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16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文本,用时间轴梳理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过程,并说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问题销号】(对照题目逐一销号,记住的打勾,★表示选学内容)1.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有哪些?()2.罗斯福新政内容、实质、评价分别是什么?()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内容是什么?()★4.逐条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说出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影响?()★6.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7.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和评价分别是什么?()【我的知识树】(请对以下内容用时间轴进行体系构建;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学以致用】(带★为选做内容)1.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 B.忽视农业 C.自由放任 D.通货膨胀2.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3.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4.新政对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5.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主要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知识点,你都理解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1】(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 破坏性严重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2】(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使工农业生产逐 步恢复到战前水 平,受到广大工 农的欢迎,是一 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 成不利影响, 引起工农群众 不满,不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
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 新政的异同点
1.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
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
用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 为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成功的模式。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调整的原因
1.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 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造成一系列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
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
巨额的资金及对各部门的有效管理,这
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
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总之,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根本动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要旨概览
单元知识整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政策的不同点
项目 战时共产主 新经济政策 政策 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 国际环境改善, 背景 环境,物质 但经济形势严峻, 极度匮乏 政治危机严重
项目 战时共产主 新经济政策 政策 义政策 无代价地征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 农业 收农民余粮 征集制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 把大中企业 主 工业 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 收归国有 要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内 禁止商品贸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商贸 容 易 由贸易 强制劳动, 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平均主 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义配给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导引】本单元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掌握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影响(一分为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即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该考点集中于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学习,应掌握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弊端,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通史时空】【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前期是“一切为了前线”;后期是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_______________。
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影响(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___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等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忧外患)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 的,一切都会有的。
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严峻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客观原因 ① 外部: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武装干涉。 ② 内部:国内战争爆发,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2)主观原因: 俄共布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时间: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史) 原因:生产力水平提高 过程:社会主义 (苏联) 14、17
巩固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 (美国) 15、16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材料思考: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 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
(1)直接原因 ①长期战争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200 卢布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粮食征购量不断增加,征收价过低, 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 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切温古尔》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3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问题思考
2.如何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质?
提示 (1)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 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 (2)实质:该政策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知识梳理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基础导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 国家对苏俄进行 、法、 。 、日等资本主义
(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 美 形势。 英 武装干涉
经济
2.内容
(1)农业:实行 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 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 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 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集中分配。
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二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
剧变的历史根源。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 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 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小切口、大跨度‛的问答题。以 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再认、再现史实 和综合、概括、评价等方面的历史阐释能力。经济政策 的变化,是贯穿苏俄(苏联)二战前的历史线索之一,各 个时期各不相同。解答的关键是审题,明确其时限是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分苏维埃政府成立时、 十月革命胜利后、1921~1927年、计划经济四个阶段, 本题的‚启示‛体现了历史的现实意识,属于本题最能 考查能力的部分,要寻找中国与俄国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去回答。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课时与前面内容的关系14、15世纪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市场扩大——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作用,被迫调整。
)我们知道发展经济无外乎两个手段即市场(经济)和行政(政府)手段,也叫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也叫微观手段和宏观手段。
本节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当纯粹的经济手段失去作用之后,政府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是继续的放任自由还是强化国家的权力就摆在人们面前。
通过具体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单靠某种手段是不全面的,要想使经济按照正常和健康的道路发展就必须市场和行政两手抓,两个手段相互配合。
几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即14、15世纪到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主义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各国调整经济政策。
转型的原因:原有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和经济体制(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经济危机。
(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下一步转型将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其他原因:供需矛盾(供大于求)直接原因:股票暴跌(通过原因的分析,大家想想解决危机的办法有哪些?)特点:时间长(4年)、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国和所有经济部门)、破坏严重、影响深远。
影响:波及所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以邻为壑,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措施——罗斯福新政背景:上述的影响既是改革的背景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这条特别注意,要和现实的社会保证问题联系起来,注意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1.(2009· 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 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 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B
