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治未病”工作汇报

中医“治未病”工作汇报
总结词
加强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普及和国际交流 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详细描述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 优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治未病” 的国际化发展。例如,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建立国际交流平台等。 这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
精准施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手段,全 面了解患者病情,实现精准施治,提 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与辩证施治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时应 综合考虑,调节整体平衡。
辩证施治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心理调适
中医“治未病”注重心理调适, 通过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健康管理
个体化方案
根据个体差异和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 食、运动、药物等方面。
定期评估
定期对个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方案,以达到最 佳的保健效果。
社区参与
中医“治未病”强调社区参与,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义诊等活 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变、瘥后防复”为核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 方面,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
理论基础
01
02
03
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 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五 行学说则解释了人体与自 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藏象经络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脏与 外在表现相关联,经络是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的重要通道。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其中,未病养生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调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欲病就萌是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身体内部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早治是指在疾病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瘥后调摄是指在疾病初愈之后,通过调节饮食、作息等方面,防止疾病复发。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更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良好状态。

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等症状。

未病是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

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是中医中一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食材,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的原理是“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来源于同一自然界,有着相似的性质和功效。

食疗的优点是安全、经济、方便,而且可以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负担。

食疗是指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饮食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古代人们通过饮食逐渐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药食相结合,良药不再苦口。

食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属于中医八种剂型之一,即丸、散、膏、丹、酒、露、汤、锭。

膏方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是中医专家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结合辨证施治,根据各人体质和病情拟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一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对于治未病的内容,中医学家将其归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和瘥后防复几方面。

所谓“未病”就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正常。

中医称人的这种状态为“阴阳平和”,即属于无病的范畴。

为了达到无病、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还把“摄生”作为“治未病”的最佳举措,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都是“治未病”的经典记述。

根据这些经典名句,后世医家发明了吐纳导引、疏通经络、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体育锻炼、心理疗法、精神疗法、服补药补品、吃药膳、吃蔬果等的“治未病”方法,以求得强健身体,祛病防衰、延年益寿。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是混淆,既病者难以救矣。

”这里是说古代好的医生注重在人身体健康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

中等医生注重在人将要生病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疾病发生。

一般医生只注重已经发生的疾病的治疗,但如不及时治疗,待到疾病严重后才去治疗,往往难以救治。

“冶未病”,即未病先预防,应注重调养身体,调养精气神,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中医十分注意精神调养、体育锻炼和衣食住行。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刺激是百病之源。

因此,中医认为,人如能情绪稳定、情操高尚,不生气发怒,无私寡欲,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才能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旺盛,不生疾病。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人就不会生病。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主编:ddd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零一六年)目录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 (1)第二部分“治未病”的古今见解 (3)第三部分“治未病”与体质辨识 (7)第四部分“治未病”与健康教育指导 (11)第五部分“治未病”与中医干预 (15)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未病”?“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

2.“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明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

3.“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已有疾病,会波及到其它器官使之发病,所以要尽早防止疾病的传变,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2.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3.病愈(瘥后)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三、哪些人需要“治未病”?1.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偏颇体质者。

2.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3.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2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 概括,包括病因、病理和病位等方面的情况。
3
治则和治法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制定相应的 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天人合一
01
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强调天道 与人道的统一性。
02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气候、环境、阴阳消长等变化对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3
脏腑经络
01
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 容之一。
02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 络脉。
03
脏腑经络在中医的生理、病理和诊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治未病概述 • 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治未病的实践与应用 •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治未病概述
治未病的定义
治未病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在疾病未发之时 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04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 展
治未病的现代科学研究
现代医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从生理、病理、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治未病的作用机制,证实治未病对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
现代中药药理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治未病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治未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血管、肿瘤、内分泌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 疗效。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

06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 义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文化传承
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
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预防疾病、注重调理身体,这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医学的智慧和独特魅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的责任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医养生治未病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 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 维护转变,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因注 重预防和调理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 生命力。
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长寿和生命 质量,中医养生治未病所倡导的个体 化、综合性、预防性的健康理念恰好 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涵盖范围
中医养生治未病涵盖了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个方面 ,强调全面调理,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与原则
理念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流畅 等,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原则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固 本扶正、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 作用。
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往往存在饮食不规律、缺 乏运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 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认为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 。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ppt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ppt

