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名词解释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古代和近代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钱等)。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叠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所制作的标准样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铜、锡、铅、木、象牙等质料制品,极为珍贵。
铸母:是指用雕母铸造出的子钱。
铸母钱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钱母:铁钱的母钱,据雕母以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套子钱: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价值不同的钱组合成套。
(现在来看一般套子钱都出之同一钱局)稚钱:是指一种瘦小纤细的五铢钱,古时一般喜欢把此钱用于“射稚”游戏故而得名。
镇库钱:铸钱局在开炉铸钱前,或为了纪念或为了避邪而特铸有“镇库”字样的大钱(但也有不铸“镇库”字样的同类性质的大钱)的统称。
该类钱一般都不参于流通故该类大钱也不谈“当几”使用等。
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古钱币基本知识
古钱币基本知识引言:古钱币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不仅是货币的象征,更是历史、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古钱币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种类和收藏价值等方面。
一、定义:古钱币是指在古代用作货币流通的金属制品,通常由铜、银、金等材料制成。
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重量和图案,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古钱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通。
二、历史背景:古钱币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物交换逐渐不便。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制品作为媒介,逐渐演变成古钱币。
最早的古钱币出现在中国,后来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三、种类:古钱币的种类繁多,每个地区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钱币种类:1. 中国古钱币:中国古代的钱币种类繁多,包括青铜钱、银钱、金钱等。
其中,青铜钱是最早出现的,它们通常有方孔,上面刻有文字和图案。
2. 罗马古钱币:罗马帝国时期的古钱币以金、银、铜为材料,上面刻有皇帝的头像和相关的象征图案。
3. 印度古钱币:印度古代的钱币以银和铜为主,形状各异,上面刻有神像、动物和文字等。
4. 希腊古钱币:希腊古代的钱币多为银质,上面刻有城邦的标志、神像和传说故事等。
四、收藏价值:古钱币作为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其价值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稀有度、保存状况、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等。
一些稀有的古钱币在拍卖市场上可以拍出天价,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然而,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了解古钱币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正确辨别古钱币的真伪和价值。
同时,收藏古钱币也需要注意保护和鉴定,以防止受到损坏或购买到伪造品。
结论:古钱币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和艺术价值。
通过了解古钱币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古钱名词解释
古钱名词解释(学习资料分享)古钱名词解释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
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古钱币知识讲解
古钱币知识讲解古钱币知识讲解一、什么是古钱币古钱币,顾名思义,是古代货币的简称。
它指的是在古代时期,由政府发行、用于贸易和支付的金属货币或纸币。
这些古钱币见证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同时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线索。
二、古钱币的种类.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包括金、银、铜、铁等。
其中,铜钱是最常见的金属货币,如中国的“铜钱”、“铁钱”等。
.纸币:纸币是在宋代以后逐渐普及的一种货币形式,如中国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贝币:贝币是一种以天然海贝为材料的货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实际物品作为货币,如牛、羊、布帛等。
三、古钱币的特点.文化价值:古钱币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每一种古钱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古钱币是历史的见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研究古钱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政府的货币政策、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等。
.艺术价值:古钱币在设计、铸造和图案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些古钱币甚至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如唐代的“开元通宝”等。
.经济价值:古钱币在收藏市场和文物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一些稀有、珍贵的古钱币往往价格不菲,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四、古钱币的收藏与鉴定.收藏要点:收藏古钱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有价值的品种;二是要注重品相和完整性;三是要了解和研究相关背景和历史;四是要保持干燥和清洁,避免腐蚀和损坏。
.鉴定方法:鉴定古钱币的真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铸造工艺和形制;二是检查文字和图案的特征;三是了解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四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测和分析。
.常见仿制品:在古钱币市场上,存在一些常见的仿制品和伪造品。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现代金属工艺仿制古代金属货币,或者利用化学、物理手段伪造古钱币的铭文和图案等。
古钱币名词解释
古钱币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
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
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
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即金钣,又称“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
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之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年,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61O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
在使用时,金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古钱币入门教程——常用名词解释
古钱币入门教程——常用名词解释关于轮(外郭;缘)的常用名词解释:宽缘——外缘较宽,又称“阔缘”。
狭缘——外缘较窄。
重轮——有两重同心圆状背轮。
额轮——人为将钱边向内挤压、形成外轮边缘过高的情况,又叫“滚边”。
削边——人为将外轮沿一侧削去一圈、形成外轮边缘过低的情况。
磨轮——人为将外轮磨去一圈,使得外轮变窄,钱径变小。
关于地章的常用名词解释:光背——指背面地章上空白。
背星——指背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圆点。
背月——指背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月牙纹。
面星——指正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圆点。
面月——指正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月牙纹。
通下星——指正面“通”字下的地章部位多出一突起圆点。
裆下星——指正面“元”字的“裆部”多出一突起圆点。
背星月——指背面地章上既有星纹也有月纹。
月孕星——指背面地章的月牙纹正上方多出一突起圆点,仿佛是月牙纹内孕育出的星纹。
背甲痕——似月纹,但不是月纹,是工匠用刀子修铸钱模型时不小心造成的。
关于内郭的常用名词解释:阴郭——面内郭高度低于文字高度,甚至没有面内郭,这种情况都叫阴郭。
狭郭——内郭较狭。
广郭——指内郭较宽。
四决——内郭四角向外尖出。
四出——内郭四角向外尖出至外郭。
关于穿的常用名词解释:广穿——指方孔较大。
狭穿——指方孔较小。
中穿——比广穿稍小一些。
花穿——合范不准所造成的穿口错位现象。
满穿——穿口被铜液堵死。
关于字的常用名词解释:直读(对读)——读文字的顺序为“上下右左”。
旋读(环读)——读文字的顺序为“上右下左”。
大字——文字个头较大。
小字——文字个头较小。
