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高品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2)移风易俗: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 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思考: (1)根据材料,归纳唐朝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均田制。
提示:(1)内容: ①均田制将土地分为多种类型(口分田、永业田、职分 田和公廨田)。 ②对百姓授田区别对待。授田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 ③贵族官僚按爵位和品级的高低分得相应的永业田。 (贵族官僚按等级授田) ④各级官僚和官府的职分田和公廨田,所有权归国家。
基于这三点,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意味着北魏的 改革基本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 的贵族政权。
[探究问题] 材料一 高祖引见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齐 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禧曰:“陛下圣明御 运,实愿迈迹前王。”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致之? 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禧对曰:“宜应改旧, 以成日新之美。”
3.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 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 中原,其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 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点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 下进行的,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2.北魏立国不 过百余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洛 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水经注》 、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魏碑体书法等,不胜枚举。3.民 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也是各民族交融、 互补、
二、繁盛的洛阳 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 心。 (2)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 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
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措施及作用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后期孝文帝汉化(1)迁都洛阳。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影响(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学习的技巧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
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2)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措施内 容 均田制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整顿吏治官吏的任期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实行俸禄制 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革除旧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西魏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
3.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
【名师指津】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 (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考虑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 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财政困难:宋初集权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③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及成效:
(1)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3.作用: (1)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一定程度 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名师指津】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过渡。
(2)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
官制、法律。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
(1)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的矛盾。
(2)具体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 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 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等。
【解析】第(1)题,结合魏晋之前法律体系的弊端和魏晋法律改革的
目的、内容,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第 (2)题,结合以
下信息作答:“《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
选修1考点02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脉络】【高考考点】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分析及评价【备考建议】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着重广泛阅读和习作相关试题,以高考题为主,训练分析和评价历史改革的能力。
【高考定位】1、(2013·江苏)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2、(2012·安徽·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2)
精选ppt
8
误区警示 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 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 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 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精选ppt
9
三、王安石变法面临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 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 锐。
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
革除旧俗 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 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
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选ppt
7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 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 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精选ppt
17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15
典例剖析 典例 (2013·山东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精选ppt
16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 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 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 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 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 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解析》一、引言高考,作为莘莘学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对历史知识点的考查尤为细致。
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当时的北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高考历史的舞台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知识点,为高考备考助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矛盾较为突出。
2. 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 统治危机显现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官员贪污腐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等,使得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北魏政权对汉族地区的管理,也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2. 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族百姓改穿汉服,禁止穿鲜卑族传统服饰。
(2)讲汉话:要求鲜卑官员必须讲汉语,禁用鲜卑语。
(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3. 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均田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通过整顿吏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能力。
5. 实行三长制设立邻、里、党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和徭役。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 积极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一考点整理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民族矛盾:鲜卑族在经济文化上落后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冯太后临朝听政时,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开始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4、北魏政权主要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许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二、改革的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维护北魏统治。
三、改革性质: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四、改革的概况㈠第一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471——490)重点——建立各种新的政治、经济制度;㈡第二阶段: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490——499)重点——巩固改革成果并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五、改革的内容㈠建立新制1、整顿吏治,实行官吏俸禄制⑴官吏俸禄制①背景: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搜刮百姓,上交部分租税和绢帛。
②危害: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③改革: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
⑵整顿吏治①措施: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②结果:吏治有所好转,为北魏进行各方面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环境2、推行均田制⑴背景:魏晋时期,中原长期战乱,产生了大量的无主土地;⑵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⑶影响A、荒地大量开垦,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增加了国家收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教学内容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性质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配套课件 人民版选修1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 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 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 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 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 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 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 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 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 须作出抉择。
措施
内容
历史作用
革 实行汉制与 □9 移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
除 风易俗,禁穿胡 了北方□10 民族大融合,为隋
旧
服,改穿汉服,讲 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俗
汉话,改汉姓,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通婚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三冗”问题。
a.北宋增设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11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 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 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 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 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 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 力,考生答题时紧扣材料,提炼、概括归纳材料作答即 可。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 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长着破旧的水蓝色的细小蒜头模样的胸毛。整个形象似乎有点朦胧夸张……S.妃卡契思郎中长着弯曲的金红色面条模样的脑袋和瘦长的深橙色馄饨一样的脖子,最出
奇的是一张丰盈的米黄色土豆似的脸,配着一只肥壮的金橙色报亭形态的鼻子。鼻子上面是一对胖胖的锅底色璇网样的眼睛,两边是短小的深黄色海带耳朵,鼻子下面
是矮小的粉红色云梯一般的嘴唇,说话时露出细长的火橙色狼精似的牙齿,一条矮胖的浅绿色鱼杆样的舌头的确绝对的病态同时还隐现着几丝猜疑。他活似锅底色怪藤
请回答: (1)他们对理财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2)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失败了。这是为 什么?