THANKS
以五行养生法为指导
中医认为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通过调节五行气机的升降出入,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治未病应该注重调理脏腑经络。
02
治未病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调适方法
情志相胜
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 一种情志活动来调节另一种情志活动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 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 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预防疾病的 目的。
从治未病看现代预防医学的不足
要点一
现代预防医学注重对疾病的群体 预防,而忽视了个体预防
现代预防医学主要针对的是群体性的疾病预防,往往忽 视了每个人的身体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差异 。
要点二
治未病思想可以弥补现代预防医 学的不足
治未病思想提倡健康 的生活方式
治未病思想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提倡饮食有 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等良好 的生活习惯,这种健康生活方式 的提倡可以为现代预防医学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治未病的应用与效果
治未病在临床的应用
优化临床决策
通过运用治未病理论,医生可更好地权衡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 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加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与应用
总结词
推广和应用措施
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中医治未病,需要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中医治未 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其次,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中医治未病医疗人员的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 时,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 投入和支持,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全面发展。最后,开 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 的融合和发展。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中医治未病宣传知识内容
古老而卓有成效的中医学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是强
调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和促进自我修复,从而防止疾病发生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宣传知识内容。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合理的膳食结构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荐食用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油炸食物。

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五味,避免偏食,并控制食量。

2. 按摩和穴位按压:中医蕴含丰富的按摩和穴位按压技巧,可促进身体的气血
流动,增强免疫力和代谢功能。

日常可尝试一些简单的按摩,如揉捏太阳穴、推拿手指,以放松身心。

3. 草药疗法:中医对草药有着丰富的认识和应用,许多中草药被用于治疗疾病
和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了解一些常用的草药,如黄芪、人参、枸杞等,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尝试使用。

4. 养生生活方式:中医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表、保持情绪的平衡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将情绪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议采取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或散步。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旨在预防疾病,提高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
应当结合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促进健康。

同时,中医治未病也需要科学的支持和指导,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进行中医治未病宣传的时候,我们应当客观、准确地传达其理念和方法,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目前对于治未病的解释有:一是说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积极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说指未病即没有病,吧不需要药物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预防一下就可以了;三是说治未病是指疾病刚刚发生的、比较轻微的、还没有变化的疾病,进行一般治疗即可以解决;四是未病包括还没有发病、或者将要发病、或者初发病、或者发病而未传遍、或者发病而未转严重、或发病后未见康复。

中医上说的治未病即指第四种。

因此,广义的未病包括未发、未传、未变、未重、未复和未衰。

一.未病先防(未发)主要是指锻炼身体,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调摄精神;注意起居有常和药物预防四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就没有必要了,相信网友们都能理解。

二.即病防传(未传、未变)主要措施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先安未受邪之地。

三.控制病情(未重)防止病情进一步传遍恶化。

四.尽早康复(未复)即病后如何正确地进行调治和调养今早的康复的问题,这是中医的的一大特色。

五.以平为期(未衰)与阴阳平衡理论基本一致。

以上这五条,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以及古代医家的论著中都能找到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

相关疾病:汉以前治未病认识的起源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1.《诗经》针对个人卫生指出:“予发曲局,薄言归沐”;针对环境卫生指出:“洒扫穹窒”、“洒扫庭内”;针对除虫灭鼠方面指出:“穹窒熏鼠,塞向埐户”。

2.《山海经》在预防疾病方面,提到了防疫、防蛊、防天、防皮肤病、防五官疾病、防外科疾病、防脏腑疾病等。

3.《礼记》中记录“鸡初鸣,咸盟嗽”说明清早起来人们已经养成了洗手漱口的习惯。

“头有疡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人们认识到沐浴对疮疡的治疗意义等。

类似情况还有记录。

4.《周礼》其意义在于创立了最早的医事制度与指导卫生保健设施建设,标志着医学摆脱了巫术迷信的绊羁,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养生方》讨论比较多的是七损八益等房事养生。

二.主要观点1.《周易》的阴阳平衡观主张着眼于自身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张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一、“未病”的含义什么是“未病”呢?其实,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各有所指,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先防”:“未病”为“无病”,是指人体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2、“防微杜渐”:“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