2.(2007· 广东单科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 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盲目提前消费
分期付款膨胀 盲目扩大生产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 材料三:所有信托投资公司都在进行倒金
字塔式的操作……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 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 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 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 258
股票投机过度
狼来了? 不管了,睡 觉要紧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
1932年罗斯福高票击败胡佛出任美国总统 • “WE ONLY FEAR IS FEAR ITSELF”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治疗心理危机: 战胜恐惧
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祖国要求行动起来,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 繁荣下去! ——罗斯福就职演说 罗斯福不断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以拉家常 的方式帮助公众战胜恐惧,树立信心。
特点:
材料1: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
过两年,而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课件:专题总结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 年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东欧、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 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 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 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总结
一、单元提能——关注主干知识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1.(2018·河南八市联考)1933 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 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 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
(B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 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 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故 A 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 1933 年制 定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 C 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 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 D 项错误。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 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 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 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 是不成功的;1921 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三级部历史科必修二第三单元过关试题 NO:_05_1..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2.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3.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帮助出售D.听之任之4.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5.“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7.列宁曾经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从性质上和做法上符合该材料的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及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时期④戈尔巴乔夫改革⑤中国过渡时期的做法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策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②⑤⑥8.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线索】(认真阅读单元导言,体会单元线索)认识: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重要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历程:工业社会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建立 改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斯大林模式20C30年代中期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3、主要表现:(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1)积极: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是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
本单元主要有两条线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而本课正是后一条线索的至关重要的事件,因为本条线索的主要内容是: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述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凸显了“现代化”的时代主题。
《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已有所简单了解。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但要从农业、工业、金融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全面了解新政内容,并能对新政作正确评价,这对高中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影像资料入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教学过程有选择的展示给学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景,烘托教学主题,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历史学习“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再现历史场景,师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问,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的思维能力。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内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高考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知识点】“斯大林模式”【试题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完成超额,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试题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⑵ “新”在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 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变”在农业、工业、商业政策调整上。 放弃了直接过渡。 • 不会。因为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 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过渡 到社会主义。
考点二:斯大林模式的措施、特征和教训p52 “五年计划” 措施: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训: 要从国情出发进行改革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①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②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起读记本单元的大标题和小标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社 直接过渡: 会 新经济政策 ① 建立 逐步过渡: 主 义 斯大林模式 最终建立: ② 经 济 体 赫鲁晓夫改革 制 的 调整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③ 建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④ 立 和 调 整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 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 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材料 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 调整
单元线索: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4、17课) 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ຫໍສະໝຸດ 和调整(15、16课)课标要求
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⑶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和曲折性。
经济危机 的资 创本 新主 和义 调经 整济 体 制
创新
实践:
罗斯福新政
理论: 凯恩斯理论 调整 ① 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①②③ ② 人民资本主义 ③ 经营者革命 ④ 福利国家
主要考点突破
考点一: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P51)
战时共产主义 目的
新经济政策
应付战争 恢复生产 直接过渡 逐步过渡 内 农业 余量征集制 固定粮食税 容 工业 国有化 国有和私有 商业 禁止贸易 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 特点 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 和货币关系 恢复发展生产 战争胜利 恢复生产 成效 人民不满 巩固政权
及时巩固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 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 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⑵列宁等人及时调整,实行了新政策,新政策 “新”在哪里?“变”在何处?此政策的实施会 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吗?
不同点: 赫鲁晓夫:侧重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 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 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 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B)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 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 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 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点四: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和教训p55 原因
根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 重因: 供求矛盾突出 直因: 股票投机
特点: 范围广 、破坏性强 、 时间长 经济破坏严重 影响 国际关系恶化 引发政治危机 教训:适时 调整和干预 经济
考点三:比较三夫改革,对改革有何认识
农业 领域 勃列日涅夫: 侧重 工业 领域 戈尔巴乔夫:涉及 政治体制和 经济 体制 相同点: 背景:都针对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结果: 都失败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 认识: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1924年,苏联的《消息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 画:外交人民文员会的办公室外,西方外交官 们为第一个入内而挤成一团,手里都举着一份 承认苏联的文件。在不远的街角处,身着星条 旗衬衫的山姆大叔探头探脑地向这边望着。该 漫画揭示了( ) B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联政权巩固 C、苏联建成了工业国 D、苏联渡过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