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微生物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掌握大肠杆菌的培养和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杆菌科的一种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

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大肠杆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掌握其培养和计数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粪便、营养琼脂平板、营养肉汤、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大肠杆菌的分离(1)取新鲜粪便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棉签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3)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2. 大肠杆菌的纯化(1)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挑选单菌落,用无菌移液器移至新的营养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大肠杆菌的鉴定(1)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2)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3)取培养液,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4)对培养液进行生化试验,如乳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等。

4. 大肠杆菌的培养与计数(1)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2)用无菌移液器取适量培养液,进行系列稀释。

(3)取稀释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4)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菌落数,并计算大肠杆菌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肠杆菌的分离:在平板上观察到圆形、光滑、白色、半透明的菌落,说明已分离出大肠杆菌。

2. 大肠杆菌的纯化:经过纯化后,菌落特征与分离菌落相同,证明已得到纯化的大肠杆菌。

3. 大肠杆菌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发酵乳糖,产生吲哚,表明已鉴定为大肠杆菌。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微生物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1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掌握其配制过程。

2.了解几种灭菌方法,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3.熟悉菌种分离筛选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操作方法。

4.每2人一组,每人一份实验报告。

二、实验材料1.药品:酵母粉、蛋白胨、氯化钠、琼脂、葡萄糖、KNO3、MgSO4•7H2O、FeSO4•7H2O、1N HCl、1N NaOH2.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紫外线灭菌灯、75%酒精棉。

3.材料:天平、药匙、电炉、pH 试纸、烧杯、量筒、5mL、10mL 注射器、玻璃棒、试管、培养基、吸管、移液器(1mL 0.2mL)、牛皮纸、线绳、标签等。

三、实验内容(一) 培养基的配制1.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步骤1)称量:按照配方正确称取所需药品放于烧杯中。

2)溶化:在烧杯中加入所需水量,玻棒搅匀,加热溶解。

3)调pH 值:用1N NaOH 或1N HCl 调pH,用pH 试纸对照。

4)加琼脂溶化:加热过程要不断搅拌,可适当补水。

5)分装:注意不要污染试管塞或纱布。

6)包扎成捆:用记号笔注明何种培养基。

7)灭菌:在高压锅中, 115 °C 高温灭菌30min。

2.培养基的配制A.富集培养基(液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g/L):蛋白胨5.0,酵母粉1.0,海水1L,pH 8.0。

取50mL 分装250mL 三角瓶后,8 层纱布封口,外包1层牛皮纸,121℃,高温灭菌20min。

B. 2216E 斜面(固体):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的琼脂粉,加热溶化琼脂,每支试管内。

加入3mL,121℃高温灭菌20min,灭菌后摆斜面。

C. 无菌生理盐水和保种液:生理盐水: NaCl 0.85% 蒸馏水配制。

每支试管加入5mL,盖上试管帽、包扎、121°C 高温灭菌20min。

保种液:生理盐水,加25%甘油D. 碳源优化培养基:以海水2216E 液体培养基(蛋白胨0.5%,酵母粉0.1%,磷酸铁0.01%,人工海水,pH7.6)为基础,碳源分别是:葡萄糖、蔗糖、甘油、柠檬酸钠、乳糖,每种碳源的添加量为1%。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报告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报告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报告简介微生物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基因等方面的特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改造微生物,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从而应用于生产、医疗和环境治理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性实验的方式,探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同时提高实验者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目的1、通过对大肠杆菌菌株的基因操作,实现β-galactosidase酶系统的启动。

2、应用微生物体系,展示酶促反应的特性。

3、加强实验者的实验技能和构建酶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大肠杆菌菌株作为实验对象,实现了β-galactosidase酶系统的启动。

β-galactosidase是一种酶类物质,能够将葡萄糖苷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作用类似于人体中的消化酶。

大肠杆菌中存在着三个基因,可以共同编码β-galactosidase酶的结构,在克隆和基因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基因以操控大肠杆菌的酶类物质表达,从而实现酶促反应。

实验步骤第一步:克隆β-galactosidase酶的结构基因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需要克隆β-galactosidase酶的结构基因,这个过程可以通过PCR技术来实现。

PCR技术包括DNA双链分离、引物特异结合、嵌合和扩增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将需要克隆的DNA序列扩增至足够数量,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克隆处理。

第二步:构建双峰菌株(LDH+和LDH-)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构建双峰菌株,这些菌株包括LDH+和LDH-两种类型。

LDH+菌株中含有代表β-galactosidase酶结构的基因,而LDH-菌株则不含这些基因。

第三步:测定酶促反应的作用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将LDH+和LDH-两种菌株进行混合,然后观察酶促反应的效果。

当β-galactosidase在LDH+菌株中被表达时,其能够将葡萄糖苷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由于LDH-菌株中不存在这个酶类物质,因此其无法完成这一转化反应。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鉴定技术。