就是目前经常被提及的“亚健康”状态。

3、“既病防变”:“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简而言之,就是疾病的影响范围还比较小,只影响到一个脏器或很小的范围而未影响到其他脏器或者全身。

比如有高血压病,尚未造成心脏或血管器质性的病变,未造成严重的影响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出血等。

二、“未病”与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现代健康理念不仅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

还包括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拿巨额财政补贴作为代价的医疗保健模式正在成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这也警示并告诫我们,不能重复他们既往的足迹,必须另辟蹊径。

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之路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从古至今,中医对防病养生有着独特的优势。

古人早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

其核心是把“治病救人”转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

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

首先,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侵袭,保持身体健康。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

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

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的调养

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的调养

血瘀质的调养
饮食: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金橘、橙、 柚、李子、山楂、醋、玫瑰花、桃仁、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 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可适当少量饮用黄酒、葡萄酒 等。 1、山楂汤:山楂10枚去核打碎加水煮20分钟调以红糖进食。 2、玫瑰花茶:玫瑰花15粒沸水泡茶饮,可加冰糖或蜂蜜。 3、玫瑰红花汤:玫瑰花10、当归10、红花5加水煎汤取汁用少量白 酒兑服。 4、黑豆川芎粥:川芎10(包煎)、黑豆25、粳米50加水煮熟加适量 红糖分次服用。 5、当归田七乌鸡汤:当归15、田七5、乌鸡1只、生姜1块加水上锅 隔水蒸3小时,鸡肉烂熟后调味可食用。
平和质--(健康) 精力充沛、语音
有力、处事乐观、适应力强
平和质: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以体 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 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如果您精力充沛、语音有力、处事乐观、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 自然适应能力强,恭喜您,是典型的平和体质,重点人群:男性多于 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 也不能过饥,冷热适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 辛辣之物。 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 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传统中医干预:
一、穴位按摩: 太溪--每天2 次,每次10分钟(偏于肾阴虚) 三阴交--每天2 次,每次5分钟(偏于肺脾阴虚) 照海--每天2 次,每次10分钟(偏于肾阴虚) 偏于 二、针刺疗法 三、保健按摩操: 1、两手掌搓热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一天2回各100次,可补肾纳 气。 2、两手握拳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以酸胀为好,按摩10分 钟一天3次可防中老年人因肾阴不足所致的腰酸背痛。 3、端坐,两腿自然下垂,缓缓左右转动身体3--5次,然后向前摆 动15次。动作缓和自然,转动身体时躯干要保持正直,可益肾强腰。

治未病宣传资料

治未病宣传资料

治未病宣传资料【治未病宣传资料】
1. 了解治未病理念
- 健康维护的新理念
- 以预防为主的全新健康观念
2. 治未病原理
- 通过调整内外平衡预防疾病
- 辨别身体亚健康状态,采取积极措施
3. 落实个人预防
- 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
- 建立科学的锻炼方式
- 规律作息,提高睡眠质量
- 积极管理心理健康
4. 推广中医养生实践
- 食疗:合理搭配食物,调养身体
- 中药疗法:提高人体免疫力
- 中医推拿:促进气血流通
5. 健康生活方式
- 拒绝烟酒、毒品等不良嗜好
- 减少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
- 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
6. 定期健康检查
- 提前发现身体亚健康状态 - 早期发现潜在疾病风险 - 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 治未病服务机构
- 医院
- 社区卫生中心
- 健康管理机构。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警惕:生活方式与重大疾病
饮食 起居 运动 工作 心理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 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颈椎病、慢性胃炎等

很多疾病的发生:主要和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先天遗传(占20%) 后天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绪,压力…) 周围的大小环境和社会
可以避免