中字——文字个头比大字稍小。
深字——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文字笔画高低不平。
摇头——由于二次合范所造成的钱文重复错位现象。
隔轮——钱文四个字远离外郭。
寄郭——钱文中的几个字紧贴内郭,因此寄郭又被形象的称为“挤郭”。
离郭——钱文中的几个字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与内郭相连。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
古代的钱币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打马钱:打马游戏中的棋子,又称马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微宗年间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范。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古钱币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重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很珍贵。
铸母: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
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钱母:铁钱的母钱,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铁范铜:用铸铁钱的钱范铸造铜钱称之为铁范铜。
这类钱通常为厚重大样,呈样钱的形式。
特征:一是与相应的铁钱文风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铁钱的形制特征,与相应的铁钱大小厚薄一样。
这种铁范铜钱品相虽不如铁母,但也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是“局私”的铁范铜钱,这种铁范铜钱除了文字风格与形制和相应的铁钱一样外,其厚度比铁钱薄,重量轻,品相也差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年。
通常在同一朝代或战争年代才会如此马虎。
但也有例外。
老生坑:钱币锈色是长期埋藏在地上才会产生的,它相对于生坑色是出土的时间较长。
传世古:是未入过土而是世代相传之品。
它的特点是币色呈乌黑发亮是经无数人手掌摩挲的产物。
原包浆:是指币上呈的色泽未遭破坏,让人能看出该币的历史来。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古钱币名词解释资料
古钱币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
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
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
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即金钣,又称“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
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之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年,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61O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
在使用时,金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涨姿势!古钱币名词解释大全,初入者必看(下)
涨姿势!古钱币名词解释大全,初入者必看(下)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空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弧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布,包括(金斤)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既金钣,又称“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又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金饼一般指汉代的麒麟金和马蹄金.是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币。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白鹿皮币西汉武帝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汉武帝时,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做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既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但不见实物。
白金三品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
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大篆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音宙 ) 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
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
秦以前所有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
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 书法家 )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
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悬针篆小篆的一种变体。
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
古钱名词解释(学习资料分享)
古钱名词解释(学习资料分享)古钱名词解释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
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钱币专用名词一览
钱币专用名词一览年号钱:也称元号钱,即指钱面铸有年号的钱。
如唐代的“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宋之“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均属此类。
国号钱:即指钱文中含有国号的钱。
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北宋的“皇宋通宝”,元代的“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等则属此类。
也有国号加年号的钱,但相当少见。
如六朝的“大夏真兴”、辽的“大辽天庆”等钱。
记重钱:即指钱文铸明的重量的钱,如秦的“半两”,汉的“五铢”。
又如一些在钱背铸有重量单位的钱。
记值钱:即指钱文铸明价值的钱。
如新莽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
小平:方孔圆钱中当一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2.7cm以下。
折二:方孔圆钱中当二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1cm左右。
折三:方孔圆钱中当三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5cm左右,折五、折十可以此类推。
小平大样:小平钱中直径大于是2.7cm小于3. 1cm的超大型小平钱。
榆荚钱:指极为轻薄劣小的钱。
对钱:指两枚钱币在铜质、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钱文是以篆书与其他书体(如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互为对应。
最早的对钱出现在南唐,其开元通宝篆隶成对。
穿:即方孔圆钱中的方孔部分。
前人亦作“好”,古钱中背文有穿孔上方的现象称作“穿上”,在穿孔下方称作“穿下”,穿孔特大者称为“广穿”。
缘:指方孔圆钱中外沿突起部分,亦称“外廓”。
外缘特别宽者称为“阔缘”,特别狭者称“狭缘”。
轮:亦指方孔圆钱的外沿突起部分。
内廓:指古钱的穿孔与钱肉之间突出地部分。
肉:指方孔圆钱中的地章部分,亦称“底”。
地章隆起者称为“厚肉”。
地章浅薄者称为“薄肉”。
清光绪方孔机制币中尚见有地章上有许多突起小点状者,俗称“珍珠底”。
幕:泛指古钱的背部。
光背:钱背无任何文字,亦称素背,光幕。
重轮:具有双重外廓的钱币。
重廓:具有双重内廓的钱币。
旋背:指古钱中背部用简单的旋车加工过的钱币。
雕母:亦称祖钱,由人工在金、银、铜、铅、木、牙等材质上雕刻的钱币模型。
古钱币名词注解
古钱币名词注解钱币学:研究已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铲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农具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贝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在古代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把贝壳这种被人们普通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贝币。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
金版: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又称“金印子”,多出土于河南、安徽、江苏一带。
镇库钱:指官炉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恶避邪,特意铸造的一种大型钱,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28毫米,重7克。
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串:一百钱(文)称串。
贯:一千钱(文)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指钱币之反面。