3. 培养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菌株,便于进行后续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确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试管、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1)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10倍,制成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将土壤悬液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边缘等特征。

(3)将菌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根据菌落特征,选取疑似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

(2)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纯化经过多次挑取,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

2.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观察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白色。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经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确定分离出的菌株为乳酸菌。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了其种类。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利用培养基和培养技术,获得了共计80株微生物,分别鉴定了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结果表明水样中主要包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而空气样中则以细菌为主。

同时,本实验还发现某些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引言: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神奇也是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之中,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

微生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被运用于制药、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领域。

此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分离培养微生物,并鉴定其生态特征和菌株特征,探究这些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对人类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实验样本:水样和空气样实验仪器:培养基、移液管、灭菌培养皿、显微镜实验方法:1. 采集水样和空气样,并将其分别添加进不同的培养基中。

2. 将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48小时,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3. 对生长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色素、菌落形貌、菌株产生物等方面进行分辨。

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出80株菌落(水样55株,空气样25株)。

在水样中,细菌占29.1%,真菌占42.7%,病毒占28.2%;在空气样中,细菌占76%,真菌占16%,病毒占8%。

分开鉴定菌株:包括鉴定细菌、真菌、病毒的生态特征,进行菌株特征鉴定。

其中,水样中明显的微生物为青霉、腐菌和肠道病毒,而空气样中则以葡萄球菌为主。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某些微生物菌株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

例如,葡萄链球菌株抑制弧菌的能力高达96%以上。

这一结果说明,这些微生物菌株有着潜在的抗菌应用价值。

结论: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区域带有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本实验从周边环境中采集到不同菌株,通过鉴定这些微生物在人类、动物和植物中的作用,我们能够了解到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控制微生物污染提供了重要数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我们的发现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简单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

3. 熟悉微生物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纯化培养,可以得到单一种类的微生物,便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分离(1)土壤样品采集:取适量土壤样品,置于无菌试管中。

(2)土壤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悬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4)挑取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微生物形态观察(1)革兰氏染色: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1)糖发酵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

(2)V-P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V-P试剂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已知的微生物分类学知识,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离: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

2. 微生物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V-P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菌为葡萄球菌属。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目录1. 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1.3 实验目的2.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2.2 样品处理2.3 分离纯化微生物3.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4.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 总结与展望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环境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研究环境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究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分别进行标本编号和记录。

2.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滤液、接种培养基等,以便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接种处理后的样品,观察并筛选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并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纯化。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PCR等方法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对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讨论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空气中的细菌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增进了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的了解,为今后的环境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我们周围、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微生物计数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计数实验方法,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高倍显微镜•盖玻片•种植平板•物理盐水•洗净的玻璃滴管•显微镜目镜刻度尺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试管和盖玻片用70%乙醇消毒,待干燥后用吹吸管将物理盐水加入到试管中。

2.取一定量的样品:将待测样品取出一定量加入到试管中,摇匀使样品均匀分布。

3.进行稀释:根据需要,将待测试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4.取样:用洗净的玻璃滴管取出适量的稀释液,滴于盖玻片上。

5.进行计数:将盖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到适当倍数,使用显微镜目镜刻度尺计数。

计数时应随机选取视野内的区域进行计数,统计每个区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并计算平均值。

6.记录结果:记录每个区域的计数结果,并将结果求平均得到最终的微生物数量。

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微生物的数量统计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

首先,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与样品来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样品的计数实验,对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其次,微生物计数实验也可以评估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通过对环境样品的计数实验,我们可以判断环境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清洁和消毒。

此外,微生物计数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

通过定期进行微生物计数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进而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

结论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是研究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计数实验的基本步骤,并对微生物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

微生物计数实验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
1、紫外线杀菌试验:描述实验结果,包括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和
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生长的情况;分析并解释其原因。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基本不生长,而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与死亡所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死亡。

但是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可被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汽等阻挡,且紫外线只能沿直线传播,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细菌,因此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2、药敏试验结果:测试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单位是mm。

0mm
对大肠杆菌最敏感的是(卡那霉素);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的是(青霉素)。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

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了解微生物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4. 掌握微生物纯化技术,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微小体积的生物,其形态和结构各异。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染色技术可以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纯化技术则是获得纯种菌株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试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革兰氏染液、无菌水、酒精、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培养- 将微生物接种于营养肉汤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 将培养好的菌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显微镜观察- 取培养好的菌落,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3. 微生物染色- 取培养好的菌液,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 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的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4. 微生物纯化- 将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上,重复数次,直至获得单菌落。

- 将单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培养过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培养-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菌落,表明微生物已成功培养。

2. 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肠杆菌为杆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枯草芽孢杆菌为棒状。

-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 微生物染色- 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具有鞭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荚膜。