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 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某个部位或器官的健康 感觉轻松、乐观 精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 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 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 食欲好,不偏食 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 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 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的情绪 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
《清代温病医家》
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 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 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 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 极措施。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 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 了治未病的思想。
《唐代医家孙思邈》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 已病之病”。 “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 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
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
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 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 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 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 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 我们知道,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饮食不合理、社会压 力过大,心理平衡差、起居生活不规律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 原因。
2019/8/20
11
应用“治未病” 防治亚健康
• 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 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 到平衡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运用中医“治 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2019/8/20
4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 中医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 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 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 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 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 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 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 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 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 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 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 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变法则的 典范。
• 近年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 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 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 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意见。
• 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 门研究饮食养生。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宜食,忌 食。饮食要注意适当,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 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 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 无毒副作用,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疗法。

治未病科【范本模板】

治未病科【范本模板】

治未病科治未病科指的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什么是治未病?“上医治未病”语出《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通俗的来说,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中,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特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治未病科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其中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治未病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求得长远效果。

治未病科目前的工作内容1.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

2.治未病中心主要日常工作是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干预内容分别提供膏方、贴敷、针刺、灸法、火罐、推拿、熏蒸、刮痧、沐足、砭石等干预服务.3.组织院内中医专家,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和已病的体质辨识,对体质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预防保健方案以及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和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4.进行健康养生教育,采用体质辨识诊室“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接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和谐。

5.开展“夏病冬治”及“冬病夏治”的工作.治未病中心在“三伏”“三九”之时,联合康复科开展了“夏病冬治”“冬病夏至”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采取中药帖敷、埋线等手段,减少病人疾病的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进行传统中医保健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疾病的预后,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针对老年人体质以及患病特点,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色,制定了老年人社区中医保健规范。

在本规范中,老年人的传统中医的保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二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和保健要点,其中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简单的穴位疗法、饮食疗法及推拿疗法。

对于社区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结合其中医体质特点和健康状态给予中医保健的处方和健康教育指导,并对其进行定期随访。

一、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人到老年,机体的器官组织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退行性变化,脏腑气血生理机能自然衰退,阴阳失衡;同时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带来心理上的变化,易产生孤独寂寞、忧郁多疑、烦躁易怒、失落等心理状态。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应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

(一)心理调摄老年人心理调摄的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

老年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垂钓怡情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缓解疲劳、平稳血压和心律,达到心身愉悦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尤为明显,因此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熟软,进食宜缓,食要限量,少吃多餐。

(三)起居调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应当谨慎,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起居方便为好。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时大便,临睡器宜用热水泡脚。

(四)运动保健老年人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延缓衰老,并可产生一种良性心理刺激,使人精神焕发,对消除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情绪有积极作用。

老年人运动锻炼要遵循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游泳、乒乓球等。

如果身体不适可暂时停止运动,不要勉强。

锻炼3个月以后,应进行自我健康小结,总结睡眠、二便、食欲、心率、心律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采取措施。

二、中医体质辨识及保健要点(一)平和质1.特征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保健要点①饮食保健对于阴阳平和的老年人应丰富饮食的种类,形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建议选择具有健脾、滋肾作用的饮食,如小麦、黄豆、山药、豆腐、木耳、苹果等。

推荐食疗方:山药扁豆粥——山药30克,白扁豆1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制作:将粳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白扁豆洗净;将粳米、白扁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加入山药片、白糖,继续熬煮至熟即成。

本粥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②穴位保健选穴:足三里、气海、大椎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点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气海穴,足三里穴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操作。

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两次,10天1个疗程。

艾灸法:雀啄灸法-点燃艾条后对准足三里、气海穴、大椎穴,距离皮肤约两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③经络保健平和质的经络按摩以通畅督脉为主。

首先,将按摩油均匀滴到背部正中线及两侧,自颈部到腰骶部自上而下用手掌掌面进行推擦,与自颈部沿圆弧线到两侧腋窝的推擦相交替,各12次,再沿督脉及两侧第一侧线的膀胱经循行,每隔1寸左右即用拇指进行点、推、揉,3~5遍后,右手五指稍微并拢,用指端自上而下对督脉、两侧竖脊肌进行叩击。

④运动保健建议平和质的老年人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日进行半小时-1小时的有氧运动。

推荐保健运动为八段锦、太极剑以及太极拳。

⑤注意事项应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不宜食后即睡,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气虚质1.特征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目光少神,头晕,健忘,易出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2.保健要点①推荐基本药方对于气虚体质的老年人推荐的基本药方为补中益气丸,同时在临床用药中应慎用破气破血的药物如枳实、枳壳、莪术、三棱、水蛭、虻虫等。