肉: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钱文: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
穿:指钱身穿孔,也称好。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
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
四决: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
外轮:指钱身外围的突起部分。
又称外缘、外郭。
外轮较宽者称宽轮,宽缘;外轮较窄者称狭轮、狭缘;外轮重叠的称重轮。
古钱币名词简释
古钱币名词简释宝文宝文呢,就是古钱币上铸的文字啦。
这些文字可有意思了呢。
就像“开元通宝”,这“通宝”就是宝文。
宝文往往反映了当时的货币制度或者统治者的一些想法。
有些宝文看起来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特别像一个严肃的小老头在那里站岗。
而有些呢,又写得特别飘逸,像一个调皮的小仙女在翩翩起舞。
不同朝代的宝文风格差异很大,唐代的宝文大多雄浑大气,宋代的宝文有时候就会显得比较清秀雅致。
大钱与小钱大钱和小钱可不仅仅是个头大小的区别哦。
大钱呢,一般是指面额比较大的古钱币。
比如说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这在当时就是个大钱啦。
大钱往往是在特殊的经济情况下铸造的,要么是通货膨胀的时候,想要用大面额的钱币来应对经济危机,要么就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
而小钱呢,就是面额比较小的喽。
它们比较轻便,适合日常的小额交易。
小钱就像古钱币里的小老百姓,虽然不起眼,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就像我们去街边买个烧饼,总不能拿个超级大面额的大钱吧,这时候小钱就派上用场啦。
小平钱小平钱是古钱币里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哦。
它的直径一般比较小,在古钱币家族里算是比较“小巧玲珑”的那种。
小平钱虽然小,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可不小。
很多朝代都铸造过小平钱,而且因为它铸造量比较大,所以在现在的收藏市场上也比较容易见到。
对于刚刚开始收藏古钱币的朋友来说,小平钱就像是入门的小钥匙。
你可以通过收集不同朝代的小平钱,来了解古钱币的铸造工艺、文字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小平钱价格相对比较亲民,不会让新手朋友一下子就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折二、折三、折五钱这折二、折三、折五钱呀,是根据它们与小平钱的兑换比例来命名的呢。
折二钱就是相当于两个小平钱的价值,折三钱就是相当于三个小平钱的价值,以此类推啦。
这些钱的大小和重量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折二钱会比小平钱大一点、重一点,折三钱又会比折二钱更大更重。
在收藏的时候,这些不同面额的钱币放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古钱币的小家族。
古钱币名词解释
古钱币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
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
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
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即金钣,又称“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
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之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年,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61O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
在使用时,金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币100个名词简释
中国古钱币100个名词简释1、铸币:古代钱币是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光绪末年,开始出现机制钱币。
2、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3、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4、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古代时称圜钱: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5、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6、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7、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8、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9、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10、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11、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12、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13、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14、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
重10克左右。
15、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16、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17、贯:一千文称贯,又:铸钱工场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18、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19、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20、面:指钱币之正面。
21、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22、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23、背文:钱背文字。
24、穿:钱币中间的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25、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古钱币
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 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 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 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 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而且刀币在铸造时其浇口在刀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出落后基本不 作修整,保持自然状态,而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 绽。再如会昌开元,因扬州已以昌字纪年,放不在再纪地,如发现背“扬”字者,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应将 其视为伪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丰钱币版别最为复杂,也是造假者竞相仿制的对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它们 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当受骗。以上几种鉴定古钱的方法,如果我们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 握。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 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 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造假方法
普通翻砂铸造法是翻铸中最常见的。根据翻砂所用的钱样不同,普通翻砂铸造方法又可分为几种:
用真钱当做母钱。此类假币的破绽是其钱的直径小于真钱。虽然同一种古钱大小不一的情况在历代也有所出 现,但是,作为珍稀的钱币,大多铸造时间短、数量少,大小不一的情况出现的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 即“鎛”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字口指的是字的形体,起笔、落笔、运笔等或者整个字给人的感觉。
窄缘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
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
穿即钱中之孔眼。
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
古时又称“好”。
习惯简称“孔”、“眼”。
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
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穿口是指穿的内壁字口古币上文字的形体和形态边道钱的最外缘,又叫钱边。
形制钱币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规定。
形制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郭的宽狭,钱背的深浅等诸方面。