4. 微生物纯化- 通过纯化技术,成功获得纯种菌株。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培养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技术,成功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为LB培养基。

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均匀。

2. 灭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用塞子盖紧试管口,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选择。

3. 填充试管:将灭菌好的试管取出,用火焰燃烧灭菌的酒精灯瓶口;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约填充1/3试管高度。

4. 接种菌液:将待测菌种培养物挑捞一部分,移入培养基中,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5. 标记试管:在试管上标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温度和摇床的摇动速率,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

7.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大小、菌液的浑浊度等。

8. 绘制生长曲线:根据实际观察记录,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际测定,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

在潜伏期,微生物适应环境,准备生长,菌落数量和菌液浑浊度变化不大。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菌种类型。

在指数期,微生物开始快速增长,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菌液浑浊度明显上升。

在平稳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逐渐减缓,菌液浑浊度趋于稳定。

在衰退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菌落数量开始减少,菌液逐渐变清。

通过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这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定,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培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活菌培养基•微生物培养物(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显微镜和玻片•消毒液和消毒棉球•培养皿和接种环2. 实验方法步骤一:准备工作1.每个实验者佩戴好实验室服装,戴上口罩和手套,保证实验操作的无菌环境。

2.准备洁净的实验台面和所需实验器具。

步骤二:微生物培养1.取一块洁净的玻璃钢笔杆,在一盖玻片上滴一滴细菌液体培养物。

2.将滴有细菌液体的玻片倒置在洁净的培养皿内,并将盖玻片放在培养皿内,避免细菌液体外溢。

3.用接种环将细菌液体均匀地涂抹在活菌培养基上。

4.将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

步骤三:观察和鉴定1.取出培养好的菌落,放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先进行低倍观察,调整镜头至清晰度适中,观察菌落的整体形态和颜色特征。

3.然后切换到高倍观察,观察菌落的细胞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4.若有需要,还可以进行染色等特定试验,以进一步鉴定菌落的类型。

步骤四:记录和总结1.将观察到的菌落形态特征和鉴定结果记录在实验笔记上,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和排列等。

2.根据观察和鉴定的结果,总结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思考,与其他实验者交流经验和观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鉴定,我们成功培养并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落。

通过低倍和高倍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菌落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有些菌落呈现出圆形,有些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菌落颜色也有所不同,有的呈现出乳白色,有的呈现出黄色或粉红色。

在菌落的细胞形态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细菌呈现出链状排列,而另一些呈现出聚集在一起的形态。

细菌的大小也存在差异,有些较为粗大,有些较为纤细。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观察到的菌落为不同种类的细菌。

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可能与它们的菌属和菌种有关。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报告标题:微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微生物、观察和记录测定结果等步骤,对微生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具有差异性,不同微生物在pH值、温度、氧气等因素下的适应性不尽相同。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和养料等因素。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实验方法:1. 随机选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 准备培养基,控制其中某些成分的浓度和温度,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环境。

3. 在培养基中接种微生物样品,通过灭菌操作保证无外界微生物干扰。

4. 设置不同的实验组,调节培养基的pH值、温度、氧气等因素。

5. 分别将培养基培养在不同条件下,设置对照组以监测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情况。

6.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大小、菌液浑浊度等。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得可靠的数据。

实验结果:1. 在较低pH值条件下,有些微生物能够适应并繁殖,而有些微生物则无法生存。

2.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些微生物在较高温度下生长迅速,而有些微生物则需要较低温度。

3. 对于氧气需求不同的微生物,其生长情况也存在差异,有些微生物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可以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4. 不同培养基中的养料成分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有些微生物对某些养料有特殊需求。

讨论:本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也可以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中的结果还可以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参考,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适应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的研究,得出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差异性的结论。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

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酵母菌为单细胞球形,青霉菌则形成了长丝状结构。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使用了琼脂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别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在琼脂平板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的菌落。

菌落的形状和颜色不同,说明了它们在生长环境以及营养需求上的差异。

实验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分别接种到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其产生气体、酸碱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其他物质。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到了产气现象,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大肠杆菌通过代谢葡萄糖产生了气体和酸性物质。

而在酵母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代谢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而在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液体呈现碱性,说明了青霉菌通过代谢过程产生了碱性物质。

实验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我们选取了酵母菌来进行面包制作实验。

将酵母菌接种到面团中,观察到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体积膨胀了许多。

面包烘烤后,得到了松软、蓬松的面包。

这说明了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重要性,其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面包具有松软的口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土壤的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的关键微生物,还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以及环境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代谢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微生物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 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4.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氧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使混合微生物中的某一类微生物获得纯化。