②饮食保健对于气虚体质的老年人应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粳米、小米、黄米、大麦、黄豆、白扁豆、豇豆、蚕豆、豌豆、土豆、白薯、红薯、山药、胡萝卜、香菇、鲫鱼、鹌鹑、鹅肉、羊心、羊肚、莲子、蘑菇、芡实、栗子、人参等。

少吃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等。

推荐食疗方:黄芪童子鸡——童子鸡1只,生黄芪15克,葱、姜、盐、黄酒适量。

制作:取童子鸡1只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取一根细线,一端扎紧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

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鸡熟后,拿出黄芪包。

加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

本汤具有补气补虚。

山药粥——山药30克,粳米180克。

制作:将山药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

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

本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的作用。

③穴位保健选穴:关元、气海、神阙定位: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操作:艾灸法:平躺,借助温灸盒,对每个穴位进行温灸,每个穴位时间10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④运动保健对于气虚体质的老年人应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太极拳和八段锦比较适合这类群体。

推荐:呼气提肛法。

明代"养生十六宜"指出"谷道宜常撮",谷道指肛门。

首先吸气收腹,收缩并提升肛门,停顿2~3秒之后,再缓慢放松呼气,如此反复10~15次。

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和“攒拳怒目增力气”加做1~3遍。

⑤注意事项注意保暖:气虚质者卫阳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应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防止外邪侵袭。

避免劳累:劳则气耗,气虚质者尤当注意不可过于劳作,以免更伤正气。

(三)阳虚质1.特征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易出汗,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边有齿痕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2.保健要点①推荐基本药方对于阳虚体质的老年人推荐的基本药方为金匮肾气丸,同时在临床用药中应慎用凉性的药物以免损伤阳气。

②饮食保健对于阳虚体质的老年人应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蒜、花椒、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

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

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料酒、食盐适量。

制作:生姜冲洗干净,当归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块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本汤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合冬天服用。

③穴位保健●选穴:命门、肾俞定位: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艾灸法:俯卧,借助温灸盒,对穴位进行温灸,时间10-15分钟,隔日一次,10天为1疗程。

●耳穴选穴:肾穴定位:肾穴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肾穴上,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

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0天为1个疗程。

④推拿保健采用摩擦腰肾法:以两手平掌的鱼际、掌根,或两手虚拳的拳眼,拳背着力,同时做上下左右摩擦两侧腰骶部。

每次15分钟,每天2次,10天1疗程。

做坐式八段锦的“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⑤运动保健对于阳虚体质的老年人在运动中应注意避风寒,不宜大汗,适合做一些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剑、太极拳等。

八段锦的“背后七颠百病消”和“两手攀足固肾腰”加做1~3遍。

⑥注意事项阳虚质者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节要适当暖衣温食以养护阳气,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保暖,每天以热水泡脚为宜。

夏季暑热多汗,也易导致阳气外泄,使阳气虚于内。

建议尽量避免强力劳作和大汗,也不可恣意贪凉饮冷。

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不可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四)阴虚质1.特征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面色潮红、有烘热感,手足心热,目干涩,视物花,鼻微干,唇红微干,平素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大便干燥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疲劳、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2.保健要点①推荐基本药方对于阴虚体质的老年人推荐的基本药方为六味地黄丸,同时在临床用药中应慎用辛温燥热之品。

②饮食保健对于阴虚体质的老年人可以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大豆、黑芝麻、蚌肉、兔肉、鸭肉、百合、豆腐、豆浆、猪头、猪髓、燕窝、银耳、木耳、甲鱼、牡蛎肉、鱼翅、干贝、麻油、番茄、葡萄、柑橘、荸荠、香蕉、梨、苹果、桑葚、柿子、甘蔗等。

少吃羊肉、狗肉、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

推荐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莲子(去芯)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

本汤具有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的功效。

③穴位保健●选穴:三阴交、太溪定位: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三阴交和太溪穴,两侧穴位同时操作。

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

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

●耳穴选穴:肝穴、肾穴。

定位:肾穴位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肝穴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肾穴及肝穴上,用胶布固定,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