答案:(1)实质是要不要变法。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 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守旧派的反对和阻挠;执行不善。
兰厄拉馋鬼。他出生在L.娆敕克族群的鸡笼戈壁,绰号:四耳泡菜!年龄看上去大约十一二岁,但实际
年龄足有八千多岁,身高一米六左右,体重约八十多公斤。此人最善使用的兵器是『金烟明妖鱼尾棍』,有一身奇特的武功『黑云锤鬼竹叶拳』,看家的魔法是『褐火
酒佛钉子咒』,另外身上还带着一件奇异的法宝『紫影穷鬼气桶卡』。他有着结实的墨绿色老鹰一样的身材和扁扁的亮青色木偶形态的皮肤,似乎有点风趣但又有些神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回扣丰于卸迟丿❷聚焦・高频考点程课时提能演练积累二备课素材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社会矛盾(1) 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 断,阶级矛盾尖锐。
(2)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 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矛盾尖锐。
回扣J 主干知识..... 蛊■提不・••••••.樽和址I胃毯中出现広写砚那,请关用膚? 爻有幻好片・色复比可左嚼观|著有不亿我诸谆解I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支持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史论要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f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因而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和历史作用1.内容及意义措施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意义措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历史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三总复习 ·RJ ·历史
进入导航
选修一·第2讲
系列丛书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 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 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 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高三总复习 ·RJ ·历史
进入导航
选修一·第2讲
系列丛书
二、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b.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 致“三冗”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高三总复习 ·RJ ·历史
进入导航
选修一·第2讲
系列丛书
(2)历史教训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 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 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 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领域
内容
作用
经济 上富 国之法
改变 积贫 局面
市易 法
方田 均
打破了大商人对 在东京设市易务 市场的垄断,增
加了政府的收入 重新丈量土地,收 增 加 了 政 府 收 取赋税,官僚、地 入,农民得到实
税法 主也不例外
惠
高三总复习 ·R系列丛书
项目 目的
领域
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保 障农业灌溉、防洪抗灾。
③免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财政收入 。
④方田均税法——合理分摊税额,保障国家财政 收入。
7
⑤市易法——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 入。
⑥均输法——保障政府物质供应,减少财政支出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1
一、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可能性: ①北魏统一和拓跋珪的汉化改革,为孝文帝改革 奠定了基础。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③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实行汉化政策以适应时代 的要求。 (2)必要性:阶级矛盾尖锐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 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与农民的矛盾。
• (2)“冗官”:①北宋用“分化事权”的 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把禁军的统领权 一分为三,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 使、三司使。地方既有文官做知州,又有 通判、转运使等。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 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③这样,官吏 相互牵制,因循苟且,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18
• (3)“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 将流民编入军队。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 士兵编入禁军。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 在边防大量屯兵。其募兵、养兵的办法, 造成兵源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 形成“冗兵”局面。
13
•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 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 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 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 峙的民族矛盾趋于消失,为新的统一局面 奠定了基础。
• 答案: D
14
•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历史作用的是( D )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9
• 1.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 (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 、大融合时代。
• (2)原因: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 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 展。②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 ,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表现:①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 济方式的变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 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 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 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汉语言文字被 “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 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③南迁各族把他 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如鲜卑族畜牧 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 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 之中,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19
• (4)“积弱”:实行“强干弱枝”、“内 外相制”的政策,对将领严加防范。一半 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 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军队 的战斗力。北宋在对辽、西夏作战中处于 不利局面,既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又要20
•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此题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及历史作用。
15
• 2.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之间的关系。
•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 :农民反抗斗争激烈;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岁币”,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辽 、西夏的威胁。这一社会背景与北宋初期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如下 :
16
• (1)北宋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 将领兵权,实际上在要将领交出兵权的 同时,鼓励将领多购良田美宅。一般情 况下,封建王朝刚建立时,都限制土地 兼并。北宋是个例外,其“不抑兼并” 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北宋 中期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 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激化了地主
17
4
二、王安石变法 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背景)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沦落 为佃农。 ②中小农民的赋税沉重,农民生活 困苦。 ③农民起义频繁,封建统治不稳。
5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 之下,政府工作效率低,财政负担重;军队数量激 增,军费高涨;出现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局 面。与辽、夏征战胜少败多,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2)强兵之法(改变积弱): ①保甲法:闲时练、平时治、战时战——减少负 担,强化训练、稳定社会。 ②保马法——加强骑兵建设。 ③将兵法——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量。
8
(3)取士之法(人才保障): ①改革科举制度——教学和选拔注重实用。 ②整顿太学——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提拔革新者为改革中坚力量 。
11
• (4)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 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 (5)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 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12
•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 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 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2
2.过程:
(1)开始:公元471年冯太后临朝听 政,开始推行改革。
(2)内容:
①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 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②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
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支 持参知政事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主要 内容有:
①严格升迁;限制恩荫;改革贡举;慎选官吏 。
②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但改革严重受阻,一 年后废止。
6
2.王安石改革:1068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 持,主持改革。以发展生产,民富国强为变法目的。
(1)富国之法(改变积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