平板划线法是将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逐渐稀释,最终获得单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微生物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3. 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 工具:无菌镊子、无菌滴管、酒精灯、培养皿、平板划线器、显微镜等仪器:1. 培养箱2. 显微镜3. 灭菌器四、实验步骤1. 平板划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b. 用无菌镊子取一端菌液,在平板表面划线,依次划三横三纵,使菌液逐渐稀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2. 稀释涂布平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b. 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滴管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3. 显微镜观察: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分别挑取少量,制成悬液。

b.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c.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a.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微生物自我设计实验报告

微生物自我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它们在物质循环、生物降解、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营养物质对特定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 分析微生物生长与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微生物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营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乳糖培养基、淀粉培养基- 实验器材: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 酚红指示剂- 1mol/L NaOH- 0.1mol/L HCl- 生理盐水四、实验方法1. 配制不同营养物质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

- 葡萄糖培养基:葡萄糖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000ml。

- 乳糖培养基:乳糖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000ml。

- 淀粉培养基:淀粉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000ml。

2. 分离微生物:- 将大肠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 用无菌移液器取少量菌液,涂布于不同营养物质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3. 观察并记录结果:-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使用酚红指示剂检测培养基pH值变化,观察微生物生长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良好,呈圆形、光滑、湿润、粉红色。

- 在葡萄糖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良好,呈圆形、光滑、湿润、粉红色。

- 在乳糖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良好,呈圆形、光滑、湿润、粉红色。

- 在淀粉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良好,呈圆形、光滑、湿润、粉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饮水台和行知湖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负责人:陈小梅成员:陈凯艳、陈晓君、郭佳丽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优质的水源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水的细菌学检查,是水质卫生评定的中心环节。

水质污染常常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因此,对水源进行微生物学(细菌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分别对肇庆学院行知湖和公共饮水台进行细菌总数的测定,根据其水质情况,判断其水质是否符合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二、实验原理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菌液进行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

经过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菌落。

统计菌落,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

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菌,平板上形成的每一个菌落不一定是单个细胞生长繁殖而成的,有的可能来自2个或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结果比实际细菌数低。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方法
倾注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
对比法
2、实验器材及步骤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装有无菌水的试管若干支、移液枪、酒精灯、培养皿若干个、油性笔
3、实验步骤
①取样
直饮水取样:先将直饮水的水龙头周围用酒精灯进行灭菌,再开水龙头让水流几分钟,接着在火焰旁打开无菌试管的胶塞接水样。

行知湖取样:将无菌试管插入距水面10cm左右打开试管胶塞取样,然后塞好胶塞再从水中取出。

②稀释
将1ml行知湖水样稀释为10-1、10-2、10-3几种稀释度
③倾注法
将0.1ml稀释度为10-1、10-2、10-3水样、饮水台水样、蒸馏水分别加入5培养皿中,轻轻摇均匀。

再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冷却至55~65℃,倾注15ml到培养皿中,并轻轻绕圈推动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设2组重复实验。

④培养: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

⑤活菌计数:用油性笔在培养皿外部将培养基划分为8等分,随机抽取4等分进行菌落计数。

四、实验结果
平板计数结果记录
水样稀释度饮水台10-1(行知
湖)
10-2(行知
湖)
10-3(行知
湖)
无菌水
菌落数206 360 142
1028 496 594 270 296 0 0
平均
菌落数
283 1224 545 283 0 CFU/ml 2830 1.224*105 5.45*105 2.83*1060 CFU=同一稀释度2次重复平均数*稀释倍数*10
五、注意事项
(1)要保证水样在采集、运输、保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2)实验过程中所用的玻璃仪器均要灭菌。

(3)带菌培养基应在灭菌后再弃去,其他均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

六、结果分析
我国饮用水的卫生学指标:1ml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知行知湖的细菌数量十分庞大,微生物很丰富,实验结果与国家标准比较后,可得出行知湖湖水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测量一个湖的水质,应该在湖的不同点采样,多处采样,多次测定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湖水水质指标,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所以在次只能取一个点来测量,由此测量结果未必准确,但可以大概地反映湖水的水质。

而且平板计数法只是大概计算,实际的含菌量比试验结果大。

公共饮水台的饮用水测出的结果表明其细菌个数也是十分之多。

饮水台的饮用水水质比行知湖水质好,但未达到饮用水标准,所以,若长期饮用会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造成饮水台饮用水细菌个数多的原因可能有:饮台水没有经常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也有可能是取样操作不规范。

七、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河水、湖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河湖水的综合污染指数逐年呈上升趋势,这就给环境工作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治理,如何控制,最主要的是从源头治理,而不是仅仅从末端治理。

近年来人们最担心的是湖水的富营养化,行知湖湖水水质较差,细菌等微生物含量丰富。

本次实验数据与结果只是作为实验测定而用,由于实验条件等个方面的原因,此次报告并不能完全代表行知湖、饮水台实际的水质指标,其实际指标还有待近一步的测定。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百度搜索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