政府部门、大中小企业、产业组织、高等院校、社区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组织,围绕特定战略目标,聚合智力、材料、设施、试验场地、生产车间等资源,专注特定领域“竞争前”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和商品化试制,聚焦先进制造技术有效转化,形成了创新网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共同资源投入和利益关注。
由此,创新网络辅动脉可最大化降低企业转化先进制造技术的风险与成本,促进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快速转移、渗透和推广到产业活动中,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达到规模化应用。
(四)扶持中小企业,活化先进制造业创新网络毛细血管转移转化路径美国中小制造企业拥有高度有效的供应链,是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毛细血管。
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中通过务实有效措施,着力活化先制造业创新网络毛细血管转移转化路径,促进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推进到量产阶段。
一是着重解决中小企业工艺创新不足、设备能力达不到要求、生产场所能力不足、应用标准制定等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应用推广的产业化条件。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创新网络,创新中心制定知识产权使用权分享制度,保障中小企业合法获得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中心创新项目必须吸收掌握前沿技术的中小企业充分参与,必须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