我国自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钱币形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径庭。
熟悉历代钱币形制变化,对鉴定钱币真伪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国钱币形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仿制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圆钱,三是机制不带方孔的圆钱,如银元、铜元。
美制字口深峻,字文特别清楚,比同品厚重,没有破、裂、磨、眼,字文一般都是大家所书,不是匠人的作品。
美制1异书“异书”就是字的不同写法,钱币上最常见的异书是繁体的“宝”字,如果一种钱币既有“缶”宝版,又有“尔”宝版,就可以说“尔”宝版是异书版。
钱币上最有名的异书可能是北洋34年库平七钱二,其中“3”和“4”两个数字有多种写法,除了最普通的版本以外,其余的都可以叫做异书。
孔方兄秦后各钱均为方孔,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孔方兄”。
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钱神论》,其中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句。
花穿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
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
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内廓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
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四决纹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
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穿廓呈“”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四出纹旧书“四出文”。
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纹”。
古币中出现“四星号旧称“星文 ( 纹 )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 ) 曰“星号”。
其位置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以“穿上星”为多。
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
星”、“穿下半星”。
特大“星号”亦可称“日纹”,如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之背可见“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月纹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
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
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月纹上弯成" "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
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变化不一。
云纹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
云纹较为优美如""状称"祥云",形态似飞鸟如""曰"瑞雀"。
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
水波纹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
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典型水波纹。
钱文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
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背文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
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重文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致使钱文出现错移、交叉,使二字现出四字、四字变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称"复文"、"重筑"。
如"五铢"平行迭现双"五"双"铢",或交叉出现两个"五铢"等,均谓"重文"。
传形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
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
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直读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
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
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
旧谱称"对读"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
旋读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读犹如时针之旋转曰"旋读"。
如宋"祥符元宝"必旋读,如直读便成"祥元符宝"而使人诧异。
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可能取"元"与"圆"相通意。
顺读亦称"横读"。
指"半两"、"五铢"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
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左为顺势,故谓"顺读"。
环读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
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大篆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音宙) 文以及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
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
秦以前所有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
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书法家)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
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悬针篆小篆的一种变体。
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
如新莽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玉筋篆小篆的一种。
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篆"。
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篆。
九叠篆篆书之一种。
多见于印章刻写。
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称"九叠"乃指其多。
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宝"可见九叠篆钱文,宋元宝钞上亦常见之。
隶书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改象形为笔画。
初为官府衙门文书——隶进行记录的文字,遂称之"隶书"。
虽出现于汉魏,但广泛用于钱文却从唐"开元通宝"始。
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半为隶书。
八分书隶书之别称。
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为与汉代有波折的隶书相区别,遂将汉隶称"八分书"。
"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散"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故旧谱释开元、乾元等钱文"字八分",即为隶书意。
真书又称"楷书"。
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
自南宋宁宗庆元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
如元"至大通宝"、明"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
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瘦金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
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或谓"铁线书"。
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
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三体书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浅铸的三种钱,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
如宋太宗手书之"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面文,俗称"三体书"钱。
御书钱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御书钱"。
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淳化元宝",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等,均为"御书钱"所书文字又俗称"御笔"。